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作春泥更护花

来源 :南风·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heih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棵育
  国家一级演员,曾任宝安区音乐家协会主席。在 《星光啊星光》 《救救她》《伤逝》《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窦娥冤》《江姐》等二十余部大型歌剧中扮演男主角。先后师从声乐教授杨化堂、岑冰,声乐教育家韩德章。通过多年的舞台实践,他的演唱技巧成熟、音域宽广,高音嘹亮辉煌,中低声区圆润浑厚,而富有感染力。由于歌剧演唱方面的突出表现和影响,被大型辞书《世界名人录》《中国音乐家辞典》《中外歌唱家名录》等收录入篇。
  黔灵山下放歌喉
  他生在黔灵山下,长在黔灵山下。
  胡棵育虽非文艺之家,但他从小对歌声格外敏感。还在读初中时,哥哥从外面带回来两张黑胶唱片,王玉珍的《洪湖赤卫队》和吕文科的《走上高高的兴安岭》,成了他最着迷的东西,每天都要打开唱机,跟着学习模仿。
  中学毕业后,他分配到贵阳市一家汽修厂,当上了广播员。他意外地发现广播室里有大量的歌曲唱片,这些唱片成了他歌唱生涯中的第一位老师。每天清晨,他都爬上黔灵山,面对寂静的山林嗯嗯呀呀地练习发声与歌唱。
  1972年,19岁的胡棵育考进贵州省歌舞团,被分配到张光益老师手下。张光益,195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的高材生,他几乎用全部精力为贵州歌坛培养新苗。张光益坚持用欧洲传统发声的基本方法,并向国内民间歌手学习,加上中国声情并茂的演唱方法,培养和引导着胡棵育一步步走向艺术殿堂,在短短的时间里,胡棵育成了团里顶大梁的台柱子。这期间,胡棵育经常到边远的山寨演出、采风,全身心地接触少数民族文化和艺术,从苗族青年男女赶场对歌中体会情动于中的歌唱奥妙、在神奇的侗族大歌中体验无拘无束的和声技巧……
  1978年,胡棵育到北京投师求艺,进行深造。著名声乐教育家韩德章教授非常喜欢这个自带行李、身体瘦弱、不知疲惫的山区青年,先后在家单独授课达10个月之久。一次偶然的机会,胡棵育正在中国歌剧舞剧院琴房内练声,引起了当时剧院歌剧团团长的注意,团长被胡棵育那融合了浓郁民族风味的抒情男高音所吸引,当即把他推荐给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和中国歌舞剧院院长李刚。爱才心切的郭兰英和李刚马上将胡棵育请到跟前来面试。在名家面前,从未想过自己会进入国家级院团的胡棵育毫不怯场,放歌一曲《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一曲唱罢,郭兰英和李刚禁不住为他那华美的声线和出色的表现力鼓掌叫好,当即发出调令。胡棵育就此迈上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平台。
  1981年,为了纪念鲁迅100周年诞辰,人民音乐家施光南谱写了一台大型民族歌剧《伤逝》。该剧对男一号涓生的扮演者要求极高,入选者既要能熟练演唱咏叹调、宣叙调、浪漫曲、叙事曲等采用西洋歌剧模式的段落,又必须入木三分地传达出歌剧里的中华民族感情。面对如此苛刻的要求,胡棵育凭借富有张力的歌喉和充满人生理解力的演绎得到了施光南的认可,在20多位一流男高音歌唱家中脱颖而出,成了“男一号”。
  凭借《伤逝》,胡棵育斩获了当年的“全国听众最喜爱的歌手”奖,他的剧照还登上了当时最权威的《人民音乐》杂志的封面。此后,他先后在《江姐》《窦娥冤》《徐福》《小二黑结婚》《将军情》等歌剧中饰演主要角色,塑造了一系列中国民族歌剧的经典形象,多次代表文化部出访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从歌唱家到基层文化工作者
  1990年代末,北京的歌剧市场日益萎缩,每年上演的原创民族歌剧越来越少。在这种现实面前,仍然壮志在胸的胡棵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苦闷,不甘寂寞的他开始尝试打开新的艺术出路。当时,著名歌唱家吴雁泽向他透露说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急需群文专业人才。1999年,在吴雁泽的推荐下,胡棵育告别在北京的妻儿,只身一人来到深圳宝安区,在文化艺术馆落户扎根。
  从一位闻名全国的歌剧演唱家,到一位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如此剧烈的角色转换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和正确对待的。胡棵育却很快适应了自己在深圳文化领域的新角色。他知道,过去的舞台事业已告一段落,他要重新燃起事业之火,在宝安这块热土上从零开始,干出一番事业,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更好、更美的歌声在深圳“生根发芽”。
  那时宝安的群众歌咏活动还处在“一穷二白”的阶段,胡棵育首先在群众合唱艺术的普及上着力,深入机关、学校、医院、工厂,架起一个个合唱比赛的舞台,组织起一支支合唱团队。他利用丰富的舞台经验,把辖区的小品、快板、话剧等节目打磨得更精彩。业余时间里,他登上宝安的大小舞台,有时用浑厚的嗓音主持一场晚会,有时则用嘹亮的歌喉展现歌唱艺术的魅力。他还利用宝安“一镇一广场”的优势,带领文化艺术馆的同事们搞晚会,亲自担任舞台总监,将欢乐的文艺节目送到了各个乡镇。
  即使在节假日人们也能听到文化艺术馆4楼办公室传来不绝于耳的琴声与歌声,那是胡棵育在业余时间辅导学生。作为宝安音乐的一“宝”,胡棵育还经常以本土文艺家代表的身份,参与许多深圳市的重要外交活动,在英国、德国、比利时、日本、新加坡和港澳地区都留下了他激情四溢的歌声。
  助力宝安群众文化发展
  胡棵育说:“中国的歌剧要反映时代、反映生活、紧贴民族特点,这样才能被更多人喜爱。”作为一名歌剧演员,他认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更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和保护,而发展、传承歌剧精神和艺术是每一个歌剧艺术家的责任。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17年间,胡棵育在本职工作之余,为宝安培养了大量的声乐人才,他指导过的学生就有100余人。在这些学生中,有7、8岁的孩童,也有希望提高歌唱技巧60多岁的大爷大妈;有立志走向音乐道路的高中生,也有在繁忙工作之余追寻歌唱梦想的外来劳务工。有的是参加了他组织的文化活动后拜师门下,有的是在听过他的现场演出后被“圈粉”,甚至有位香港的“弟子”是在听了他学生的精彩演出后慕名而来。
  胡棵育带出的学生中许多人考入了高等音乐学府,也有很多人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群众文艺骨干。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学生——女高音歌唱家朱丹凭借成熟的演唱技巧和对音乐的准确诠释, 获2016年亚洲国际音乐大赛声乐表演组金奖;宝安青年女高音歌唱家李芮凭借大气稳重的台风以及与生俱来的音乐感知力,已在深圳各类比赛和演出活动中崭露头角,在刚刚结束的深圳十大青年女高音歌唱家音乐会上出色的表现,赢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和观众的热烈欢迎。
  “群众文化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胡棵育说,他会针对每位学生不同的需求,为他们设计不同的发展方向。在他看来,专业路线并非声乐教育的全部,学习声乐的经历既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技能,也可以是一段精彩的人生经历。他说:“对于许多人来说,声乐学习是品位和修养提升的一种途径,日后他们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成为群众文化的骨干分子,这就已经达到了声乐教学的目的。”
  秉持着这样的教学理念,胡棵育时常为声乐爱好者讲授公开课,他还曾以《快乐歌唱》《歌唱养生法》为题,与市民分享他的生活哲学。
  2013年,胡棵育從宝安群艺馆副馆长的位置上退休。这一年里,他做出了两个重要的选择:一个是出版了个人演唱专辑《紫藤花》,专辑中收录的12首作品,展示了他在声乐道路上的求索,也记载着他深厚的艺术造诣和质朴的人生观;另一个是到西乡乐谷任职艺术指导。
  角色改变了,不变的是助力宝安群众文化发展的情怀。
其他文献
在深圳宝安文坛,石泰康是一位几乎无人不知,非常有辨识度的本土作家,数十年的辛勤耕耘,使他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季节,获得了累累的硕果,出版了《宝安往事——追溯宝安历史文化遗存》和《绿茵掠影——深圳民间足球档案》两本追寻深圳本土文化,挖掘宝安文化遗迹的呕心沥血之作。石泰康的写作,引起了学界和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赢得了无数读者的热情鼓励和一致好评。2018年,石泰康入选宝安区首届文艺志愿服务百佳人物。  打
期刊
赵瑞平  1956年6月出生于甘肃兰州。中共党员,学士学位,正高级教师,师从于著名声乐教育家钱培基教授。1992年8月调入深圳。出版专著(合作)一部,在省级刊物发表声乐作品数首,为宝安教育基金百万行谱写“会歌”,创作宝安区“中学生运动会”会歌。多次成功策划、组织大型文艺活动,创建了宝安区教师合唱团、宝安区学生艺术团、宝安区教育艺术团,多次荣获省、市少儿花会、合唱节优秀组织奖和优秀辅导奖。指导师生参
期刊
周大正:  油画氦教授、硕士生导师:1941年生于上海市,祖籍湖北沙市。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师承全山石、汪成一等著名美术家;后分配到甘肃省,在地县基层从事群众文化工作。1978年常书鸿先生推荐周大正到西北民族學院从事教育工作,并参与组建西北民族学院艺术系(现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在六十余年的艺术道路上,周大正创作作品上千幅,其中有多幅作品入选国家级美术展览。1964年,创作油画《龙井春早》入
期刊
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中国油画之父”李铁夫,中国现代雕塑先行者李金发、郑可……步入广东美术馆二楼,一堵红色墙壁上,广州文艺大家的名字如一串明珠熠熠闪光。  为更好地学习借鉴优秀文艺工作经验,更好地组织筹办深圳市宝安文艺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文艺活动,打造更多文艺精品,2021年2月23日,深圳市宝安区文联组织宝安区直属文艺家协会主席、文艺社团会长近50人赴广东美术馆参
期刊
朱鹮是一种姣美动人的稀有鸟类,具有非常高的保护价值和观赏价值,有着鸟中“东方宝石”之称。它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一度因环境恶化导致数量急剧削减,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濒临绝迹。1981年,我国陕西洋县发现了七只野生朱鹮,后经人工繁殖,其种群数量已于2014年达到两万多只。至此,对野生朱鹮的保护工作初见成效,“东方宝石”重放异彩,仅在中国范围内,朱鹮的分布地域已经从陕西南部扩
期刊
閻晚生,1993年移居深圳。一直在深圳晚报社从事新闻采访工作,两年前退休。酷爱摄影,尤爱运动项目类。
期刊
小说家冉正万给我布置了个任务,让我说说李浩的书法。他说:“这人不错,是写小说的,而且写得挺好。”我一愣,听过各类业余书家,但一手现代小说,一手法书艺道,却是首次闻得。接著因孤陋而生的惭愧感覆盖了这一瞬的好奇,好久不关注小说界了,不知道有这么一位作家。一直以来,我龟缩在诗词的世界里吞花饮露,虽不少曳尾之泥,倒也自由自在。  那是二月份,我粗粗披览其作品集一过,头脑里涌出三个字:直,方,大。这三字又似
期刊
千百年来宝安沉淀了无数具有歷史时代烙印和别样地域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遗珠。“革故鼎新,得宝而安”是宝安之名的出处,素有“深港文化之根”美誉的宝安是广东最早的第二个建制县,有着近1700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特色浓烈。近年来,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宝安以其宽广包容的胸怀,吸取了各地多元文化在这片热土上聚集,形成了“传统民俗资源丰富,创新文化成果与灵感交织”的宝安特色文化。  2019年12
期刊
陈浩  1955年7月生。浙江海宁人,字泊舟,号微斋。原深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张宗祥书画院原院长。曾获中国文联全国百名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家和中国书协全国百名德艺双馨中青年书法家。现系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书协理事,深圳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  曾在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湖北美术馆、西泠印社美术馆以及香港、澳门、日本岐阜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 出版有《陈浩书
期刊
以戏会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夏远明是湖北洪湖人,自幼热爱京剧艺术,12岁进入湖北省戏曲学校学习京胡演奏,并拜湖北省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奏员余开泰先生为师,精研张派伴奏艺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离开专业剧团以后,夏远明做过各种工作,并且还曾下海经商,开办过酒楼。虽然脱离了舞台,但是夏远明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从来没有放弃,一有机会就会和票友们聚在一起“过把瘾”,业余时间也几乎全部用来练习京胡艺术。  出于对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