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白七言歌行体诗具有三个方面的艺术魅力:首先,李白的七言歌行体诗打破了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无所依傍,笔法任性情而变幻莫测,营造出摇曳多姿的神奇世界;其次,李白七言歌行体诗感情一气直下,句式长短变化,音节错落,节奏旋律回旋震荡,突出了气势和力度,使诗歌呈现出豪迈飘逸的风貌;第三,李白歌行体诗展露出独特的艺术个性、非凡的气魄和生命的激情,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李白 七言歌行体 摇曳多姿 豪迈飘逸 浪漫主义
歌行体诗是一种自由体诗,在汉魏乐府中有很多。如《有所思》、《东门行》、《病妇行》等,这种歌行体可以是四言、五言,可以是七言、杂言,而唐代歌行则以七言长短句为主,故又称“七言歌行”。
李白从《诗经》、《楚辞》和诸子百家、汉乐府中吸取精华,使歌行体达到完善,句式参差,形式自由,可以任意驰骋思想,使歌行体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出一系列“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其中《蜀道难》、《将进酒》、《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七言歌行的代表作,《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合成双璧,标志着李白七言古诗的最高成就。
李白七言歌行体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无所依傍,笔法任性情而变幻莫测,营造出摇曳多姿的神奇世界。从其作品《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可体味出来。
下面我们先看《蜀道难》。李白一生两次去长安。第一次是他30岁前后,为了寻求政治出路,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跑到长安,奔走于王公大人之门,结果处处碰壁,甚至遭侮辱。此后几年,在他的创作中出现一个高潮,《行路难》便是这一高潮的前奏,《蜀道难》是这个高潮的洪峰。李白经历了第一次政治上的失败,使他第一次从年轻的梦幻中醒来,在金碧辉煌的社会背后看到了它的另一面。原来,在他眼前一直伸向天边的大道,才是一条崎岖难行的畏途。于是在一次送友人入蜀时,谈到蜀道艰险之状,触发了他的诗兴,写了《蜀道难》。
诗人开篇面对高入云霄的山路,发出阵阵惊叹:“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连用三个叹词来加强惊叹的语气和感情,又用夸张的手法,说明攀援蜀道的艰难程度,为全诗奠定一个雄浑而豪迈的基调。为什么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呢?
诗人首先从它那茫远的历史面貌及其险峻的地理形式来加以展示,用夸张手法和神话传说来描写蜀道地理形势的险峻:“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古老的蜀道点缀上一层神奇的色彩,增强了诗的艺术魅力。
下面诗人具体描写蜀道。诗人用想象的手法写太阳神在太空中运行到这里也得转车而行,翱翔千里的黄鹤也飞不过去,敏捷的猿猴也难于攀援,以此来衬托蜀道的难走。我们不难想象,人要通过蜀道,一定更为困难。
诗人进一步描写在山巅上行走的艰难情形:青泥岭上山路曲折!走一百步得绕山峦拐很多弯,不仅盘曲,而且高的伸手可以摸到星星,在上面行走连大气也不敢喘,只好坐下来叹息。这一细节描写把蜀道上的难行具体化、形象化。接着,诗人渲染蜀道上空寂、苍凉、壮阔的环境气氛:“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空山旷野充满了哀愁。诗人再次发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更加深了人们对蜀道之难的感受。
接着诗人描写自然场景,揭示蜀道的奇险可怕。场景由静到动,静态的山峦起伏,连峰接天;动态的急流、瀑布、悬崖、转石配合着雷鸣的音响。使人惊心动魄,目不暇接,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下面是诗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告诫人们吸取历史教训,警惕战乱的发生。从而表达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切,事实证明诗人的忧虑是对的。
诗人用想象、夸张、神话传说来描写自然形象,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从这首诗看,诗用大量散文化的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韵脚富于变化,这种形式的诗更适合表达他那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使《蜀道难》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和李白同时代的殷璠赞《蜀道难》说:“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见《河岳英灵集》)
我们再看一下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表现手法新奇,历来为人传诵,是李白七言歌行体诗的代表作。
这首诗作于天宝四年,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此诗通过描写“梦游”,抒写诗人对名山名水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达作者鄙弃世俗和蔑视权贵以及追求自由的理想,体现了李白的个性。
诗人通过“梦游”这个特定条件,充分展开想象,叙写了从入梦到醒来的全过程,把写景和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
诗的开头用古代传说中海外仙境——瀛洲的虚无缥缈、不可寻求来衬托天姥山的胜景,其中暗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富有神奇色彩。越人对天姥山的介绍令诗人对它浮想联翩,于是开始“梦游”。一入梦,便有不食人间烟火味——诗人竟然在镜湖上空飞行,又值月夜,月光把他的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飞过镜湖,月儿依旧伴着他,直送他到登山的起点——“谢公宿处”。接着写登山。本来是险峻的路,但诗人毫不费力,他“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如同飞升一样到了山巅。这时已是黎明,眼前出现了一幅雄奇的画面: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莽苍的群山。他又听到了桃都山顶天鸡的啼叫。这当然不能说是仙境,但已经是接近仙境了,或者说它意味着仙境即将出现。
果然,在诗人“迷花倚石”之际,暮色骤然降临,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巨大的声音震得岩石、泉水、深林、峰峦抖动不已。至此,仙境已是呼之欲出了,但诗人却忽然将视线转向天上的云、山间的流水及水上的烟雾,出现了瞬间的宁静。这是为下文蓄势。接着便是雷电大作,地裂山崩,只听轰隆一声,神仙洞府的石门大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这一段写梦境的进一步展开,时徐时疾,波澜横生,使读者目不暇接,恍若身入仙乡。
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因为仙人们是从空而降的,所以先写他们的衣裳和坐骑。“云之君”即楚辞中的云中君,由于来者甚多,只拿他作代表。他们都聚集到金银台上来做什么呢?诗人只写了“虎鼓瑟”这样一个细节,其余一切让读者自己去想——读者一定会想到,这是一次幸福、欢乐的盛会,所有的与会者都在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地举杯痛饮,像人世间朋友们欢聚在一起。
二、感情一气直下,句式长短变化,音节错落,节奏旋律回旋震荡,突出了气势和力度,使诗歌呈现出豪迈飘逸的风貌。
七言歌行体诗这种文体自由挥洒,章法可以自由变化,更适合于李白狂荡不羁的个性,诗篇错综变化,波澜壮阔,气势豪迈。下面我们看一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大约于天宝十二年深秋,李白游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时所作。在这之前,李白去过幽州,幽州当时在安禄山管辖内,李白亲眼看见安禄山正在为叛乱作准备,李白赶紧离开,想把这事上报朝廷,可当时安禄山深受唐玄宗宠信,李白忧心忡忡,却无计可施,这时诗人来到宣州。李白虽然远离朝廷,仍心系国家,心中充满忧国忧民之情和报国无门的痛苦。出使江南的李华路过宣州和李白相遇,二人一同登上谢朓楼,诗人的诗情爆发写成这首诗。
首句用两个对比的长句,诉说自己的烦忧。昨日和今日相对,“昨日”指国家兴盛时期,这时李白满怀豪情,立志要做一番“济苍生,安社稷”的伟大事业,这一理想还没来得及实现,“昨日”已经消失,令作者痛惜。“今日”指当时的时光,即国家濒临衰败的时期,李白想报效国家,却得不到信任,令诗人心烦意乱,怎么办呢?“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叔侄二人畅谈,欣赏秋景,也可以消除心中的烦忧。在畅谈中想到国家的境遇,想起自己的境遇,想起和自己境遇相同的古人,如谢朓,怎能不愁呢?愁的像滔滔不绝的江水,用刀斩也斩不断,只能去远游。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在国难来临时无计可施、忧心烦闷的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七言歌行诗同其他近体律诗、绝句相比,形式自由,长短不拘,包容量大,非常适合李白任意驰骋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李白七言歌行独步当时、辉映百代的原因。
三、歌行中展露出独特的艺术个性、非凡的气魄和生命的激情,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声律风骨兼备”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即科举、尚贤、纳谏。“进士致身卿相为社会心理群趋之鹄的”,这跟科举考试有很大的关系,跟汉魏以来中国古代知识人的地位大幅度上升有很大的关系,跟全社会崇尚诗歌、崇尚人文、崇尚美有很大的关系,跟唐代国力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象。只有这样的时代,才会有尽气的精神突出表现。
下面我们看他的《将进酒》。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一年,诗人当时与友人在嵩山做客。当时作者正是怀才不遇之际,于是满腹的怀才不遇之情借酒兴一发不可收地爆发出来。诗的开端是两组排比长句,以黄河水起兴,作者对眼前景色很有感触。自己的青春就像眼前的黄河水一去不复返,满头青丝眼看就要变成霜雪,但还功业未成,不禁悲伤。只要“人生得意”便没有遗憾,就应纵情欢乐。这是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思想的体现,也是诗人发泄对朝廷的不满的解脱。虽然诗人痛苦,但诗人仍对未来充满希望,他积极自信地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话成为千古绝句,激励后人奋发向上。酒席间,诗人和朋友边谈边唱。“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从诗人唱歌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以我的才能本可以做卿相,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诗人非常愤慨,所以想长醉不愿醒。这时诗人想起了曹植,并化用他的诗句。最后诗人酒兴更浓,不惜将宝物“五花马,千斤裘”换取美酒,只图一醉方休,把心中的忧愁统统忘掉。
全诗大起大落,诗情忽悲忽乐,波澜起伏,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四、五、十言句破之,句式参差错综,惟有七言歌行体这种体制才能令作者把自己的矛盾心理和人生境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李白的七言歌行诗大都是浪漫主义名篇,使用了想象、夸张、神话传说等表现手法。如《蜀道难》中有关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壮士的描写都富有神奇色彩,从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连峰去天不盈尺”般的夸张手法,使诗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合成七古双璧,代表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也标志着他七言古诗的最高成就。在《蜀道难》中,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李白之所以描绘的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笔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的,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个性和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至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地放大事物的原貌,而是融合着诗人的美好感情,如诗人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总之,李白在七言歌行诗上的成就,称得上盛世奇葩。
★作者单位:辽宁省北票市第三高级中学。
【关键词】李白 七言歌行体 摇曳多姿 豪迈飘逸 浪漫主义
歌行体诗是一种自由体诗,在汉魏乐府中有很多。如《有所思》、《东门行》、《病妇行》等,这种歌行体可以是四言、五言,可以是七言、杂言,而唐代歌行则以七言长短句为主,故又称“七言歌行”。
李白从《诗经》、《楚辞》和诸子百家、汉乐府中吸取精华,使歌行体达到完善,句式参差,形式自由,可以任意驰骋思想,使歌行体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出一系列“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其中《蜀道难》、《将进酒》、《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七言歌行的代表作,《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合成双璧,标志着李白七言古诗的最高成就。
李白七言歌行体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无所依傍,笔法任性情而变幻莫测,营造出摇曳多姿的神奇世界。从其作品《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可体味出来。
下面我们先看《蜀道难》。李白一生两次去长安。第一次是他30岁前后,为了寻求政治出路,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跑到长安,奔走于王公大人之门,结果处处碰壁,甚至遭侮辱。此后几年,在他的创作中出现一个高潮,《行路难》便是这一高潮的前奏,《蜀道难》是这个高潮的洪峰。李白经历了第一次政治上的失败,使他第一次从年轻的梦幻中醒来,在金碧辉煌的社会背后看到了它的另一面。原来,在他眼前一直伸向天边的大道,才是一条崎岖难行的畏途。于是在一次送友人入蜀时,谈到蜀道艰险之状,触发了他的诗兴,写了《蜀道难》。
诗人开篇面对高入云霄的山路,发出阵阵惊叹:“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连用三个叹词来加强惊叹的语气和感情,又用夸张的手法,说明攀援蜀道的艰难程度,为全诗奠定一个雄浑而豪迈的基调。为什么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呢?
诗人首先从它那茫远的历史面貌及其险峻的地理形式来加以展示,用夸张手法和神话传说来描写蜀道地理形势的险峻:“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古老的蜀道点缀上一层神奇的色彩,增强了诗的艺术魅力。
下面诗人具体描写蜀道。诗人用想象的手法写太阳神在太空中运行到这里也得转车而行,翱翔千里的黄鹤也飞不过去,敏捷的猿猴也难于攀援,以此来衬托蜀道的难走。我们不难想象,人要通过蜀道,一定更为困难。
诗人进一步描写在山巅上行走的艰难情形:青泥岭上山路曲折!走一百步得绕山峦拐很多弯,不仅盘曲,而且高的伸手可以摸到星星,在上面行走连大气也不敢喘,只好坐下来叹息。这一细节描写把蜀道上的难行具体化、形象化。接着,诗人渲染蜀道上空寂、苍凉、壮阔的环境气氛:“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空山旷野充满了哀愁。诗人再次发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更加深了人们对蜀道之难的感受。
接着诗人描写自然场景,揭示蜀道的奇险可怕。场景由静到动,静态的山峦起伏,连峰接天;动态的急流、瀑布、悬崖、转石配合着雷鸣的音响。使人惊心动魄,目不暇接,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下面是诗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告诫人们吸取历史教训,警惕战乱的发生。从而表达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切,事实证明诗人的忧虑是对的。
诗人用想象、夸张、神话传说来描写自然形象,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从这首诗看,诗用大量散文化的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韵脚富于变化,这种形式的诗更适合表达他那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使《蜀道难》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和李白同时代的殷璠赞《蜀道难》说:“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见《河岳英灵集》)
我们再看一下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表现手法新奇,历来为人传诵,是李白七言歌行体诗的代表作。
这首诗作于天宝四年,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此诗通过描写“梦游”,抒写诗人对名山名水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达作者鄙弃世俗和蔑视权贵以及追求自由的理想,体现了李白的个性。
诗人通过“梦游”这个特定条件,充分展开想象,叙写了从入梦到醒来的全过程,把写景和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
诗的开头用古代传说中海外仙境——瀛洲的虚无缥缈、不可寻求来衬托天姥山的胜景,其中暗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富有神奇色彩。越人对天姥山的介绍令诗人对它浮想联翩,于是开始“梦游”。一入梦,便有不食人间烟火味——诗人竟然在镜湖上空飞行,又值月夜,月光把他的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飞过镜湖,月儿依旧伴着他,直送他到登山的起点——“谢公宿处”。接着写登山。本来是险峻的路,但诗人毫不费力,他“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如同飞升一样到了山巅。这时已是黎明,眼前出现了一幅雄奇的画面: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莽苍的群山。他又听到了桃都山顶天鸡的啼叫。这当然不能说是仙境,但已经是接近仙境了,或者说它意味着仙境即将出现。
果然,在诗人“迷花倚石”之际,暮色骤然降临,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巨大的声音震得岩石、泉水、深林、峰峦抖动不已。至此,仙境已是呼之欲出了,但诗人却忽然将视线转向天上的云、山间的流水及水上的烟雾,出现了瞬间的宁静。这是为下文蓄势。接着便是雷电大作,地裂山崩,只听轰隆一声,神仙洞府的石门大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这一段写梦境的进一步展开,时徐时疾,波澜横生,使读者目不暇接,恍若身入仙乡。
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因为仙人们是从空而降的,所以先写他们的衣裳和坐骑。“云之君”即楚辞中的云中君,由于来者甚多,只拿他作代表。他们都聚集到金银台上来做什么呢?诗人只写了“虎鼓瑟”这样一个细节,其余一切让读者自己去想——读者一定会想到,这是一次幸福、欢乐的盛会,所有的与会者都在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地举杯痛饮,像人世间朋友们欢聚在一起。
二、感情一气直下,句式长短变化,音节错落,节奏旋律回旋震荡,突出了气势和力度,使诗歌呈现出豪迈飘逸的风貌。
七言歌行体诗这种文体自由挥洒,章法可以自由变化,更适合于李白狂荡不羁的个性,诗篇错综变化,波澜壮阔,气势豪迈。下面我们看一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大约于天宝十二年深秋,李白游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时所作。在这之前,李白去过幽州,幽州当时在安禄山管辖内,李白亲眼看见安禄山正在为叛乱作准备,李白赶紧离开,想把这事上报朝廷,可当时安禄山深受唐玄宗宠信,李白忧心忡忡,却无计可施,这时诗人来到宣州。李白虽然远离朝廷,仍心系国家,心中充满忧国忧民之情和报国无门的痛苦。出使江南的李华路过宣州和李白相遇,二人一同登上谢朓楼,诗人的诗情爆发写成这首诗。
首句用两个对比的长句,诉说自己的烦忧。昨日和今日相对,“昨日”指国家兴盛时期,这时李白满怀豪情,立志要做一番“济苍生,安社稷”的伟大事业,这一理想还没来得及实现,“昨日”已经消失,令作者痛惜。“今日”指当时的时光,即国家濒临衰败的时期,李白想报效国家,却得不到信任,令诗人心烦意乱,怎么办呢?“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叔侄二人畅谈,欣赏秋景,也可以消除心中的烦忧。在畅谈中想到国家的境遇,想起自己的境遇,想起和自己境遇相同的古人,如谢朓,怎能不愁呢?愁的像滔滔不绝的江水,用刀斩也斩不断,只能去远游。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在国难来临时无计可施、忧心烦闷的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七言歌行诗同其他近体律诗、绝句相比,形式自由,长短不拘,包容量大,非常适合李白任意驰骋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李白七言歌行独步当时、辉映百代的原因。
三、歌行中展露出独特的艺术个性、非凡的气魄和生命的激情,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声律风骨兼备”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即科举、尚贤、纳谏。“进士致身卿相为社会心理群趋之鹄的”,这跟科举考试有很大的关系,跟汉魏以来中国古代知识人的地位大幅度上升有很大的关系,跟全社会崇尚诗歌、崇尚人文、崇尚美有很大的关系,跟唐代国力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象。只有这样的时代,才会有尽气的精神突出表现。
下面我们看他的《将进酒》。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一年,诗人当时与友人在嵩山做客。当时作者正是怀才不遇之际,于是满腹的怀才不遇之情借酒兴一发不可收地爆发出来。诗的开端是两组排比长句,以黄河水起兴,作者对眼前景色很有感触。自己的青春就像眼前的黄河水一去不复返,满头青丝眼看就要变成霜雪,但还功业未成,不禁悲伤。只要“人生得意”便没有遗憾,就应纵情欢乐。这是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思想的体现,也是诗人发泄对朝廷的不满的解脱。虽然诗人痛苦,但诗人仍对未来充满希望,他积极自信地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话成为千古绝句,激励后人奋发向上。酒席间,诗人和朋友边谈边唱。“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从诗人唱歌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以我的才能本可以做卿相,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诗人非常愤慨,所以想长醉不愿醒。这时诗人想起了曹植,并化用他的诗句。最后诗人酒兴更浓,不惜将宝物“五花马,千斤裘”换取美酒,只图一醉方休,把心中的忧愁统统忘掉。
全诗大起大落,诗情忽悲忽乐,波澜起伏,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四、五、十言句破之,句式参差错综,惟有七言歌行体这种体制才能令作者把自己的矛盾心理和人生境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李白的七言歌行诗大都是浪漫主义名篇,使用了想象、夸张、神话传说等表现手法。如《蜀道难》中有关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壮士的描写都富有神奇色彩,从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连峰去天不盈尺”般的夸张手法,使诗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合成七古双璧,代表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也标志着他七言古诗的最高成就。在《蜀道难》中,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李白之所以描绘的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笔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的,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个性和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至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地放大事物的原貌,而是融合着诗人的美好感情,如诗人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总之,李白在七言歌行诗上的成就,称得上盛世奇葩。
★作者单位:辽宁省北票市第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