如何通过追问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y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采用讲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的,导致学生无法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教学的效果也不理想。笔者认为,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地追问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做呢?下面,笔者就详细谈谈。
  一、明确教学重点,适时追问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教师在自说自话,学生则安静地听讲。从表面上看,教学活动好像在顺利进行,实际上,学生到底有没有在认真思考,教师无法知道。这样的课堂可以说是毫无生机可言的。所以,笔者建议教师要明确教学的重点,通过追问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通过追问,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肖邦故园》一文时,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究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之间的联系。文章的题目是“肖邦故园”,那么作者在文中必定会详细描写肖邦的故园。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文章,从中寻找出描写肖邦故园的片段,并且在这些片段中提炼出比较有代表性的词语。这个小任务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通过阅读课文,学生提炼出了“简朴”“清寒”“简陋”等词语。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作者在文中写道:‘这瘠薄的土地,这平原小道和麦草覆盖的屋顶,跟肖邦音乐所赐予我们的无限财富和充分享受有何共通之处呢?但是,只要我们进一步观察,就不难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经过思考可以得出:“这句话很好地引出了下文,让读者对肖邦的故居更加好奇,想迫不及待地了解肖邦故居与他的音乐有何共同之处。”然后,教师就可以适时追问:“那么,肖邦的故居与他的音乐到底有何共通之处呢?”通过阅读和思考,他们就可以得知:“其实肖邦的故居恰好体现了肖邦音乐的特色,‘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所以才滋养出了这样的音乐。这故园的景色和肖邦的音乐有着共同的色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看似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实际上每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拓展,使学生可以深入探究。
  二、抓住文本中的细节,适度追问
  在听讲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因为教师讲课的节奏是非常快的,而课本上的知识点又是零碎的,他们根本找不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连接点,思路很容易被打乱,这时他们就容易走神。所以,笔者建议教师抓住文本中的细节,通过追问的方式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让他们更好地跟上教师教學的步伐。
  例如,在讲解《发现》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这首现代诗的题目是‘发现’,那么作者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作者回国之后便发现‘眼前这个残破的祖国不是我的中华’。”很明显,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只能理解诗歌的表层义。此时,我们可以追问:“那么,作者是借助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写自己的‘发现’的?”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答案:
  1.诗中接连用了三组“我来了”,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日夜思念的美丽祖国如今竟是满目疮痍;回国后得到的却是“一场空喜”。
  2.诗人直抒胸臆,“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一反常规,单刀直入,用悲痛的惊呼展现了自己忧愤、失望的心情。
  3.诗人采用了浪漫奇幻的想象,写出了“我”在梦中见到的场景,如“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4.诗歌中设置了悬念,诗人问天擂地寻找如花的祖国,可是“总问不出消息”,竞至“呕出一颗心来”。此时,他才发现:原来祖国深藏“在我心里”。诗歌的最后一句揭示了悬念,这才是诗人真正的“发现”。
  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其实已经找到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明白了教师的用意。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追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探究,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立发中学)
其他文献
学习语文离不开诵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诵读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诵读作品并体会其中的情感。但是,受应试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重视引导学生诵读,无法有效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对此,笔者建议语文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诵读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开展合作诵读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多种能力。下面,笔者就详细谈谈。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选读物  在传统的诵读教
期刊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华,承载着古人的思想与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文言文也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呢?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想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在了解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后,学生就能更好地走进文本,提高学习文言文的效率。  以
期刊
微课视频是指与教学主题相关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在诗词鉴赏教学中,部分教师还没有认识到微课的作用,不知道该如何在诗词鉴赏教学中利用微课视频。对此,笔者就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微课视频在高中诗词鉴赏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应用,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微课视频在高中诗词鉴赏教学中的作用  (一)呈现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视频具有画面感强、视觉效果佳的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视频能够
期刊
当前我们正处于高度信息化的时期,而“微课”正是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高中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因此,将微课应用于高中英语词汇的教学中是必要的。  一、在词汇教学“前”应用微课进行分层教学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今天我们所强调的“个性化教学”与其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学生的英语基础存在差异,教师又很难在课堂上
期刊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长篇乐府诗。全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通过描写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讲述她的不幸经历,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的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其人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无辜被贬后的愤懑之情。接下来,笔者就带领大家来赏析《琵琶行》的艺术美。  一、意境美  通读全诗,不难发现,《琵琶行》一诗景随情移,融情于景,人物、景物、情感,三者浑然一体,达到了水
期刊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学习文言文,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继承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下面,笔者就以《游褒禅山记》为例,探讨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一、了解教材。制定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就犹如灯塔一样,能将文言文教学导入正确的轨道,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要在了解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制定科学、
期刊
如今,教师越来越重视整本书阅读。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一些语文教师曾在课堂上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却收效甚微。下面,笔者就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选择合适的书籍  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之前,教师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书籍,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在选择书籍时,我们要多选那些在文学界具有积极影响的优秀作品,再结合学生的喜好进行筛选,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
期刊
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情况。对此,笔者分析了高考中常见的两类古诗词炼字题,希望能给同学们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炼“动词”  这类题目常常要求考生简要分析诗句中某个或几个动词的妙处。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在、变化的词,可以起到化静为动、增强画面感的效果。如王维《汉江临眺》中的“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一句,“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为巧妙,使整个画面富有动态感,写出了磅
期刊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人生哲理。学生只有认真学习文言文,才能汲取其中的精神营养。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考虑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下面,笔者就简要谈谈其中的方法。  一、融合各种趣味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各种散文、小说,但还是无法轻松读懂文言文。在学习文言文的
期刊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下面,笔者就以《始得西山宴游记》为例,介绍一下开展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通常不会把自己的经历、内心的情感直接呈现出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为学生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让他们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