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的临床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01月-2014年01月收治的74例疱疹性口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静脉滴注进行治疗,研究组则采用更昔洛韦静脉滴注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总有效率为35例(94.5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6例(70.2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723,P=0.0145)。结论:应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效果确切,疱疹消退时间短,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更昔洛韦;小儿;疱疹性口腔炎
疱疹性口腔炎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急性病毒性口腔黏膜感染的疾病,且多发于6岁以下尤其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1]。该病发病率高、发病急,临床症状主要有:口腔黏膜见疱疹溃疡、发热、流涎、拒食等。更昔洛韦是一种抗DNA病毒的新型药物,能够针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以及巨细胞病毒(CMV)等DNA表现出较强的活性,因此临床上认为更昔洛韦针对该类感染性疾病有着较好的效果[2]。我院以74例疱疹性口腔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探讨更昔洛韦的应用价值。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01月-2014年01月收治的74例疱疹性口腔炎患儿,其中男44例,女30例,年龄7个月-5岁,平均年龄(3.71±1.10)岁。所有患儿均符合疱疹性口腔炎的诊断标准,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烦躁、拒食、口腔内见单个或成簇小疱疹等。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37例,男23例,女14例,年龄7个月-4岁,平均年龄(3.45±1.01)岁,对照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9个月-5岁,平均年龄(3.82±1.09)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组给予3-5mg/(kg.d)更昔洛韦加入生理盐水进行静脉点滴,每日一次,;对照组给予10-15mg/(kg.d)的利巴韦林加入葡萄糖进行静脉点滴治疗,每日1次,两组均为3-5d一个疗程。治疗期间,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疱疹消退和退热处理。
1.3判定标准
显效:患儿两天内临床体征消退,口腔黏膜疱疹明显消退,体温恢复至正常;有效:患儿五天内临床体征减轻,口腔黏膜的疱疹有所改善,体温恢复至正常;无效:治疗五天后,患儿的临床体征未见减轻,疱疹不愈且有所加重,体温无变化。总有效=显效+有效。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的临床療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显效24例(64.86%),有效11例(29.73%),无效2例(5.41%),总有效率为35例(94.59%),对照组显效12例(32.43%),有效14例(37.84%),无效11例(29.73%),总有效率为26例(70.2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723,P=0.0145)。
2.2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儿有2例出现恶心呕吐,1例患儿出现皮疹,研究组则有1例出现皮疹,症状轻微,且在停药后自行缓解,两组患儿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3.讨论
疱疹性口腔是由HIS-Ⅰ型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该病毒主要侵犯的是患儿口唇部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患病初期可见舌面、牙龈以及唇内口腔黏膜产生单个或者成簇的小疱疹,直径大约2mm,表面有一层伪膜,伪膜脱落后则会形成溃疡[3]。利巴韦林是临床应用较早、较为广泛的一种抗病毒药物,其主要是对核糖核酸病毒(RNA病毒)较为敏感,对抗DNA病毒感染的效果是有限的。而更昔洛韦是一种新型的抗DNA病毒药物,其能够终止病毒DNA链的增长,从而起到抑制病毒的作用[4]。为了探讨其在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中的应用价值,我院展开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更昔洛韦治疗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利巴韦林治疗组,且前者的疱疹消退和退热时间均短于后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应用更昔洛韦的安全性与利巴韦林相当,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效果确切,疱疹消退时间短,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石秀领,冯华娟,兰汝露.更昔洛韦治疗78例小儿疱疹性口腔炎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01(10):133-133,134.
[2]李宝艳.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30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01(09):510-511.
[3]药静亚.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29):46-46.
[4]赵 亮.更昔洛韦治疗幼儿疱疹性口炎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05(30):162-163.
关键词:更昔洛韦;小儿;疱疹性口腔炎
疱疹性口腔炎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急性病毒性口腔黏膜感染的疾病,且多发于6岁以下尤其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1]。该病发病率高、发病急,临床症状主要有:口腔黏膜见疱疹溃疡、发热、流涎、拒食等。更昔洛韦是一种抗DNA病毒的新型药物,能够针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以及巨细胞病毒(CMV)等DNA表现出较强的活性,因此临床上认为更昔洛韦针对该类感染性疾病有着较好的效果[2]。我院以74例疱疹性口腔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探讨更昔洛韦的应用价值。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01月-2014年01月收治的74例疱疹性口腔炎患儿,其中男44例,女30例,年龄7个月-5岁,平均年龄(3.71±1.10)岁。所有患儿均符合疱疹性口腔炎的诊断标准,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烦躁、拒食、口腔内见单个或成簇小疱疹等。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37例,男23例,女14例,年龄7个月-4岁,平均年龄(3.45±1.01)岁,对照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9个月-5岁,平均年龄(3.82±1.09)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组给予3-5mg/(kg.d)更昔洛韦加入生理盐水进行静脉点滴,每日一次,;对照组给予10-15mg/(kg.d)的利巴韦林加入葡萄糖进行静脉点滴治疗,每日1次,两组均为3-5d一个疗程。治疗期间,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疱疹消退和退热处理。
1.3判定标准
显效:患儿两天内临床体征消退,口腔黏膜疱疹明显消退,体温恢复至正常;有效:患儿五天内临床体征减轻,口腔黏膜的疱疹有所改善,体温恢复至正常;无效:治疗五天后,患儿的临床体征未见减轻,疱疹不愈且有所加重,体温无变化。总有效=显效+有效。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的临床療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显效24例(64.86%),有效11例(29.73%),无效2例(5.41%),总有效率为35例(94.59%),对照组显效12例(32.43%),有效14例(37.84%),无效11例(29.73%),总有效率为26例(70.2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723,P=0.0145)。
2.2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儿有2例出现恶心呕吐,1例患儿出现皮疹,研究组则有1例出现皮疹,症状轻微,且在停药后自行缓解,两组患儿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3.讨论
疱疹性口腔是由HIS-Ⅰ型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该病毒主要侵犯的是患儿口唇部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患病初期可见舌面、牙龈以及唇内口腔黏膜产生单个或者成簇的小疱疹,直径大约2mm,表面有一层伪膜,伪膜脱落后则会形成溃疡[3]。利巴韦林是临床应用较早、较为广泛的一种抗病毒药物,其主要是对核糖核酸病毒(RNA病毒)较为敏感,对抗DNA病毒感染的效果是有限的。而更昔洛韦是一种新型的抗DNA病毒药物,其能够终止病毒DNA链的增长,从而起到抑制病毒的作用[4]。为了探讨其在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中的应用价值,我院展开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更昔洛韦治疗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利巴韦林治疗组,且前者的疱疹消退和退热时间均短于后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应用更昔洛韦的安全性与利巴韦林相当,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效果确切,疱疹消退时间短,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石秀领,冯华娟,兰汝露.更昔洛韦治疗78例小儿疱疹性口腔炎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01(10):133-133,134.
[2]李宝艳.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30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01(09):510-511.
[3]药静亚.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29):46-46.
[4]赵 亮.更昔洛韦治疗幼儿疱疹性口炎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05(30):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