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分析:
《凸透鏡成像》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它是本章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本章的教学难点。从本章内容看,教材编写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本章先介绍了生活中的《透镜》,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行归纳总结,升华成透镜成像的物理规律,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眼睛和眼睛》和《显微镜和望远镜》两节内容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因此,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的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环节,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及相应教学策略
初二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有充沛的精力和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集中度不够。其思维水平刚进入形式运算发展阶段,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但本节内容对学生归纳推理能力要求相对较高,记忆负担较重,因此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一些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2.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及相应教学策略
在生活中,学生已经知道透镜有放大镜的作用,但却不会注意透镜还可倒立或缩小的像。因此教学中可由此导入新课来引起学生好奇,激发学生兴趣。此外,学生已经学习了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和透镜相关知识,对物距和像距、实像和虚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学习透镜成像规律提供了认知基础。
3.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及相应教学策略
通过对光的反射及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学生已具备了一定实验操作能力和自主实验探究能力。但由于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且实验数据繁杂,因而利用数据总结规律对学生有一定的困难,这需要教师有耐心地逐步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能说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⑵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与物距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分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⑵学习从物理现象、实验数据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
⑵养成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⑶养成对科学的求知欲,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组织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学具准备:凸透镜(焦距为10cm一个)、光屏、蜡烛、光具座、火柴。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
问题1.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有一共同的光学元件,是什么?
学生集体回答:凸透镜
问题2.同样是凸透镜,它们的成像情况相同吗?
学生集体回答:不同
提问生1:照相机的成什么像?
生1:照相机成缩小的像
提问生2:投影仪的成什么像?
生2:投影仪成放大的像
提问生3:放大镜的成什么像?
生3: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追问:那么,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与假设:
提示:猜想要有依据。我们使用照相机时镜头离拍摄物体相对较远,使用投影仪时镜头离文字图片较近,而使用放大镜是放大镜离物体更近,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讨论一下考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4: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可能与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设计实验:
引导:怎样才能知道我们说的这些因素对不对呢?
介绍实验台上的器材:凸透镜(焦距为10cm)、光具座(带有刻度尺)蜡烛、火柴、光屏
布置任务:根据桌上的器材各小组商量出一个实验方案来。
点拨:哪是物距呢?哪是像距呢?是不是在光屏上得到像后,记录下物距、像距和成像情况,做完这一次实验就行了呢?为了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准确,可以取不同的物距多做几次,具体情况可参照你们报告单上的实验记录表格进行。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上台展示,组间矫正,得出完整的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
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⑴调整烛焰焰心、透镜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⑵必须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强调:这是实验时大家必须注意的。第一条,为什么要求在同一高度呢?这样可以保证像能成在光屏上。第二条,只有光屏上成清晰像时,光屏所在的位置才是像的位置。做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倾听、思考,理解注意事项
各小组分工明确后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分析论证:
要求:各小组根据你们的数据,总结出凸透镜的这些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分层巩固:
(1)成实像的条件是什么?实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2)凸透镜成虚像的条件是什么?虚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问题1:某人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这是什么原因?什么情况下像和物体在凸透镜两侧? 什么情况下像和物体在凸透镜同侧?
问题2:当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少,像距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小组讨论并总结
教师PPT展示总结内容。
《凸透鏡成像》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它是本章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本章的教学难点。从本章内容看,教材编写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本章先介绍了生活中的《透镜》,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行归纳总结,升华成透镜成像的物理规律,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眼睛和眼睛》和《显微镜和望远镜》两节内容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因此,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的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环节,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及相应教学策略
初二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有充沛的精力和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集中度不够。其思维水平刚进入形式运算发展阶段,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但本节内容对学生归纳推理能力要求相对较高,记忆负担较重,因此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一些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2.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及相应教学策略
在生活中,学生已经知道透镜有放大镜的作用,但却不会注意透镜还可倒立或缩小的像。因此教学中可由此导入新课来引起学生好奇,激发学生兴趣。此外,学生已经学习了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和透镜相关知识,对物距和像距、实像和虚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学习透镜成像规律提供了认知基础。
3.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及相应教学策略
通过对光的反射及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学生已具备了一定实验操作能力和自主实验探究能力。但由于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且实验数据繁杂,因而利用数据总结规律对学生有一定的困难,这需要教师有耐心地逐步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能说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⑵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与物距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分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⑵学习从物理现象、实验数据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
⑵养成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⑶养成对科学的求知欲,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组织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学具准备:凸透镜(焦距为10cm一个)、光屏、蜡烛、光具座、火柴。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
问题1.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有一共同的光学元件,是什么?
学生集体回答:凸透镜
问题2.同样是凸透镜,它们的成像情况相同吗?
学生集体回答:不同
提问生1:照相机的成什么像?
生1:照相机成缩小的像
提问生2:投影仪的成什么像?
生2:投影仪成放大的像
提问生3:放大镜的成什么像?
生3: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追问:那么,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与假设:
提示:猜想要有依据。我们使用照相机时镜头离拍摄物体相对较远,使用投影仪时镜头离文字图片较近,而使用放大镜是放大镜离物体更近,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讨论一下考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4: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可能与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设计实验:
引导:怎样才能知道我们说的这些因素对不对呢?
介绍实验台上的器材:凸透镜(焦距为10cm)、光具座(带有刻度尺)蜡烛、火柴、光屏
布置任务:根据桌上的器材各小组商量出一个实验方案来。
点拨:哪是物距呢?哪是像距呢?是不是在光屏上得到像后,记录下物距、像距和成像情况,做完这一次实验就行了呢?为了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准确,可以取不同的物距多做几次,具体情况可参照你们报告单上的实验记录表格进行。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上台展示,组间矫正,得出完整的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
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⑴调整烛焰焰心、透镜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⑵必须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强调:这是实验时大家必须注意的。第一条,为什么要求在同一高度呢?这样可以保证像能成在光屏上。第二条,只有光屏上成清晰像时,光屏所在的位置才是像的位置。做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倾听、思考,理解注意事项
各小组分工明确后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分析论证:
要求:各小组根据你们的数据,总结出凸透镜的这些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分层巩固:
(1)成实像的条件是什么?实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2)凸透镜成虚像的条件是什么?虚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问题1:某人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这是什么原因?什么情况下像和物体在凸透镜两侧? 什么情况下像和物体在凸透镜同侧?
问题2:当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少,像距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小组讨论并总结
教师PPT展示总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