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杜姆卡》(Op.59)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一首富有浓郁俄罗斯民族气息的钢琴小品。本文主要对该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探析,进而揭示其创作意境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 《杜姆卡》;艺术风格;创作意境;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识码]A
俄罗斯作曲家“旋律大师”柴可夫斯基,一生创作了大量兼具浪漫主义诗情画意与深厚浓郁民族情怀的音乐作品。其中,创作于1886年反映俄罗斯劳动人民乡村生活的钢琴小品《杜姆卡》(Op.59),通过忧郁、沉痛、如泣如诉的曲风与跃动、激扬、气势磅礴的旋律之间的对立冲突,同时呈现了生活的艰辛、迷茫与舞蹈的欢乐、愉悦,既富有感染力与深刻内涵,也极具生命力与审美价值。
一、《杜姆卡》的艺术风格
《杜姆卡》(Op.59)融入作曲家对时代的感悟和对人生的理解,借由理想与现实间鲜明形象的对立冲突,引领充满戏剧性的沉思,这正秉承了柴可夫斯基一直以来通过揭示内心感情冲突传达自我体验的艺术风格。具体而言,本曲的艺术风格集中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断运用转调、离调的表现手法。通过运用大段落的发展性对比乐段,频繁变化调性,创造出情绪变化的不同瞬间,使音乐形象鲜明贴切。表情化的旋律此起彼伏,精致典雅与粗犷热烈巧妙结合,两种对立情绪的矛盾冲突在这首作品中表现得酣畅淋漓,却全然没有突兀之感。如:本曲88小节的华彩乐段,就通过g小调与降E大调频繁交替运用,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矛盾的情感特征。二是嵌入了丰富的俄罗斯传统音乐元素。巧妙运用宽广的旋律与悠长的气息,展现真挚动人、醇厚质朴的人文色彩,勾勒出俄罗斯民族性格。在采用三段体结构的俄罗斯古典民歌曲式的同时,以俄罗斯民间曲调为主,运用了大量的俄罗斯民间舞蹈型节奏,虽然不是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型,但是具备本土音乐风格。而呈示部中合唱式的织体部分和伴奏和弦,模仿了俄罗斯民间乐器古斯里琴的拨弦效果,也使本曲呈现出浓烈的俄罗斯民族风情。三是结合了西欧传统的和声写作手法。通过加入大量的变化音、不协和和弦,表现出热烈、激动、紧张的情绪变化,使单纯的俄罗斯民歌产生新的突破,形成了特有的风格。
二、《杜姆卡》的创作意境
(一)浪漫主义昭示人生哲理
《杜姆卡》(Op.59)的创作寓情于景,是作曲家向往美好的灵魂自白,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集中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未来的幻想。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突破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限制,以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解放个性、抒发情怀、讴歌理想。作为人类感知客观世界的艺术写照,浪漫主义音乐虽然形式多变,但却并非散漫无序,对人生哲理的思辨始终如一。本曲中柴可夫斯基赋予旋律人格特質,时而忧郁沉重,时而热情奔放,时而彷徨沉思,彼此的对立冲突恰恰形成了对生命哲学的思考脉络。柴可夫斯基说过“生活本身就是坚定的现实和飘忽的梦幻与幸福的抓取的固执的变换,这之中没有港口”。无论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还是单一个体的人生历程,在客观世界中都反复经历着面对陌生的敬畏、实现追求的慷慨、探索未知的迷茫。不断认知世界、改变世界,就必须承受徘徊于高潮与低谷的洗礼,人类生而循环往复、没有停歇,这正是作曲家在本曲中所探寻的最根本、最纯粹的人生哲理。本曲中浪漫多变的旋律,为起伏抑扬的情绪架设起一座连接听众灵魂的桥梁,不仅仅触动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怀,更坚定了对生命意义的信仰。
(二)民族思潮饱含人文关怀
作为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将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融为一体的。《杜姆卡》(Op.59)中兼具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感情与本土特色的民族旋律,来源于柴可夫斯基炽烈的爱国热忱,而这爱国热忱中则满怀对人民大众的关怀。柴可夫斯基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写道:“尽管我如此的欣赏意大利,无论她给我多么良好的印象我依然将永远重视俄罗斯,你知道吗?我亲爱的朋友……我热爱俄罗斯人、俄罗斯的语言、俄罗斯的智慧、俄罗斯的脸型之美、俄罗斯的习俗……”正是这种真挚的爱,使柴可夫斯基对国家民族、人民大众正在经历的波折与困境感到忧心忡忡,而最终凝聚成其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民族元素与情绪变化。本曲的第二部分毫无保留地表达了作曲家对人民大众质朴勤劳优良品格和热情爽朗民族个性的由衷热爱,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则反复诉说着作曲家人文关怀带来的内心苦楚与精神向往。既有别于传统民族主义的英雄崇拜,也不同于狭隘民族主义的政治追求,本曲对普通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描绘,才真正彰显了人文关怀中“以人为本”的朴素理念,也更容易引发听众内心的共鸣。在这一意义上,歌颂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旋律,足以升华为给予劳动人民的赞歌。
(三)时代悲剧孕育变革希望
俄罗斯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和雄浑不屈的民族性格,是经历过无数磨难谱写而出的。沙皇俄国统治末期的阴郁现实,已成为那个黑暗时代压抑在俄罗斯民族奔放情怀上的沉重枷锁。柴可夫斯基既憎恶统治者的专横暴戾,又不满于民主党人反抗活动引发的社会动荡。对社会时政的担忧与情感生活的茫然,使作曲家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在乐观与悲观的矛盾情绪中来回挣扎,也更为渴望追求理想的生活。社会悲剧中的挣扎与思想斗争下的喘息,共同形成柴可夫斯基音乐作品的悲剧色彩。正因如此,本曲第一部分中慨叹往事、举步维艰的主题,经历了第二部分积极向上、欢腾雀跃的舞曲风格变化后,再度以低八度进行的主题回归第三部分的忧郁、低沉情绪。面对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渴望变革的呐喊对于作曲家而言只能深埋于心,日复一日的沉思与琢磨只能流淌在凄美的旋律里。但作曲家深知,每一位有理想的人都在探索变革之路,希望的曙光或许就在明日。《杜姆卡》(Op.59)沉重痛苦的低吟中不时呈现乐观坚毅的旋律,就如暗夜中隐约可见的点点繁星。本曲最后以三个有力的和弦在c小调上收拢结束,既与第二部分的舞曲的段落和节奏建立联系,又以反传统和声结束进行的手法,留下耐人寻味的些许曙光,正预示着腐朽的社会环境即将变革。
三、《杜姆卡》的文化内涵
《杜姆卡》(Op.59)是一部被作曲家打上时代烙印的经典之作,既饱含了民族情绪与悲剧色彩,也洋溢着人性光辉与乐观精神。对本曲的欣赏不能只停留在“悲歌”的定位上,而应由表及里,从美学角度与现实意义审视挖掘,结合东方美学的“意境美”和西方美学的“悲剧美”,感悟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柴可夫斯基曾感叹道:“我们生来仿佛是专门为了永远同恶运进行斗争,永远寻求理想,追求永恒真理,而又永远达不到目的。”作曲家的感慨,看似悲观无措,实则是对人生目标永无止境的诠释。作曲家的每一段旋律,无论喜悦忧伤,都是来自其灵魂的呐喊、给予生命的布道、充满渴望的感召。作为听众的我们,受彼此生活阅历差异的影响,即使沉浸于乐曲中身临其境,也很难得到步调一致的体会。然而抛开本曲中富含艺术智慧的创作技法,单纯欣赏在多变情绪中翻腾的旋律,也一定能感悟作曲家探寻人生哲理的深意。深入人心的乐曲所带来的通感,对听众而言,已然幻化为生生不息、追求理想的现实意义,也就无论其民族差异、时代不同、经历多寡。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曾经背负难以名状的痛苦,但正如痛苦中孕育着希望,理想一直在我们的身旁。面对触手可及的希望,悲观者视若无睹,乐观者勇往直前,无为者裹足不前,有识者扬鞭奋蹄。只要不漠视人生的意义,希望自然眷顾于你。尤其对于即将独自走入社会生活的毕业生,初涉世事的不适、小试牛刀的喜悦、回首挫折的沉思,纷繁芜杂的情绪都在这首作品的旋律之中。一旦树立努力前行的目标,就必须做好经历坎坷成败的思想准备,面对世态炎凉、痛楚伤怀也就能淡然处之。聆听《杜姆卡》(Op.59)时,又何须一味感慨“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你可曾注意到作曲家追求理想时那“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满腔热情,这也正是这首“悲歌”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吕昕.世界音乐巨匠——柴可夫斯基[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2]毛宇宽.俄罗斯音乐之魂——柴可夫斯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钱仁康.柴可夫斯基主要作品选释[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4]李应华.西方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关键词】 《杜姆卡》;艺术风格;创作意境;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识码]A
俄罗斯作曲家“旋律大师”柴可夫斯基,一生创作了大量兼具浪漫主义诗情画意与深厚浓郁民族情怀的音乐作品。其中,创作于1886年反映俄罗斯劳动人民乡村生活的钢琴小品《杜姆卡》(Op.59),通过忧郁、沉痛、如泣如诉的曲风与跃动、激扬、气势磅礴的旋律之间的对立冲突,同时呈现了生活的艰辛、迷茫与舞蹈的欢乐、愉悦,既富有感染力与深刻内涵,也极具生命力与审美价值。
一、《杜姆卡》的艺术风格
《杜姆卡》(Op.59)融入作曲家对时代的感悟和对人生的理解,借由理想与现实间鲜明形象的对立冲突,引领充满戏剧性的沉思,这正秉承了柴可夫斯基一直以来通过揭示内心感情冲突传达自我体验的艺术风格。具体而言,本曲的艺术风格集中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断运用转调、离调的表现手法。通过运用大段落的发展性对比乐段,频繁变化调性,创造出情绪变化的不同瞬间,使音乐形象鲜明贴切。表情化的旋律此起彼伏,精致典雅与粗犷热烈巧妙结合,两种对立情绪的矛盾冲突在这首作品中表现得酣畅淋漓,却全然没有突兀之感。如:本曲88小节的华彩乐段,就通过g小调与降E大调频繁交替运用,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矛盾的情感特征。二是嵌入了丰富的俄罗斯传统音乐元素。巧妙运用宽广的旋律与悠长的气息,展现真挚动人、醇厚质朴的人文色彩,勾勒出俄罗斯民族性格。在采用三段体结构的俄罗斯古典民歌曲式的同时,以俄罗斯民间曲调为主,运用了大量的俄罗斯民间舞蹈型节奏,虽然不是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型,但是具备本土音乐风格。而呈示部中合唱式的织体部分和伴奏和弦,模仿了俄罗斯民间乐器古斯里琴的拨弦效果,也使本曲呈现出浓烈的俄罗斯民族风情。三是结合了西欧传统的和声写作手法。通过加入大量的变化音、不协和和弦,表现出热烈、激动、紧张的情绪变化,使单纯的俄罗斯民歌产生新的突破,形成了特有的风格。
二、《杜姆卡》的创作意境
(一)浪漫主义昭示人生哲理
《杜姆卡》(Op.59)的创作寓情于景,是作曲家向往美好的灵魂自白,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集中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未来的幻想。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突破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限制,以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解放个性、抒发情怀、讴歌理想。作为人类感知客观世界的艺术写照,浪漫主义音乐虽然形式多变,但却并非散漫无序,对人生哲理的思辨始终如一。本曲中柴可夫斯基赋予旋律人格特質,时而忧郁沉重,时而热情奔放,时而彷徨沉思,彼此的对立冲突恰恰形成了对生命哲学的思考脉络。柴可夫斯基说过“生活本身就是坚定的现实和飘忽的梦幻与幸福的抓取的固执的变换,这之中没有港口”。无论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还是单一个体的人生历程,在客观世界中都反复经历着面对陌生的敬畏、实现追求的慷慨、探索未知的迷茫。不断认知世界、改变世界,就必须承受徘徊于高潮与低谷的洗礼,人类生而循环往复、没有停歇,这正是作曲家在本曲中所探寻的最根本、最纯粹的人生哲理。本曲中浪漫多变的旋律,为起伏抑扬的情绪架设起一座连接听众灵魂的桥梁,不仅仅触动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怀,更坚定了对生命意义的信仰。
(二)民族思潮饱含人文关怀
作为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将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融为一体的。《杜姆卡》(Op.59)中兼具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感情与本土特色的民族旋律,来源于柴可夫斯基炽烈的爱国热忱,而这爱国热忱中则满怀对人民大众的关怀。柴可夫斯基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写道:“尽管我如此的欣赏意大利,无论她给我多么良好的印象我依然将永远重视俄罗斯,你知道吗?我亲爱的朋友……我热爱俄罗斯人、俄罗斯的语言、俄罗斯的智慧、俄罗斯的脸型之美、俄罗斯的习俗……”正是这种真挚的爱,使柴可夫斯基对国家民族、人民大众正在经历的波折与困境感到忧心忡忡,而最终凝聚成其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民族元素与情绪变化。本曲的第二部分毫无保留地表达了作曲家对人民大众质朴勤劳优良品格和热情爽朗民族个性的由衷热爱,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则反复诉说着作曲家人文关怀带来的内心苦楚与精神向往。既有别于传统民族主义的英雄崇拜,也不同于狭隘民族主义的政治追求,本曲对普通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描绘,才真正彰显了人文关怀中“以人为本”的朴素理念,也更容易引发听众内心的共鸣。在这一意义上,歌颂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旋律,足以升华为给予劳动人民的赞歌。
(三)时代悲剧孕育变革希望
俄罗斯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和雄浑不屈的民族性格,是经历过无数磨难谱写而出的。沙皇俄国统治末期的阴郁现实,已成为那个黑暗时代压抑在俄罗斯民族奔放情怀上的沉重枷锁。柴可夫斯基既憎恶统治者的专横暴戾,又不满于民主党人反抗活动引发的社会动荡。对社会时政的担忧与情感生活的茫然,使作曲家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在乐观与悲观的矛盾情绪中来回挣扎,也更为渴望追求理想的生活。社会悲剧中的挣扎与思想斗争下的喘息,共同形成柴可夫斯基音乐作品的悲剧色彩。正因如此,本曲第一部分中慨叹往事、举步维艰的主题,经历了第二部分积极向上、欢腾雀跃的舞曲风格变化后,再度以低八度进行的主题回归第三部分的忧郁、低沉情绪。面对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渴望变革的呐喊对于作曲家而言只能深埋于心,日复一日的沉思与琢磨只能流淌在凄美的旋律里。但作曲家深知,每一位有理想的人都在探索变革之路,希望的曙光或许就在明日。《杜姆卡》(Op.59)沉重痛苦的低吟中不时呈现乐观坚毅的旋律,就如暗夜中隐约可见的点点繁星。本曲最后以三个有力的和弦在c小调上收拢结束,既与第二部分的舞曲的段落和节奏建立联系,又以反传统和声结束进行的手法,留下耐人寻味的些许曙光,正预示着腐朽的社会环境即将变革。
三、《杜姆卡》的文化内涵
《杜姆卡》(Op.59)是一部被作曲家打上时代烙印的经典之作,既饱含了民族情绪与悲剧色彩,也洋溢着人性光辉与乐观精神。对本曲的欣赏不能只停留在“悲歌”的定位上,而应由表及里,从美学角度与现实意义审视挖掘,结合东方美学的“意境美”和西方美学的“悲剧美”,感悟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柴可夫斯基曾感叹道:“我们生来仿佛是专门为了永远同恶运进行斗争,永远寻求理想,追求永恒真理,而又永远达不到目的。”作曲家的感慨,看似悲观无措,实则是对人生目标永无止境的诠释。作曲家的每一段旋律,无论喜悦忧伤,都是来自其灵魂的呐喊、给予生命的布道、充满渴望的感召。作为听众的我们,受彼此生活阅历差异的影响,即使沉浸于乐曲中身临其境,也很难得到步调一致的体会。然而抛开本曲中富含艺术智慧的创作技法,单纯欣赏在多变情绪中翻腾的旋律,也一定能感悟作曲家探寻人生哲理的深意。深入人心的乐曲所带来的通感,对听众而言,已然幻化为生生不息、追求理想的现实意义,也就无论其民族差异、时代不同、经历多寡。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曾经背负难以名状的痛苦,但正如痛苦中孕育着希望,理想一直在我们的身旁。面对触手可及的希望,悲观者视若无睹,乐观者勇往直前,无为者裹足不前,有识者扬鞭奋蹄。只要不漠视人生的意义,希望自然眷顾于你。尤其对于即将独自走入社会生活的毕业生,初涉世事的不适、小试牛刀的喜悦、回首挫折的沉思,纷繁芜杂的情绪都在这首作品的旋律之中。一旦树立努力前行的目标,就必须做好经历坎坷成败的思想准备,面对世态炎凉、痛楚伤怀也就能淡然处之。聆听《杜姆卡》(Op.59)时,又何须一味感慨“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你可曾注意到作曲家追求理想时那“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满腔热情,这也正是这首“悲歌”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吕昕.世界音乐巨匠——柴可夫斯基[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2]毛宇宽.俄罗斯音乐之魂——柴可夫斯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钱仁康.柴可夫斯基主要作品选释[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4]李应华.西方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