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视节目也在逐步完善,对于电视剪辑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目前,电视剪辑作为电视编辑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同时也推动了电视节目的长期发展。
关键词:节目剪辑;规律
节目编排是电视节目由制作转入播出的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它不是对节目做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一项具有前瞻性与开创性的工作,需要相关人员的再度创作。节目编排是电视传播中极富创意的一项工作,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这种动态意味着节目的编排要随着观众和电视市场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更新,而无论是改进还是调整,节目编排都要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都要遵循收视的一般规律。
一、建立节目的剪辑思路
在开始剪辑一个节目前,首先要建立一个明确的剪辑思路,或者可以说节目的风格。例如我们剪辑一档综艺节目,就要确定他由几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的时间长度,包装的风格。这就需要剪辑师理解编导的创作意图,对节目内容、结构进行把握。
由于电视节目的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编导者的风格不同,这就决定了针对不同种类的节目应采取不同的剪辑方式。剪辑师在动手剪辑一部片子前,必须首先熟悉节目,把握住编导者的创作意图及艺术追求,根据节目的内容、形式、风格考虑采用的剪辑手段,建立片子的剪辑风格。剪辑风格一旦确定,就应保持前后一致,使之贯穿于整个剪辑过程。
二、选择画面剪辑点
在后期剪辑中,无论是剪动作、剪情绪、剪节奏,剪辑点的选择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下面试例举几种选择剪辑点处理方法,以供参考。
(一)不同类型节目的剪辑
综艺晚会类节目,大多数以歌舞为主,其剪辑点需按歌曲内容及音乐旋律、节奏、乐句、乐段来选择,并且在音乐节拍强点上切换镜头比较流畅。电视剧类的节目,多数按剧情的发展及人物情绪的变化来选择剪辑点。
访谈性节目,一般按访谈者的谈话内容及现场气氛来切换镜头。
纪录片及纪实性专题片的剪辑要力求真实可信,尤其是长镜头拍摄时,剪辑要尽量保证镜头完整,避免剪辑过细过碎。
竞技体育类节目,由于动感较强,应选择动感强烈的地方作为切换点。
(二)镜头长度的选择
一般来说,镜头景别、画面信息量的多少及画面构成复杂程度都会影响镜头长度的选择;
就景别而言,全景镜头画面停留时间要长些;中近景镜头要稍短些,特写镜头还要短些;
就画面构成复杂程度而言,画面构成复杂的,停留时间要稍长一些,反之则稍短一些。
对于叙述性或者描述性的镜头,镜头长度的选择应以观众完全看懂镜头内容所需要时间为准。
对于刻画人物内心心理及反应情绪变化为主的镜头,镜头长度的选择不要按叙述的长度来处理,而应根据情绪长度的需要来选择,要适当的延长镜头长度,保持情绪的延续和完整,给观众留下感知和联想的空间。
(三)镜头之间的组接
“动”接“动”、“静”接“静”是镜头组接的基本原则。所谓的“动”与“静”是指在剪辑点上画面主体或摄像机是处于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状态。遵循这一原则进行镜头组接可保持镜头的流畅及和谐。
两个固定镜头组接时,画面主体都是静止的,其剪辑点的选择要根据画面的内容来决定(静接静)。
两个固定镜头组接时,其中一个镜头主体是运动的,另一个镜头主体是不动的,其一种组接方法是寻找主体动作的停顿处来切换;另一种方法是在运动主体被遮挡或处于不醒目的位置时切换(静接静),如果两个固定镜头主体都是运动的,其剪辑点可选择在主体运动的过程中。
一般来说,剪辑动作时,镜头组接是以主体动作的运动因素作为依据的,小景别的动作要少留一些,大景别的动作要多留一些(动接动)。
当两个镜头都是运动镜头,并且运动方向一致时,应去掉上一镜头的落幅及下一镜头的起幅进行组接(动接动)。
如果两个镜头的运动方向不一致时,就需要在镜头运动稳定下来后切换,即保留上一镜头的落幅和下一镜头的起幅进行组接(静接静)。
“动”接“动”的一种特殊用法是所谓“半截子”镜头组接。即不同运动主体或运动镜头在运动过程中进行切换,这样一系列的“半截子”镜头组接起来给人的动感更强,节奏更鲜明,在体育集锦类节目的剪辑中应用较多。需要注意的是,组接镜头时要考虑运动主体或运动镜头的方向性及动感的一致性。
除了“动”接“动”、“静”接“静”外,常见的还有“动”接“静”和“静”接“动”。在进行后两种画面组接时,要充分利用主体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应关系、呼应关系及画面内主体运动节奏的变化,做到由动到静,由静到动顺理成章的自然转换。
(四)“跳轴”现象的处理
在前期拍摄时,由于摄影师未充分意识到轴线问题,或者即使前期拍摄时建立并遵守了轴线原则,但后期剪辑时需打乱原来的镜头次序重新组合,就可能产生“跳轴”现象。如果这个问题不加以解决,会造成观众理解上的混乱。当遇到“跳轴”问题时,剪辑师可采取一些补救措施,消除或减弱“跳轴”现象。
(1)利用动势改变轴线方向。在两个跳轴镜头中间,插入一个人物转身或运动物转弯的镜头,将轴线方向改变过来。
(2)插入中性镜头。在两个运动方向相反的镜头中间,插入一个无明显方向的中性镜头,可减弱“跳轴”的影响。
三、控制剪辑节奏
电视片的节奏是由画面主体或摄像机镜头的运动,镜头的长短、景别的变换、组接时的切换速度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它是片子中事件、情节或人物情绪变化的速度和强度,是影响片子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后期剪辑时,剪辑师总的来说要遵循这一节奏基调,再结合节目的内容及结构安排,根据事件及情节的发展“轻重缓急”形成有起有落、张弛有度的剪辑节奏。在剪辑时尤其要注意的,一是段落的剪辑节奏要与片子的总体节奏相吻合和匹配;二是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节奏变化要适当,变化过快或过慢都会给观众心理上产生不适应的感觉。
后期剪辑时,在一个段落中采用一成不变的剪辑节奏,会使观众产生疲乏厌倦的感觉。如果适当变化剪辑节奏,采用剪接加速度的方法,使组接的镜头越来越短,利用镜头的积累效果,可使段落形成一个高潮。但在做这种节奏处理时,一定要注意张弛结合,每一个高潮点后都要留下一个缓冲释放的空间,给观众以回味和联想的余地。
四、小结
电视节目剪辑水平的提高需要长期的锻炼,而剪輯手法的运用是否得当,既考虑到政治性又能兼顾艺术性,更是剪辑水平高低的综合体现。
关键词:节目剪辑;规律
节目编排是电视节目由制作转入播出的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它不是对节目做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一项具有前瞻性与开创性的工作,需要相关人员的再度创作。节目编排是电视传播中极富创意的一项工作,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这种动态意味着节目的编排要随着观众和电视市场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更新,而无论是改进还是调整,节目编排都要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都要遵循收视的一般规律。
一、建立节目的剪辑思路
在开始剪辑一个节目前,首先要建立一个明确的剪辑思路,或者可以说节目的风格。例如我们剪辑一档综艺节目,就要确定他由几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的时间长度,包装的风格。这就需要剪辑师理解编导的创作意图,对节目内容、结构进行把握。
由于电视节目的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编导者的风格不同,这就决定了针对不同种类的节目应采取不同的剪辑方式。剪辑师在动手剪辑一部片子前,必须首先熟悉节目,把握住编导者的创作意图及艺术追求,根据节目的内容、形式、风格考虑采用的剪辑手段,建立片子的剪辑风格。剪辑风格一旦确定,就应保持前后一致,使之贯穿于整个剪辑过程。
二、选择画面剪辑点
在后期剪辑中,无论是剪动作、剪情绪、剪节奏,剪辑点的选择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下面试例举几种选择剪辑点处理方法,以供参考。
(一)不同类型节目的剪辑
综艺晚会类节目,大多数以歌舞为主,其剪辑点需按歌曲内容及音乐旋律、节奏、乐句、乐段来选择,并且在音乐节拍强点上切换镜头比较流畅。电视剧类的节目,多数按剧情的发展及人物情绪的变化来选择剪辑点。
访谈性节目,一般按访谈者的谈话内容及现场气氛来切换镜头。
纪录片及纪实性专题片的剪辑要力求真实可信,尤其是长镜头拍摄时,剪辑要尽量保证镜头完整,避免剪辑过细过碎。
竞技体育类节目,由于动感较强,应选择动感强烈的地方作为切换点。
(二)镜头长度的选择
一般来说,镜头景别、画面信息量的多少及画面构成复杂程度都会影响镜头长度的选择;
就景别而言,全景镜头画面停留时间要长些;中近景镜头要稍短些,特写镜头还要短些;
就画面构成复杂程度而言,画面构成复杂的,停留时间要稍长一些,反之则稍短一些。
对于叙述性或者描述性的镜头,镜头长度的选择应以观众完全看懂镜头内容所需要时间为准。
对于刻画人物内心心理及反应情绪变化为主的镜头,镜头长度的选择不要按叙述的长度来处理,而应根据情绪长度的需要来选择,要适当的延长镜头长度,保持情绪的延续和完整,给观众留下感知和联想的空间。
(三)镜头之间的组接
“动”接“动”、“静”接“静”是镜头组接的基本原则。所谓的“动”与“静”是指在剪辑点上画面主体或摄像机是处于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状态。遵循这一原则进行镜头组接可保持镜头的流畅及和谐。
两个固定镜头组接时,画面主体都是静止的,其剪辑点的选择要根据画面的内容来决定(静接静)。
两个固定镜头组接时,其中一个镜头主体是运动的,另一个镜头主体是不动的,其一种组接方法是寻找主体动作的停顿处来切换;另一种方法是在运动主体被遮挡或处于不醒目的位置时切换(静接静),如果两个固定镜头主体都是运动的,其剪辑点可选择在主体运动的过程中。
一般来说,剪辑动作时,镜头组接是以主体动作的运动因素作为依据的,小景别的动作要少留一些,大景别的动作要多留一些(动接动)。
当两个镜头都是运动镜头,并且运动方向一致时,应去掉上一镜头的落幅及下一镜头的起幅进行组接(动接动)。
如果两个镜头的运动方向不一致时,就需要在镜头运动稳定下来后切换,即保留上一镜头的落幅和下一镜头的起幅进行组接(静接静)。
“动”接“动”的一种特殊用法是所谓“半截子”镜头组接。即不同运动主体或运动镜头在运动过程中进行切换,这样一系列的“半截子”镜头组接起来给人的动感更强,节奏更鲜明,在体育集锦类节目的剪辑中应用较多。需要注意的是,组接镜头时要考虑运动主体或运动镜头的方向性及动感的一致性。
除了“动”接“动”、“静”接“静”外,常见的还有“动”接“静”和“静”接“动”。在进行后两种画面组接时,要充分利用主体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应关系、呼应关系及画面内主体运动节奏的变化,做到由动到静,由静到动顺理成章的自然转换。
(四)“跳轴”现象的处理
在前期拍摄时,由于摄影师未充分意识到轴线问题,或者即使前期拍摄时建立并遵守了轴线原则,但后期剪辑时需打乱原来的镜头次序重新组合,就可能产生“跳轴”现象。如果这个问题不加以解决,会造成观众理解上的混乱。当遇到“跳轴”问题时,剪辑师可采取一些补救措施,消除或减弱“跳轴”现象。
(1)利用动势改变轴线方向。在两个跳轴镜头中间,插入一个人物转身或运动物转弯的镜头,将轴线方向改变过来。
(2)插入中性镜头。在两个运动方向相反的镜头中间,插入一个无明显方向的中性镜头,可减弱“跳轴”的影响。
三、控制剪辑节奏
电视片的节奏是由画面主体或摄像机镜头的运动,镜头的长短、景别的变换、组接时的切换速度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它是片子中事件、情节或人物情绪变化的速度和强度,是影响片子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后期剪辑时,剪辑师总的来说要遵循这一节奏基调,再结合节目的内容及结构安排,根据事件及情节的发展“轻重缓急”形成有起有落、张弛有度的剪辑节奏。在剪辑时尤其要注意的,一是段落的剪辑节奏要与片子的总体节奏相吻合和匹配;二是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节奏变化要适当,变化过快或过慢都会给观众心理上产生不适应的感觉。
后期剪辑时,在一个段落中采用一成不变的剪辑节奏,会使观众产生疲乏厌倦的感觉。如果适当变化剪辑节奏,采用剪接加速度的方法,使组接的镜头越来越短,利用镜头的积累效果,可使段落形成一个高潮。但在做这种节奏处理时,一定要注意张弛结合,每一个高潮点后都要留下一个缓冲释放的空间,给观众以回味和联想的余地。
四、小结
电视节目剪辑水平的提高需要长期的锻炼,而剪輯手法的运用是否得当,既考虑到政治性又能兼顾艺术性,更是剪辑水平高低的综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