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贯彻《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执行《语文课程标准》,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新课程改革理念为理论基础,贯彻落实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科学发展观,从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入手研究语文学习生活化的特殊规律,让初中的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接受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两个层面对语文教学生活化展开研究。将语文教学与课程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
把“生活元素”引入课堂,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语文课堂要成为学生亲历丰富生活的场所,就要把生活与语文相融在一起,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自主探索、主动发现、敢于创新,这样才能使学生今天所学的知识为明天所用,体现教育的真正价值。语文新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陶行知说:“生活即学校,社会即生活”,只有走出狭窄、封闭的时空,将社会生活带入语文课堂,把课堂教学延伸到丰富的社会生活中,语文课堂才会焕发活力,学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课堂策略
1.“课堂即生活”的课堂教学
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的各项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创设语言交际环境,引导学生模拟实践;联系生活或搜集资料,共同讨论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开辟“智慧角”。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对联、谚语、名人名言、历史故事、奇问妙答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课堂教学外延”型教学策略
时间上外延,课前的预习及课后的深化;内容上的外延,多途径、多角度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帮助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思想内容;空间上外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图书室,走进微机房,走近各学科老师。课堂教学外延就是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以至开阔眼界,获得跨学科、多角度的知识和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動性,创造性,自信心,独立探索处理事物的能力。
3.“三读”型的教学策略
三读就是“读通—读懂—读好”的教学策略。“读通”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再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辅助运用,以读为主要方式,达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目的,这就是“读懂”。“读好”是让学生把文中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后,通过各种形式加以表达。
二、加强生活体验积累
指导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量和写作量,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学会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他人对生活的体验,并将生活的“活水”引入语文教学中。同时,要让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堂天地,融入到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吸收养料,培养学生自己吸收文化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
1.阅读中吸取他人对生活的体验
指导学生在阅读文学精品中吸取他人对生活的体验。初一:《西游记》、《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骆驼祥子》;初二:《繁星春水》、《朝花夕拾》、《格列佛游记》、《名人传》;初三:《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丰富校园活动,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空间。
如:开展专题讨论、辨论、演讲、读书交流、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利用校广播站开辟“我论时事”专栏。鼓励学生投稿,纵谈天下大事,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3.社会生活中积累、体验
指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积累生活体验。如:家务劳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体会劳动的艰辛;通过对各种家庭的分析,了解生活的不易;通过识破骗局,明白社会的复杂等。
三、创设“生活即语文”的学习环境
通过建立课外活动基地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设生活即语文”的学习环境,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使他们懂得,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的道理,最终走出狭窄的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在深入生活,体验实践的基础上,学会创造性学习。这个创造性一方面要在学生的写作上反映出来,所有的习作是内心体验的反映,言之有物,言为心声,有思想,有想象,有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在学生创造性的开展语文活动中体现,自办刊物、报纸,建立广播站、语文实践基地等,以此不断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
(1)办好“校园之声”广播站和《新星》文学校刊。
(2)结合语言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如:走向丰收的田野,了解稼穑的艰辛,共享收获的喜悦,领略金秋的韵味。
(3)策划社会生活,促使学生融入社会,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
(4)角色体验,推销某个生活用品,丰富人生经验。
(5)补充鲜活的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如:电视广告词收集与研究,学习语言的艺术,同时指出不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结束语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源泉,引入活水,才会泛起学生个性之清波。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学生每天都在接触新鲜事物,将这些鲜活的生活内容引入课堂,就会给学生以真情实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内驱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已有的“生活元素”因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被不断地激活,生活体验因情感的不断碰撞而被唤醒,对感悟课文语言的丰富、人物形象的丰满都起到巨大的催化作用。根据课文内容,要找到文本与生活的结合点并非难事,只要是一个关注生活与潜心教育的教师,“生活元素”,俯拾皆是。
总之,语文生活化,让老师们学会用生活的方式教语文,让学生们学会用生活的方式学语文,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使语文教学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为语文教学打造了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刘海涛.让语文教学融进生活,让生活改进语文教学[J].考试周刊,2012(81) .
[2] 吴滋意.兴趣激发动力 愉悦诞生智慧——快乐语文教学之探究[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8(01).
[3] 杨忠.语文教学应凸显实践性[J].教育探索,2005(0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
把“生活元素”引入课堂,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语文课堂要成为学生亲历丰富生活的场所,就要把生活与语文相融在一起,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自主探索、主动发现、敢于创新,这样才能使学生今天所学的知识为明天所用,体现教育的真正价值。语文新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陶行知说:“生活即学校,社会即生活”,只有走出狭窄、封闭的时空,将社会生活带入语文课堂,把课堂教学延伸到丰富的社会生活中,语文课堂才会焕发活力,学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课堂策略
1.“课堂即生活”的课堂教学
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的各项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创设语言交际环境,引导学生模拟实践;联系生活或搜集资料,共同讨论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开辟“智慧角”。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对联、谚语、名人名言、历史故事、奇问妙答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课堂教学外延”型教学策略
时间上外延,课前的预习及课后的深化;内容上的外延,多途径、多角度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帮助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思想内容;空间上外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图书室,走进微机房,走近各学科老师。课堂教学外延就是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以至开阔眼界,获得跨学科、多角度的知识和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動性,创造性,自信心,独立探索处理事物的能力。
3.“三读”型的教学策略
三读就是“读通—读懂—读好”的教学策略。“读通”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再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辅助运用,以读为主要方式,达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目的,这就是“读懂”。“读好”是让学生把文中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后,通过各种形式加以表达。
二、加强生活体验积累
指导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量和写作量,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学会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他人对生活的体验,并将生活的“活水”引入语文教学中。同时,要让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堂天地,融入到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吸收养料,培养学生自己吸收文化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
1.阅读中吸取他人对生活的体验
指导学生在阅读文学精品中吸取他人对生活的体验。初一:《西游记》、《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骆驼祥子》;初二:《繁星春水》、《朝花夕拾》、《格列佛游记》、《名人传》;初三:《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丰富校园活动,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空间。
如:开展专题讨论、辨论、演讲、读书交流、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利用校广播站开辟“我论时事”专栏。鼓励学生投稿,纵谈天下大事,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3.社会生活中积累、体验
指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积累生活体验。如:家务劳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体会劳动的艰辛;通过对各种家庭的分析,了解生活的不易;通过识破骗局,明白社会的复杂等。
三、创设“生活即语文”的学习环境
通过建立课外活动基地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设生活即语文”的学习环境,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使他们懂得,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的道理,最终走出狭窄的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在深入生活,体验实践的基础上,学会创造性学习。这个创造性一方面要在学生的写作上反映出来,所有的习作是内心体验的反映,言之有物,言为心声,有思想,有想象,有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在学生创造性的开展语文活动中体现,自办刊物、报纸,建立广播站、语文实践基地等,以此不断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
(1)办好“校园之声”广播站和《新星》文学校刊。
(2)结合语言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如:走向丰收的田野,了解稼穑的艰辛,共享收获的喜悦,领略金秋的韵味。
(3)策划社会生活,促使学生融入社会,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
(4)角色体验,推销某个生活用品,丰富人生经验。
(5)补充鲜活的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如:电视广告词收集与研究,学习语言的艺术,同时指出不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结束语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源泉,引入活水,才会泛起学生个性之清波。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学生每天都在接触新鲜事物,将这些鲜活的生活内容引入课堂,就会给学生以真情实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内驱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已有的“生活元素”因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被不断地激活,生活体验因情感的不断碰撞而被唤醒,对感悟课文语言的丰富、人物形象的丰满都起到巨大的催化作用。根据课文内容,要找到文本与生活的结合点并非难事,只要是一个关注生活与潜心教育的教师,“生活元素”,俯拾皆是。
总之,语文生活化,让老师们学会用生活的方式教语文,让学生们学会用生活的方式学语文,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使语文教学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为语文教学打造了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刘海涛.让语文教学融进生活,让生活改进语文教学[J].考试周刊,2012(81) .
[2] 吴滋意.兴趣激发动力 愉悦诞生智慧——快乐语文教学之探究[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8(01).
[3] 杨忠.语文教学应凸显实践性[J].教育探索,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