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教师在给学生授课的时候,都会遇到学生的差异问题。这个问题告诉我们,我们的教学工作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达到一样的高度。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元使得我们必须直面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的差异当成可以利用的资源,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设计开放的、弹性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实践中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促进好、中、差三类学生同时发展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在教学设计上力求抓好两点:即尊重学生的起点,把握好知识的引申点。对教学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自主教学过程的基本点,便于学生找到生活原型,深刻理解新知;把握好引申点,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拓宽学生的视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时,我抓住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特点。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然后采撷生活中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最后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一个例子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这些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优秀生总是最先举出例子,学困生也饶有兴趣,大大激发了所有学生的兴趣。例子举不完怎么办呢?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加深了对交换律的理解。在全体学生掌握了交换律后,为了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我引导学生质疑: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说的是两个数相加或两个数相乘,那么三个数可不可以交换位置?多个数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新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完成。为了引导优秀学生进行探索,我又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既然加法中有交换律,乘法中也有交换律,那么减法和除法中有没有交换律?谁能根据这节课我们所用的“举例——观察——归纳——验证”的方法来探讨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颇难的问题,给了优等生展示才能的机会。他们探讨出来后.个个成了小老师,有些想不明白的同学通过听别的同学的讲解,也理解了,当然还有一些学生可能还听不懂,但这类题目不强求人人都懂,只要知道一点就可以了。在教学中我始终做到教学起点要低,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习的知识基础,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学生的心理;引申点要高,要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究,有利于解题方法多样化,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
二、习题设计梯度化
1.摸清学生底数,做到有的放矢。
教师首先要摸清自己所任班级学生的底数,按新课标规定弄清楚所传授的知识有多少学生能全部接受并完全消化的;有多少是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的;有多少是一小部分学生可以掌握的,从而根据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来选择不同类型的练习题。
2.全面性和层次性相统一。
一是习题设计要有全面性,设计的练习题辐射面要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题目占大部分,也就是让学生“吃饱”。二是习题设计要有层次性,多数同学做一般的题,便于加强双基的同时向开发智力方面靠近;成绩较好的同学要做一些必要的难题,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并能概括出一般规律;成绩稍差的同学以课本为主,做一些简单的基础性的练习题,使他们感到有题会做,不至于放弃,防止部分学生“破罐子破摔”,让他们看到希望,逐步坚定信心。久而久之,成绩差的同学加强了双基;成绩一般的同学,在做题中逐步悟出了规律;优秀学生拓展了视野,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布置作业弹性化
定期布置弹性作业。在一个新的课题学习后,全班同学基本布置同样的作业,当这部分知识学生基本掌握后,就布置分层作业,鼓励优秀学生做一些课外的习题;中等生在做好基础题的同时,掌握一定数量的拓展题;差等生首先要扎实做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题,只要完成规定任务,人人都有奖励。作业完成后教师要及时检查并做出评价,作业检查时可以用抓两头的方法,由优秀学生协助教师搞好大部分学生的作业检查和评定。
对于那些仍没有多大起色的学生,我的做法是不去挖苦讽刺他们,而是耐心去等待,帮他们守住那份自信。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我想那份信心将是学生未来发展的支点,是他们走向社会、开拓明天的希望。愿所有的学生都能扬起前进的风帆!
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促进好、中、差三类学生同时发展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在教学设计上力求抓好两点:即尊重学生的起点,把握好知识的引申点。对教学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自主教学过程的基本点,便于学生找到生活原型,深刻理解新知;把握好引申点,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拓宽学生的视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时,我抓住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特点。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然后采撷生活中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最后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一个例子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这些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优秀生总是最先举出例子,学困生也饶有兴趣,大大激发了所有学生的兴趣。例子举不完怎么办呢?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加深了对交换律的理解。在全体学生掌握了交换律后,为了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我引导学生质疑: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说的是两个数相加或两个数相乘,那么三个数可不可以交换位置?多个数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新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完成。为了引导优秀学生进行探索,我又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既然加法中有交换律,乘法中也有交换律,那么减法和除法中有没有交换律?谁能根据这节课我们所用的“举例——观察——归纳——验证”的方法来探讨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颇难的问题,给了优等生展示才能的机会。他们探讨出来后.个个成了小老师,有些想不明白的同学通过听别的同学的讲解,也理解了,当然还有一些学生可能还听不懂,但这类题目不强求人人都懂,只要知道一点就可以了。在教学中我始终做到教学起点要低,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习的知识基础,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学生的心理;引申点要高,要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究,有利于解题方法多样化,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
二、习题设计梯度化
1.摸清学生底数,做到有的放矢。
教师首先要摸清自己所任班级学生的底数,按新课标规定弄清楚所传授的知识有多少学生能全部接受并完全消化的;有多少是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的;有多少是一小部分学生可以掌握的,从而根据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来选择不同类型的练习题。
2.全面性和层次性相统一。
一是习题设计要有全面性,设计的练习题辐射面要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题目占大部分,也就是让学生“吃饱”。二是习题设计要有层次性,多数同学做一般的题,便于加强双基的同时向开发智力方面靠近;成绩较好的同学要做一些必要的难题,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并能概括出一般规律;成绩稍差的同学以课本为主,做一些简单的基础性的练习题,使他们感到有题会做,不至于放弃,防止部分学生“破罐子破摔”,让他们看到希望,逐步坚定信心。久而久之,成绩差的同学加强了双基;成绩一般的同学,在做题中逐步悟出了规律;优秀学生拓展了视野,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布置作业弹性化
定期布置弹性作业。在一个新的课题学习后,全班同学基本布置同样的作业,当这部分知识学生基本掌握后,就布置分层作业,鼓励优秀学生做一些课外的习题;中等生在做好基础题的同时,掌握一定数量的拓展题;差等生首先要扎实做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题,只要完成规定任务,人人都有奖励。作业完成后教师要及时检查并做出评价,作业检查时可以用抓两头的方法,由优秀学生协助教师搞好大部分学生的作业检查和评定。
对于那些仍没有多大起色的学生,我的做法是不去挖苦讽刺他们,而是耐心去等待,帮他们守住那份自信。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我想那份信心将是学生未来发展的支点,是他们走向社会、开拓明天的希望。愿所有的学生都能扬起前进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