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伟大事业,积极地开发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首要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中学生物教师,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生物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去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和唤醒尚未被开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那么,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呢?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激发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从而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而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新异好奇,渴求参与、求知等心理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创新能力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讲授血型的有关内容时,先向学生介绍好下史料:“19世纪,医生为 了抢救在战场上失血过多的伤员,尝试为伤员输血,开始竟获得意外的成功。可是当他们喜出望外地如法炮制继续为其他一些伤员输血治疗时,很多伤员不但没有被救活,反而因输血马上死掉了,这一事实令医生疑惑不解。为什么同样输血,有的救了命,有的却送了命呢?”于是把学生引入到了一个解决生命攸关的重大问题的情境。学生渴望找出引发结果的原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学生思维活跃,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而探求的开始正是创新意识的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
二、鼓励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疑才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质疑”体现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种积极参与,通过调动已有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在求知中蕴蓄突破,标志着学生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从学会走向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鼓励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在其有疑时,则为其释疑。
例如:在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的实验时,启发学生:“大家观察到边缘微暗,中间较亮的细胞是红细胞,那么,为什么红细胞中间发亮,边缘微暗呢?”等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后,我又进一步提问:“根据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原理,解释红细胞为什么是双凹圆饼状?”大部分学生只能得出红细胞的功能,但不能把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进行解释。我进一步启发:“扁球形表面积比同体积圆球形大,双凹圆饼状的形态结构进一步扩大了体积与表面积之比。这种特殊的形态结构,使得红细胞有更大的表面积与氧气和二氧化碳接触。据统计,它比同样体积的圆球形可增加20%——30%的表面积,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这里,通过老师设疑、释疑,不仅使学生明白了红细胞为什么呈双凹圆饼形,而且加深了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观点的理解。
三、开展课外活动,开发创新能力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以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因此,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以及教师的指导得当。尽可能让学生展开智慧的翅膀,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训练和培养创新的才能。例如,在校内组织一个生物兴趣小组,让兴趣小组的成员定期讲一些或刊登一些生物学史上的奇闻趣事,开设“奇闻趣事”活动;也可配合教材上的“课外实践“、“科学·技术·社会”等栏目,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开设实验园地,选做一些符合学生能力、富有探索性的趣味小实验,如植物对地心引力的反应、制作叶脉标本、尝试花卉嫁接和扦插的技术;此外,生物学史上的很多重大发现和成就都是源于奇思妙想,可以开辟一个“异想天开”小栏目,刊登科学家的一些奇思妙想,如用绿藻生产氢作为燃料、人造细胞等。鼓励学生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并把他们平时别出心裁的想法刊登出来,以此发展学生的创新才能。
四、鼓励创新,体验创新快乐
蔡元培先生曾说:“知教育者,与其尚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愿个性。”可见,抒心灵、展个性乃教育的关键。创新能力强的人,一定是获得良好的个性发展的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首先尊重学生的创新个性,提供张扬个性的自由空间。学生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虽然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作基础,但也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创造才能和成果的机会,满腔热情地赞扬同学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同学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因此,我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学生搞小动物饲养,花卉栽培;带领学生野外植物认种,标本采集;组织参加小教具制作比赛,生物谜语竞猜等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然后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都能体验到参与的快乐、创新的愉悦。
例如:2006年我组织了一次生物小教具制作比赛,其中初二⑵班有个同学利用玩具鲫鱼,制作成一个各个器官可以自由拆装的教具事后我在班里表扬了他,并把他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从此以后他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取得了好成绩。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精神不振时振作起来,在学生茫无头绪时给予启迪,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就让我们教师时时留心,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己任,有目的、有意识地长期坚持下去,做创新教育的有心人,就一定能把创新教育推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一、激发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从而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而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新异好奇,渴求参与、求知等心理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创新能力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讲授血型的有关内容时,先向学生介绍好下史料:“19世纪,医生为 了抢救在战场上失血过多的伤员,尝试为伤员输血,开始竟获得意外的成功。可是当他们喜出望外地如法炮制继续为其他一些伤员输血治疗时,很多伤员不但没有被救活,反而因输血马上死掉了,这一事实令医生疑惑不解。为什么同样输血,有的救了命,有的却送了命呢?”于是把学生引入到了一个解决生命攸关的重大问题的情境。学生渴望找出引发结果的原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学生思维活跃,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而探求的开始正是创新意识的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
二、鼓励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疑才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质疑”体现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种积极参与,通过调动已有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在求知中蕴蓄突破,标志着学生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从学会走向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鼓励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在其有疑时,则为其释疑。
例如:在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的实验时,启发学生:“大家观察到边缘微暗,中间较亮的细胞是红细胞,那么,为什么红细胞中间发亮,边缘微暗呢?”等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后,我又进一步提问:“根据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原理,解释红细胞为什么是双凹圆饼状?”大部分学生只能得出红细胞的功能,但不能把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进行解释。我进一步启发:“扁球形表面积比同体积圆球形大,双凹圆饼状的形态结构进一步扩大了体积与表面积之比。这种特殊的形态结构,使得红细胞有更大的表面积与氧气和二氧化碳接触。据统计,它比同样体积的圆球形可增加20%——30%的表面积,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这里,通过老师设疑、释疑,不仅使学生明白了红细胞为什么呈双凹圆饼形,而且加深了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观点的理解。
三、开展课外活动,开发创新能力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以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因此,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以及教师的指导得当。尽可能让学生展开智慧的翅膀,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训练和培养创新的才能。例如,在校内组织一个生物兴趣小组,让兴趣小组的成员定期讲一些或刊登一些生物学史上的奇闻趣事,开设“奇闻趣事”活动;也可配合教材上的“课外实践“、“科学·技术·社会”等栏目,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开设实验园地,选做一些符合学生能力、富有探索性的趣味小实验,如植物对地心引力的反应、制作叶脉标本、尝试花卉嫁接和扦插的技术;此外,生物学史上的很多重大发现和成就都是源于奇思妙想,可以开辟一个“异想天开”小栏目,刊登科学家的一些奇思妙想,如用绿藻生产氢作为燃料、人造细胞等。鼓励学生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并把他们平时别出心裁的想法刊登出来,以此发展学生的创新才能。
四、鼓励创新,体验创新快乐
蔡元培先生曾说:“知教育者,与其尚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愿个性。”可见,抒心灵、展个性乃教育的关键。创新能力强的人,一定是获得良好的个性发展的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首先尊重学生的创新个性,提供张扬个性的自由空间。学生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虽然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作基础,但也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创造才能和成果的机会,满腔热情地赞扬同学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同学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因此,我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学生搞小动物饲养,花卉栽培;带领学生野外植物认种,标本采集;组织参加小教具制作比赛,生物谜语竞猜等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然后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都能体验到参与的快乐、创新的愉悦。
例如:2006年我组织了一次生物小教具制作比赛,其中初二⑵班有个同学利用玩具鲫鱼,制作成一个各个器官可以自由拆装的教具事后我在班里表扬了他,并把他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从此以后他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取得了好成绩。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精神不振时振作起来,在学生茫无头绪时给予启迪,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就让我们教师时时留心,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己任,有目的、有意识地长期坚持下去,做创新教育的有心人,就一定能把创新教育推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