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进行文本拓展阅读教学时,适时、适度地进行拓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如何把握文本拓展阅读的“时”与“度”,我以《七律·长征》的两种教学设计为例来说明。
案例一:
师:同学们,七十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举世闻名的事件,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同学们都收集了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不是常说“二万五千里长征”吗?以前,我误认为是所有的红军一起走了二万五千里。后来,通过收集资料才明白,“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指红军主力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各路红军长征行程总里数为六万余里。
生2:通过读课后资料袋我了解到了紅军为什么要长征。
生3:我知道长征路途山高路险、人烟稀少、缺医少药、断粮欠饷。他们走过皑皑雪山、无边草地、茫茫高原。还有国军围追堵截,红军内部派系斗争。总之,他们要一边饿着肚子赶路,一边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生4:我收集了长征途中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长征线路图(多媒体出示长征线路图)。长征途中,还有许多著名的战役。(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七律·长征》,重温这段了不起的历史。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拓展阅读的内容丰富,但教师没有利用好这些资源,拓展阅读交流显得繁杂、冗长、无度。教师补充的长征线路图和《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因为出现时机不对,是为了拓展而拓展的设计,显得没有价值。
案例二:
1.故事导入,初识长征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长征路线图。(引导学生看特别勾画了长征路线的地图。教师利用教材资料袋中的内容做简介。)在这艰难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哪些同学能和我们交流一下?
生1:我读过《倔强的小红军》,文章写了陈赓和一个小战士之间的故事,他们在长征途中没有吃的东西。
生2:我看过《丰碑》,里面讲一位军需处长在爬雪山的时候把棉衣让给了别人而活活冻死。
师:长征路上,红军缺衣少食,爬雪山,过草地,如此艰辛,但红军战士却用非凡的意志完成了这一人类史上的壮举!让我们走近《七律·长征》,一起重温这段英雄的历史。
2.补充资料,建构英雄形象
(师引导学生品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出示金沙江图片。)
师:结合你收集的资料,说说这句话的大致意思。
生: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金沙江水流湍急,两岸的山峰高耸入云。当时红军渡江的时间是在1935年的5月。5月正是气候变暖的时节,所以说“暖”。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资料理解诗句,很好!这句诗背后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我们来听一个小故事(生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师:听了这位同学的讲述,对“暖”字,你是否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红军不费一枪一弹就渡过了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此时此刻红军战士的心情非常高兴、激动,这个“暖”是指他们的心情高兴,并不是指气候温暖。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很好,这里的“暖”是指心里的暖。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吗?
师:刚才我们读懂了“暖”,那么你又是怎样理解这个“寒”字的呢?(教师出示泸定桥图片)你们看,这就是泸定桥。泸定桥长约103米,高有30多米,而且在红军到达之前,木板已被敌人抽掉了,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看到这样的桥,你有什么感受?
师:就在这样一座让人心惊胆寒的桥上,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此时此刻,当看到一个个战士倒下,你心里又是怎样的感受?
师:同学们,现在你认为“寒”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师:这句诗中的一“暖”一“寒”,让你看到了怎样的红军?
在这个案例中,开课伊始,教师用长征路线图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故事导入避免了交流的“无度”;同时,熟知的故事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对长征的“难”有了具体形象的感知。历史资料的补充、音像资料的播放,适时地直抵文本的难点,直击文本精神要髓,加深了学生对一“暖”一“寒”的理解,帮助学生体悟到红军不怕困难、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
(作者单位:湖北省保康县马良镇小学)
责任编辑:肖佳晓
[email protected]
案例一:
师:同学们,七十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举世闻名的事件,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同学们都收集了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不是常说“二万五千里长征”吗?以前,我误认为是所有的红军一起走了二万五千里。后来,通过收集资料才明白,“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指红军主力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各路红军长征行程总里数为六万余里。
生2:通过读课后资料袋我了解到了紅军为什么要长征。
生3:我知道长征路途山高路险、人烟稀少、缺医少药、断粮欠饷。他们走过皑皑雪山、无边草地、茫茫高原。还有国军围追堵截,红军内部派系斗争。总之,他们要一边饿着肚子赶路,一边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生4:我收集了长征途中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长征线路图(多媒体出示长征线路图)。长征途中,还有许多著名的战役。(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七律·长征》,重温这段了不起的历史。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拓展阅读的内容丰富,但教师没有利用好这些资源,拓展阅读交流显得繁杂、冗长、无度。教师补充的长征线路图和《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因为出现时机不对,是为了拓展而拓展的设计,显得没有价值。
案例二:
1.故事导入,初识长征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长征路线图。(引导学生看特别勾画了长征路线的地图。教师利用教材资料袋中的内容做简介。)在这艰难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哪些同学能和我们交流一下?
生1:我读过《倔强的小红军》,文章写了陈赓和一个小战士之间的故事,他们在长征途中没有吃的东西。
生2:我看过《丰碑》,里面讲一位军需处长在爬雪山的时候把棉衣让给了别人而活活冻死。
师:长征路上,红军缺衣少食,爬雪山,过草地,如此艰辛,但红军战士却用非凡的意志完成了这一人类史上的壮举!让我们走近《七律·长征》,一起重温这段英雄的历史。
2.补充资料,建构英雄形象
(师引导学生品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出示金沙江图片。)
师:结合你收集的资料,说说这句话的大致意思。
生: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金沙江水流湍急,两岸的山峰高耸入云。当时红军渡江的时间是在1935年的5月。5月正是气候变暖的时节,所以说“暖”。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资料理解诗句,很好!这句诗背后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我们来听一个小故事(生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师:听了这位同学的讲述,对“暖”字,你是否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红军不费一枪一弹就渡过了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此时此刻红军战士的心情非常高兴、激动,这个“暖”是指他们的心情高兴,并不是指气候温暖。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很好,这里的“暖”是指心里的暖。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吗?
师:刚才我们读懂了“暖”,那么你又是怎样理解这个“寒”字的呢?(教师出示泸定桥图片)你们看,这就是泸定桥。泸定桥长约103米,高有30多米,而且在红军到达之前,木板已被敌人抽掉了,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看到这样的桥,你有什么感受?
师:就在这样一座让人心惊胆寒的桥上,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此时此刻,当看到一个个战士倒下,你心里又是怎样的感受?
师:同学们,现在你认为“寒”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师:这句诗中的一“暖”一“寒”,让你看到了怎样的红军?
在这个案例中,开课伊始,教师用长征路线图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故事导入避免了交流的“无度”;同时,熟知的故事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对长征的“难”有了具体形象的感知。历史资料的补充、音像资料的播放,适时地直抵文本的难点,直击文本精神要髓,加深了学生对一“暖”一“寒”的理解,帮助学生体悟到红军不怕困难、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
(作者单位:湖北省保康县马良镇小学)
责任编辑:肖佳晓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