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的实践性研究在道德與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特别需要在尊重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开发并整合课程资源。诸如开发以时事政治、中华传统节日、“八礼四仪”、家乡自然和人文景观、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为主题的校本教材,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更有效,让道德与法治教育变得真实具体,可感、可触、可理解、可实践,就会真正起到了走进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作用。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整合;教育活动化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在教材中由于篇幅的限制,只选取了部分地区儿童生活中有代表性的材料,并不能完全符合本地区儿童的生活需要,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的实践性研究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具有现实意义。在实践中,我们根据本地区的特点作了以下探索研究。
一、 开发和整合时事政治育人资源
课标中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时事政治资源是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很好的资源。
随着十九大会议的胜利召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教育发展也要适应新形势,才有新发展。当代学生必须从小培养强烈的责任意识、社会意识、政治意识和家国意识。如何进一步贯彻十九大精神,我们在课题研究的实践基础上,结合我区学生教育实际,编写了一套“十九大”精神进课堂校本教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并在全区推广实践,旨在结合社会实际问题,结合十九大关于教育改革的相关精神实质,有效提升我区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国家一些重大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好教材。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节日庆典、文艺演出、影视歌剧等寓教于乐的形式,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比如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庆祝活动,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综合实力和国人精神风貌,也是提升学生国家认同感的一次精神洗礼。
教师还要充分运用重大国际活动这个重要的教育平台,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比如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举行,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世界军人奥运会在我国的相继开幕等等,在让学生了解这些重大国际性活动的同时,大大增强学生对于国家的向心力,拓展教育内容,寓教于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二、 开发和整合传统节日文化资源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发展史。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节日是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的特定的文化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国庆节、建军节、元旦、春节等节日,教材中有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但不够全面。我们在《基于传统节日文化的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的实践基础上,通过对《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有效性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和对实践的思考和总结,形成了节日活动一系列较为完善的方案和渐趋成熟科学的校本教材,从而使德育工作不断提升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层次。
我们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出发,创新思维,丰富内容,活化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传统节日的纪念、庆祝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高尚情操,也使学生在了解厚重历史、掌握人文知识、提升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得到了诸多收获。
我们围绕中华传统节日的特色和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从而带给学生不同的节日体验,用传统的、积极向上的民族文化来引导学生,提升他们的道德文化修养,并能从中感悟民族情怀,汲取文化精髓,养成勤劳、善良、感恩的美好情操,让学生更乐于参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
春节 开展以“九州欢度,普天同庆”为主题的庆祝活动。寒假前要求学生画一幅有关春节的画,参与一次社区庆祝春节的活动并拍照片,为自己家庭写一副春联;元宵节那天,制作展板展览春节收获,孩子们给自己的教室挂灯笼、贴剪纸,校园处处挂上灯谜……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感悟春节的喜庆氛围。
清明 开展以“追思慎远,凭古怀幽”为主题的悼念活动。集体祭扫烈士陵园,和父母一起凭吊先祖;游园踏青,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不息,生活的美好。
中秋 开展以“天人共圆,情溢中秋”为主题的诵诗活动。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准备、制作敬月食物;举办家庭敬月、赏月晚会;学校举行中秋颂诗会,重温经典……珍惜与亲人团聚在一起的机会,与家人增进感情。
重阳 开展以“九九重阳,情浓夕阳”为主题的敬老活动。学校邀请家庭长者、学校老教师和社会退休老人来到学校,和孩子们一起表演节目,共度重阳;组织孩子们来到敬老院,给老人们送礼物、演节目、搞卫生,听老人们讲故事、言人生、说道理。就在老少融洽的交流中,“尊老爱幼”的美德无声地铭刻在每个学生的心灵。
三、 开发和整合“八礼四仪”德育资源
为了进一步贯彻省文明办德育育人的精神,2013年3月抓住全省推出未成年人文明礼仪规范的契机,我们从学生在校的每一个细节入手,对“八礼四仪”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升层次和品位。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精心布置校园文化,走进校园,文明礼仪之风扑面而来:各种文明礼仪宣传警示牌随处可见,宣传橱窗定期更新礼仪比赛评比结果,班级里的文明礼仪童谣壁,楼道内的“八礼四仪”知识图片……建立一套通俗具体、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规范,引导学生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养成文明礼仪素养,浓郁的校园文明礼仪文化,潜移默化地熏陶着每位学生的心灵。举办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餐饮、言谈、行走等方面礼仪教育活动;开展“践行八礼四仪,做礼德少年”的宣讲活动、礼仪手抄报、礼仪亲子试卷、礼仪作文竞赛、“我身边的礼德少年”讲故事、“文明餐桌”评比、小品、情景剧、快板等系列活动,采用多渠道、多手段、全方位地展示形式多样的文明礼仪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并通过学生影响家庭、社会,形成人人讲文明、重礼仪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整合;教育活动化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在教材中由于篇幅的限制,只选取了部分地区儿童生活中有代表性的材料,并不能完全符合本地区儿童的生活需要,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的实践性研究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具有现实意义。在实践中,我们根据本地区的特点作了以下探索研究。
一、 开发和整合时事政治育人资源
课标中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时事政治资源是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很好的资源。
随着十九大会议的胜利召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教育发展也要适应新形势,才有新发展。当代学生必须从小培养强烈的责任意识、社会意识、政治意识和家国意识。如何进一步贯彻十九大精神,我们在课题研究的实践基础上,结合我区学生教育实际,编写了一套“十九大”精神进课堂校本教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并在全区推广实践,旨在结合社会实际问题,结合十九大关于教育改革的相关精神实质,有效提升我区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国家一些重大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好教材。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节日庆典、文艺演出、影视歌剧等寓教于乐的形式,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比如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庆祝活动,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综合实力和国人精神风貌,也是提升学生国家认同感的一次精神洗礼。
教师还要充分运用重大国际活动这个重要的教育平台,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比如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举行,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世界军人奥运会在我国的相继开幕等等,在让学生了解这些重大国际性活动的同时,大大增强学生对于国家的向心力,拓展教育内容,寓教于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二、 开发和整合传统节日文化资源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发展史。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节日是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的特定的文化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国庆节、建军节、元旦、春节等节日,教材中有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但不够全面。我们在《基于传统节日文化的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的实践基础上,通过对《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有效性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和对实践的思考和总结,形成了节日活动一系列较为完善的方案和渐趋成熟科学的校本教材,从而使德育工作不断提升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层次。
我们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出发,创新思维,丰富内容,活化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传统节日的纪念、庆祝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高尚情操,也使学生在了解厚重历史、掌握人文知识、提升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得到了诸多收获。
我们围绕中华传统节日的特色和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从而带给学生不同的节日体验,用传统的、积极向上的民族文化来引导学生,提升他们的道德文化修养,并能从中感悟民族情怀,汲取文化精髓,养成勤劳、善良、感恩的美好情操,让学生更乐于参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
春节 开展以“九州欢度,普天同庆”为主题的庆祝活动。寒假前要求学生画一幅有关春节的画,参与一次社区庆祝春节的活动并拍照片,为自己家庭写一副春联;元宵节那天,制作展板展览春节收获,孩子们给自己的教室挂灯笼、贴剪纸,校园处处挂上灯谜……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感悟春节的喜庆氛围。
清明 开展以“追思慎远,凭古怀幽”为主题的悼念活动。集体祭扫烈士陵园,和父母一起凭吊先祖;游园踏青,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不息,生活的美好。
中秋 开展以“天人共圆,情溢中秋”为主题的诵诗活动。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准备、制作敬月食物;举办家庭敬月、赏月晚会;学校举行中秋颂诗会,重温经典……珍惜与亲人团聚在一起的机会,与家人增进感情。
重阳 开展以“九九重阳,情浓夕阳”为主题的敬老活动。学校邀请家庭长者、学校老教师和社会退休老人来到学校,和孩子们一起表演节目,共度重阳;组织孩子们来到敬老院,给老人们送礼物、演节目、搞卫生,听老人们讲故事、言人生、说道理。就在老少融洽的交流中,“尊老爱幼”的美德无声地铭刻在每个学生的心灵。
三、 开发和整合“八礼四仪”德育资源
为了进一步贯彻省文明办德育育人的精神,2013年3月抓住全省推出未成年人文明礼仪规范的契机,我们从学生在校的每一个细节入手,对“八礼四仪”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升层次和品位。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精心布置校园文化,走进校园,文明礼仪之风扑面而来:各种文明礼仪宣传警示牌随处可见,宣传橱窗定期更新礼仪比赛评比结果,班级里的文明礼仪童谣壁,楼道内的“八礼四仪”知识图片……建立一套通俗具体、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规范,引导学生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养成文明礼仪素养,浓郁的校园文明礼仪文化,潜移默化地熏陶着每位学生的心灵。举办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餐饮、言谈、行走等方面礼仪教育活动;开展“践行八礼四仪,做礼德少年”的宣讲活动、礼仪手抄报、礼仪亲子试卷、礼仪作文竞赛、“我身边的礼德少年”讲故事、“文明餐桌”评比、小品、情景剧、快板等系列活动,采用多渠道、多手段、全方位地展示形式多样的文明礼仪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并通过学生影响家庭、社会,形成人人讲文明、重礼仪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形成德育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