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舞动治疗是身体、动作、舞蹈与心理学联姻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建立在现代舞蹈、动作分析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之上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舞动治疗的出现赋予了舞蹈艺术以及舞蹈教学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同时它也是舞蹈艺术与舞蹈教学深层意义的展现和挥发。在舞蹈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内心感觉的表达以及意识与身体之间的联结,而不是让舞蹈成为外化的机械肢体运动。本论文希望借鉴舞动治疗中对舞蹈的元认知理论,引发对舞蹈教学中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舞动治疗;舞蹈教学;身心联结
一、舞蹈与自我身心联结,使舞蹈回归情感和自我表达的本源
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和创造,舞动治疗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理疗法。它强调对于舞蹈和动作的内在体验以及与内在自我、情感和生活的联结。 动作分析理论是舞动治疗的一大重要基石,其中“现代舞理论之父”,德国表现主义舞蹈的奠基人鲁道夫·冯·拉班(R.V.Laban,1869-1958) 在动作分析和动作表现方面进行了杰出的研究,建立了动作分析体系。他认为“动作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动作是一个人对自己内在世界的响应,内在世界通过做、演、舞表达出来……每一种动作都有它的特质,而这些特质也都离不开基本的元素——空间、时间、力量、流动、关系。”身体通过这些元素,让我们与自己和他人产生联系。人的内心情感支配着外化行为,而人身体任何部位的动作、姿势又反映了人的内在世界。这一研究为舞蹈艺术家们理解人的身体如何表现内心提供了重要依据。
“舞蹈是一种自然的冲动……每一个人,无论男女,几乎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因为高兴而手舞足蹈,情不自禁地跳起来、跑起来,以此来宣泄欣喜若狂的情感。”[1]人们在高兴时,会手舞足蹈,动作一般是呈开放状;在悲伤时,会掩面屈身,动作呈收缩状,不难发现,我们内在的心理活动与外在的行为表现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拉班理论一直强调“针对各种人体与生俱来的、未加修饰的客观动作事实,将动作还原到人体最本真的运动方式当中。”[2]这也使得他的理论不仅仅只是针对某一舞种的具体教学方法,更是带有普遍基础性的实践应用理论。同时舞动治疗的先驱玛莉·怀特豪斯也曾强调“自我真实动作的探索”,而最真实的身体动作就是即兴动作。即兴是身心联结的重要纽带。舞者通过自我身體的带领,展现其最真实的内心世界,从而在自我暴露和宣泄的基础上达成新的自我觉察和认识。然而在舞蹈教学中,即兴的难度常常大于任何一种舞蹈的范式教学。学生很难真正将肢体作为一种表达自我的媒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地帮助学生唤醒其内在感受,打破思想上的深层顾虑,引导学生体验、感受身体,倾听自我身体的语言,接收其表达的信息,才能实现其身心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欣赏属于自己的独特舞步,体验与心共舞所带来的内在感受,是美妙或是沉重;才能够认识舞蹈与自我和内心连接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个人化的表现,启发学生尝试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提升其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
二、舞蹈教学应转变单一的技术训练,注重内在体验和创造
现代舞大力提倡用舞蹈来表达感情、表现内心世界,为舞动治疗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其理念更是使人们重新认识了动作和舞蹈对心理发展的作用。现代舞的先驱邓肯等认为舞蹈是一种个人表现的艺术形式,强调个人对身体的体验与心理感情的自然流露。她反对各种违背人体自然的舞蹈形式,注重舞蹈语汇的自发性、率真性和个人化的表情以及主体的内在生命情感与客体外在形式的同构对应关系。
在舞蹈教学中“以身示教”是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此方法讲求学生对于教师动作形态的模仿与学习,注重的是舞蹈动作的标准和统一。许多学生通过被动记忆的方式,机械模仿老师的动作,并反复练习以求形似和神似,从而获得专业知识的积累。现代的舞蹈教学过于强调表演性而忽视自娱性,强调模仿性而忽视创造性,强调技巧性而忽视表达性,极易导致学生形成固定、单一的理性表演思维模式,甚至有的学生在复杂、机械的舞蹈技巧训练中逐渐失去了对舞蹈的敏感度和感受舞蹈内在美好的能力,这使得舞蹈艺术远离了其本源和本质的意义 。正如戴爱莲先生所谈的:“现在的舞蹈有点偏,偏到外面的表现,外面的动作,技巧,杂技,变成这样的一个东西,所以不感人了”。[3]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专业舞蹈表演型人才的培养,舞蹈基本功训练以及技术技巧的灵活运用是提升舞蹈专业水平必不可少的条件。富有难度的技巧展示既能够提高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又能够增加舞蹈艺术的欣赏性。然而,正因如此,在舞蹈教学中大多数人更关注的是肢体的表现与运用程度,忽略了对学生意识上的主动性培养以及综合素养、素质的全面发展。许多舞者在技巧表现上能够信手拈来、挥洒自如,但如果失去了自发性地体验、感受的过程,没有了由心而发、自内向外流动的源头,那么再完美的技巧也终将成为无源之水,所展现的舞蹈也将如同行尸走肉般毫无生气。戴爱莲先生曾明确地提出“在艺术创作表演时,应使其进入创造性地学习,根据自身生命的体验,创作自己的舞蹈”。[4]因此,在专业化的舞蹈训练中,除了注重学生专业能力、技巧水平的培养和提高,更应注重学生在舞蹈中内心感觉的激发,不要让舞蹈只是成为一种机械化的肢体运动模式。另一方面,对于非专业的舞蹈教育来说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舞蹈动作的规范、统一,或是技巧性的训练方法,反复、刻板地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而不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发体验、感受的空间,不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理过程,那么,在训练中不仅容易伤害学生的肢体,更容易影响学生学习舞蹈的情绪。即便是按要求完成了规定动作,但也只是空空躯壳之动,毫无灵魂之感。因此,单一化的模仿式训练以及理性的技巧训练方法已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舞蹈教育的发展和要求。舞蹈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本身,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引导学生使舞蹈真正成为其自发地表达自我以及内在情感的媒介,成为身心发展和身心需求的手段,而不是成为技巧表演的工具。
三、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动作的精神内涵 “灵魂的唤醒是舞蹈训练的第一步”,这是邓肯(Isadora Duncan,1877-1927)的艺术主张,也是她的教育理想。曾经她在谈到舞蹈教学的基本宗旨时说到:“每教孩子一个动作,就必须同时让他们理解这个动作的精神内容。孩子就像树木,树木要自然地生长,孩子的舞蹈也就要合乎自然,外部的动作必须很好地表现心灵内部的力量。”[5]
现代社会的舞蹈教学往往比较注重表演性,尤其是集体舞蹈,统一、整齐、规范化的动作似乎远超于舞蹈本身的意义。尽管这些预设的统一动作也存在其某中固定的含义,但舞者在这种统一模式化的集体舞蹈中并不一定能触动情感共鸣。如此,作为表演者如果都没有理解动作的精神内涵,那么又何以将舞蹈中所要表达的情绪、情感传递给欣赏者呢?舞蹈是一种从韵律的、象征性的动作中展现思想感情的艺术,是人们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情感的艺术,如果脱离了人的内在感受和情绪去舞蹈,那么,这样的舞蹈将是没有生命的。
舞蹈动作就是人类的肢体语言,它所呈现的不仅是艺术中的美感,更是细腻、深刻,带有鲜明性格特点的思想与情感;同时它也是人们通过本体内部的心理活动以及对自然、社会的感觉和体验所创造出的能够被人感知的真实心理反映。要领略舞蹈的精髓,就必须要学会感受自己的身体。除了了解身体的自然能动性以外,还要感受由情绪始发的“心力”,造成的各种身体“外像”。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动作的要点、动机以及背后的概念和意义传授学生,帮助引导学生主动探求舞蹈动作的内在本质,感受自我、身体、内在情绪的联接,从而理解每一个动作的精神内涵,使之真正达到拉班所提出的“內外一致、身心合一”以及中国传统舞蹈“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美好境界。
四、总结
舞动治疗赋予舞蹈艺术以及舞蹈教学一种新的价值存在,同时它也是舞蹈艺术与舞蹈教学深层意义的展现和挥发。由此,发源于舞蹈的,以动作为载体的舞动治疗,经由舞者本身,实现了向舞蹈艺术的回归和升华。因此,在舞蹈教学中,应使学生们更加重视自身的整体感、关注自我身心与动作、肢体的连接,使舞蹈动作跟随内心的感受,由内而外、有感而发。这样,所表现的舞蹈动作才能褪去“表演”的华丽外衣,不再仅仅只是形式化的舞蹈表演,而是借由外在肢体动作所表现的自发动作,是真实自我的表达,才能真正地感动自己,打动他人。同时,这对于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舞蹈的价值和意义,增进身份认同感,提升其存在感和价值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舞动治疗在舞蹈教学的应用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本文的研究作为初步的探索性了解,只能对其进行简单的阐述和浅论,还有待进一步的系统发展和深入研究。
注释:
[1]朴永光. 舞蹈文化概论[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页。
[2]唐怡. 浅谈拉班舞谱及其动作分析体系对舞蹈教学的意义[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04:81-86.
[3]刘青弋. 倾听永远的校训:戴爱莲先生生前访谈实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 (01):21-30.
[4]刘青弋. 魂兮归来:论戴爱莲艺术思想的当代意义[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 (01):79-81.
[5]郝琦,麦清. 唤醒灵魂是舞蹈训练的第一步[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01:73-75.
参考文献:
[1]朴永光. 舞蹈文化概论[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页。
[2]唐怡. 浅谈拉班舞谱及其动作分析体系对舞蹈教学的意义[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04:81-86.
[3]刘青弋. 倾听永远的校训:戴爱莲先生生前访谈实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 (01):21-30.
[4]郝琦,麦清. 唤醒灵魂是舞蹈训练的第一步[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01:73-75.
[5]吴新华. 论“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的舞蹈艺术思想[D].河北大学,2007.
作者简介:
吴倩颖,四川音乐学院艺术教育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舞动治疗;舞蹈教学;身心联结
一、舞蹈与自我身心联结,使舞蹈回归情感和自我表达的本源
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和创造,舞动治疗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理疗法。它强调对于舞蹈和动作的内在体验以及与内在自我、情感和生活的联结。 动作分析理论是舞动治疗的一大重要基石,其中“现代舞理论之父”,德国表现主义舞蹈的奠基人鲁道夫·冯·拉班(R.V.Laban,1869-1958) 在动作分析和动作表现方面进行了杰出的研究,建立了动作分析体系。他认为“动作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动作是一个人对自己内在世界的响应,内在世界通过做、演、舞表达出来……每一种动作都有它的特质,而这些特质也都离不开基本的元素——空间、时间、力量、流动、关系。”身体通过这些元素,让我们与自己和他人产生联系。人的内心情感支配着外化行为,而人身体任何部位的动作、姿势又反映了人的内在世界。这一研究为舞蹈艺术家们理解人的身体如何表现内心提供了重要依据。
“舞蹈是一种自然的冲动……每一个人,无论男女,几乎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因为高兴而手舞足蹈,情不自禁地跳起来、跑起来,以此来宣泄欣喜若狂的情感。”[1]人们在高兴时,会手舞足蹈,动作一般是呈开放状;在悲伤时,会掩面屈身,动作呈收缩状,不难发现,我们内在的心理活动与外在的行为表现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拉班理论一直强调“针对各种人体与生俱来的、未加修饰的客观动作事实,将动作还原到人体最本真的运动方式当中。”[2]这也使得他的理论不仅仅只是针对某一舞种的具体教学方法,更是带有普遍基础性的实践应用理论。同时舞动治疗的先驱玛莉·怀特豪斯也曾强调“自我真实动作的探索”,而最真实的身体动作就是即兴动作。即兴是身心联结的重要纽带。舞者通过自我身體的带领,展现其最真实的内心世界,从而在自我暴露和宣泄的基础上达成新的自我觉察和认识。然而在舞蹈教学中,即兴的难度常常大于任何一种舞蹈的范式教学。学生很难真正将肢体作为一种表达自我的媒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地帮助学生唤醒其内在感受,打破思想上的深层顾虑,引导学生体验、感受身体,倾听自我身体的语言,接收其表达的信息,才能实现其身心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欣赏属于自己的独特舞步,体验与心共舞所带来的内在感受,是美妙或是沉重;才能够认识舞蹈与自我和内心连接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个人化的表现,启发学生尝试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提升其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
二、舞蹈教学应转变单一的技术训练,注重内在体验和创造
现代舞大力提倡用舞蹈来表达感情、表现内心世界,为舞动治疗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其理念更是使人们重新认识了动作和舞蹈对心理发展的作用。现代舞的先驱邓肯等认为舞蹈是一种个人表现的艺术形式,强调个人对身体的体验与心理感情的自然流露。她反对各种违背人体自然的舞蹈形式,注重舞蹈语汇的自发性、率真性和个人化的表情以及主体的内在生命情感与客体外在形式的同构对应关系。
在舞蹈教学中“以身示教”是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此方法讲求学生对于教师动作形态的模仿与学习,注重的是舞蹈动作的标准和统一。许多学生通过被动记忆的方式,机械模仿老师的动作,并反复练习以求形似和神似,从而获得专业知识的积累。现代的舞蹈教学过于强调表演性而忽视自娱性,强调模仿性而忽视创造性,强调技巧性而忽视表达性,极易导致学生形成固定、单一的理性表演思维模式,甚至有的学生在复杂、机械的舞蹈技巧训练中逐渐失去了对舞蹈的敏感度和感受舞蹈内在美好的能力,这使得舞蹈艺术远离了其本源和本质的意义 。正如戴爱莲先生所谈的:“现在的舞蹈有点偏,偏到外面的表现,外面的动作,技巧,杂技,变成这样的一个东西,所以不感人了”。[3]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专业舞蹈表演型人才的培养,舞蹈基本功训练以及技术技巧的灵活运用是提升舞蹈专业水平必不可少的条件。富有难度的技巧展示既能够提高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又能够增加舞蹈艺术的欣赏性。然而,正因如此,在舞蹈教学中大多数人更关注的是肢体的表现与运用程度,忽略了对学生意识上的主动性培养以及综合素养、素质的全面发展。许多舞者在技巧表现上能够信手拈来、挥洒自如,但如果失去了自发性地体验、感受的过程,没有了由心而发、自内向外流动的源头,那么再完美的技巧也终将成为无源之水,所展现的舞蹈也将如同行尸走肉般毫无生气。戴爱莲先生曾明确地提出“在艺术创作表演时,应使其进入创造性地学习,根据自身生命的体验,创作自己的舞蹈”。[4]因此,在专业化的舞蹈训练中,除了注重学生专业能力、技巧水平的培养和提高,更应注重学生在舞蹈中内心感觉的激发,不要让舞蹈只是成为一种机械化的肢体运动模式。另一方面,对于非专业的舞蹈教育来说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舞蹈动作的规范、统一,或是技巧性的训练方法,反复、刻板地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而不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发体验、感受的空间,不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理过程,那么,在训练中不仅容易伤害学生的肢体,更容易影响学生学习舞蹈的情绪。即便是按要求完成了规定动作,但也只是空空躯壳之动,毫无灵魂之感。因此,单一化的模仿式训练以及理性的技巧训练方法已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舞蹈教育的发展和要求。舞蹈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本身,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引导学生使舞蹈真正成为其自发地表达自我以及内在情感的媒介,成为身心发展和身心需求的手段,而不是成为技巧表演的工具。
三、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动作的精神内涵 “灵魂的唤醒是舞蹈训练的第一步”,这是邓肯(Isadora Duncan,1877-1927)的艺术主张,也是她的教育理想。曾经她在谈到舞蹈教学的基本宗旨时说到:“每教孩子一个动作,就必须同时让他们理解这个动作的精神内容。孩子就像树木,树木要自然地生长,孩子的舞蹈也就要合乎自然,外部的动作必须很好地表现心灵内部的力量。”[5]
现代社会的舞蹈教学往往比较注重表演性,尤其是集体舞蹈,统一、整齐、规范化的动作似乎远超于舞蹈本身的意义。尽管这些预设的统一动作也存在其某中固定的含义,但舞者在这种统一模式化的集体舞蹈中并不一定能触动情感共鸣。如此,作为表演者如果都没有理解动作的精神内涵,那么又何以将舞蹈中所要表达的情绪、情感传递给欣赏者呢?舞蹈是一种从韵律的、象征性的动作中展现思想感情的艺术,是人们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情感的艺术,如果脱离了人的内在感受和情绪去舞蹈,那么,这样的舞蹈将是没有生命的。
舞蹈动作就是人类的肢体语言,它所呈现的不仅是艺术中的美感,更是细腻、深刻,带有鲜明性格特点的思想与情感;同时它也是人们通过本体内部的心理活动以及对自然、社会的感觉和体验所创造出的能够被人感知的真实心理反映。要领略舞蹈的精髓,就必须要学会感受自己的身体。除了了解身体的自然能动性以外,还要感受由情绪始发的“心力”,造成的各种身体“外像”。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动作的要点、动机以及背后的概念和意义传授学生,帮助引导学生主动探求舞蹈动作的内在本质,感受自我、身体、内在情绪的联接,从而理解每一个动作的精神内涵,使之真正达到拉班所提出的“內外一致、身心合一”以及中国传统舞蹈“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美好境界。
四、总结
舞动治疗赋予舞蹈艺术以及舞蹈教学一种新的价值存在,同时它也是舞蹈艺术与舞蹈教学深层意义的展现和挥发。由此,发源于舞蹈的,以动作为载体的舞动治疗,经由舞者本身,实现了向舞蹈艺术的回归和升华。因此,在舞蹈教学中,应使学生们更加重视自身的整体感、关注自我身心与动作、肢体的连接,使舞蹈动作跟随内心的感受,由内而外、有感而发。这样,所表现的舞蹈动作才能褪去“表演”的华丽外衣,不再仅仅只是形式化的舞蹈表演,而是借由外在肢体动作所表现的自发动作,是真实自我的表达,才能真正地感动自己,打动他人。同时,这对于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舞蹈的价值和意义,增进身份认同感,提升其存在感和价值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舞动治疗在舞蹈教学的应用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本文的研究作为初步的探索性了解,只能对其进行简单的阐述和浅论,还有待进一步的系统发展和深入研究。
注释:
[1]朴永光. 舞蹈文化概论[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页。
[2]唐怡. 浅谈拉班舞谱及其动作分析体系对舞蹈教学的意义[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04:81-86.
[3]刘青弋. 倾听永远的校训:戴爱莲先生生前访谈实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 (01):21-30.
[4]刘青弋. 魂兮归来:论戴爱莲艺术思想的当代意义[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 (01):79-81.
[5]郝琦,麦清. 唤醒灵魂是舞蹈训练的第一步[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01:73-75.
参考文献:
[1]朴永光. 舞蹈文化概论[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页。
[2]唐怡. 浅谈拉班舞谱及其动作分析体系对舞蹈教学的意义[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04:81-86.
[3]刘青弋. 倾听永远的校训:戴爱莲先生生前访谈实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 (01):21-30.
[4]郝琦,麦清. 唤醒灵魂是舞蹈训练的第一步[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01:73-75.
[5]吴新华. 论“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的舞蹈艺术思想[D].河北大学,2007.
作者简介:
吴倩颖,四川音乐学院艺术教育系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