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须有全局在胸,又须于细微处著功夫,恰如进入巍峨的宫殿中,既要见全体的宏伟,更须看那一雕梁一画栋的绚丽。《林黛玉进贾府》(以下简称《林》)是高中经典课文,我在教《林》一文时,略过追魂摄魄、传神写心的王熙凤人物形象分析,采用剑走偏锋的方法,仔细涵咏隐藏在人物语言后的多层次内涵,从贾府环境对林黛玉的影响入手来剖析林寄人篱下的性格心理形成原因及影响。今将教学过程展示一端,不揣粗鄙,以期求教于方家。
一、探讨初至贾府众人对待黛玉的态度
我问:“林黛玉在‘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的情况下,与父亲洒泪而别,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初至贾府,贾府众人对林黛玉好不好?”
有的学生说好,有的说不好。我请他们用文中事实证明自己观点。一学生回答:“林黛玉无可奈何投奔贾府,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可见贾府对她不甚欢迎。”学生马上反驳:“贾府作为豪门大族,正门一般为迎接皇亲国戚而开,让林黛玉走角门是封建礼法的需要,并非是冷落她。”
我肯定了后者的意见,再次点拨:“贾府众人对林黛玉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例如作为贾府硕果仅存的贾母对宝玉与黛玉都很怜爱,但有没有什么区别?”
一位学生回答:“有,宝玉的丫环明显比黛玉多。”下面的学生群起而攻之:“不对,那是因为黛玉初来乍到。”
于是我再次提示:“黛玉为少年孤女,又是贾母唯一的外孙女儿,所以黛玉的到来,引起了贾府上下高度的重视。老祖宗亲临迎接,且一见就‘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地疼着。但要注意贾母对黛玉的称呼,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
学生立即寻章摘句,从文中第二段找出“今日远客才来”,第十二段找出“你是客,原应该如此坐的”,第十四段“外客未见”,由此可见贾母还是有内外之分的。
我趁热打铁,补充说:“中国有句古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贾母尽管宝贝儿似的疼黛玉,但在她心目中还是内外有别的,几次唤‘客’的称呼使初来乍到的黛玉有寄人篱下之感。假如母亲尚在,又或仅仅是来串串门,倒觉热情,可如今托付外祖母教养,心中难免凄凉。况且贾母为一家之主,她的态度直接影响全府中人。”
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之下,学生循着思路自己概括。
一生说:“凤姐虽对黛玉刻意逢迎,赞其标致‘不像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好像只有贾家人才配有如此漂亮,嫡与不嫡的区别明显带见外之意,特别是她的关照‘在这儿不要想家’,实际是告诉黛玉‘这儿不是你的家’。”
一生又说:“大舅舅身上不舒服,二舅舅又斋戒去了,都没有见黛玉。其实,有人没会因伤心而不见亲人?斋戒哪天不可以?二舅又是否真的不在家?书中其实暗示着她对两个舅舅而言并不是非见不可的人物,贾府只是收留她。两个舅舅的敷衍冷落之意显而易见.”
一生补充:“王夫人除让座外,只关照黛玉一件事,千万不要沾惹宝玉。黛玉从此不得不隐藏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宝玉敬而远之,造成他们今后的误会。”
关于宝玉对黛玉的态度这一点大家不好把握,于是我发问:“宝黛会面的高潮在哪里?”
学生齐说“摔玉”,于是引导学生思考:“这狠命摔玉表明了贾宝玉怎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学生沉默着咀嚼体会,一人站起来说:“宝玉说‘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可见他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摔玉也正表现出他对天命的反抗,对世俗的鄙弃。喜怒形于色也表现了他性格的率真,与王熙凤相比更显出他的可爱。”
我肯定了他的回答,也阐释了自己的感悟:“这块玉是身份的象征,砸玉表明他愿为黛玉舍弃它,这一情节凸显了黛玉在宝玉心中圣洁的形象,同时也开启了两人感情发展过程中屡次砸玉明志的先河。但这件事也给黛玉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和打击,自己身无金玉,而后薛宝钗一进贾府就带来了大大的金项圈,为她和宝玉的爱情蒙上了一层阴影。”
板书如下:
贾府上下态度:贾母:怜多于亲
凤姐:赞而见外
两舅舅:敷衍冷落
王夫人:虚礼警戒
宝玉:心有灵犀,伤其无玉
总结黛玉进入贾府后的处境:丧母别父,缺少慈爱
贾府虽好,内外有别
寄人篱下,处处小心
身无金玉,难续前缘
二、从语言行为分析黛玉性格心理
我问:“文中是如何刻画黛玉形象的?对黛玉的描写共有几次?角度有什么不同?”
这个问题解决起来相对容易,学生们综合归纳,得出:
1.侧面描写(通过他人的眼睛看)
众人观:言谈不俗,体弱多病
凤姐见:标致人物,气派不凡
宝玉看:美丽多情,聪明灵秀,
多愁善感,体态娇弱
2.正面描写(言行举止)
自我告诫 言行谨慎
拜见祖母 不敢失礼
会见姐妹 抢先行礼
会见凤姐 两次行礼
谢绝赐饭 礼节周全
度量让座 小心谨慎
漱口喝茶 入乡随俗
意未全尽,我补充说:“黛玉的言行举止赢得了众人的青睐,这得益于她聪慧灵秀、便言令齿、心思缜密的深厚内功外,还源于她孤身进贾府的行动准则‘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既便如此,在贾府复杂的环境中,她能否做到面面俱到,处处皆圆呢?”
学生立刻回答:“不能。”一学生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黛玉尽管小心谨慎,还是在疼爱她的外祖母面前有关于是否读过书这个问题的辞令失当。当黛玉问姐妹们读何书时,信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贾母即说:‘读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言辞中隐隐透着对黛玉的不快。留心在意的黛玉当然铭记教训,努力寻找机会,讨贾母的欢心,于是,同样的问题在宝玉与在贾母面前的回答形成了强烈对比‘不曾读,些许认得几个字’,前后不一的言辞写尽了黛玉的便言令齿,聪明伶俐。”
一生继续补充:“对于贾宝玉是否‘有玉’的问题,黛玉忖度而答‘我没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简洁明了的回答流露出了黛玉对这位表哥的崇敬和羡慕之情,不料却引发了宝玉摔玉的痴狂病,弄得上下皆惊,初至贾府的黛玉也尴尬不已。”
我肯定了他们的见解:“黛玉讲话虽处处留心,谨防冒犯却又时出乱子,典型而又真实的体现了黛玉纯真娇憨的个性,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可见,黛玉的个性并非我们一贯误以为的心眼狭小、尖酸刻薄,相反她却是个便言令齿、机灵有心、惹人怜爱、秀外慧中、娴于辞令的大家闺秀。而在这一回中,初见亲友的种种言行被作者写得丝丝入扣烛幽洞微,凸显出一个谨守礼度、聪慧灵秀、孤高纯洁的封建贵族少女的形象,与凤姐的泼辣放纵以及宝玉的无拘无束形成鲜明对比。从此,黛玉便走进了这个陌生的环境,以亦主亦客的身份在贾府中开始了别样生活。”
三、探究宝黛悲剧之根源
我再让学生思考:“《林》通过描写宝黛初会揭开了宝玉与黛玉爱情悲剧的序幕。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宝玉见到黛玉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学生齐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我追问:“从未见过黛玉的宝玉为何说出这句话?”
一生抢答:“这是他们前世的木石前盟姻缘延续到今日的照应。”
我追问:“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呢?”
一生说:“也可能是把宝玉为拉近之间的关系,正如我们男生有时为引起女生的注意而故意搭讪一样。”
下面学生齐笑,我充分肯定了他的回答:“对,黛玉的灵秀气,书卷气,孤傲气正契合宝玉梦中情人的理想与标准,他心中所思所想正是这样一个人物,所以一见面就产生了所谓的心灵感应。其实,两人不但在气质上,在思想上,情趣上也都契合,同样都是封建社会的叛逆,都读过不少禁书,黛玉从不劝宝玉读圣贤书走仕途经济之路。但如果从封建家族择媳标准来看,黛玉虽满腹才情、聪明绝顶却是不合格的。相反,薛宝钗却赢得了贾府上下的一致称赞,于是悲剧就产生了。
【总结】某种意义上说,《红楼梦》是一部女性的赞歌,对女性的美丽和才华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热情赞颂;又是一部女性的挽歌,沉痛描述了众多女儿的悲剧,“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无论是礼赞还是哀悼,黛玉都是最集中、最深刻的传达了作者感情的女性典型。《林》这一节初步点染出一个机灵有心、美慧病弱、孤高纯洁的封建贵族少女的性格底色,展现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豪门大宅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为后文描写她孤标傲世的典型形象和“魂归离恨天”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教学后记】这是08年我的一场校内公开课的教授实录,开课后好评甚多。现在回想起当时设计教案时颇费苦心:如何让阅历尚浅、学识不深的高中学生对蕴含丰富的《红楼梦》感兴趣,恐怕不是一件易事。那么我首先通过自己对经典的细读收获对文本的情绪和感悟,体会出人物不经意的语言中隐藏的真实情感,被人忽略的故事后沉淀的审美意蕴,然后作为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领学生细读文本,在共同赏读过程中,人物的情感意义、审美价值、形象魅力都得到彻底呈现,从而唤醒了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他们的语文阅读素养。
★作者简介:张丹东,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教师。
一、探讨初至贾府众人对待黛玉的态度
我问:“林黛玉在‘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的情况下,与父亲洒泪而别,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初至贾府,贾府众人对林黛玉好不好?”
有的学生说好,有的说不好。我请他们用文中事实证明自己观点。一学生回答:“林黛玉无可奈何投奔贾府,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可见贾府对她不甚欢迎。”学生马上反驳:“贾府作为豪门大族,正门一般为迎接皇亲国戚而开,让林黛玉走角门是封建礼法的需要,并非是冷落她。”
我肯定了后者的意见,再次点拨:“贾府众人对林黛玉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例如作为贾府硕果仅存的贾母对宝玉与黛玉都很怜爱,但有没有什么区别?”
一位学生回答:“有,宝玉的丫环明显比黛玉多。”下面的学生群起而攻之:“不对,那是因为黛玉初来乍到。”
于是我再次提示:“黛玉为少年孤女,又是贾母唯一的外孙女儿,所以黛玉的到来,引起了贾府上下高度的重视。老祖宗亲临迎接,且一见就‘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地疼着。但要注意贾母对黛玉的称呼,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
学生立即寻章摘句,从文中第二段找出“今日远客才来”,第十二段找出“你是客,原应该如此坐的”,第十四段“外客未见”,由此可见贾母还是有内外之分的。
我趁热打铁,补充说:“中国有句古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贾母尽管宝贝儿似的疼黛玉,但在她心目中还是内外有别的,几次唤‘客’的称呼使初来乍到的黛玉有寄人篱下之感。假如母亲尚在,又或仅仅是来串串门,倒觉热情,可如今托付外祖母教养,心中难免凄凉。况且贾母为一家之主,她的态度直接影响全府中人。”
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之下,学生循着思路自己概括。
一生说:“凤姐虽对黛玉刻意逢迎,赞其标致‘不像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好像只有贾家人才配有如此漂亮,嫡与不嫡的区别明显带见外之意,特别是她的关照‘在这儿不要想家’,实际是告诉黛玉‘这儿不是你的家’。”
一生又说:“大舅舅身上不舒服,二舅舅又斋戒去了,都没有见黛玉。其实,有人没会因伤心而不见亲人?斋戒哪天不可以?二舅又是否真的不在家?书中其实暗示着她对两个舅舅而言并不是非见不可的人物,贾府只是收留她。两个舅舅的敷衍冷落之意显而易见.”
一生补充:“王夫人除让座外,只关照黛玉一件事,千万不要沾惹宝玉。黛玉从此不得不隐藏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宝玉敬而远之,造成他们今后的误会。”
关于宝玉对黛玉的态度这一点大家不好把握,于是我发问:“宝黛会面的高潮在哪里?”
学生齐说“摔玉”,于是引导学生思考:“这狠命摔玉表明了贾宝玉怎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学生沉默着咀嚼体会,一人站起来说:“宝玉说‘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可见他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摔玉也正表现出他对天命的反抗,对世俗的鄙弃。喜怒形于色也表现了他性格的率真,与王熙凤相比更显出他的可爱。”
我肯定了他的回答,也阐释了自己的感悟:“这块玉是身份的象征,砸玉表明他愿为黛玉舍弃它,这一情节凸显了黛玉在宝玉心中圣洁的形象,同时也开启了两人感情发展过程中屡次砸玉明志的先河。但这件事也给黛玉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和打击,自己身无金玉,而后薛宝钗一进贾府就带来了大大的金项圈,为她和宝玉的爱情蒙上了一层阴影。”
板书如下:
贾府上下态度:贾母:怜多于亲
凤姐:赞而见外
两舅舅:敷衍冷落
王夫人:虚礼警戒
宝玉:心有灵犀,伤其无玉
总结黛玉进入贾府后的处境:丧母别父,缺少慈爱
贾府虽好,内外有别
寄人篱下,处处小心
身无金玉,难续前缘
二、从语言行为分析黛玉性格心理
我问:“文中是如何刻画黛玉形象的?对黛玉的描写共有几次?角度有什么不同?”
这个问题解决起来相对容易,学生们综合归纳,得出:
1.侧面描写(通过他人的眼睛看)
众人观:言谈不俗,体弱多病
凤姐见:标致人物,气派不凡
宝玉看:美丽多情,聪明灵秀,
多愁善感,体态娇弱
2.正面描写(言行举止)
自我告诫 言行谨慎
拜见祖母 不敢失礼
会见姐妹 抢先行礼
会见凤姐 两次行礼
谢绝赐饭 礼节周全
度量让座 小心谨慎
漱口喝茶 入乡随俗
意未全尽,我补充说:“黛玉的言行举止赢得了众人的青睐,这得益于她聪慧灵秀、便言令齿、心思缜密的深厚内功外,还源于她孤身进贾府的行动准则‘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既便如此,在贾府复杂的环境中,她能否做到面面俱到,处处皆圆呢?”
学生立刻回答:“不能。”一学生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黛玉尽管小心谨慎,还是在疼爱她的外祖母面前有关于是否读过书这个问题的辞令失当。当黛玉问姐妹们读何书时,信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贾母即说:‘读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言辞中隐隐透着对黛玉的不快。留心在意的黛玉当然铭记教训,努力寻找机会,讨贾母的欢心,于是,同样的问题在宝玉与在贾母面前的回答形成了强烈对比‘不曾读,些许认得几个字’,前后不一的言辞写尽了黛玉的便言令齿,聪明伶俐。”
一生继续补充:“对于贾宝玉是否‘有玉’的问题,黛玉忖度而答‘我没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简洁明了的回答流露出了黛玉对这位表哥的崇敬和羡慕之情,不料却引发了宝玉摔玉的痴狂病,弄得上下皆惊,初至贾府的黛玉也尴尬不已。”
我肯定了他们的见解:“黛玉讲话虽处处留心,谨防冒犯却又时出乱子,典型而又真实的体现了黛玉纯真娇憨的个性,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可见,黛玉的个性并非我们一贯误以为的心眼狭小、尖酸刻薄,相反她却是个便言令齿、机灵有心、惹人怜爱、秀外慧中、娴于辞令的大家闺秀。而在这一回中,初见亲友的种种言行被作者写得丝丝入扣烛幽洞微,凸显出一个谨守礼度、聪慧灵秀、孤高纯洁的封建贵族少女的形象,与凤姐的泼辣放纵以及宝玉的无拘无束形成鲜明对比。从此,黛玉便走进了这个陌生的环境,以亦主亦客的身份在贾府中开始了别样生活。”
三、探究宝黛悲剧之根源
我再让学生思考:“《林》通过描写宝黛初会揭开了宝玉与黛玉爱情悲剧的序幕。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宝玉见到黛玉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学生齐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我追问:“从未见过黛玉的宝玉为何说出这句话?”
一生抢答:“这是他们前世的木石前盟姻缘延续到今日的照应。”
我追问:“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呢?”
一生说:“也可能是把宝玉为拉近之间的关系,正如我们男生有时为引起女生的注意而故意搭讪一样。”
下面学生齐笑,我充分肯定了他的回答:“对,黛玉的灵秀气,书卷气,孤傲气正契合宝玉梦中情人的理想与标准,他心中所思所想正是这样一个人物,所以一见面就产生了所谓的心灵感应。其实,两人不但在气质上,在思想上,情趣上也都契合,同样都是封建社会的叛逆,都读过不少禁书,黛玉从不劝宝玉读圣贤书走仕途经济之路。但如果从封建家族择媳标准来看,黛玉虽满腹才情、聪明绝顶却是不合格的。相反,薛宝钗却赢得了贾府上下的一致称赞,于是悲剧就产生了。
【总结】某种意义上说,《红楼梦》是一部女性的赞歌,对女性的美丽和才华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热情赞颂;又是一部女性的挽歌,沉痛描述了众多女儿的悲剧,“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无论是礼赞还是哀悼,黛玉都是最集中、最深刻的传达了作者感情的女性典型。《林》这一节初步点染出一个机灵有心、美慧病弱、孤高纯洁的封建贵族少女的性格底色,展现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豪门大宅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为后文描写她孤标傲世的典型形象和“魂归离恨天”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教学后记】这是08年我的一场校内公开课的教授实录,开课后好评甚多。现在回想起当时设计教案时颇费苦心:如何让阅历尚浅、学识不深的高中学生对蕴含丰富的《红楼梦》感兴趣,恐怕不是一件易事。那么我首先通过自己对经典的细读收获对文本的情绪和感悟,体会出人物不经意的语言中隐藏的真实情感,被人忽略的故事后沉淀的审美意蕴,然后作为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领学生细读文本,在共同赏读过程中,人物的情感意义、审美价值、形象魅力都得到彻底呈现,从而唤醒了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他们的语文阅读素养。
★作者简介:张丹东,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