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士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陕两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陕西八大怪”:
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房子半边盖、有凳子不坐蹲起来、帕帕上戴、姑娘不对外、碗盆分不开。这“怪”,反映的就是陕西特有的风情。陕两人爱吃面,人街上开的面馆比饭馆还多。陕西人吃的面不仅量多,种类也多,有人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居然有不下50种,而这其中闻名的有岐山面、摆汤面、蒜蘸向、宫廷罐罐面等。每一种面里都蕴涵了深厚的陕西文化,就像陕西的历史一样,多姿多彩
无面不欢老陕人
陕西省地处中国腹地,横连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地之一,更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关中石子馍葆有先民的石烹遗风;史载“黄帝作釜甑”,“蒸谷为饭、烹谷为粥”;据考岐山臊子面就始于西周“余”之礼;《礼记》记载“礼之初,始诸饮食”……陕西烹饪文化之源远流长,由此可见一斑。
要认识陕西人,得看陕西人吃面;要去逛陕西,当然也要吃面。陕西男子吃面都喜欢蹲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吃,当地人管这叫开“老碗会”,而且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陕西人爱蹲的特点。撒葱花,放辣椒,泼热油,剥蒜瓣,圪蹴好,开咥(die)。吸吸溜溜,不管是干面、汤面都端直了往喉咙里吸溜,这是老陕吃面的标准动作。如果把一个老陕的面断了,估计他的信仰就完全毁了。面是老陕的命,一日不吃嘴淡,三日不吃心慌,一周不吃日子不舒坦。老陕吃面,大人端耀州烧的大老碗,娃娃们端“碎碗”,也就是小碗。生活在陕西陈炉,也就是贾平凹先生写的《古炉》中提到的地方,吃面用的是标准的耀州瓷碗,装上新出新磨的面,撒上葱花、干辣椒面,热油一泼,就几乎能吃出“人生”。
关中人辣不够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沃野千里,自古以来农业十分发达。早在《诗经》中,周人就对发祥地周原一带的土地发出由衷的赞美:“周原朊朊,堇茶如饴。”——肥美的土地,长出的苦菜味道也像糖一样。中国的农业之神后稷,就诞生在这里。战国,关中被称之为“天府之国”,当时的农人已经能够“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汉书》说关中“沃野千里,四塞之固”。关中人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了几千年,以种植小麦为主,面食自然成了关中,人的最爱。都说湖南人和四川人能吃辣子,但他们和关中人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关中人没菜、没油、没肉都可以,惟独不能没有辣子。贾平凹在散文里写到:“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高吼秦腔,端一碗捞面喜气洋洋,没放辣子嘟嘟囔囔。”不吃面,关中人没有命,吃面不吃辣子,关中人不要命。
户县大碗小碗摆汤面
单独看看陕西各区县的面食,就让人应接不暇,美不胜收。药王孙思邈的家乡铜川耀县的盐汤面;于右任家乡三原的疙瘩面;武则天乾陵所在地乾县的浇汤面;中国农业硅谷杨凌的蘸水面;司马迁家乡渭南韩城的大刀面;澄城的手撕面,这都是绝活。作为周秦汉唐十二皇家上林苑的西安户县,摆汤面独具特色。摆汤面,顾名思义,一定是要汤很好的面,小碗里是汤,大碗里是面;汤碗里的配料主要是盐、味精、醋、酱油、香油、蒜汁、辣椒、韭菜、葱花、牛肉,其吃法更是颇为讲究,夹一小撮面条,放入汤里摆一摆,然后再吃,地道的汤料加上独特的吃法自然是“羡煞旁人”。
礼泉三吹一挑吃烙面
世界最大皇家陵园——昭陵所在地礼泉首推“烙面”。烙面是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这是—种先摊煎饼后切成条的面,用酸汤浇着吃,酸汤的调配比较独特,用上等的猪油调和辣椒面,配以葱花、韭叶、盐及当地酿造的香醋。为啥说“三吹一挑”,这是笔者个人的感受,烙面因为是熟面,所以要趁热吃,否则面就沓了。但是趁热吃又会烫,所以需要筷子挑起,多吹几口气,美美吃下去。
凤鸣岐山好味道
臊子面比较有名的是宝鸡岐山臊子面,在陕西的各个地方,几乎都可以看到岐山臊子面馆。这地方名人多,景点多。周公庙里有周公姬旦,五丈原埋的诸葛武侯,钓鱼台边的姜太公,都把传奇留存了这里。岐山臊子面讲究“薄筋光、酸辣汪”,六个字总结了它的风格:薄指面擀的要薄如纸;筋指面吃到嘴里要有筋道,既不能太硬,又要有嚼头;光当然是指面条入喉要光滑无比;酸指醋要好,酸味,不能尖酸,这样的醋做成的汤当然就好;辣就是辣子要好,要辣到位、最好能辣得出汗;汪是油要好,要多,但又不能腻。有了这几样,岐山臊子面会吃得你连声叫好。
杨凌咬不断的蘸水面
近几年才兴盛起的蘸水面,源自杨凌。杨凌蘸水面的面和汤是分开的,吃的时候从大面盆里夹出宽厚且长的面条拉到碗里的汤中。然后夹着面条咬着吃。蘸水面要用上好的面粉制作,行家能擀的像纸一样薄,而且薄厚均匀。蘸水面的关键是蘸汁,还有蒜的质量。把蒜用绞肉机绞成蒜泥,和干辣面一起,浇上煮沸的油,吱拉一声,金黄色的油层慢慢盖住辣椒面,碗边浮起油沫,用勺子搅拌,然后加陈醋和少许盐,汁子就算成了,再把面条放入一个大铝盆中,加上新鲜的青菜,吃时一根一根慢慢拉入汁碗,蘸了汁子吃,那种味道,只一个字:爽!
韩城司马故里大刀面
走遍陕西,韩城可以是诗书传家,最具文化传承的一个区域,正是因为司马迁的影响,让这方水土有了灵气。大刀面,光听名字就感觉十分豪爽,顾名思义大刀而全存技术,要使用传统大刀,切时右手提刀,左手按面,别提别落,按随刀响,刀随手移,面搓成絮,用木杠压成硬块,擀成一毫米厚薄后叠起成半圆形。面细如丝,水开下锅,两滚即熟。
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房子半边盖、有凳子不坐蹲起来、帕帕上戴、姑娘不对外、碗盆分不开。这“怪”,反映的就是陕西特有的风情。陕两人爱吃面,人街上开的面馆比饭馆还多。陕西人吃的面不仅量多,种类也多,有人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居然有不下50种,而这其中闻名的有岐山面、摆汤面、蒜蘸向、宫廷罐罐面等。每一种面里都蕴涵了深厚的陕西文化,就像陕西的历史一样,多姿多彩
无面不欢老陕人
陕西省地处中国腹地,横连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地之一,更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关中石子馍葆有先民的石烹遗风;史载“黄帝作釜甑”,“蒸谷为饭、烹谷为粥”;据考岐山臊子面就始于西周“余”之礼;《礼记》记载“礼之初,始诸饮食”……陕西烹饪文化之源远流长,由此可见一斑。
要认识陕西人,得看陕西人吃面;要去逛陕西,当然也要吃面。陕西男子吃面都喜欢蹲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吃,当地人管这叫开“老碗会”,而且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陕西人爱蹲的特点。撒葱花,放辣椒,泼热油,剥蒜瓣,圪蹴好,开咥(die)。吸吸溜溜,不管是干面、汤面都端直了往喉咙里吸溜,这是老陕吃面的标准动作。如果把一个老陕的面断了,估计他的信仰就完全毁了。面是老陕的命,一日不吃嘴淡,三日不吃心慌,一周不吃日子不舒坦。老陕吃面,大人端耀州烧的大老碗,娃娃们端“碎碗”,也就是小碗。生活在陕西陈炉,也就是贾平凹先生写的《古炉》中提到的地方,吃面用的是标准的耀州瓷碗,装上新出新磨的面,撒上葱花、干辣椒面,热油一泼,就几乎能吃出“人生”。
关中人辣不够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沃野千里,自古以来农业十分发达。早在《诗经》中,周人就对发祥地周原一带的土地发出由衷的赞美:“周原朊朊,堇茶如饴。”——肥美的土地,长出的苦菜味道也像糖一样。中国的农业之神后稷,就诞生在这里。战国,关中被称之为“天府之国”,当时的农人已经能够“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汉书》说关中“沃野千里,四塞之固”。关中人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了几千年,以种植小麦为主,面食自然成了关中,人的最爱。都说湖南人和四川人能吃辣子,但他们和关中人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关中人没菜、没油、没肉都可以,惟独不能没有辣子。贾平凹在散文里写到:“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高吼秦腔,端一碗捞面喜气洋洋,没放辣子嘟嘟囔囔。”不吃面,关中人没有命,吃面不吃辣子,关中人不要命。
户县大碗小碗摆汤面
单独看看陕西各区县的面食,就让人应接不暇,美不胜收。药王孙思邈的家乡铜川耀县的盐汤面;于右任家乡三原的疙瘩面;武则天乾陵所在地乾县的浇汤面;中国农业硅谷杨凌的蘸水面;司马迁家乡渭南韩城的大刀面;澄城的手撕面,这都是绝活。作为周秦汉唐十二皇家上林苑的西安户县,摆汤面独具特色。摆汤面,顾名思义,一定是要汤很好的面,小碗里是汤,大碗里是面;汤碗里的配料主要是盐、味精、醋、酱油、香油、蒜汁、辣椒、韭菜、葱花、牛肉,其吃法更是颇为讲究,夹一小撮面条,放入汤里摆一摆,然后再吃,地道的汤料加上独特的吃法自然是“羡煞旁人”。
礼泉三吹一挑吃烙面
世界最大皇家陵园——昭陵所在地礼泉首推“烙面”。烙面是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这是—种先摊煎饼后切成条的面,用酸汤浇着吃,酸汤的调配比较独特,用上等的猪油调和辣椒面,配以葱花、韭叶、盐及当地酿造的香醋。为啥说“三吹一挑”,这是笔者个人的感受,烙面因为是熟面,所以要趁热吃,否则面就沓了。但是趁热吃又会烫,所以需要筷子挑起,多吹几口气,美美吃下去。
凤鸣岐山好味道
臊子面比较有名的是宝鸡岐山臊子面,在陕西的各个地方,几乎都可以看到岐山臊子面馆。这地方名人多,景点多。周公庙里有周公姬旦,五丈原埋的诸葛武侯,钓鱼台边的姜太公,都把传奇留存了这里。岐山臊子面讲究“薄筋光、酸辣汪”,六个字总结了它的风格:薄指面擀的要薄如纸;筋指面吃到嘴里要有筋道,既不能太硬,又要有嚼头;光当然是指面条入喉要光滑无比;酸指醋要好,酸味,不能尖酸,这样的醋做成的汤当然就好;辣就是辣子要好,要辣到位、最好能辣得出汗;汪是油要好,要多,但又不能腻。有了这几样,岐山臊子面会吃得你连声叫好。
杨凌咬不断的蘸水面
近几年才兴盛起的蘸水面,源自杨凌。杨凌蘸水面的面和汤是分开的,吃的时候从大面盆里夹出宽厚且长的面条拉到碗里的汤中。然后夹着面条咬着吃。蘸水面要用上好的面粉制作,行家能擀的像纸一样薄,而且薄厚均匀。蘸水面的关键是蘸汁,还有蒜的质量。把蒜用绞肉机绞成蒜泥,和干辣面一起,浇上煮沸的油,吱拉一声,金黄色的油层慢慢盖住辣椒面,碗边浮起油沫,用勺子搅拌,然后加陈醋和少许盐,汁子就算成了,再把面条放入一个大铝盆中,加上新鲜的青菜,吃时一根一根慢慢拉入汁碗,蘸了汁子吃,那种味道,只一个字:爽!
韩城司马故里大刀面
走遍陕西,韩城可以是诗书传家,最具文化传承的一个区域,正是因为司马迁的影响,让这方水土有了灵气。大刀面,光听名字就感觉十分豪爽,顾名思义大刀而全存技术,要使用传统大刀,切时右手提刀,左手按面,别提别落,按随刀响,刀随手移,面搓成絮,用木杠压成硬块,擀成一毫米厚薄后叠起成半圆形。面细如丝,水开下锅,两滚即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