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于痛苦的希望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wang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杜姆卡》(Op.59)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一首富有浓郁俄罗斯民族气息的钢琴小品。本文主要对该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探析,进而揭示其创作意境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 《杜姆卡》;艺术风格;创作意境;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识码]A
  俄罗斯作曲家“旋律大师”柴可夫斯基,一生创作了大量兼具浪漫主义诗情画意与深厚浓郁民族情怀的音乐作品。其中,创作于1886年反映俄罗斯劳动人民乡村生活的钢琴小品《杜姆卡》(Op.59),通过忧郁、沉痛、如泣如诉的曲风与跃动、激扬、气势磅礴的旋律之间的对立冲突,同时呈现了生活的艰辛、迷茫与舞蹈的欢乐、愉悦,既富有感染力与深刻内涵,也极具生命力与审美价值。
  一、《杜姆卡》的艺术风格
  《杜姆卡》(Op.59)融入作曲家对时代的感悟和对人生的理解,借由理想与现实间鲜明形象的对立冲突,引领充满戏剧性的沉思,这正秉承了柴可夫斯基一直以来通过揭示内心感情冲突传达自我体验的艺术风格。具体而言,本曲的艺术风格集中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断运用转调、离调的表现手法。通过运用大段落的发展性对比乐段,频繁变化调性,创造出情绪变化的不同瞬间,使音乐形象鲜明贴切。表情化的旋律此起彼伏,精致典雅与粗犷热烈巧妙结合,两种对立情绪的矛盾冲突在这首作品中表现得酣畅淋漓,却全然没有突兀之感。如:本曲88小节的华彩乐段,就通过g小调与降E大调频繁交替运用,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矛盾的情感特征。二是嵌入了丰富的俄罗斯传统音乐元素。巧妙运用宽广的旋律与悠长的气息,展现真挚动人、醇厚质朴的人文色彩,勾勒出俄罗斯民族性格。在采用三段体结构的俄罗斯古典民歌曲式的同时,以俄罗斯民间曲调为主,运用了大量的俄罗斯民间舞蹈型节奏,虽然不是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型,但是具备本土音乐风格。而呈示部中合唱式的织体部分和伴奏和弦,模仿了俄罗斯民间乐器古斯里琴的拨弦效果,也使本曲呈现出浓烈的俄罗斯民族风情。三是结合了西欧传统的和声写作手法。通过加入大量的变化音、不协和和弦,表现出热烈、激动、紧张的情绪变化,使单纯的俄罗斯民歌产生新的突破,形成了特有的风格。
  二、《杜姆卡》的创作意境
  (一)浪漫主义昭示人生哲理
  《杜姆卡》(Op.59)的创作寓情于景,是作曲家向往美好的灵魂自白,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集中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未来的幻想。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突破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限制,以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解放个性、抒发情怀、讴歌理想。作为人类感知客观世界的艺术写照,浪漫主义音乐虽然形式多变,但却并非散漫无序,对人生哲理的思辨始终如一。本曲中柴可夫斯基赋予旋律人格特質,时而忧郁沉重,时而热情奔放,时而彷徨沉思,彼此的对立冲突恰恰形成了对生命哲学的思考脉络。柴可夫斯基说过“生活本身就是坚定的现实和飘忽的梦幻与幸福的抓取的固执的变换,这之中没有港口”。无论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还是单一个体的人生历程,在客观世界中都反复经历着面对陌生的敬畏、实现追求的慷慨、探索未知的迷茫。不断认知世界、改变世界,就必须承受徘徊于高潮与低谷的洗礼,人类生而循环往复、没有停歇,这正是作曲家在本曲中所探寻的最根本、最纯粹的人生哲理。本曲中浪漫多变的旋律,为起伏抑扬的情绪架设起一座连接听众灵魂的桥梁,不仅仅触动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怀,更坚定了对生命意义的信仰。
  (二)民族思潮饱含人文关怀
  作为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将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融为一体的。《杜姆卡》(Op.59)中兼具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感情与本土特色的民族旋律,来源于柴可夫斯基炽烈的爱国热忱,而这爱国热忱中则满怀对人民大众的关怀。柴可夫斯基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写道:“尽管我如此的欣赏意大利,无论她给我多么良好的印象我依然将永远重视俄罗斯,你知道吗?我亲爱的朋友……我热爱俄罗斯人、俄罗斯的语言、俄罗斯的智慧、俄罗斯的脸型之美、俄罗斯的习俗……”正是这种真挚的爱,使柴可夫斯基对国家民族、人民大众正在经历的波折与困境感到忧心忡忡,而最终凝聚成其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民族元素与情绪变化。本曲的第二部分毫无保留地表达了作曲家对人民大众质朴勤劳优良品格和热情爽朗民族个性的由衷热爱,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则反复诉说着作曲家人文关怀带来的内心苦楚与精神向往。既有别于传统民族主义的英雄崇拜,也不同于狭隘民族主义的政治追求,本曲对普通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描绘,才真正彰显了人文关怀中“以人为本”的朴素理念,也更容易引发听众内心的共鸣。在这一意义上,歌颂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旋律,足以升华为给予劳动人民的赞歌。
  (三)时代悲剧孕育变革希望
  俄罗斯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和雄浑不屈的民族性格,是经历过无数磨难谱写而出的。沙皇俄国统治末期的阴郁现实,已成为那个黑暗时代压抑在俄罗斯民族奔放情怀上的沉重枷锁。柴可夫斯基既憎恶统治者的专横暴戾,又不满于民主党人反抗活动引发的社会动荡。对社会时政的担忧与情感生活的茫然,使作曲家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在乐观与悲观的矛盾情绪中来回挣扎,也更为渴望追求理想的生活。社会悲剧中的挣扎与思想斗争下的喘息,共同形成柴可夫斯基音乐作品的悲剧色彩。正因如此,本曲第一部分中慨叹往事、举步维艰的主题,经历了第二部分积极向上、欢腾雀跃的舞曲风格变化后,再度以低八度进行的主题回归第三部分的忧郁、低沉情绪。面对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渴望变革的呐喊对于作曲家而言只能深埋于心,日复一日的沉思与琢磨只能流淌在凄美的旋律里。但作曲家深知,每一位有理想的人都在探索变革之路,希望的曙光或许就在明日。《杜姆卡》(Op.59)沉重痛苦的低吟中不时呈现乐观坚毅的旋律,就如暗夜中隐约可见的点点繁星。本曲最后以三个有力的和弦在c小调上收拢结束,既与第二部分的舞曲的段落和节奏建立联系,又以反传统和声结束进行的手法,留下耐人寻味的些许曙光,正预示着腐朽的社会环境即将变革。
  三、《杜姆卡》的文化内涵
  《杜姆卡》(Op.59)是一部被作曲家打上时代烙印的经典之作,既饱含了民族情绪与悲剧色彩,也洋溢着人性光辉与乐观精神。对本曲的欣赏不能只停留在“悲歌”的定位上,而应由表及里,从美学角度与现实意义审视挖掘,结合东方美学的“意境美”和西方美学的“悲剧美”,感悟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柴可夫斯基曾感叹道:“我们生来仿佛是专门为了永远同恶运进行斗争,永远寻求理想,追求永恒真理,而又永远达不到目的。”作曲家的感慨,看似悲观无措,实则是对人生目标永无止境的诠释。作曲家的每一段旋律,无论喜悦忧伤,都是来自其灵魂的呐喊、给予生命的布道、充满渴望的感召。作为听众的我们,受彼此生活阅历差异的影响,即使沉浸于乐曲中身临其境,也很难得到步调一致的体会。然而抛开本曲中富含艺术智慧的创作技法,单纯欣赏在多变情绪中翻腾的旋律,也一定能感悟作曲家探寻人生哲理的深意。深入人心的乐曲所带来的通感,对听众而言,已然幻化为生生不息、追求理想的现实意义,也就无论其民族差异、时代不同、经历多寡。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曾经背负难以名状的痛苦,但正如痛苦中孕育着希望,理想一直在我们的身旁。面对触手可及的希望,悲观者视若无睹,乐观者勇往直前,无为者裹足不前,有识者扬鞭奋蹄。只要不漠视人生的意义,希望自然眷顾于你。尤其对于即将独自走入社会生活的毕业生,初涉世事的不适、小试牛刀的喜悦、回首挫折的沉思,纷繁芜杂的情绪都在这首作品的旋律之中。一旦树立努力前行的目标,就必须做好经历坎坷成败的思想准备,面对世态炎凉、痛楚伤怀也就能淡然处之。聆听《杜姆卡》(Op.59)时,又何须一味感慨“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你可曾注意到作曲家追求理想时那“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满腔热情,这也正是这首“悲歌”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吕昕.世界音乐巨匠——柴可夫斯基[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2]毛宇宽.俄罗斯音乐之魂——柴可夫斯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钱仁康.柴可夫斯基主要作品选释[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4]李应华.西方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其他文献
【摘要】 福建省歌的陈文聪和芳华剧院的胡翔两位青年编导创作表演的现当代双人舞作品《不属于她的他》在第四届福建舞蹈“百合花奖”专业舞蹈大赛中展露风采。舞蹈道具的巧妙运用是该作最突出的特色,舞作中的道具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品,而是成为一位“无声的演员”牵连起整个故事的脉络,像一座桥梁架起人物角色之间复杂的关系,又如绳索般桎梏住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思想,倾诉着故事里的人纠葛难缠的内心情感。本文通过分析如何
期刊
【摘要】 审美心理过程普遍有三个层面:感知、体验和领悟,每一层面里面都是解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强调感性和理性双重的重要性,而每一层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本文以大众审美心理过程为研究对象,借助朱光潜先生的学说、“感兴论”“移情说”等依据,以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国际研讨暨高校展演《转换与重置》中的三个作品为例,分析审美心理,解读舞蹈鉴赏的审美心理过程。  【关键词】 审美心理;美感;情感
期刊
【摘要】 《唐山大地震》突破以往国产灾难电影宏大的叙事模式,聚焦个体命运沉浮,用唐山大地震中方姓家庭的震前震后生活反映唐山市民32年的生活缩影。文章旨在通过母女二人灾后不同的生活轨迹建构出时代转型背景下的两条线索,展现受灾者的“震后余生”,突出表现地震带来的时代变迁背景下社会身份的转变,通过温情的描绘,彰显出灾难之下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 《唐山大地震》;线索;社会变迁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周安华学术团队新近出版的专著《亚洲新电影之现代性研究》深入透视亚洲电影现代性的诸多方面,显现了亚洲新电影研究的最新进展,适宜热衷于电影学研究的学者阅读,也适宜其他爱好人文科学和艺术的人士参照阅读思考、感受区域电影文化的独特魅惑。  【关键词】 亚洲新电影;研究空间;深度拓展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就形态和区域而言,中国电影是亚洲电影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
期刊
薛行彪寫意油画作品选登
期刊
【摘要】 本文从非遗保护的角度出发,在国家大力保护与发展戏曲的时代背景下,系统梳理国家戏曲保护政策对甬剧保护和传承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以及甬剧在传承优秀基因、保留基本特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进行发展创新的种种探索和其中的经验教训,以作为其它地方戏保护和发展的借鉴。  【关键词】 地方戏;甬剧;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甬剧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
期刊
【摘要】 人们讨论一个艺术作品时,向来都要谈它是如何表现和再现,即它有什么意义内涵或表达了什么情绪情感。人们向来默认艺术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而本文以纯形式的现代舞作品《地图》为例,引大家重新思考舞蹈艺术中形式的重要性和独立性。  【关键词】 舞蹈;内容;形式;身体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沈伟的《地图》是一个寻不出内容、只能见形式的现代舞作品,它时长40分钟左右,竟然仅以
期刊
【摘要】 长期以来,受右翼史观的影响,日本政府与秉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NHK播出机构冲突不断。在严苛的政治语境下, NHK如何处理好与民众、政府的关系,坚守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而不沦为政府的“传声筒”成为重要议题。本文即以《731部队的真相》为研究文本,探析其如何以影像叙述苦难历史记忆。与此同时,深究标榜独立自主新媒体的NHK,如何在社会舆论和政治权利的双重夹击之下,最终走出公共性困境。本文认为,《7
期刊
【摘要】 绘画语言的现代演进总是和与音乐语言之纯粹性的攀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总透着些许自叹弗如的哀怨。文章试就形色与声音在其自然规定性层面的比较,欲说明二者表现力差异乃其各自天赋功能形式所决定而非人为比附可消弭,遑論其各自的诸方价值恰在于此。  【关键词】 形色;声音;感知;比较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视觉感知与听觉感知固然会在生命经验的层面上建立通感联系,获得彼此间某种
期刊
【摘要】 浅绛彩瓷施彩浅淡,将纸绢上的中国画移植到瓷胎上来,集诗、书、画、印于一体,颇具文人画意和笔墨风雅,虽然流行时间短暂,但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写下了绚烂夺目的精彩篇章。文章选介了福州市博物馆6件馆藏浅绛彩瓷器,对浅绛雅瓷蕴含的文人情趣和艺术魅力略作赏析。  【关键词】 浅绛彩瓷;文人情趣;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浅绛”原是中国画术语,指元代黄公望首创的用水墨勾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