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的当代艺术受到了西方艺术较大的影响,然而从 1985 年新潮运动开始,对中国性的探索逐渐增强。至 90 年代中后期,由于经济发展,中国成为一个更具现代化的国家出现在世界舞台,中国文化和艺术开始有了重建的觉醒。
[关键词]当代艺术;中国性;符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8-0010-01
一、中国性在当代艺术中的概述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中国性,在一开始就是存在的。早在50年代中国就提出过“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问题。只是由于对西方艺术借鉴、模仿的痕迹过多,从而失去了对其中国性语言本身明确性的重视。例如:何多苓借鉴怀斯的绘画风格而做出的《春风已经苏醒》(图1)、陈丹青借鉴米勒的画风而作的《西藏组画》、罗中立的照相写实主义作品《父亲》等等,在模仿西方绘画风格的表象下反映的却是中国实在的现实问题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反映了中国人的思考,虽然这个时候中国当代艺术中显示出来的中国性明确性不强,但是俨然已开始萌芽。
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肯定成为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创作作品选择使用具有中国性的文化符号来表达。我国艺术家逐渐开始意识到中国性的重要性,于是一批具有革新和实践精神的艺术家走上了当代艺术“中国性”的探索道路。此时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性:以罗中立、陈丹青、何多苓为代表的伤痕主义和乡土主义表现出来的“现实主义记忆符号”在借鉴西方繪画方式的基础上表达的中国现实困境和对问题的反思;以王广义为代表的商业化的“政治波普符号”对以前的红色记忆;以徐冰、谷文达、吴山专为代表对中国文字的探测,使用“中国文字符号”而体现中国性;以隋建国、傅中望、展望为代表的“假山石”、“中山装”等极具“中国人文符号”引发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断层的中国性思考;以徐冰、张羽、梁荃为代表的“中国禅意符号”对中国精神的升华而体现的中国性。
二、中国性的记忆符号体现
20世纪80年代,文化大革命落幕后,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国社会在原有的艺术观念、艺术形式、艺术主张和审美趣味上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一方面从“文革”扭曲的思想观念和艺术模式当中脱离出来并进行了以实际行动践行的反思,在作品中都表达了真实的情感;另一方面在美术创作和活动中注入了新的思考性和创新性的尝试,展现了一个阶段和时期的记忆,是难以磨灭的历史记忆符号。所以实际上这些中国性符号更多的表达了一个时代的象征意义,是一个年龄段和社会阶层的特征和历史记忆。1979年“星星美展”开始举办的自由结社展览,传达了对自由主义的向往和追求个性化的审美,这些画作里面的符号表达了对之前的批判,宣泄了人们心中压抑已久的苦楚,内容不再是对文革的简单控诉,而是通过描绘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场景再现人们对文革的历史记忆。例如高小华的《为什么》(图2),是艺术家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文革时期的政治记忆的重现。还有乡土写实主义的作品虽然其绘画形式使借鉴西方,但表现的却是中国内在的现实困境。陈丹青借鉴米勒、库尔贝等人的画风而作的《西藏组画》在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表达的对质朴的农村生活的歌颂、罗中立的照相写实主义作品《父亲》表达对过去苦难的记忆的政治控诉与缅怀之情等等,都是在模仿西方绘画风格的表象下反映的中国实在的现实问题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反映了中国人的思考,这个时候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中国性已经开始萌芽。
三、中国性的文字符号体现
中国汉字符号在过去和当下中国人眼中都承载着一段民族记忆和文化特征。这些“符号”蕴含着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文明,,涉及的问题是在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基础和表现形式上反映当代性与传统性之间的中国性关系。比如徐冰在当代艺术中对中国文字的探索和运用、谷文达对文革时期大字报拼写错误组成的文字符号作品、吴山专的红色幽默文字作品都借鉴中国书法文字本身所具有的中国性进行运用,将中国文字推向世界。徐冰作为比较早开始进行中国文字符号的探测者,将文字符号中体现的中国性毋庸置疑的表现出来,他的作品总是在传统符号里面寻找与当代的一个契合点,融合了他对中国文字和当代社会的反思,如他比较早期的作品《天书》、《英文方块字》等,用极具有中国性的象形文字符号,和所生活的时代之间产生一种对话,把传统文化里面好的东西激活,把对西方当代艺术的模仿经验逐渐转移到我们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在《天书》(图3)作品中他以四千个假汉字制出一本书,而这四千个汉字是未曾列入汉语字典的,也就是他自己也不识的,只是具有汉字的构型,使人看起来像汉字而已,当他的作品展出时,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汉字在现代化的今天所具有的中国性的内涵意义的再次思考。徐冰在当代艺术创作中选择使用文字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他母亲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原因,使他从小就在图书馆的沐浴下,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字书籍,对文字符号产生了兴趣,希望以假汉字“天书”抽空汉字的内容,打破中文的解读性,反映他一直以来“对知识进不去又出不来的敬畏之感。”另一方面,他发现中国汉字的魅力,在作品中对字体的使用都是有考究的,这件作品本身就呈现出中国文化的性质。
中国当代艺术不仅呈现了当代艺术家新的想法、观念及创作方法论,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和面貌。中国的当代艺术以“中国性符号”、“中国身份”、“中国特色”亮相于国际舞台,使中国的当代艺术家逐渐开始站在国际视野中审视自己的文化艺术,而西方世界也以自己的审美趣味接收这些中国式符号风格的作品,正是这些特性,使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化的发展中呈现出具有中国性特色的符号图式。
参考文献
[1]王瑞芸.西方当代艺术理论(一)[J].美术观察,2010(07):121-129.
[2]周计武.当代艺术及其美学阐释的危机[J].文艺研究,2016(11):22-31.
[3]蒋永青.中国当代艺术的逻辑起点——新时期以来“语言写实主义”的实践轮廓[J].文艺研究,2011(03):22-32..
[关键词]当代艺术;中国性;符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8-0010-01
一、中国性在当代艺术中的概述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中国性,在一开始就是存在的。早在50年代中国就提出过“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问题。只是由于对西方艺术借鉴、模仿的痕迹过多,从而失去了对其中国性语言本身明确性的重视。例如:何多苓借鉴怀斯的绘画风格而做出的《春风已经苏醒》(图1)、陈丹青借鉴米勒的画风而作的《西藏组画》、罗中立的照相写实主义作品《父亲》等等,在模仿西方绘画风格的表象下反映的却是中国实在的现实问题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反映了中国人的思考,虽然这个时候中国当代艺术中显示出来的中国性明确性不强,但是俨然已开始萌芽。
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肯定成为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创作作品选择使用具有中国性的文化符号来表达。我国艺术家逐渐开始意识到中国性的重要性,于是一批具有革新和实践精神的艺术家走上了当代艺术“中国性”的探索道路。此时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性:以罗中立、陈丹青、何多苓为代表的伤痕主义和乡土主义表现出来的“现实主义记忆符号”在借鉴西方繪画方式的基础上表达的中国现实困境和对问题的反思;以王广义为代表的商业化的“政治波普符号”对以前的红色记忆;以徐冰、谷文达、吴山专为代表对中国文字的探测,使用“中国文字符号”而体现中国性;以隋建国、傅中望、展望为代表的“假山石”、“中山装”等极具“中国人文符号”引发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断层的中国性思考;以徐冰、张羽、梁荃为代表的“中国禅意符号”对中国精神的升华而体现的中国性。
二、中国性的记忆符号体现
20世纪80年代,文化大革命落幕后,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国社会在原有的艺术观念、艺术形式、艺术主张和审美趣味上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一方面从“文革”扭曲的思想观念和艺术模式当中脱离出来并进行了以实际行动践行的反思,在作品中都表达了真实的情感;另一方面在美术创作和活动中注入了新的思考性和创新性的尝试,展现了一个阶段和时期的记忆,是难以磨灭的历史记忆符号。所以实际上这些中国性符号更多的表达了一个时代的象征意义,是一个年龄段和社会阶层的特征和历史记忆。1979年“星星美展”开始举办的自由结社展览,传达了对自由主义的向往和追求个性化的审美,这些画作里面的符号表达了对之前的批判,宣泄了人们心中压抑已久的苦楚,内容不再是对文革的简单控诉,而是通过描绘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场景再现人们对文革的历史记忆。例如高小华的《为什么》(图2),是艺术家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文革时期的政治记忆的重现。还有乡土写实主义的作品虽然其绘画形式使借鉴西方,但表现的却是中国内在的现实困境。陈丹青借鉴米勒、库尔贝等人的画风而作的《西藏组画》在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表达的对质朴的农村生活的歌颂、罗中立的照相写实主义作品《父亲》表达对过去苦难的记忆的政治控诉与缅怀之情等等,都是在模仿西方绘画风格的表象下反映的中国实在的现实问题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反映了中国人的思考,这个时候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中国性已经开始萌芽。
三、中国性的文字符号体现
中国汉字符号在过去和当下中国人眼中都承载着一段民族记忆和文化特征。这些“符号”蕴含着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文明,,涉及的问题是在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基础和表现形式上反映当代性与传统性之间的中国性关系。比如徐冰在当代艺术中对中国文字的探索和运用、谷文达对文革时期大字报拼写错误组成的文字符号作品、吴山专的红色幽默文字作品都借鉴中国书法文字本身所具有的中国性进行运用,将中国文字推向世界。徐冰作为比较早开始进行中国文字符号的探测者,将文字符号中体现的中国性毋庸置疑的表现出来,他的作品总是在传统符号里面寻找与当代的一个契合点,融合了他对中国文字和当代社会的反思,如他比较早期的作品《天书》、《英文方块字》等,用极具有中国性的象形文字符号,和所生活的时代之间产生一种对话,把传统文化里面好的东西激活,把对西方当代艺术的模仿经验逐渐转移到我们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在《天书》(图3)作品中他以四千个假汉字制出一本书,而这四千个汉字是未曾列入汉语字典的,也就是他自己也不识的,只是具有汉字的构型,使人看起来像汉字而已,当他的作品展出时,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汉字在现代化的今天所具有的中国性的内涵意义的再次思考。徐冰在当代艺术创作中选择使用文字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他母亲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原因,使他从小就在图书馆的沐浴下,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字书籍,对文字符号产生了兴趣,希望以假汉字“天书”抽空汉字的内容,打破中文的解读性,反映他一直以来“对知识进不去又出不来的敬畏之感。”另一方面,他发现中国汉字的魅力,在作品中对字体的使用都是有考究的,这件作品本身就呈现出中国文化的性质。
中国当代艺术不仅呈现了当代艺术家新的想法、观念及创作方法论,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和面貌。中国的当代艺术以“中国性符号”、“中国身份”、“中国特色”亮相于国际舞台,使中国的当代艺术家逐渐开始站在国际视野中审视自己的文化艺术,而西方世界也以自己的审美趣味接收这些中国式符号风格的作品,正是这些特性,使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化的发展中呈现出具有中国性特色的符号图式。
参考文献
[1]王瑞芸.西方当代艺术理论(一)[J].美术观察,2010(07):121-129.
[2]周计武.当代艺术及其美学阐释的危机[J].文艺研究,2016(11):22-31.
[3]蒋永青.中国当代艺术的逻辑起点——新时期以来“语言写实主义”的实践轮廓[J].文艺研究,2011(03):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