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是在借鉴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建立起来的。本文详细对比了德国与我国物流专业在岗位划分、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差异,并提出了我国物流专业课程开发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课程开发;岗位划分;课程体系;课程内容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7-0145-07
1 课程开发的比较
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是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进行的,但由于二者在教育体制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二者在岗位划分、课程体系設计、课程内容设计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1.1 岗位划分思路不同
1.1.1 德国物流职业按照岗位的工作性质划分,综合性强
德国物流岗位按照工作性质分为两大类:技术工人与销售人员,技术工人是指利用设备对物品进行装卸、储存、分拣、运送等操作的人员,具体包括库房物流技术工人、港口物流技术工人及信件、快递与邮局服务技术工人;销售人员是指不接触物品,提供咨询、订单、费用结算等服务的人员,具体包括交通服务销售人员,信件、快递与邮件服务的销售人员、配送与物流服务的销售人员及航空运输服务销售人员,如下图所示,其中库房物流技术工人和配送与物流服务销售人员的工作内容,如表1所示。
1.1.2 我国物流职业按照岗位工作内容划分,职责明确
我国物流职业按照岗位从事的工作内容分为四大岗位群:信息处理、仓库作业、运输管理及货运代理等,具体又细分为信息员、客服人员、仓管员、分拣员、叉车驾驶员、运输调度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岗位,各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如表2所示。
1.2 课程体系设计各异
1.2.1 德国物流专业按照各岗位的工作任务设计学习领域,内涵丰富
德国一般按照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设计学习领域,而不规定具体的课程,培养配送与物流服务销售人员的学习领域如表3所示。
1.2.2 我国物流专业按照典型职业活动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明确
根据典型职业活动分析,我国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仓储与配送方向)建立了系列专业核心课程,如表4所示。
1.3 课程内容设计侧重点不同
1.3.1 德国物流专业按照三维能力设计学习目标和内容,以能力为本
德国职业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三维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等,其中专业能力包括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体现在能够有目的、合理的、科学的、独立地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并评估结果;个人能力体现在个人素质,清楚在家庭、工作和公共生活中所面临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并去思考和判断,提高自己的才能,制定并不断完善人生计划,它包括个人的特性,如独立性、批判能力、自信、可靠性、责任和义务,还包括通过思考而促进价值观的发展,对价值的自我认定;社会能力体现在为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所作的准备和具有的水平,了解和体会付出和压力,以及与其他人员相互理性的和负责任的交流和沟通,特别是要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德国物流专业(配送与物流服务销售人员)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如表5所示。
1.3.2 我国物流专业按照三维目标设计学习目标和内容,培养综合能力
我国物流专业核心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国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仓储与配送方向)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如表6所示。
2 改进建议
2.1 岗位划分提高综合性
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行业内将产生数十个甚至数百个工作岗位,我们无法为每一个岗位建立课程体系,所以岗位划分要提高综合性。德国将职业按照工作性质重新归纳岗位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
2.2 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在行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对员工能力的需求,决定需要培训的内容,然后形成课程。调研分析工作不仅要调研企业目前的需求,还要分析出企业未来的需求,德国职业学习领域的建立就是根据专门机构(IRB)对企业岗位情况做出的调研。
2.3 增加课程内容的社会性
综观德国物流专业课程内容可以发现,在课程内容中,不仅有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工作内容,还有关于社会责任、法律规范、劳动合同、失业、环保等内容,强调学生的社会属性,而我国物流课程关注这些内容比较少,需要进一步细化。
参考文献:
[1]Rahmenlehrrlan für den Ausbildungsberuf Kaufmann für Spedition und Logistikdienstleistung Kauffrau für Spedition und Logistikdienstleistung(Beschluss der Kultusministerkonferenz vom 30.04.2004).
[2]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改革实验项目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词]课程开发;岗位划分;课程体系;课程内容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7-0145-07
1 课程开发的比较
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是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进行的,但由于二者在教育体制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二者在岗位划分、课程体系設计、课程内容设计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1.1 岗位划分思路不同
1.1.1 德国物流职业按照岗位的工作性质划分,综合性强
德国物流岗位按照工作性质分为两大类:技术工人与销售人员,技术工人是指利用设备对物品进行装卸、储存、分拣、运送等操作的人员,具体包括库房物流技术工人、港口物流技术工人及信件、快递与邮局服务技术工人;销售人员是指不接触物品,提供咨询、订单、费用结算等服务的人员,具体包括交通服务销售人员,信件、快递与邮件服务的销售人员、配送与物流服务的销售人员及航空运输服务销售人员,如下图所示,其中库房物流技术工人和配送与物流服务销售人员的工作内容,如表1所示。
1.1.2 我国物流职业按照岗位工作内容划分,职责明确
我国物流职业按照岗位从事的工作内容分为四大岗位群:信息处理、仓库作业、运输管理及货运代理等,具体又细分为信息员、客服人员、仓管员、分拣员、叉车驾驶员、运输调度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岗位,各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如表2所示。
1.2 课程体系设计各异
1.2.1 德国物流专业按照各岗位的工作任务设计学习领域,内涵丰富
德国一般按照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设计学习领域,而不规定具体的课程,培养配送与物流服务销售人员的学习领域如表3所示。
1.2.2 我国物流专业按照典型职业活动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明确
根据典型职业活动分析,我国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仓储与配送方向)建立了系列专业核心课程,如表4所示。
1.3 课程内容设计侧重点不同
1.3.1 德国物流专业按照三维能力设计学习目标和内容,以能力为本
德国职业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三维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等,其中专业能力包括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体现在能够有目的、合理的、科学的、独立地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并评估结果;个人能力体现在个人素质,清楚在家庭、工作和公共生活中所面临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并去思考和判断,提高自己的才能,制定并不断完善人生计划,它包括个人的特性,如独立性、批判能力、自信、可靠性、责任和义务,还包括通过思考而促进价值观的发展,对价值的自我认定;社会能力体现在为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所作的准备和具有的水平,了解和体会付出和压力,以及与其他人员相互理性的和负责任的交流和沟通,特别是要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德国物流专业(配送与物流服务销售人员)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如表5所示。
1.3.2 我国物流专业按照三维目标设计学习目标和内容,培养综合能力
我国物流专业核心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国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仓储与配送方向)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如表6所示。
2 改进建议
2.1 岗位划分提高综合性
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行业内将产生数十个甚至数百个工作岗位,我们无法为每一个岗位建立课程体系,所以岗位划分要提高综合性。德国将职业按照工作性质重新归纳岗位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
2.2 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在行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对员工能力的需求,决定需要培训的内容,然后形成课程。调研分析工作不仅要调研企业目前的需求,还要分析出企业未来的需求,德国职业学习领域的建立就是根据专门机构(IRB)对企业岗位情况做出的调研。
2.3 增加课程内容的社会性
综观德国物流专业课程内容可以发现,在课程内容中,不仅有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工作内容,还有关于社会责任、法律规范、劳动合同、失业、环保等内容,强调学生的社会属性,而我国物流课程关注这些内容比较少,需要进一步细化。
参考文献:
[1]Rahmenlehrrlan für den Ausbildungsberuf Kaufmann für Spedition und Logistikdienstleistung Kauffrau für Spedition und Logistikdienstleistung(Beschluss der Kultusministerkonferenz vom 30.04.2004).
[2]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改革实验项目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