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书也要“挖潜”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rsistence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四化进军,固然要筹建一大批新的工矿企业;但是,对现有企业的挖潜、革新,却是当前发展生产最有效的措施。我以为这个精神,对图书出版工作也适用。过去十多年,在林彪、“四人帮”文化专制淫威之下,新书写不出来,旧书不准再版,书林凋落,万花纷谢,严重的“书荒”,迄今尚未缓解。怎样解决这个供需矛盾呢?积极组织编写新书,力求增加新书品种,固然重要;而注意“挖潜”,让一大批已经出版的优秀图书,得以迅速重印或修订再版,也是当务之急。
  去年春天,我国出版界曾经集中力量,很短时间内重印了几十种中外文学名著,在“五一”节发售,使书籍市场顿显活跃。这种做法,备受读者称誉,说明图书的重印和再版工作确实应该重视。我们不妨算一笔帐,就拿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来说,出版各类图书不下二十万种,如果保留节目有十分之一,也就有二万种,足见大有潜力可挖。“保留节目”这个词儿,过去也曾经被人鄙弃过,似乎同“创新”不两立。其实,物质财富要靠积累,精神财富更要靠积累。图书是人类积累精神财富的重要工具,保留节目越多,表明精神财富的积累越丰厚,新文化赖以发展的根基越坚实,有何不好。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不一样。一双鞋太破旧了就不能再穿,只好弃置,所谓“弃如敝屣”。一部优秀著作,则有永久保存和使用的价值。曾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千百年来,辗转翻刻,久而弥新。出版工作如果不注意再版,象“猴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没有保留节目的积累,那我们的文化生活,岂不成了茫茫白地!
  让一部基础较好的著作获得再版的机会,经过群众的检验,修订补充,是提高书籍质量的重要办法。特别是那些费好大力量组织编写的成套的图书,如果抛弃原有的一套,另起炉灶,不仅旷日持久,质量也不一定比原来的好。例如1961年开始,由胡愈之同志主编的《知识丛书》,编入了很多介绍基本知识的优秀著作。“四人帮”攻击为“大毒草”,纯系诬蔑不实之词。这样的《知识丛书》,在向四化进军中非常需要。如果以这部丛书为基础,修订再版,充实提高,比另起炉灶新编一套,实在事半功倍。这仅仅是一个例子。因此,我恳切地呼吁我们的出版社,都能对已出版的图书再加清理,看看哪些可以重印,哪些修订再版,来一番挖潜、革新,让更多的图书问世,这对读书界将是一件好事。
其他文献
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十八日,鲁迅写了《范爱农》。在文中说,得到范爱农的死讯后,“只做了四首诗,后来曾在一种日报上发表,现在是将要忘记完了。只记得一首里的六句。”一九三四年,杨霁云先生编《集外集》,请鲁迅把记得的六句写出,再补作两句,收入《集外集》,加上个题目叫《哭范爱农》。  一九三八年,许广平编《集外集拾遗》时,在《新苗》第十三册上看到许寿裳《怀旧》中记录了鲁迅的哀诗三首,在《宇宙风》第六十七期周作
期刊
北京语言学院编《中国文学家辞典》,包括古代和现代两部分;附录文学流派、社团等。共约四千余条。  古代部分收录在文学史上某一时期或某一领域有过影响的、至今仍有作品传世的作家、文艺批评家。某些有著名诗文传世的政治家或其他历史人物,则着重从文学角度介绍。介绍包括姓名、字、号、生卒年、籍贯、生平事略、文学活动及其作品存亡情况,并注明作家传记或事迹出处;对重要作家及其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及影响,略加评论,
期刊
纪念《蟹工船》出版五十周年    早在一九三○年初,夏衍同志就以“若沁”的笔名在《拓荒者》第一期上发表了《关于》一文,这可能是我国文学界对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的最早评介。文章写道:“假使有人问:最近日本普罗列塔利亚文学的杰作是什么?那么我们可以毫不踌躇地回答:就是《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的作者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文末还强调说:“我们可以大胆地推荐:《蟹工船》是一部普罗列塔利亚文学的杰作。”
期刊
“价值规律第一条”    史波林圃    孙冶方同志的论文集,《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在今天出版,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值得热烈祝贺的。三十年来,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前进与后退,一次又一次宣布真理在孙冶方一边。人们读了这部以劳动价值学说为红线的论文集,不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果在开始制定和执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时候,能不断地排除极左的干扰,“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那么后来就不致
期刊
在三十年代就以《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闻名的作家端木蕻良,现正致力于长篇小说《曹雪芹》的创作。  他是个《红楼梦》迷,自小就“常常偷看父亲皮箱里藏的《红楼梦》”。他的第一部长篇《科尔沁旗草原》很多地方、尤其是人物描写,深受《红楼梦》的影响。1943年他还曾将《红楼梦》改编成话剧,也写过不少《红楼梦》的评论文章。由于对《红楼梦》的爱好,他对曹雪芹也深有感情,总想努力将他再现出来。  《曹雪芹
期刊
读书和检粪能有什么关系?读者一定会觉得这个题目不伦不类,而且要责怪我亵渎了攻书这件庄严的事业吧?  先不忙责备我的故弄玄虚,还是让我把丁一岚同志《忆邓拓》中谈到邓拓同志怎样学习的一段话,照录如下吧:  “关于如何学习,老邓打过一个生动的比喻说:‘你看农民出门,总随手带粪筐,见粪就捡,成为习惯。专门出门捡粪,倒不一定能捡很多。但一成了随时捡粪的习惯,自然就会积少成多。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
期刊
在“四人帮”横行的时期,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一概被斥为“封、资、修毒草”,以致图书馆不敢出借外国文学书籍,出版社不敢出版翻译作品,报刊上见不到科学评价外国文学的文章。这就使得许多人、特别是青年人外国文学知识贫乏,有的把肖伯纳当成中国人,也有英语专业毕业生竟不知道莎士比亚是人名还是地名!  粉碎“四人帮”以后,局面开始改变。《外国名作家传》就是为增进人们对外国作家和作品的了解而编写的一部著作。该书分
期刊
一关于韩素音女士    编辑同志:  最近我阅读了韩素音女士用英文写的一本名叫《残根树》(The Cri-ppled Tree的暂译名)的书,内容包涵有她的自传、她的家史和中国近代史,记述的时间是1885—1913和1913—1928两个部份。作者自称书中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并无虚构。我读后感到这本书确实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文笔也生动流畅,值得组织人力将其译成中文,向广大读者推荐。因此希望此信能在
期刊
《世说新语》中曾讲到一个故事,说三国时钟会写了一篇《四本论》,写好后很想请嵇康看一看,于是把文章放在衣兜里,去见嵇康。走到嵇康家门口,忽然觉得害怕,不知道嵇康对这篇文章会提出什么责难,不敢见嵇康的面,便把这篇《四本论》从门外扔进院内,拔脚就走。  此事看来似乎很可笑,但却告诉我们,古人著书,求一个知音者的批评之难。三国建安时,曹丕著《典论论文》,就感叹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又说“夫人善于自见,
期刊
二赵家璧同志的计划    ……  知道你恢复搞翻译美国现代作品,极为高兴。三十年代我对这方面很感兴趣。解放后,虽然有较长时期在外国文学部门挂个名,实际上当时对这方面的研究翻译工作,无人敢提倡,新的资料也弄不到手。我这个人也忙于开会、学习,早已把它抛之九霄云外了。想不到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号召我们可以研究任何我国的东西。今年中美建交,势必要把美国文学提到日程上来。这真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  蒙你约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