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有效的教学理念已经渗透到初中化学教学中,成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必要保障。如何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同时发展化学观念,培养学习能力,成为教师思考的问题之一。为此,笔者以中学化学为切入点,从三个方面对有效教学策略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中学;化学;有效教学
初中是学生初步产生化学概念的启蒙时期,也是学生运用化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黄金阶段。但是,目前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总是忽视学生的活动性,以“填鸭式”教学把化学概念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学生的思维意识不能得到有效发展,化学素养也不能得到及时培养,同时也不利于高效课程的构建,直接影响了有效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研究者,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有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真正融入学习活动,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有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有效的教育。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兴趣
兴趣是学习行为的内在需求,是唤醒学生思维意识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积极开展学习活动。兴趣化的问题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探索兴趣的发生,还能实行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公。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该联系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创造问题情境,使学生有知识欲,提高学生探索的动力,促进学习行为的发生。
以“分子和原子”为例,为了使学生能够以微粒子的视角来说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笔者以实际生活为背景创造了问题情境,并提出了“将糖放进水后,为什么不久后,就看不见糖了?”“衣柜里的樟脑片为什么没有翅膀就飞走了?走在路上,为什么会闻到远处的花香?”等问题,将学生置于问題情境中,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前预习了本节课知识,结合具体的问题,初步推测是分子不断运动产生的。然后,笔者再次提出了问题:“分子真的存在吗?它有什么特点,我们怎么能观察到它呢?”在揭示这节课的探索主题的同时,在学生产生探索欲望的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实验室,利用“烧杯、品红溶液”等实验器具开展实验活动,学生认识到分子体积小、处于永恒运动中、分子间有间隔等特点。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原理的应用价值,也确立了学生发挥主动性、自主探索的意识。
二、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化手段不仅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还能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具体的形式表达微观、抽象的化学知识,降低学生理解的困难,突破其思维障碍,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有机地综合信息技术和中学化学知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以“原子的结构”为例,由于微粒子看不见、触摸不到,而且学生没有空间想象力,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将微原子宏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对微原子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能够切实感受到微观世界的丰富。由此,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产生疑问,进行热烈讨论。之后,笔者用多媒体播放了《原子结构发现史》的视频,学生豁然开朗,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结构。最后,笔者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能想象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吗?”引导学生自由想象,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动态的原子结构模型,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原子核以外的电子的配置和电子的运动过程。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从位置、电性、数量、占有体积等不同角度进行说明,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原子的结构。通过信息化手段,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还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达到了教学预期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实践能力
实验作为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树立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树立科学观念的主要依据。但是,现在教师通常以理论化的文字知识开展教育,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实验教学。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动脑过程中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以“燃烧条件”为例,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燃烧“可燃物、助燃物、起火点”这三个条件,笔者必须让学生开展“酒精、水、棉球、玻璃杯”等实验器具的比较操作实验活动,认识到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以“氧的实验室制和性质”为例,笔者指导学生使用“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木条、火柴”等实验仪器探索氧的化学性质,其中学生认识“药匙、试管、铁架台”等实验仪器,熟悉实验操作的具体流程,了解有关氧的性质,学生通过可行性分析、合理探索、实验现象观察等过程,提高了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有效的教学理念是传统教学理念的创新,不仅能推动教学改革的有效执行,还能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创设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产生探究性的兴趣,发挥动力,必要时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学生思维水平与抽象化学知识的矛盾,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的开展,分析学生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不能忽视评价过程,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确立学生的自信心,达到有效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毕吉,吴晓红.新课改以来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研究综述[J].化学教学,2017(10).
[2]孙晓江.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7(10).
[3]王翔.刍议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课程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6(08)98.
福建省莆田第九中学 武晶晶
关键词:中学;化学;有效教学
初中是学生初步产生化学概念的启蒙时期,也是学生运用化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黄金阶段。但是,目前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总是忽视学生的活动性,以“填鸭式”教学把化学概念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学生的思维意识不能得到有效发展,化学素养也不能得到及时培养,同时也不利于高效课程的构建,直接影响了有效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研究者,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有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真正融入学习活动,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有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有效的教育。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兴趣
兴趣是学习行为的内在需求,是唤醒学生思维意识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积极开展学习活动。兴趣化的问题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探索兴趣的发生,还能实行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公。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该联系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创造问题情境,使学生有知识欲,提高学生探索的动力,促进学习行为的发生。
以“分子和原子”为例,为了使学生能够以微粒子的视角来说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笔者以实际生活为背景创造了问题情境,并提出了“将糖放进水后,为什么不久后,就看不见糖了?”“衣柜里的樟脑片为什么没有翅膀就飞走了?走在路上,为什么会闻到远处的花香?”等问题,将学生置于问題情境中,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前预习了本节课知识,结合具体的问题,初步推测是分子不断运动产生的。然后,笔者再次提出了问题:“分子真的存在吗?它有什么特点,我们怎么能观察到它呢?”在揭示这节课的探索主题的同时,在学生产生探索欲望的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实验室,利用“烧杯、品红溶液”等实验器具开展实验活动,学生认识到分子体积小、处于永恒运动中、分子间有间隔等特点。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原理的应用价值,也确立了学生发挥主动性、自主探索的意识。
二、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化手段不仅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还能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具体的形式表达微观、抽象的化学知识,降低学生理解的困难,突破其思维障碍,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有机地综合信息技术和中学化学知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以“原子的结构”为例,由于微粒子看不见、触摸不到,而且学生没有空间想象力,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将微原子宏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对微原子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能够切实感受到微观世界的丰富。由此,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产生疑问,进行热烈讨论。之后,笔者用多媒体播放了《原子结构发现史》的视频,学生豁然开朗,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结构。最后,笔者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能想象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吗?”引导学生自由想象,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动态的原子结构模型,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原子核以外的电子的配置和电子的运动过程。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从位置、电性、数量、占有体积等不同角度进行说明,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原子的结构。通过信息化手段,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还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达到了教学预期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实践能力
实验作为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树立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树立科学观念的主要依据。但是,现在教师通常以理论化的文字知识开展教育,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实验教学。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动脑过程中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以“燃烧条件”为例,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燃烧“可燃物、助燃物、起火点”这三个条件,笔者必须让学生开展“酒精、水、棉球、玻璃杯”等实验器具的比较操作实验活动,认识到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以“氧的实验室制和性质”为例,笔者指导学生使用“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木条、火柴”等实验仪器探索氧的化学性质,其中学生认识“药匙、试管、铁架台”等实验仪器,熟悉实验操作的具体流程,了解有关氧的性质,学生通过可行性分析、合理探索、实验现象观察等过程,提高了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有效的教学理念是传统教学理念的创新,不仅能推动教学改革的有效执行,还能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创设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产生探究性的兴趣,发挥动力,必要时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学生思维水平与抽象化学知识的矛盾,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的开展,分析学生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不能忽视评价过程,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确立学生的自信心,达到有效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毕吉,吴晓红.新课改以来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研究综述[J].化学教学,2017(10).
[2]孙晓江.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7(10).
[3]王翔.刍议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课程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6(08)98.
福建省莆田第九中学 武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