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un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分析:
  《凸透鏡成像》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它是本章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本章的教学难点。从本章内容看,教材编写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本章先介绍了生活中的《透镜》,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行归纳总结,升华成透镜成像的物理规律,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眼睛和眼睛》和《显微镜和望远镜》两节内容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因此,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的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环节,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及相应教学策略
  初二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有充沛的精力和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集中度不够。其思维水平刚进入形式运算发展阶段,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但本节内容对学生归纳推理能力要求相对较高,记忆负担较重,因此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一些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2.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及相应教学策略
  在生活中,学生已经知道透镜有放大镜的作用,但却不会注意透镜还可倒立或缩小的像。因此教学中可由此导入新课来引起学生好奇,激发学生兴趣。此外,学生已经学习了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和透镜相关知识,对物距和像距、实像和虚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学习透镜成像规律提供了认知基础。
  3.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及相应教学策略
  通过对光的反射及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学生已具备了一定实验操作能力和自主实验探究能力。但由于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且实验数据繁杂,因而利用数据总结规律对学生有一定的困难,这需要教师有耐心地逐步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能说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⑵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与物距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分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⑵学习从物理现象、实验数据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
  ⑵养成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⑶养成对科学的求知欲,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组织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学具准备:凸透镜(焦距为10cm一个)、光屏、蜡烛、光具座、火柴。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
  问题1.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有一共同的光学元件,是什么?
  学生集体回答:凸透镜
  问题2.同样是凸透镜,它们的成像情况相同吗?
  学生集体回答:不同
  提问生1:照相机的成什么像?
  生1:照相机成缩小的像
  提问生2:投影仪的成什么像?
  生2:投影仪成放大的像
  提问生3:放大镜的成什么像?
  生3: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追问:那么,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与假设:
  提示:猜想要有依据。我们使用照相机时镜头离拍摄物体相对较远,使用投影仪时镜头离文字图片较近,而使用放大镜是放大镜离物体更近,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讨论一下考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4: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可能与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设计实验:
  引导:怎样才能知道我们说的这些因素对不对呢?
  介绍实验台上的器材:凸透镜(焦距为10cm)、光具座(带有刻度尺)蜡烛、火柴、光屏
  布置任务:根据桌上的器材各小组商量出一个实验方案来。
  点拨:哪是物距呢?哪是像距呢?是不是在光屏上得到像后,记录下物距、像距和成像情况,做完这一次实验就行了呢?为了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准确,可以取不同的物距多做几次,具体情况可参照你们报告单上的实验记录表格进行。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上台展示,组间矫正,得出完整的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
  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⑴调整烛焰焰心、透镜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⑵必须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强调:这是实验时大家必须注意的。第一条,为什么要求在同一高度呢?这样可以保证像能成在光屏上。第二条,只有光屏上成清晰像时,光屏所在的位置才是像的位置。做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倾听、思考,理解注意事项
  各小组分工明确后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分析论证:
  要求:各小组根据你们的数据,总结出凸透镜的这些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分层巩固:
  (1)成实像的条件是什么?实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2)凸透镜成虚像的条件是什么?虚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问题1:某人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这是什么原因?什么情况下像和物体在凸透镜两侧? 什么情况下像和物体在凸透镜同侧?
  问题2:当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少,像距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小组讨论并总结
  教师PPT展示总结内容。
其他文献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实际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物理实验教学一般是物理课堂中教学的重点、关键,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但有时演示实验因器材本身、实验环境的局限性,远远不能让全班学生都直接观察到实验的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甚至有些实验根本无法实现。学生由于没有获得关于这些现象和过程的感性认识,因而对实验原理、现象、结论理解较为困难;有时则因为演示实验本身存在不足,学生难以产生丰
期刊
一、理论指导依据  11版新修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结合“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做出合理判断,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中蕴涵信息;通过数据分析体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
期刊
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生活的节奏。这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犹如一股寒流席卷而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慌张和不同寻常。疫情面前,我们要自我保重。国难当头,我们更要挺身而出。作为教师,虽不能像白衣战士一样与疾病展开鏖战,但是老师们却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方式,坚守着为师的职责,坚守着教育的初心。  说实话,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大家都是第一次,相对电脑技术,都算不上精通,但是大家只要凭着对
期刊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没有家长支持与合作,也难于成功,因此说学校和家庭是一对不可分离的教育纽带。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家庭教育需要学校给予科学的指导。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步调一致、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教育才能成功。  一、个案表现  我曾经接手过一个二年级的班,有一个叫小宇的男生,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性格过于内向。在课堂一直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回答
期刊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由生字组词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表演。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假虎威”的字面意思及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结合挂图,展开想象,理解故事。  2.抓住重点,读议结合,明理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2.认识生活中“狐假虎威”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识字、写字
期刊
一、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  能够说出发展的含义与实质;理解人生为什么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及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分析:认知目标的确定,是结合学生实际而设定,为本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运用目标  正确对待自身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处理好顺境和逆境的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  分析
期刊
教学目标:  1.能深情地演唱歌曲《雨花石》,能按二拍子指挥图示边唱边指挥,并能背唱歌曲。  2.通过歌曲《雨花石》的教学,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弘扬革命烈士为了人民的利益,甘于奉献的高尚品德。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流畅地、深情地演唱歌曲《雨花石》,能按二拍子指挥图示边唱边表演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1.演唱中“断”与“连”相结合为难点之一。  2.
期刊
教龄稍长一些的初中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大多喜欢将教学资料标注在课本上。养成这个习惯原因大致有二:其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要想让学生在考试中提高答题准确率,就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标准化答案。为了免去上课时既要拿课本又要翻教案之烦,自然而然养成了标注习惯。而这个习惯带来的便利,又给老师重标注而轻教案提供了最为充足的理由——与其年复一年编写或抄写内容几乎相同的教案,倒不如多花些时间去查阅资料,给学生提供更多
期刊
课题:轴对称图形;课型:新授课  课程安排: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体会轴对称图形特征,能够准确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数学思考:  通过折纸、剪纸、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能够准确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解決问题:  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于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  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
期刊
Step 1;Presentation  “that”在英文中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单词。它有四种词性,并且句法及语法功能纷繁复杂。同学们如果不能熟练掌握其用法,很可能会形成英语学习的一种障碍,从而影响其学习兴趣和效率。现将that的用法总结归纳如下:  第一、that用作形容词(后接复数名词时用those)。  它用来指已被提到的人或物;也可表对比,指两个中较远的那个。  What about 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