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学困生,他们的思想品德、纪律、学习成绩等都比多数同学落后一些。由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就不能不面对他们进行分析、思考,谋求解决的途径。笔者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从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方面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缺少爱的呵护
教学中教师没有对学困生照顾到或者被冷落了,被冷落的学困生对教师有反感情绪,逐渐对学习产生消极厌倦,既使是学困生有点上进心也难以赢得教师的关爱,在同学中总觉得低人一等,再加上家庭内学习环境差,缺乏学习的必要条件,如家务劳动过重,家长不务正业,家庭环境混乱嘈杂等。
(二)缺乏动力和激情
一方面某学科的教师知识贫乏,教法陈旧,造成了学困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使他们散失了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学困生在学习上投入时间少,精力少,学习方法不对头,有的过于迷恋某种特殊的爱好,有的兴趣分散,学习不专心,有的因为学习方面或生活方面的一时不顺利改变了原来学习的积极态度。
(三)缺乏良好的性格特点
有的学生因为性格内向等原因造成学习信心不足或者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冷落丧失信心放弃努力;有的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必要的坚韧性、自制力等。
(四)学习基础差
长期炒“夹生饭”,造成恶性循环。
二、转化学困生的对策
如何转化学困生“困学”为“乐学”,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采取情感倾斜,走进心灵,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学困生更应给予更多的爱,要想做学困生的朋友,走进他们的心灵,就必须从建立感情入手,以师生之情、朋友之情、亲人之情对他们建立一个友好、平等的关系。这时,他们就会主动把教师当朋友、亲人,从而倾吐心声,敞开心扉与教师交朋友。‘亲其师而信其道’是由喜欢一个教师而去听他所有的课,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转“苦”学为“乐”学。多次实验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切勿在学习过程中瞧不起和冷落学困生,在情绪急躁时不能指责他、批评他,更不能挖苦他。否则,会进一步刺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和逆反心理,并导致学习恶性循环。
(二)抓住闪光点、矫正心态
给学困生以表现的机会,人们说“胸无大志品德差,不爱读书学习差”,作为学困生并非都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他们中大多数都是很有上进心的。如我班有一名学困生,教室窗子有一块玻璃破裂了,他主动量好尺寸,把玻璃裁回来与几个同学镶好。第二天上课时,发现那块玻璃换好了,经过调查核实,我立即表扬了这位学生并号召全班学生向他学习,引导班委会重新认识他,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从此以后,他的学习劲头更大了,到期末考试时,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获得了“进步奖”。由此可见,教育者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样才能更深刻更强烈地引起他们心灵的震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降低难度、强化实例,让学困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对于学困生的学习来说,基础差、理解能力差,对知识感到乏味并且没有学习兴趣是学困生的共同特点。因此,为避免学困生破罐子破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控制进度,本着“浅、慢、粗”的原则,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降低坡度,循序渐进实施教学。例如在学习六年级数学的过程中,要“举一反三”“举多胜少”,在教学中应指明学困生学习的具体目标和方法,要求学困生首先掌握计算题的计算方法,再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数学概念和公式,掌握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方法,在黑板上做题时尽量让学困生做简单的题,这样他们做对题的概率就很大,从而使其感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教师的鼓励,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课外组织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活动
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这是不现实的,可以组织班里成绩优异的学生帮助他们,利用课外时间把所学的基本内容由他们再给学困生讲解一遍,直到学会为止。然后由教师布置二至三道与当天内容相关且较简单的题目由他们给学困生解答。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增强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成绩也大大提高了。
(五)把好考试关,培养学困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要有意识地提出一些较容易的题目让他们做,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在考试前应对学困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增强了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极大地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学困生在进步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这是正常现象,是符合认识规律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的。对此,我们要正确对待,由于学困生的意志薄弱,立场不坚定,有的是受社会上坏人的影响与强制,欲罢不能。转化学困生是一个曲折复杂的系统工程,长期的过程,要抓反复、耐心抓。不能因为学困生出现反复就丧失信心,更不能就此放弃教育,要坚持不懈地做好工作,帮助学困生认识自身不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其抵御社会上不良诱因的能力。那么我们的付出一定会得到回报的,也才能真正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真正意义。
(责编 金 东)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缺少爱的呵护
教学中教师没有对学困生照顾到或者被冷落了,被冷落的学困生对教师有反感情绪,逐渐对学习产生消极厌倦,既使是学困生有点上进心也难以赢得教师的关爱,在同学中总觉得低人一等,再加上家庭内学习环境差,缺乏学习的必要条件,如家务劳动过重,家长不务正业,家庭环境混乱嘈杂等。
(二)缺乏动力和激情
一方面某学科的教师知识贫乏,教法陈旧,造成了学困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使他们散失了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学困生在学习上投入时间少,精力少,学习方法不对头,有的过于迷恋某种特殊的爱好,有的兴趣分散,学习不专心,有的因为学习方面或生活方面的一时不顺利改变了原来学习的积极态度。
(三)缺乏良好的性格特点
有的学生因为性格内向等原因造成学习信心不足或者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冷落丧失信心放弃努力;有的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必要的坚韧性、自制力等。
(四)学习基础差
长期炒“夹生饭”,造成恶性循环。
二、转化学困生的对策
如何转化学困生“困学”为“乐学”,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采取情感倾斜,走进心灵,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学困生更应给予更多的爱,要想做学困生的朋友,走进他们的心灵,就必须从建立感情入手,以师生之情、朋友之情、亲人之情对他们建立一个友好、平等的关系。这时,他们就会主动把教师当朋友、亲人,从而倾吐心声,敞开心扉与教师交朋友。‘亲其师而信其道’是由喜欢一个教师而去听他所有的课,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转“苦”学为“乐”学。多次实验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切勿在学习过程中瞧不起和冷落学困生,在情绪急躁时不能指责他、批评他,更不能挖苦他。否则,会进一步刺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和逆反心理,并导致学习恶性循环。
(二)抓住闪光点、矫正心态
给学困生以表现的机会,人们说“胸无大志品德差,不爱读书学习差”,作为学困生并非都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他们中大多数都是很有上进心的。如我班有一名学困生,教室窗子有一块玻璃破裂了,他主动量好尺寸,把玻璃裁回来与几个同学镶好。第二天上课时,发现那块玻璃换好了,经过调查核实,我立即表扬了这位学生并号召全班学生向他学习,引导班委会重新认识他,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从此以后,他的学习劲头更大了,到期末考试时,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获得了“进步奖”。由此可见,教育者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样才能更深刻更强烈地引起他们心灵的震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降低难度、强化实例,让学困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对于学困生的学习来说,基础差、理解能力差,对知识感到乏味并且没有学习兴趣是学困生的共同特点。因此,为避免学困生破罐子破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控制进度,本着“浅、慢、粗”的原则,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降低坡度,循序渐进实施教学。例如在学习六年级数学的过程中,要“举一反三”“举多胜少”,在教学中应指明学困生学习的具体目标和方法,要求学困生首先掌握计算题的计算方法,再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数学概念和公式,掌握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方法,在黑板上做题时尽量让学困生做简单的题,这样他们做对题的概率就很大,从而使其感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教师的鼓励,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课外组织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活动
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这是不现实的,可以组织班里成绩优异的学生帮助他们,利用课外时间把所学的基本内容由他们再给学困生讲解一遍,直到学会为止。然后由教师布置二至三道与当天内容相关且较简单的题目由他们给学困生解答。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增强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成绩也大大提高了。
(五)把好考试关,培养学困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要有意识地提出一些较容易的题目让他们做,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在考试前应对学困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增强了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极大地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学困生在进步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这是正常现象,是符合认识规律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的。对此,我们要正确对待,由于学困生的意志薄弱,立场不坚定,有的是受社会上坏人的影响与强制,欲罢不能。转化学困生是一个曲折复杂的系统工程,长期的过程,要抓反复、耐心抓。不能因为学困生出现反复就丧失信心,更不能就此放弃教育,要坚持不懈地做好工作,帮助学困生认识自身不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其抵御社会上不良诱因的能力。那么我们的付出一定会得到回报的,也才能真正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真正意义。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