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历史课的真谛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ra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题中经常有古代文化常识的题目出现,这些题目旨在考查学生的文化素养,而我们平时却忽略了这些知识。为了真正发挥历史课培育学生文化素养的功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我们要在日常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与激情,帮助他们寻找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历史课堂;文化素养;课堂效率
  一、高考题带来的启发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文科综合试题中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时有出现。例如,2011年安徽卷以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人文景观来考查所体现的儒家伦理思想;2012年安徽卷第12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书法字体的了解;2012年天津卷考查古今地名的变化等。这些古代文化常识类题目在高考试题中频繁出现,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但是一个现实摆在面前——诸如以上这些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常常隐含在教材中,这也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关注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这正好契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加深、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进程的加剧,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开始出现多元化取向。课堂上、书本中大力倡导学生要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要艰苦朴素、勤劳勇敢、见义勇为等。可是当他们真正去接触了社会后,却发现生活中也到处可见负面的价值观和现象。这使学生陷入多重价值标准中不知所措,在他们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时,必然会导致价值迷失和心理失衡[1]。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学会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及如何面对社会,即他们的文化素养的提高没有跟得上年龄的增长速度。
  由于受到高等中学教育体制的束缚,历史课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应对考试,教师主要强调要熟悉掌握历史知识,往往忽略了历史教学还有一个重要任务——育人,即教会学生明事理,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同时,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师没有时间去讲授书本以外的知识,再加之初中时对历史只学习了一些皮毛,这样也使得高中历史课程繁重,教师与学生所面临的压力更大。这就导致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被一再“搁浅”。
  三、让历史课回归真谛的措施
  1.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导向,学生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教师只能扮演向导的角色,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求知能力,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讨论中来,提高学习效率。[2]在培育学生的文化素养时,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达到学习目标。学生有了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有了提高文化素养的欲望或需求,再加上已经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老师的教学就会变得轻松愉快了,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凸显人文素质的培养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就地取材,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只要是教材上出现的关于历史文化常识有关的内容都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人文素质培养。比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里面讲到宗法制,可以让学生查查自己姓氏的来历;教材中经常出现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康熙帝、雍正帝等,可以给学生讲有关庙号、谥号、年号和尊号的知识。另外,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琢磨这些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才能真正达到我们历史课的教育目的。
  3.要把三维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历史课堂的三维目标就是指将知识与能动、过程和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结合,形成立体结构。新课标中,历史课教学的要求就是要将三维目标落到实处。教师可以通过杰出历史人物、恢弘的历史建筑、令人振奋的历史事件,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唤起他们的爱国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满怀诚挚的爱国情感,语言激昂,运用自己的教学特色,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用典型的历史事件来陶冶学生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全面了解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明确人生目标,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以适应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1]韦美立.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东方教育,2015,(2).
  [2]李政涛.21世纪初的社会变革与学校教育——叶澜教授访谈录[J].探索与争鸣,2001,(4):18—20.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图壁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儿童的认识来源于活动。本文通过体验德育——触摸体验教育活动,从梳理内容,找准“融”点;关注过程,捕捉“质”点;植入课堂,融化“疖”点三个方面展开叙述,旨在贯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使触摸体验教育活动融入德育拓展性课程,探寻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拓宽品德课堂的“长”“宽”“高”,实现德育课程由“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转型,使之成为实现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触
结合我国的实际,毛主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他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接地气,改革成为最强音,给人民带来了利益。《尚书》说:“道洽政治,泽润生民。”习近平走群众路线,接地气,树正气,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机制。学政治,接地气,不做空头政治家,学政治应学以致用,用以改造社会,造福人民。  一、接地气,摸准学生的“脉搏”,加强世界观人
摘 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活动之中,强调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学生亲身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文章从自主、质疑、探究三方面出发,探讨回归生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自主;质疑;探究;生活教学;品
摘 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智慧型语文课堂不仅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还要充分展现“智慧”。那么,开启智慧型语文课堂教学就要从教学机智、因势利导、知行合一这三方面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  关键词:智慧;教学机智;因势利导;知行合一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语文课堂要摒弃“填鸭式”“一言堂”“满堂灌”等传统教
摘 要:语文是关于语言和文字的知识学习,是感性的,主要体现在阅读理解方面。数学是抽象的,逻辑性强,强调的是准确性。数学中的很多题目,必须依赖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可见语文知识对数学学习相当重要。作者长期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利用语文知识对抽象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等数学知识进行重新诠释,让学生容易接受,并能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这种独特的教法为学生今后数学的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语
摘 要:在数学课堂及平时作业中,有些教师会发现有些强调过的错误,学生也会一错再错。虽然错例的出现会让教师不开心,但只要利用好错例,它们也会不断提醒教师应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这些错误,找出错误原因,找到更好的教学对策。文章探讨了错例在教师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应用方法。  关键词:错例;归因;教学对策  一、从认知角度来审视学生的错误  试题:4×4÷4×4=( )。  错例:4×4÷4×4=(1)。  错
摘 要:北宋欧阳修作《五代史伶官传序》,开篇就感慨:“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他并没有否认把王朝兴衰归结到天命上的观点,同时也重视统治者在政治上发挥的作用。的确,统治者是“重贤思治国”,还是“重色思倾国”,对当时的社会有重大影响。笔者试分析古代散文中的“兴亡史”,并归纳其中“胜负存亡”的规律。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模块中的
摘 要:名师工作室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如何有效管理,如何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是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思考的问题。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以下简称“开福区”)以国家级课题带动名师工作室特色发展,是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题;工作室;名师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07-08  课题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区域推进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研究”(FH
目标:①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方块统计图,理解一个方块表示一个物体,能用涂色表示统计结果。②在统计过程中产生统计意识,用方块统计图解决问题,能根据统计图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③尝试不同的统计方法,在比较分析中培养统计问题的解决能力。  重难点:能对象形统计图进行抽象的理解,用方块来表示物体。  过程:  1.创设情境,感受统计的需要  师:小朋友们,小红去了农村奶奶家干活,她在做
摘 要: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构成,对其有效管理是学校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实现班级规范化管理,更是践行德育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以初中班级管理工作中的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展开分析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并结合笔者工作经验提出了相关改善建议,以期对初中班级规范化管理的实现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班级管理;初中教育;校园文化  德育是班级管理规范化进程中的重点项目之一,其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参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