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弃舒适的成都生活和家喻户晓的功成名就,她义无反顾闯荡北京;18年辗转于央视《读书时间》《半边天》和《子午书简》栏目的同时,摘得文学博士,留下那本《真不容易》;曾期待电影中的男人范本,终于迎来和谐默契的婚姻;由单一的电视主持人,增叠到掌控全盘的独立制片人;一路的默默求索,到情绪的几度崩溃……岁月予她愈加成熟、练达的丰盈,而依然未变的是内心深处的自然洒脱、幽默风趣以及真性情。
又一次从创业接手,不想死掉,挖空心思变革创新
李潘坐下时,让我吃惊不小。和几年前比,现在的模样看了多少心疼。接过新的名片,方知道角色已非单纯的主持人,而是扛了一个大担子——《子午书简》栏目的制片。多少有些释然她的消瘦,不过拍照时我跟她开起玩笑:“你累得和以往判若两人,但是更上镜了!”
“2007年6月,我接手《子午书简》栏目……”两杯柠檬茶下,李潘打开话匣子。当时的状况很不乐观,对于栏目生存,央视有个非常明晰和残酷的考核指标——综合排名,末位淘汰。结果呢?“一年半后的今天,栏目活下来,而且生龙活虎。”一丝活跃和激动浮现在我的眼前,声调也透露着欢快的音符。
这是一个彻底翻身的奇迹。有人笑说李潘的节目收视率一路飙升,是由黑变红,而李潘说“那是让人神经错乱的煎熬,一次带有挑战性的考核,这种孰生孰灭的较量依然在继续……”
最初,李潘接手新节目时,为了改好版,她到大街上询问过往的行人对《子午书简》的看法?人家瞧了瞧她,然后一撇嘴说:什么《子午书简》,没听说过!还有人直截了当地告诉她:什么意思啊?!像说出土文物。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就连很多对口的出版社编辑们都深感迷茫,不明其理。李潘蒙了,敢情观众连栏目名称的含义都搞不清楚,锁定频道就更不用说了,结论就是“有和没有一个样”。其实,之前我也同样郁闷,晚上23:55 和中午12:05,两个播出的时段不就是子时和午时吗?恍然大悟。
说着容易,做起来难!没想到,她会领着团队读毛选。“我们多次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领会“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她的认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农村,在占人口比例70%以上的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的人中,在广大的中小城市中”。因此,栏目最重要的是从“窄众”向“大众”过渡的问题。针对最广大的受众,改造,大动干戈地改造,从内容到形式再到制作,技巧也是一道机关,同样一本书,怎么读?怎么讲述能让观众感兴趣……收视率就这么咔、咔、咔地上去了,业内人称这是个奇迹。
人,还是原来的那些人;钱,台里没有多给一分;播出的长度没多一秒,甚至播出时段也没有改变……一个10人的小团队,一群讲团结、超和谐、肯努力的人,她自豪团队现在的状况。
认定好的,忽略不好的,与其说是无奈,不如说是取舍的智慧
拍照时,李潘把场地还是定在书房。最喜欢书房的味道,怎么摆弄书看着都舒服。你说李潘就不喜欢凑热闹,时尚圈子里打转转儿?那么讲情讲调的人,怎么不盼望?!但她必须选择。派对或者邀请,能不去的就婉拒了。精力和体力有限,为了日复一日地可以扛下去,能不吃的饭不吃了,能在电话中解决的事情解决了。即使这样,还是逃脱不了崩溃。
那次记忆现在说来都还不寒而栗。晚上7点多钟,李潘驾车回家。西三环的车道上,她发觉身体在一点点地下沉,意识有些模糊……行至西客站纵横交错的高架桥时,她几乎要跃出车窗跳下去!握方向盘的手软绵绵的,一圈一圈地盘桓着,窗外,绵绵不绝的车流拥挤着视野,一片红红黄黄的灯彩糊进眼帘,突然有种莫名其妙的酸楚涌上心头,当时就想停下来找个什么地方大哭一场,方才解痛。但是,肚子里面空空的,饿得发慌,又糅合着一种极度酸楚的味道。
“活着为了什么?人忙得没有空间放松,没有私人欲望,没有……这样做有意思吗?”类似想法岩浆一般,从压抑了很久的心底里喷射出来。想起常看的一本杂志里,美食栏目的作者常有时间去品味美食,她羡慕坏了!文章讲的是鹅肝如何美味,她边看边分泌唾液,但是没有时间,极度郁闷。一打舵,她让自己奔向那家海鲜馆,“来一份鹅肝!”也没询价,把包里的钱都掏出来了。
但是,第二天呢?李潘又忘了昨天的那幕,一头扎进“让她欢喜让她忧”的工作中去。一大早,迎着太阳又出发了。不过,这次经历倒给她一个极好提醒:“压力让自己陷于崩溃,那几个编导是否也和自己一样给压垮了呢?”征候表明,大家彼此。
“走,停下手里的事,大家出去happy!”有人上网查好吃的地方,有人寻觅好玩的所在……无非就是发泄压力的,转移糟糕的情绪。她职业优越感一直很强,现在也不得不为生命的脆弱而多一份担忧,但是,你问她“还有热情吗?”她表明立场,“仍然喜欢,不后悔入这行。”“每天都是新的。新人新事,千差万别。很多行业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个模式,而我几乎走遍了中国。”她最自豪的是拜会和采访到很多“大家”,这让她满足和快乐。
至今跑过多少国家和地方她没有统计过,“我最讨厌重复性的生活”,她直截了当。况且在央视做电视人,给到她很好的尊严和荣誉感。她迷恋电视人工作好的一面,忽略所有不好的面,与其说是无奈,不如说是一种取舍的智慧。
幸福,就是心底里总会感到有个人在身边保护你
李潘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幸福就是,在路的尽头,望见了挚爱的人的身影。
几年前问过她“挚爱的人”什么样?她侃快地答:《保镖》那样。凯文·科斯纳在《保镖》中的形象让李潘找到优秀男人的范本。这部戏她看过5遍,谈论起来情不自禁。“男人的宽厚、智慧以及力量和温柔的结合”,在她的心目中得到较为清晰的描绘。
“你看到凯文·科斯纳眼神中流露出的深情了嘛?你说哪个女人不会被他牢牢地吸住,神魂颠倒呢?”一般来说,温柔和力量往往是不相容的,“比如史泰龙,十足肌肉男,力量的象征!然后你把你的思想顺着肌肉延伸下去想,是不是太可怕了。”李潘就是欣赏男人有智慧,“他不动声色,但又饱含深情,默默地关怀着你,而且,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会在心底里感到有这么一个人在身边保护你,这种感觉是不是太妙不可言了!”
问她是否有了护花使者?她一脸幸福地嬉笑。他的行当跟她完全不搭界。他给她的感觉就是“保镖”那样的。有趣的是,他也喜欢《保镖》,喜欢凯文· 科斯纳,共同的情趣和坦诚的性格,使彼此欣赏。
当年的那个他,还是身旁的这个他。李潘坦白说,“感情上,我是比较老土的那种,确定了就不换的,再过很多年还是这样”。最让李潘惬意的事是两个人很默契,经常她给先生拨电话时,差不多先生也正在给她拨,碰到的几率太大,难免不让人觉得俩人之间有个看不见的磁场,那种感觉“特神儿”!
先生几乎不看李潘的节目,也没建议,这没关系,倒是两边的爸爸、妈妈总是打来电话,点评一番哪期做得出彩儿,哪件衣服穿得优雅……当然,也有哪块儿需要调试。也许是性格和爱好的高度一致,二人世界常常一个步调。老公亦是个书迷,超级书虫,“尤其是历史书,知道的历史典故比我厉害多了”!因为性格都属于蔫蔫的那种,应酬少,又耐得住清静,所以休息时间他们大多数喜欢呆在家里。
不想陷入忧郁症,就先要学会放松
周末,只要在北京,多半也是行进在忙碌工作的路上。偷得浮生半日闲,李潘会和先生去打一次羽毛球,权当作为一种出汗的运动方式。即使不出门,她也无法赖床,“要养活好几十口子”,好家伙,哪几口子?“10盆花、8条鱼,还有血鹦鹉,换水、喂吃的,防治病虫害……”
她幽默的性格依然没变。也许哪天没什么重要事,她会晒太阳,听音乐,喝喝茶,自认为“那就太享受了”!李潘是姐妹俩。父母有半年时间能够呆在北京陪她,她就幸福死了。每餐有热乎乎的、可口的川菜,满屋子飘散的都是家乡味儿。
李潘和先生都是电影迷,新上映的国内外大片一个不拉,而且会是在第一时间赶往电影院的那批人。偶尔,她会带着节目组集体去看一场话剧,类似的娱乐可谓是公私兼顾,工作和享受融合在一起了。看完《梅兰芳》,李潘决定做《孟晓冬》,理由很简单,做文化的行动不能滞后,要贴近当下,否则,谁还有想看的冲动。恰逢电影又处在热播档,“梅”和“孟”又都是名人,收视率自然不赖。
去年10月,形势大好,李潘又承受不了了。赶上国庆节,又请上4天假,拽上一个闺蜜俩人直飞加拿大,来了一次9天的自由行。落基山脉的壮美风光无与伦比,让李潘的心灵备受震撼。“有一段是8个小时的车程,五官就没闲着,一路上扑进眼里的景致都是超美的明信片!到处是清冷洁白的雪山、宝石般的湖泊、绿色的针叶林、黄色和红色的树木,斑斓绚烂……”走过的这段正是电影《断背山》的外景拍摄地。
“电视人必需学会放松。我不希望大家像我一样疲劳之至,最后陷入忧郁症,弦绷得一触即断”,吃鹅肝的经历后,李潘强制性地要求员工休假,给到每个人吸氧的自由,而员工呢,反而更知道自己该怎样珍惜现在的位置和荣誉。
嗜好收藏的李潘,也十分迷恋歌剧,收集唱片。英国韦伯的歌剧,如莎拉布莱曼参演的《歌剧院的幽灵》,《猫》等她百看不厌,“你去听吧,那种美会把每一颗激动的心燃烧起来。我要把你也烧起来……”
你看她工作和驾车的样子会误解为她是一个很强势的女人,其时敏感脆弱的可以,“我会把哭当成一种运动,几乎每两个月就会躲在家里大哭一场,把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不快,一股脑儿地哭完。哈哈,不信你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