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部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制定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可以看出我国对中小学学生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进行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3-329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学习能力正在逐步增强,也是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时期,语文学科作为最基础性且最具人文关怀的学科,应该担负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责任,教师要妥善处理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本文对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进行探究,旨在帮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能够顺利开展教学工作。
一、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初中学生接触各种信息和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信息也越来越复杂。这些信息好坏掺杂,学生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沾染不良习气,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阻碍。在语文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拥有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1.营造情境氛围,加强学生情感体验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大多选择用普通的讲授法来向学生灌输知识,但这样平铺直叙的讲解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学内容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浓厚的思想情感。面对平面上大篇枯燥的汉字,对于一些语文综合素养不高的学生来说,容易使他们产生厌烦情绪,若不能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就会大大下降,教学效率也就变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并辅以影视资料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出师表》时,面对长篇的古文,且不了解三国时代背景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把自己代入其中,富有感情地通读课文,让学生对文章有初步了解,然后教师播放《三国演义》中关于《出师表》的影视片段,演技精湛的演员表演,能够直观地刺激学生的身体感官,引发学生对出师表的情感体验,体会诸葛亮写作时的深厚感情。教师在除了向学生讲解文章中的重难点知识以外,还要进行对诸葛亮具有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精神的赞扬,让学生明白这种精神的可贵。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研究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科学分组,避免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抱团,而要让他们来带动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让整个班级都进入到自主学习的氛围中。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第二单元梁启超先生所写的《敬业与乐业》时,教师在讲解完文章中所要重点注意的知识点后,就可以按学生比例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使用各种渠道搜集古今中外关于敬业与乐业的事迹,再到课堂上进行分享。如“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的时传祥,他在北京市的清洁队工作,多年来勤勤恳恳,不畏艰辛,认真做好工作,他的事迹平凡而伟大,他在工作中的敬业和乐业使他成为让所有人铭记的环卫工人。在分享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自己积累了写作素材,丰富了自己的见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要把方向转向德育教育,从自身做起,热爱和尊重教育事业,赞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并对学生予以期望,希望他们都能成為敬业和乐业的人。
3.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用笔抒发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多是让学生大量积累素材,背诵好词佳句,传授写作技巧。但在实际中,许多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不高,枯燥乏味的讲解不易使学生顺利接收知识。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性,让学生创作出真情实感的作文。
初中学生的写作灵感主要来自于生活,教师在命题时也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创作有关于自己在一些自然灾害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不要求学生文采斐然,只求文章真情实感。在创作中,学生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情,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完成创作后,教师要在课堂上对优秀作品进行表扬,以榜样带动全体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也要借由文章延伸到疫情中抗战在第一线的伟大工作者们,向他们致敬,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德育教育的渗透,领会疫情中的“平民英雄”受人尊敬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高的学科,学生在学习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能够学习到古今中外各位名家大师的优秀思想品德,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参考文献
[1]陈伟红.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渗透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 2021,(51)
[2]马斌.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下). 2021,(03)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3-329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学习能力正在逐步增强,也是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时期,语文学科作为最基础性且最具人文关怀的学科,应该担负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责任,教师要妥善处理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本文对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进行探究,旨在帮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能够顺利开展教学工作。
一、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初中学生接触各种信息和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信息也越来越复杂。这些信息好坏掺杂,学生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沾染不良习气,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阻碍。在语文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拥有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1.营造情境氛围,加强学生情感体验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大多选择用普通的讲授法来向学生灌输知识,但这样平铺直叙的讲解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学内容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浓厚的思想情感。面对平面上大篇枯燥的汉字,对于一些语文综合素养不高的学生来说,容易使他们产生厌烦情绪,若不能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就会大大下降,教学效率也就变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并辅以影视资料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出师表》时,面对长篇的古文,且不了解三国时代背景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把自己代入其中,富有感情地通读课文,让学生对文章有初步了解,然后教师播放《三国演义》中关于《出师表》的影视片段,演技精湛的演员表演,能够直观地刺激学生的身体感官,引发学生对出师表的情感体验,体会诸葛亮写作时的深厚感情。教师在除了向学生讲解文章中的重难点知识以外,还要进行对诸葛亮具有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精神的赞扬,让学生明白这种精神的可贵。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研究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科学分组,避免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抱团,而要让他们来带动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让整个班级都进入到自主学习的氛围中。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第二单元梁启超先生所写的《敬业与乐业》时,教师在讲解完文章中所要重点注意的知识点后,就可以按学生比例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使用各种渠道搜集古今中外关于敬业与乐业的事迹,再到课堂上进行分享。如“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的时传祥,他在北京市的清洁队工作,多年来勤勤恳恳,不畏艰辛,认真做好工作,他的事迹平凡而伟大,他在工作中的敬业和乐业使他成为让所有人铭记的环卫工人。在分享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自己积累了写作素材,丰富了自己的见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要把方向转向德育教育,从自身做起,热爱和尊重教育事业,赞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并对学生予以期望,希望他们都能成為敬业和乐业的人。
3.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用笔抒发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多是让学生大量积累素材,背诵好词佳句,传授写作技巧。但在实际中,许多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不高,枯燥乏味的讲解不易使学生顺利接收知识。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性,让学生创作出真情实感的作文。
初中学生的写作灵感主要来自于生活,教师在命题时也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创作有关于自己在一些自然灾害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不要求学生文采斐然,只求文章真情实感。在创作中,学生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情,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完成创作后,教师要在课堂上对优秀作品进行表扬,以榜样带动全体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也要借由文章延伸到疫情中抗战在第一线的伟大工作者们,向他们致敬,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德育教育的渗透,领会疫情中的“平民英雄”受人尊敬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高的学科,学生在学习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能够学习到古今中外各位名家大师的优秀思想品德,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参考文献
[1]陈伟红.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渗透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 2021,(51)
[2]马斌.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下). 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