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城市”建设迫切需要提升城市经济规模,为中关村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做大规模总量、培育新兴增长点提供了良好机遇,也为中关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2009年6月底,经过几多酝酿,值得期许的《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行动计划(2010-2012)》隆重颁布,本刊特邀北京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北京社科院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社科院中关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弘深度解读中关村示范区3年行动计划。
《中关村》:《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行动计划(2010-2012)》于今年6月底公布,您作为中关村发展创新研究院院长,对行动计划的出台背景的分析是?
赵弘: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关村发展面临更加复杂、多样的内外部发展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是《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行动计划(2010-2012)》发布的大背景。
全球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浪潮。全球气候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一场以绿色低碳、生物技术等为代表新一轮技术革命,全球范围内的科技与产业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处于创新推动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全球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资源和要素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面临新的挑战。
北京加快“世界城市”建设。北京市委市政府深刻分析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和形势,深化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解和认识,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宏伟目标。“世界城市”建设迫切需要提升城市经济规模,为中关村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做大规模总量、培育新兴增长点提供了良好机遇,也中关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中关村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建设示范区一年来,中关村大力推进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科技项目经费、政府采购、高端人才、工商管理等先行先试的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示范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09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超过12600亿元,同比增长23.7%;中关村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927.94亿元,占全国近1/3,其中80%以上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
當前,中关村示范区建设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而且许多问题都属于中关村要率先探索和研究解决的。比如如何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释放中关村的科技资源优势,形成新的生产力;如何加快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如何优化配置中关村空间资源,形成新的空间载体等等。
北京市委市政府启动3年行动计划,对中关村在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关键技术示范、高端领军人才聚集、高端产业聚集、科技金融创新、创新型企业做强做大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战略部署,就是要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掀起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浪潮、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北京全力推进世界城市建设的战略机遇,解决中关村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中关村创新发展,进一步强化中关村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中关村》:您对于行动计划的四个主要目标能否实现及实现程度抱有什么样的看法?
赵弘:中关村行动计划从体制机制创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引领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提出了四个主要目标,应该说,目前中关村已经有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很好的基础。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中关村示范区后,国家各部委、北京市委市政府等各级部门围绕股权激励、高端领军人才、政府采购、科技金融、工商管理、行政审批等方面出台了数十项支持创新创业的先行先试政策,形成了中关村创新发展的制度保障。2009年示中关村范区实现增加值2182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8.4%,已经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中关村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高技术服务业为主的高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计算机国内市场占有率、手机产量稳居全国第一,软件、集成电路设计销售收入分别占全国的1/3和1/4;中关村科技创新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培育了联想、方正、百度等一大批创新型企业,涌现了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非典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这些都为中关村取得更大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当然,目标的真正实现,还需要国家和北京市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各方的共同努力。
《中关村》:行动计划提出的实施“六大工程”,在您看来,分别面临哪些困难?
赵弘:从整个中关村示范区3年行动计划公布的六大工程内容来看,从做强做大企业、重大成果产业化、先进技术应用示范、高端人才、产业集群到科技金融,应该说市委市政府是有统筹和全盘考虑的,把握了高技术产业创新、产业化、总体规模提升等几个关键问题,预期将对中关村示范区的创新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从六大工程的目标设置来看,高端人才、科技金融两大工程更多的是创新改革与服务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关键技术示范工程更多的关注重大项目的落地和示范推广,未来的关键是如何做大项目规模、扩大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影响,营造市场。
六大工程中涉及硬性数量指标的工程主要是“十百千工程”和产业集群工程。我认为就“十百千工程”来看,设计了“一企一策”、政府采购、支持企业参与重大工程、上市并购等重大举措,应该说市委市政府的扶持力度还是很大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把握一个关键,那就是要充分遵循行业发展规律和企业成长规律,有些行业可以实现快速成长和跨越,有些行业可能会相对慢一些;企业快速成长中要注重企业管理、财务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提升,与企业规模扩张形成配套,实现企业在快速成长与良性运转之间的平衡。
在产业集群打造工程中,关键是要加强各行政区、各产业聚集区之间的协同发展,加快高端产业聚集区整体的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设施与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尽快推进土地供应、项目审批、落地服务等方面的机制,加快一批重大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形成各特色产业聚集区间的差异化、规模化发展,提升整体经济规模。
《中关村》:行动计划提出的4条保障措施之中,您觉得最有力的是?
赵弘: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四条保障措施都很重要,是推进行动计划的实施和落实必不可少的方面。其中政府管理体制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尤为重要。
在管理体制方面,市委市政府加大部署,建立市级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项目统筹工作联席会议工作制度,统筹安排市政府300亿元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资金,健全发改委、科委、经信委、中关村管委会等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在产业重大项目扶持方面的统筹工作机制,这将对示范区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强大的机制保障。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职能在于调动、发挥各类社会相关主体参与中关村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与政府引导形成配套,发挥合力效应。
《中关村》:在您看来,不仅这三年,中关村距离到2020年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差距在哪里?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将针对此做哪些研究?
赵弘:20多年来,中关村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已经成为在全球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但中关村在产业技术水平、企业研发投入、风险投资机制、高端人才等方面,跟美国硅谷、中国台湾新竹、英国剑桥地区等园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硅谷、新竹均有比较发达的风险投资机构,且有相对完善的资本市场,企业的融资机制和风险投资机构的退出机制比较完善,中关村在构建一条让风险资本进入高新技术产业的渠道方面,还需要继续探索和努力。
中关村创新发展对决策咨询产生了巨大需求,“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应需而生,并将围绕中关村创新发展中的战略性、前瞻性、宏观性问题,开展持续、深入的研究,为中关村创新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智力服务。
目前我们正在研究编制《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中长期发展规划(2009-2020》,已经取得初步成果;还承担了“‘十二五’时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的目标、重点和措施研究”、“未来科技城开发建设战略研究”、“中关村新区开发建设战略及投融资研究”等多项重要课题,努力用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服务中关村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
2009年6月底,经过几多酝酿,值得期许的《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行动计划(2010-2012)》隆重颁布,本刊特邀北京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北京社科院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社科院中关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弘深度解读中关村示范区3年行动计划。
《中关村》:《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行动计划(2010-2012)》于今年6月底公布,您作为中关村发展创新研究院院长,对行动计划的出台背景的分析是?
赵弘: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关村发展面临更加复杂、多样的内外部发展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是《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行动计划(2010-2012)》发布的大背景。
全球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浪潮。全球气候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一场以绿色低碳、生物技术等为代表新一轮技术革命,全球范围内的科技与产业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处于创新推动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全球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资源和要素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面临新的挑战。
北京加快“世界城市”建设。北京市委市政府深刻分析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和形势,深化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解和认识,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宏伟目标。“世界城市”建设迫切需要提升城市经济规模,为中关村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做大规模总量、培育新兴增长点提供了良好机遇,也中关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中关村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建设示范区一年来,中关村大力推进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科技项目经费、政府采购、高端人才、工商管理等先行先试的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示范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09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超过12600亿元,同比增长23.7%;中关村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927.94亿元,占全国近1/3,其中80%以上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
當前,中关村示范区建设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而且许多问题都属于中关村要率先探索和研究解决的。比如如何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释放中关村的科技资源优势,形成新的生产力;如何加快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如何优化配置中关村空间资源,形成新的空间载体等等。
北京市委市政府启动3年行动计划,对中关村在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关键技术示范、高端领军人才聚集、高端产业聚集、科技金融创新、创新型企业做强做大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战略部署,就是要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掀起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浪潮、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北京全力推进世界城市建设的战略机遇,解决中关村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中关村创新发展,进一步强化中关村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中关村》:您对于行动计划的四个主要目标能否实现及实现程度抱有什么样的看法?
赵弘:中关村行动计划从体制机制创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引领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提出了四个主要目标,应该说,目前中关村已经有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很好的基础。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中关村示范区后,国家各部委、北京市委市政府等各级部门围绕股权激励、高端领军人才、政府采购、科技金融、工商管理、行政审批等方面出台了数十项支持创新创业的先行先试政策,形成了中关村创新发展的制度保障。2009年示中关村范区实现增加值2182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8.4%,已经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中关村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高技术服务业为主的高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计算机国内市场占有率、手机产量稳居全国第一,软件、集成电路设计销售收入分别占全国的1/3和1/4;中关村科技创新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培育了联想、方正、百度等一大批创新型企业,涌现了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非典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这些都为中关村取得更大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当然,目标的真正实现,还需要国家和北京市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各方的共同努力。
《中关村》:行动计划提出的实施“六大工程”,在您看来,分别面临哪些困难?
赵弘:从整个中关村示范区3年行动计划公布的六大工程内容来看,从做强做大企业、重大成果产业化、先进技术应用示范、高端人才、产业集群到科技金融,应该说市委市政府是有统筹和全盘考虑的,把握了高技术产业创新、产业化、总体规模提升等几个关键问题,预期将对中关村示范区的创新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从六大工程的目标设置来看,高端人才、科技金融两大工程更多的是创新改革与服务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关键技术示范工程更多的关注重大项目的落地和示范推广,未来的关键是如何做大项目规模、扩大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影响,营造市场。
六大工程中涉及硬性数量指标的工程主要是“十百千工程”和产业集群工程。我认为就“十百千工程”来看,设计了“一企一策”、政府采购、支持企业参与重大工程、上市并购等重大举措,应该说市委市政府的扶持力度还是很大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把握一个关键,那就是要充分遵循行业发展规律和企业成长规律,有些行业可以实现快速成长和跨越,有些行业可能会相对慢一些;企业快速成长中要注重企业管理、财务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提升,与企业规模扩张形成配套,实现企业在快速成长与良性运转之间的平衡。
在产业集群打造工程中,关键是要加强各行政区、各产业聚集区之间的协同发展,加快高端产业聚集区整体的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设施与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尽快推进土地供应、项目审批、落地服务等方面的机制,加快一批重大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形成各特色产业聚集区间的差异化、规模化发展,提升整体经济规模。
《中关村》:行动计划提出的4条保障措施之中,您觉得最有力的是?
赵弘: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四条保障措施都很重要,是推进行动计划的实施和落实必不可少的方面。其中政府管理体制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尤为重要。
在管理体制方面,市委市政府加大部署,建立市级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项目统筹工作联席会议工作制度,统筹安排市政府300亿元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资金,健全发改委、科委、经信委、中关村管委会等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在产业重大项目扶持方面的统筹工作机制,这将对示范区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强大的机制保障。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职能在于调动、发挥各类社会相关主体参与中关村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与政府引导形成配套,发挥合力效应。
《中关村》:在您看来,不仅这三年,中关村距离到2020年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差距在哪里?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将针对此做哪些研究?
赵弘:20多年来,中关村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已经成为在全球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但中关村在产业技术水平、企业研发投入、风险投资机制、高端人才等方面,跟美国硅谷、中国台湾新竹、英国剑桥地区等园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硅谷、新竹均有比较发达的风险投资机构,且有相对完善的资本市场,企业的融资机制和风险投资机构的退出机制比较完善,中关村在构建一条让风险资本进入高新技术产业的渠道方面,还需要继续探索和努力。
中关村创新发展对决策咨询产生了巨大需求,“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应需而生,并将围绕中关村创新发展中的战略性、前瞻性、宏观性问题,开展持续、深入的研究,为中关村创新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智力服务。
目前我们正在研究编制《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中长期发展规划(2009-2020》,已经取得初步成果;还承担了“‘十二五’时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的目标、重点和措施研究”、“未来科技城开发建设战略研究”、“中关村新区开发建设战略及投融资研究”等多项重要课题,努力用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服务中关村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