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子女带老人老人邀子女一同旅游(三篇)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ve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说借20万带父母旅游
  
  日前,有报道称云南人张光泽看着父母年龄日渐增大,借来20万元让父母尽情在北京游玩了6天,还花10多万元买了辆车,想带父母去周游各地。他这一做法引起各方争议。
  有人认为,尽孝的方式多种多样,不是仅仅用钱才能表达对父母的爱心,多陪伴一会儿老人,多照顾一下老人,多和老人谈心交流等都是尽孝的方式。相反,借钱尽孝有点不可思议,20万元尽一次孝更是夸张,张光泽的做法有作秀之嫌。
  笔者却觉得张光泽向自己的朋友借钱,给父母花10元尽孝、还是花20万、100万元,那是自己的私事。张光泽家的父母有愿望坐一坐从来没有坐过的飞机,想转一转北京城,只有孝子才能知道老人深藏内心深处的愿望并努力去实现它。张光泽也许太张扬了一些,但是也是为了让自己父母高兴,初衷是好的。诚然,现代社会作秀太多,但对于如此之作秀,我们也要为之鼓掌喝彩。当然,笔者不鼓励大家超越自己经济条件去尽孝,但也不至于对这一事情横加非难。如今,我们常见到儿女成群却无人赡养的老人,相比之下,张光泽将孝心付诸于行动是多么难能可贵。试问,天下有几个人敢作这个秀,愿意把钱花在父母身上呢?
  
  主动约上孩子去旅游
  
  如今,对年事已高的我们来说,出去旅游似乎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忙于工作,舍不得花钱去旅行,当时很多人曾想过等孩子们都有出息的时候,或许孩子们会带着我们出去走走,去看看山山水水,感受一番世间的美好。但是,对于很多老年朋友让孩子旅游时带上自己似乎很难开口。
  当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谈论出游计划时,我们也出神地望着,一脸的向往。可是当孩子郑重地邀请我们一起旅游,很多老年朋友却不假思索地推辞了——因为做父母的不想“拖累”孩子。诚然,和老年人出去游玩,要增添不少麻烦,很多“危险”的地方去不了,很多“刺激”的东西玩不好。而且做父母的一路上唠唠叨叨可能会惹孩子心烦,但这些麻烦是否是阻碍我们和孩子一起旅游的障碍呢?
  我们作为老年人是否要这么“被动”、“消极”地等待孩子“带我们”、“送我们”去旅游呢?为什么我们不能主动邀请孩子去旅游呢?在北欧的一些国家,父母约孩子出门是件阖家欢喜的事,即使80岁的老父母打电话给60岁的孩子,也能相约出游。我有一个朋友年逾八旬,去年点名要回四川祖籍旅游,约上儿子、孙女、外孙同行,不但满足了自己回乡观光的愿望,更增加了一家人的凝聚力。
  不要说孩子们没有时间,不要说我们没有金钱,全家旅游是一次难得的亲情交流,老年朋友们,约上你的孩子一起去旅行吧。
  
  带父母旅游感受父母另一面
  
  小时候,是父母温暖的大手牵着我们的小手;现在父母老了,白发苍苍,步履蹒跚,而我们的手已经变得厚实有力,该是我们牵他们颤抖的长满老年斑的手的时候了。这是我陪父母旅游的最大感受。
  孩子放暑假期间,单位安排我休假。我和爱人商量,还是和远在内陆地区的年迈父母一起到海滨旅游度假,共享家庭团聚的幸福时光。虽然平时逢年过节时常见面,但此行还是令我深深感到,父母真的变老了,有些本来容易做的事情现在不容易了,有些本能的反应变得迟缓了、麻木了。通过和他们在一起的短暂时光,我惭愧地发现,过去对他们了解和理解得太少了。如果说人生是一部书,他们已是部长篇小说了。我们做儿女的,看到的不过是这部小说的封面,至多也只是知道题目,真正对内容的了解并不多,更别说读懂他们了。他们的许多故事我也是第一次听到,如今,故地重游,他们有感而发,我也心潮澎湃。
  人到中年,容易忽视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和关爱,少有听他们唠叨、与他们聊天,甚至在一起做顿饭、洗洗碗的机会。即使假期回去,也总有许多应酬,做父母的只能默默忍受孤寂。多创造机会和父母们在一起,如果老人身体尚健,旅游度假邀上他们一起,看祖国大好河山,品各地特产小吃,察八方风土人情,享家人团聚之福,岂不是人生一乐!
其他文献
何国铃老太太的丹田气足,如果只听她洪亮的嗓门,你绝想不到她已经102岁。  她67岁的女儿岳惠英说,我娘不光说话底气足,饭量也大,比我还能吃,除了吃菜,每顿的主食至少半个馒头或一小碗米饭,还要喝一碗稀的,鸡蛋汤、稀饭、小豆粥等等都行。  何国铃的身体好,自己下床,不用人搀扶,就能走到沙发上坐下。  何国铃说,要是能直起腰来,我还能下楼呢!  何国铃晚年驼背,是因为年轻时在农村超长时间地弯腰编席,腰
期刊
老伴儿学工,长期与直尺、三角板打交道,养成了丁是丁、卯是卯的性格,不会拐弯抹角,耿直憨厚。在岗时,吃着皇粮,心系公务,“忠”大于“家”。退休后,卸下了公务,“心”才回到家里。“工作重点”也由公务转到了家务。他不无歉意地说:“过去我对这个家管得太少了,几十年亏得你相夫教子,照料老人,里里外外,真难为你了。”又说,“今后,有的是时间,我要对你补偿补偿!”  老伴儿说到做到,不久便见诸行动:平时饭一吃完
期刊
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们成人后在异地工作和结婚生子,致使越来越多的老人在白发苍苍的垂暮之年,牵着子女的衣襟来到都市生活,成为都市新一族“寄居老人”。面对生活习惯、养老成本以及医疗保障等各种问题,这些都市寄居老人能够融入繁华而又陌生的都市吗?     “伙伴危机”困扰都市寄居老人    一大早,郑州市某小区里,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正绕着一小块草坪缓缓移动着自己的脚步。走了10圈后,老人看看手表,似乎想起了
期刊
吃苹果可以防止老年痴呆症   美国科研人员的一项新研究结果显示,多吃苹果、香蕉和橙子可能有助于降低人们罹患早老性痴呆症的风险。科研人员发表报告说,他们在研究苹果、香蕉和橙子的果汁对神经细胞的作用时发现,这些水果中所含的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保护神经细胞免遭有害物质和毒素等伤害。3种水果中含酚类物质最多的是苹果,其次是香蕉和橙子。    走路自测健康状况   如果你能在10分钟内走完1公里,说
期刊
中国共产党建党86周年的日子到了,党的十七大也将在今年召开,一想到这些,我的脑海中就会出现一连串的“老共产党员”的影子。也许过去这些镜头都是“枝节旁系”,但是老共产党员今天看来都是那么让人感佩和敬重。    我家的老农民不速之客    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个客人,漆黑的脸,晒得油光,戴一顶草帽,根本不完整了,边上露着草茬子。他瘦瘦小小,完全是个农村的小老头。父亲给了他钱,帮他找了住处。  他是谁? 
期刊
我妈和婆婆都是前些年才高龄去世。回想起和她们一起生活的日子,充满了温馨与快乐。  20年前,我们已从平房搬进了楼房,三居室,没有厅。女儿已结婚成家,另有住处,只有我妈和我们同住。我妈住一间,我和老伴儿住一间,一大间作为起居室兼客厅。  有一年,婆婆也要来北京住了,怎么办呢?老人各有各的脾性和生活习惯,还是要让她们各住一间,好有一个自己的独立空间。于是决定我妈不动,婆婆住我们那间,我和老伴儿住客厅。
期刊
丁老师:您好!  最近我和丈夫闹得不可开交,原因是儿子交朋友的事。儿子今年26岁,他的女朋友今年22岁,金融专业,大学毕业已经被保研了,不但学业出色,人也长得漂亮。而我儿子只是个本科生,按说我们应该知足了。  姑娘家在甘肃,父亲在县财税局工作。今年春节,姑娘放假回家,提出让儿子也去,见一见她父母,如果家里同意,就把婚事订下来。这本是挺好的一件事,我乐颠颠地给姑娘家买了不少东西,还给儿子钱,让他给女
期刊
苏民和濮存昕,是引人瞩目的父子俩,他们都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艺术成就有目共睹。过去,濮存昕小的时候,别人说起来,都说“这是苏民的儿子”;现在,苏民老了以后,别人说起来,都说“这是濮存昕他爸”。在这种时候,名气决定了“谁领衔”。作为濮存昕的父亲,苏民倒是很幽默:“父亲是不会吃儿子醋的。”     投身戏剧 收获爱情    濮存昕的祖上,是江苏溧水的显赫家族。算起来,濮存昕是濮青士的嫡传第五代。
期刊
当您看到这个题目时,不必吃惊。这是2007年春节,我那调皮捣蛋的小外孙,搞了一场让人捧腹的“数字”游戏。  上二年级的小外孙,虽然个头不高,但清澈如水的大眼睛却炯炯有神,长长的睫毛镶在眼眶上,说起话来忽闪、忽闪,装满了智慧和故事。小家伙人小鬼大,放寒假回老家一趟,不知跟谁学会了磕头,初二这天来到我家拜年,向我讨价还价,每磕一个头就得给100元压岁钱,我不知道小脑壳里装着鬼把戏,就答应了。  小家伙
期刊
去年金秋,当年北京大学的同学邀请我参加纪念入学50周年聚会。其实我只读了一年,就被迫离开了燕园,一直颠沛流离于校外,与大家失去联系。幸亏筹办这次活动的何煦昭同学还记得我,几经辗转打听到我的住址,邀请我参加。让我得到机会与当年的同学久别重逢,倾诉思念之情和友爱之义。最让我惊奇和感动的是,联谊活动还为我安排了庆祝70岁的生日宴会,同学们抬出一个寿桃奶油蛋糕,还端来寿面。大家欢呼鼓掌还唱起生日快乐歌,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