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利率管制的保护下形成了以规模扩张实现高额利润的经营模式,净利息收入是其主要盈利来源。3%左右的存贷差使商业银行获得了相当高而稳定的利润,这也使得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创新动力和提升非利息收入的积极性。2015年随着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则意味着存贷款利率差进一步缩小,行业竞争越来越大,加上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越来越丰富的投融资渠道以及互联网金融更加高效便捷的产品,商业银行传统依靠利息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将不再适用当前金融环境。商业银行必须及时调整战略,寻找新的盈利模式和盈利增长点来获得长久发展。
利率市场化程度加深以后,我国商业银行对存贷款的定价权将掌握在自己手里,为了争夺优质客户,银行存贷利差将会逐渐收窄,银行资金成本将会加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会面临“缩水”危机,银行依靠利息收入来赢得利润的模式将不能适应未来发展。在宏观上来看,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格局进入快速转变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与内部治理结构面临新的挑战,商业银行所处外部环境与客户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传统的银行发展模式已经显现出其不可持续性。再者,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经济结构转型、金融脱媒等方面的影响,为适应新环境、提升市场竞争力,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亟待转型,减轻对利差收入的依赖,不断开展低风险、低成本、高收益的非利差业务,这将成为各商业银行提升自身盈利水平的一个重要渠道。
随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金融体制改革成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必要条件,利率市场化又在金融体制改革中占有核心地位。管制下的利率在一定程度上会扭曲商品价格,造成资源的错配,无法使利率经济杠杆的角色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国在遵循中国国情的情况下,逐步稳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站在一个新的阶段。2013年,央行取消了贷款利率下限,在2015年10月央行宣布放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存贷款利率的放开标志着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了新的征程,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部分,其盈利水平的高低直接由市场利率决定,因此其会受到利率市场化的直接影响且影响重大。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速,使得我国同质化严重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利差缩小、盈利能力降低的重大挑战。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市场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扮演着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色,其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在当前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如何转变自身的盈利模式,不再过度依赖存贷款利差,保证自身经营的可持续是非常有价值的。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尤其是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深化,再加上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等的竞争冲击,商业银行必然需要积极实现业务的转型,促进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自身的特色化经营,以保证其能够更好的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然而,利率市场化又是双面的,当给商业银行带来自主定价、公平竞争、业务创新等良好环境时,也给银行带来利息收入减少、利率风险加大、盈利性减弱等负面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在这样的环境下盈利模式需要慎重转型。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入过分依赖利息净收入
据统计,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中,整体来看,净利息收入占比较高,平均达到 80%左右,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较低。尤其是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其净利息收入一直维持在约76%,一直以来几乎都比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比低一些,但其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却一直维持在18%左右,上升趋势不明显;而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占比在2013年和2014年很多都突破了20%的比例,上升趋势明显。
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净利差会逐步缩小,这在很多西方国家中得以体现,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存贷利差由原来的2.17%降低到了1.63%,日本存贷年平均利差从改革前的3.56%降低到改革后的2.8%。我国的存贷利差近几年虽然没有显著的缩小,但无论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还是在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等外界环境的冲击下,长期来看不容乐观,必须提前积极应对,否则将会面临因存贷利差缩小而带来的利润急剧减少。
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是其外部制度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在收支结构方面的综合反映,也是决定其盈利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及市场竞争力的前提。从商业银行发展的路径变迁及盈利模式的分类形式来看,主要经历两种模式:一种利息收入主导型盈利模式,另外一種则是非利息收入主导型盈利模式。非利息收入主导型盈利模式服务对象主要面向个体客户,提供的服务以个性化的零售业务为主,业务形式多为中间业务,即不直接产生债权债务关系,以低端的代收代付、担保服务、理财产品及高端的金融咨询、理财规划乃至投行业务等模式呈现,典型的表现是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工具及金融衍生产品,此种业务模式以美国银行业“金融超级市场”为主要代表。
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积极转变利息收入主导型盈利模式现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使收入结构更加合理均衡,从而减小外界环境带来的冲击。
二、中间业务结构单一、创新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种类分为九大类,细分下来有几百个品种,一些中间业务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例如,中信银行的出国留学金融服务业务、中国银行的国际保理业务、工商银行的资产托管业务、建设银行的委托贷款等等,然而中间业务的多样化发展还远远不足。可以了解的到国外的商业银行一直坚持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追求个性化的服务,由此开发了各种金融创新产品,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品种多达万余种,这些产品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群的需求。虽然我国业务品种也明显增多,但是其对存贷款业务的依赖程度同样很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集中在银行卡、结算、代收代付上,这些传统业务很难满足客观日益增长的需求,不能为客户提供高技术含量的个性化服务。 此外,上市商业银行的主动创新性也不够明确,己推出的金融产品大多盲目跟从或效仿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而较少自主创新,忽略了本国金融市场的具体情况,导致产品与本国市场经济改革脱节、与国民需求不适应,与银行业内部机制变革不配套的情况发生。
综上,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在零售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中间业务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就。但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构成和业务构成与西方国家先进的银行业相比发展还较落后,传统的利息收入为主导的盈利模式有待转变。
三、银行间非同质化竞争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是一个典型的高门槛、低竞争行业,一直以来存贷款利差都是拉动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的主因,而附加值高和技术性强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对其利润的贡献相对较小,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依旧髙度集中在传统的存贷市场,决定了商业银行提供的业务和服务水平和能力高度相似。尽管个人贷款的占比近年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公司类贷款占比仍在60%以上占据主流,加上大部分商业银行贷款资源都流向大型国企项目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形成了商业银行的目标客户存在典型同质化现象。
此外,众多中小银行的发展均向大型商业银行看齐,其发展定位调整为“走向全国”、积极跨区域发展,淡化了成立之初己确立的“服务地方经济”的定位,相互争夺优质业务资源,结果导致竞争地域同质化、竞争资源同质化、竞争类型同质化。加之我国商业银行高管面临着思维方式程式化,國际视野不足,应付复杂金融环境经验缺少的考验,因此形成思维方式的潜在竞争同质化。极大削弱了商业银行之间的非同质化竞争意识,我们必须意识到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必须尽快转变,特色化差异化竞争策略是上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利率市场化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既有银行业竞争加剧、存贷利差收窄、风险加大、银行脆弱性增强的负面效应,也有推动银行主动创新的积极效应,面对一系列负面效应,中间业务以其形式灵活多样、受外部尤其是利率影响较小的特点成为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面对危机时的“救命稻草”,商业银行应该转向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同时,加上金融脱媒的深化、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以及市场需求多元化的发展,进一步说明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现在的以利息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转变成非利息收入和利息收入均衡发展的模式。(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课题: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2018年度科研资助项目,课题编号:2018-QN-84,课题名称: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
利率市场化程度加深以后,我国商业银行对存贷款的定价权将掌握在自己手里,为了争夺优质客户,银行存贷利差将会逐渐收窄,银行资金成本将会加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会面临“缩水”危机,银行依靠利息收入来赢得利润的模式将不能适应未来发展。在宏观上来看,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格局进入快速转变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与内部治理结构面临新的挑战,商业银行所处外部环境与客户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传统的银行发展模式已经显现出其不可持续性。再者,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经济结构转型、金融脱媒等方面的影响,为适应新环境、提升市场竞争力,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亟待转型,减轻对利差收入的依赖,不断开展低风险、低成本、高收益的非利差业务,这将成为各商业银行提升自身盈利水平的一个重要渠道。
随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金融体制改革成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必要条件,利率市场化又在金融体制改革中占有核心地位。管制下的利率在一定程度上会扭曲商品价格,造成资源的错配,无法使利率经济杠杆的角色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国在遵循中国国情的情况下,逐步稳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站在一个新的阶段。2013年,央行取消了贷款利率下限,在2015年10月央行宣布放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存贷款利率的放开标志着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了新的征程,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部分,其盈利水平的高低直接由市场利率决定,因此其会受到利率市场化的直接影响且影响重大。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速,使得我国同质化严重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利差缩小、盈利能力降低的重大挑战。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市场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扮演着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色,其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在当前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如何转变自身的盈利模式,不再过度依赖存贷款利差,保证自身经营的可持续是非常有价值的。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尤其是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深化,再加上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等的竞争冲击,商业银行必然需要积极实现业务的转型,促进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自身的特色化经营,以保证其能够更好的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然而,利率市场化又是双面的,当给商业银行带来自主定价、公平竞争、业务创新等良好环境时,也给银行带来利息收入减少、利率风险加大、盈利性减弱等负面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在这样的环境下盈利模式需要慎重转型。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入过分依赖利息净收入
据统计,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中,整体来看,净利息收入占比较高,平均达到 80%左右,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较低。尤其是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其净利息收入一直维持在约76%,一直以来几乎都比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比低一些,但其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却一直维持在18%左右,上升趋势不明显;而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占比在2013年和2014年很多都突破了20%的比例,上升趋势明显。
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净利差会逐步缩小,这在很多西方国家中得以体现,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存贷利差由原来的2.17%降低到了1.63%,日本存贷年平均利差从改革前的3.56%降低到改革后的2.8%。我国的存贷利差近几年虽然没有显著的缩小,但无论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还是在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等外界环境的冲击下,长期来看不容乐观,必须提前积极应对,否则将会面临因存贷利差缩小而带来的利润急剧减少。
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是其外部制度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在收支结构方面的综合反映,也是决定其盈利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及市场竞争力的前提。从商业银行发展的路径变迁及盈利模式的分类形式来看,主要经历两种模式:一种利息收入主导型盈利模式,另外一種则是非利息收入主导型盈利模式。非利息收入主导型盈利模式服务对象主要面向个体客户,提供的服务以个性化的零售业务为主,业务形式多为中间业务,即不直接产生债权债务关系,以低端的代收代付、担保服务、理财产品及高端的金融咨询、理财规划乃至投行业务等模式呈现,典型的表现是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工具及金融衍生产品,此种业务模式以美国银行业“金融超级市场”为主要代表。
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积极转变利息收入主导型盈利模式现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使收入结构更加合理均衡,从而减小外界环境带来的冲击。
二、中间业务结构单一、创新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种类分为九大类,细分下来有几百个品种,一些中间业务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例如,中信银行的出国留学金融服务业务、中国银行的国际保理业务、工商银行的资产托管业务、建设银行的委托贷款等等,然而中间业务的多样化发展还远远不足。可以了解的到国外的商业银行一直坚持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追求个性化的服务,由此开发了各种金融创新产品,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品种多达万余种,这些产品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群的需求。虽然我国业务品种也明显增多,但是其对存贷款业务的依赖程度同样很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集中在银行卡、结算、代收代付上,这些传统业务很难满足客观日益增长的需求,不能为客户提供高技术含量的个性化服务。 此外,上市商业银行的主动创新性也不够明确,己推出的金融产品大多盲目跟从或效仿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而较少自主创新,忽略了本国金融市场的具体情况,导致产品与本国市场经济改革脱节、与国民需求不适应,与银行业内部机制变革不配套的情况发生。
综上,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在零售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中间业务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就。但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构成和业务构成与西方国家先进的银行业相比发展还较落后,传统的利息收入为主导的盈利模式有待转变。
三、银行间非同质化竞争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是一个典型的高门槛、低竞争行业,一直以来存贷款利差都是拉动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的主因,而附加值高和技术性强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对其利润的贡献相对较小,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依旧髙度集中在传统的存贷市场,决定了商业银行提供的业务和服务水平和能力高度相似。尽管个人贷款的占比近年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公司类贷款占比仍在60%以上占据主流,加上大部分商业银行贷款资源都流向大型国企项目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形成了商业银行的目标客户存在典型同质化现象。
此外,众多中小银行的发展均向大型商业银行看齐,其发展定位调整为“走向全国”、积极跨区域发展,淡化了成立之初己确立的“服务地方经济”的定位,相互争夺优质业务资源,结果导致竞争地域同质化、竞争资源同质化、竞争类型同质化。加之我国商业银行高管面临着思维方式程式化,國际视野不足,应付复杂金融环境经验缺少的考验,因此形成思维方式的潜在竞争同质化。极大削弱了商业银行之间的非同质化竞争意识,我们必须意识到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必须尽快转变,特色化差异化竞争策略是上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利率市场化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既有银行业竞争加剧、存贷利差收窄、风险加大、银行脆弱性增强的负面效应,也有推动银行主动创新的积极效应,面对一系列负面效应,中间业务以其形式灵活多样、受外部尤其是利率影响较小的特点成为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面对危机时的“救命稻草”,商业银行应该转向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同时,加上金融脱媒的深化、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以及市场需求多元化的发展,进一步说明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现在的以利息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转变成非利息收入和利息收入均衡发展的模式。(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课题: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2018年度科研资助项目,课题编号:2018-QN-84,课题名称: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