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少女的成长小说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zhen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厨房》是日本女作家吉本芭娜娜的成名作,被称为“跨时代的作品”和“革命性的小说”。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厨房》更是一部温暖的少女成长小说,伴随着少女的成长,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厨房”,它们各自象征着少女不同的成长阶段。本论文基于文本分析,探寻《厨房》中三种不同“厨房”各自的深刻内涵,及其与“成长”这一主题的关系。
   关键词:《厨房》 成长小说 吉本芭娜娜
  吉本芭娜娜是日本当代著名女作家,本名吉本真秀子,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系。1987年,吉本芭娜娜的处女作《厨房》问世,之后接连获奖,在两年内售出120多万部,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各地出版。此后,吉本芭娜娜接连出版了《悲哀的预感》(1988年)、《TUGUMI》(1989年)、《白河夜船》(1989年)等。她的作品受到年轻读者的追捧,影响波及电影、动漫、音乐、美术等各个领域,在日本和海外都形成了“芭娜娜现象”。
  芮渝萍在其著作《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中对成长小说做出了定义,成长小说就是以叙述人物成长过程为主题的小说,它通过对成长主人公成长经历的叙事,表现这个人社会化过程中一次或几次成长的经历和感悟,反应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①从这个角度来看,《厨房》可以说是一部温暖的少女成长小说。祖母去世后成为孤儿的樱井美影陷入了绝望,只有在厨房中才能入睡。这时,祖母的熟人雄一将她收留到了自己家中。美影和雄一、以及雄一的母亲(原来的父亲)惠理子开始了模拟家庭生活。在雄一、惠理子的关怀和在厨房的陪伴下,美影逐渐成长并最终决定开始独居生活。
  在《厨房》这部成长小说中,伴随着美影的成长,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厨房”(日语分别为:台所、厨房、キッチン),这样的用词显然蕴含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刻内涵,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厨房》中三种不同的“厨房”,展示其“成长”的主题。
  一.陷入绝望的美影
  《厨房》的主人公樱井美影的父母双双早逝,祖父在其上初中时去世,祖母也在不久前去世,孤苦伶仃的美影陷入了绝望的边缘,只有在厨房的冰箱旁才能入睡,她认为“冷蔵庫のぶーんという音が私を孤独な思考から守った②”,此时的美影对可给她提供一丝安全感的厨房在身体和心理上均产生了严重的依赖。但是“日夜台所で寝ていたら体のふしぶしが痛くて”,每日睡在厨房的美影睡眠质量非常糟糕,整日无精打采,正如美影的自述,“絶望してごろごろ寝て”,她已经陷入了绝望。这样,一个孤独无依、精神萎靡、陷入绝望的美影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说此时美影的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了严重的伤害,正处于成长前的阶段。
  二.“厨房、キッチン、台所”与美影的成长
  《厨房》是一部与厨房有着深刻联系的作品。厨房伴随着美影的成长,而随着美影的成长,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厨房”,即日语中的“台所、厨房、キッチン”。笔者统计后发现,《厨房》中“厨房”一词与“キッチン”一词均分别出现1次,“台所”一词共出现34次。以下为对“厨房”“キッチン”“台所”这三种不同厨房的具体分析。
  1.厨房——告别过去的象征
  陷入绝望的美影接受了田边雄一的邀请,在田边家住下,开始了自己的成长之旅。美影看到田边家稍显怪异又生机勃勃的布局:厨房紧接着客厅,客厅内有一个巨大的沙发,窗户前栽种着许多植物,家中到处是花。而她见到田边家非常讲究的厨房后更是说道:“私は、この台所を、ひとめでとても愛した。”。然后,美影见到了惠理子,美影认为惠理子“全体からかもし出される生命力のゆれみたいな鮮やかな光ーー人間じゃないみたいだった”、“圧倒的”,但是又立即被雄一告知惠理子其实是变性人。这一连串怪异的事情让美影对田边家产生了莫名的信任,因此,美影到田边家的第一个晚上,并没有在喜爱的厨房睡,而是在“私の寝床となったそのソファー”上睡着了,而且“孤独がなかった”、“安心して私は眠った”,并认为“ここは、ベストだ”。田边家这种充满生命力又有些怪异的氛围,是美影成长的基础,让美影开始摆脱对厨房的身体依赖,可以说她已经迈出了成长的第一步。
  之后,美影自然地住在了田边家,美影和雄一、惠理子如同真正的家人般生活在了一起。惠理子和雄一对美影十分友好,把美影当成家里的一员,关心美影,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与美影帮助,用温柔的话语安慰美影。在美影看来,雄一和惠理子的“笑った顔が神仏みたいに輝くのだ”,让美影感觉非常亲切。在田边家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温馨的家庭氛围下,美影的心理也逐渐成长。她感觉到“心の中にあたたかい光が残像みたいにそっと輝いて”、“少しずつ、心に光や風が入って来ることがとても、うれしい”。
  有一次,美影见到了前男友宗太郎。美影从宗太郎处得知“雄一的女朋友对美影产生了误会,并与其分手”一事。美影回家后询问雄一,看到雄一流露出十分不自然和非常悲伤的表情,美影十分难过,并认定自己给雄一添麻烦了,于是,美影第一次产生了从田边家搬出去的想法。但是,这时美影希望搬离田边家的想法是基于“不给雄一添麻烦”这一理念下无意识地产生,并不是美影内心真正地渴望獨立和成长。因此,这一想法产生后美影立刻担心自己搬离田边家就无法独立生活,内心十分矛盾。此时,美影的心理已经有了一定的成长,但这种成长是被动的、无意识的,是在雄一、惠理子的帮助下,在“不给雄一添麻烦”这一执念影响下的成长。
  而至此,身体与心理都成长至一定程度的美影打算“元の家を正式に引き払う”。在正式搬离祖母家那天,美影想到“今度こそ身一つになりそうな自分”,此时,美影才真正意识到祖母已经不在的事实、才有孑然一身的实感。之后,美影在公交车上碰到了一位老奶奶与其孙女温馨的谈话,美影自述“私はうらやましかった。私には2度とない……”,美影清楚她再也没有机会见到祖母,再也回不到过去,她忍不住痛哭。“何が悲しいのでもなく、私はいろんなことにただ涙したかった気がした。ふと気がつくと、頭の上に見える明るい、窓から白い蒸気が出ているのが闇に浮かんで見えた。耳をすますと、中からにぎやかな仕事の声と、なべの音や、食器の音が聞こえてきた。——厨房だ。私はどうしようもなく暗く、そして明るい気持ちになってしまって、頭をかかえて少し笑った。”   美影痛哭时,听到“厨房”的声音之后随即变得明快,而且笑了笑。这是“厨房”一词唯一一次在小说中出现,作者在这里刻意使用“厨房”一词是有深意的。首先,“厨房”在日语中有“食品内容の如何を問わず機能性に富んだ設備をもつ大型の台所のような感じ(无论食品内容如何,有一种设备功能强大的大型厨房的感觉,笔者译)③”。厨房一词“功能强大”和“大型”的语感,表现了美影“成为孤儿——陷入绝望——住进田边家——希望搬离田边家——正式搬离祖母家”这一连续重大、复杂、多样的令美影眼花缭乱的事情及其对美影的巨大打击。其次,周阅在其著作中写道“厨”是上不得台面的,是避开人们目光进行作业的场所,因而可能是肮脏污秽的④,这种厨房令人不快,进而让人联想到美影令人不快的绝望的过去,即“厨房”代表了绝望的过去。最后,从日语的构成上看,“厨房”属汉语词,汉语词多在庄重的文章内和郑重的场合使用⑤;这里表现了此刻美影听到“厨房”声音的重大意义,此刻,美影终于接受了祖母去世、接受了自己孑然一身、接受了再也回不到过去的事实,这是美影进行的正式道别。因此,这里的“厨房”是美影决心与繁杂的绝望过去进行道别的象征。
  2.キッチン——美好未来的象征
  痛哭后的美影,回到田边家马上陷入了沉睡。神奇的是,美影和雄一做了同一个梦,梦中美影和雄一在进行搬离祖母家前的最后一次打扫,雄一劝美影继续留在田边家,之后两人一起唱了歌,并约定一起吃拉面。此梦的作用主要有两个,首先,表明美影和雄一已经拥有了真正的内心的理解和共鸣。关于美影之前希望搬离田边家一事,雄一在梦中做出了回应“けど君、今はムリだろう”、“利用してくれよ。あせるな”,面对雄一的挽留,美影“うなずいた”。这是美影和雄一通过同一个梦境的精神交流,美影通过这个梦知道了雄一的想法,并做出了留在田边家的决定。其次,这个梦是对过去的映射及未来的预测。例如,梦中之所以在祖母家进行最后一次打扫,是因为美影白天最后一次去祖母家收拾行李并进行告别;梦中两人约定要吃拉面,梦醒后两人随即做了拉面。因此,梦醒后美影认为“くりかえしくりかえしやってくる夜や朝の中では、いつかまたこのひとときも、夢になってゆくかもしれないのだから”,这正是暗示美影虽然决定暂时留在田边家,但是她已经决心总有一天离开田边家,在田边家的一切或许也会成为一场梦境。美影这一次决定离开,是主动的,有意识的,是美影自发地渴望更进一步的成长。美影也表示“何度も底まで沈みこむ。何度も苦しみ何度でもカムバックする。負けはしない。力は抜かない。”这表现了美影迎难而上、追求自我成长的坚韧精神。
  至此,美影已经完成了从身体到心理、被动到主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全方位成长。在作品的最后,文中唯一一次出现了“キッチン”一词。原文为:“夢のキッチン。私はいくつもいくつもそれをもつだろう。心の中で、あるいは実際に、あるいは旅先で。ひとりで、大ぜいで、ふたりきりで、私の生きるすべての場所で、きっとたくさんもつだろう。”
  在日语中,“キッチン”与“厨房”不同。首先,キッチン是“科学性に構想された理知的設備をもつもの(拥有科学性构想的智能设备,笔者译)”⑥。其次,从日语构成上看,“キッチン”在日语中属于外来语,外来语一般表示新发明的东西或西洋风格的东西,拥有新鲜、高级的感觉。“キッチン”的这些特征,不禁让人联想到未来的高级厨房,这种厨房是理想的厨房。此外,“キッチン”前面的“夢”也令人颇为在意,梦想让人联想到未来,文中“夢のキッチン”对于美影来说,大概意味着美影未来终有一天将离开田边家,找到属于自己的厨房和归宿。因此,这里的“キッチン”是美影全方面成长的标志,更是美影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的象征。
  3.台所——现实生活的象征
  “台所”一词在《厨房》这一小说中共出现34次,可以说是贯穿小说的线索,见证了美影的成长。
  日语中的“台所”不仅是做饭的场所,同时也可以是进餐的地方⑦,这就意味着“台所”还有人际交往的功能。美影与雄一、惠理子多次在厨房及厨房旁的交流,正是治愈美影心灵、实现美影一次又一次成长的契机。并且“台所”给人“家庭的小規模の印象(家庭式的小规模的印象,笔者译)”和“旧態設備の如く想われる(老旧设备的感觉,笔者译)”⑧,它的这种特征使人想起家庭式的厨房,即充满亲情的温馨的厨房。此外,“台所”属日本固有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对日本人来说更有亲切、柔和的感觉。作者通篇使用“台所”一词,更让人体会到浓浓的日常生活气息。小说的开头,美影就自述“私がこの世でいちばん好きな場所は台所だと思う”,这时的美影只能在“台所”才能入睡,它是美影唯一的休憩场所和心灵安慰。搬到田边家后,美影逐渐摆脱对“台所”的身体、心理依赖,不断成长,“台所”慢慢成为纯粹的做饭场所。直至最后,“台所”被“キッチン”取代,不再是美影追逐的目标。厨房伴随着美影走出黑暗,给与了美影无限的温暖,见证了美影一路的成长。正如周阅所说:前期的厨房是对过去家庭生活的追忆和怀念,后期的厨房是对未来家庭生活的想象和憧憬⑨,《厨房》这一作品中的“台所”虽然随着美影的成长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其浓郁的日常生活氛围并没有改变。因此,“台所”正是美影日常生活的现在时的象征。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现在这一时段更能给人一种安心感,治愈人的心灵。
  《厨房》讲述了美影在自身的努力和雄一、惠理子的帮助下,实现了从身体到心理、从被动到主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全方面成长的故事。小说中的三种“厨房”——“台所”、“キッチン”、“厨房”成为美影成长之路的标记,是美影告别过去、活在现在、憧憬未来的见证。
  吉本芭娜娜在《厨房》的后记中写道“私は昔からたったひとつのことを言いたくて小説を書き……克服と成長は個人の魂の記録であり、希望や可能性のすべてだと私は思っています。”也就是说,吉本芭娜娜通过对陷入不幸的主人公跨越孤独、绝望等重重阻碍顽强成长的描述,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无限的希望和可能,这就是吉本芭娜娜式的成长小说的特征。每一个读者心中都能在吉本芭娜娜式的成长小说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与自己的成长过程产生共鸣,这大概就是吉本芭娜娜文学的魅力吧。
  参考文献
  [1]吉本ばなな.キッチン[M].福武文庫,1991.
  [2]鈴木啓之.台所文化史[M].東京図書出版部,1959.
  [3]周阅.吉本芭娜娜的文学世界[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4]周阅.从吉本芭娜娜的创作看日本大众文学——以《厨房》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01):44-50.
  [5]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周异夫.吉本芭娜娜文学的孤独主题与社会意义[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04):64-67.
  [7]李莉.关于日语词汇中的汉语词[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8(01):75-76.
  [8]郑成.试析日语外来语与日本的社会心理[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04):20-23.
  注 释
  ①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②本文引用《厨房》原文均源于:吉本ばなな.キッチン[M].福武文庫,1991版本.
  ③鈴木啓之.台所文化史[M].東京図書出版部,1959.
  ④周阅.吉本芭娜娜的文学世界[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⑤李莉.关于日语词汇中的汉语词[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8(01):75-76.
  ⑥鈴木啓之.台所文化史[M].東京図書出版部,1959.
  ⑦周阅.吉本芭娜娜的文学世界[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⑧鈴木啓之.台所文化史[M].東京図書出版部,1959.
  ⑨周閱.吉本芭娜娜的文学世界[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长期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语言的书写、发音和使用都有特定的规则。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需要在充分理解其语境和语义的基础上进行翻译。从跨文化的角度对英语文学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为英语文学翻译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 英语文学 翻译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传播外来知识,翻译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1]。无论是在民族文化的延续,还是
内容摘要:课程承载思政的课程观和构建高校课程体系核心教育理念的课程思政,是当前及今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大学语文是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基于高职扩招背景及高职生这一特殊教育教学对象实施大学语文课程思政,需开展“融课堂”教学设计,构建高职课程思政“融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课程思政 大学语文 融课堂 教学设计   作为一种课程承载思政的课程观和构建高校课程体系的核心教育理念,
内容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精神文化的多样性,这就促使了电视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外优质的英语电影传入我国。观众最先接触和感受到的便是电影片名,因此需重视电影片名的汉译。通过论述英语电影片的特征及汉译英文电影名的重要性,分析影响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探析在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中常用的几种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语电影 片名 影响因素 翻译策略   国外
内容摘要:在当今社会语文教育大变革时代,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当代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或多或少盛行着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设计功利性的教学目标,运用以知识讲解为主导的教学方式等,与现今倡导的“素质教育”相悖。基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国内不少学者提倡一种“审美化的语文教学”。鉴于此,以《背影》为例,秉承现代教学理念,主要从审美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
内容摘要:很多英美文学作品在字里行间之中均可以找寻到茶文化的踪影,其中既融入了极具淡然幽静的中国茶文化,同时也有蕴含静谧恬静的英国茶文化的融入。无论哪种茶文化,均是人类所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不可否认,茶文化对于人类文化发展进步贡献着十分巨大的力量。同时,由于茶文化与文学创作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使得茶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在影响着各国作家对于文学作品方面的创作。基于此,就茶文化对英美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
内容摘要:渤海国是我国唐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其存续期间,产生了较为灿烂的区域文明,其中文学不乏优秀的成果,杨泰师所作《夜听捣衣诗》是其中的翘楚。《夜听捣衣诗》继承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捣衣”题材,描写了“客愁”与“闺怨”,亦继承描写男女相思时,传统主客互置的表现手法,生动地表达出男女双方彼此的思恋,是渤海国诗人学习中原文明的结晶。   关键词:渤海国 杨泰师 捣衣 传承   渤海国(698-
内容摘要:2009年是太宰治诞辰100周年。以此为契机,媒体对太宰治进行了大量报道。通过对太宰治相关报道的叙事特征的考察,可以发现媒体强调了太宰治的文学知名度、形象的多样化,并将视线投向其故乡青森。太宰治的形象穿行于电影、杂志、报纸中,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互文性与共振效应。这是日本各类媒体齐心协力、合力打造“明星作家”形象的传播模式和运作机制。   关键词:太宰治 跨媒介 形象   太宰治,原名津岛修
君子,从来都是令人倾慕向往的对象。《诗经·秦风·小戎》中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描绘了君子的温润;《诗经·风雨》中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写出了见到君子的喜悦;曹植《箜篌引》中说:“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赞美的是君子的美德;宋太宗《缘识》中说:“君子怀幽趣,谦恭礼乐才。经心皆见识,书史尽通该”,艳羡的是君子的才能。而在国学经典《大学·邦畿章》中引用了《诗经·淇澳》中
期刊
内容摘要:迟子建笔下形塑了一个特定的文学“边缘人”群像,他们是随着社会的转型、文化体系的重构和世俗价值的差异而出现的。在生活的边缘地带,他们生存悬空、人生荒诞、精神异化,隐喻了迟子建希冀现代人生而平等、和谐相契的精神指向。   关键词:迟子建 边缘人 精神指向  迟子建笔下的“边缘人”,既不同于西方贵族的“多余人”,也不同于郁达夫笔下的知识“零余者”,他们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身份的尴尬与地位的卑微
内容摘要:“浩然之气”是《孟子》中流传最广,接受度最高的哲学主张之一,并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民族精神。其之所以受到历代人的广泛应用,在于它有许多可行之处。而“浩然之气”的可行性又来自其普适性、自主性和变通性。   关键词:《孟子》 浩然之气 可行性  “浩然之气”是孟子在《公孙丑上·第二》中初创的一个哲学概念。对于“浩然之气”的含义,孟子称其“难言也。”赵岐注曰:“浩然之大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