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我们的毕业生就业时忏悔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md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任职于某高校人事处,接待了许许多多的具有高学历的应聘者,特别是应届毕业生。我有以下三点体会最深:1)毕业生见人害怕、讲话结巴、写字很差,要其动手操作则更是“赶鸭子上架”;2)毕业生理论知识稍好,但变通能力极差;3)似乎学历越高的毕业生,上述问题越严重。我不得不自问:我也曾是应届毕业生,我也曾做过小学和中学老师,难道从几十年的考试竞赛中拼杀出来的成功者竟是一堆呆子吗?难道考试越成功,呆气越严重吗?中国现今的教育制度,难道让学生除了考试,其他东西全丢了吗?
  我和来自浙江大学的一名应届硕士毕业生对话——这所大学是很吸引人的,他就在这样的名牌大学机电系读了五年本科,又被保送读了三年硕士,成绩很不错,发表论文也不少。可是,他是一个典型的“书呆子”(知识经济时代,已很少有人提这个词)!我问他情况,他像小孩犯了错误而受到大人呵斥时的表现一样,下意识地缩着头,两手羞涩地相互拽着。面对五六个听课者,他在讲课的绝大多数时间里都耷拉着眼睛,甚至低着头,他不敢看听课者,一点都不敢看。他的声音很小,笔画很轻很轻地在黑板上写字……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如果这个人没有什么革命性的改变,他的一辈子可能要“残疾”了。因为他也注定不能成为“有怪癖”的伟人,比如呆头呆脑的卡文迪许或者被学生轰下讲台的陈景润。用人部门说:“刚毕业的学生都这样。有什么办法呢?要是再淘汰他,我们就招不到人才了。”
  呜呼!“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我们没有发现“千里马”的眼光,还是世间的“千里马”太少太少?
  有位应聘者,同济大学的管理学学士加复旦大学的世界经济学硕士和博士,试讲时条理不清、语言模糊,声音比蚊子的嗡嗡声稍大一些,总是在黑板上写写擦擦,一直把屁股朝向听课者……她在学校里学什么呢?只是高深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吗?
  有位应届毕业生应聘物理实验员。考官出了一道最基本的实验题——称量玻璃密度。可是,他不懂如何把天平放平。
  考官问:天平在什么情况下就算平了?
  应聘者答:指针不摇摆时就差不多了。
  考官惊诧万分:科学实验怎能以“差不多”了结?考官开始给应聘者讲故事:当年,化学家拉瓦锡正做天平测量实验时,一只苍蝇突然落在天平上,拉瓦锡愤怒透顶,他满屋子追赶,终于打死了这只万恶的苍蝇!而后,他重新清洗落过苍蝇的碟子,将其烘干,再来称量……可是,应聘者一直以来接受的就是重视读和背却不重视说和做的应试教育,在做实验时说出“差不多”之类的话来怪谁呢?他们是应试教育的成功者,他们曾通过考试竞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然而今天,他们却在生存竞争中失败了。
  他们“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却满是伤心泪……掐指算一算:他们6岁入小学,经历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有的5年)、硕士研究生3年、博士研究生3年,整整22年被封闭在学校!当他们走向社会寻找工作时,已是28岁。这个年龄本应风华正茂,但他们却成了见人害怕、说话结巴、动手能力极差的“伤残者”。他们天生如此吗?肯定不是。如果给他们3年时间去锻炼,他们肯定能说会做、充满自信。但是,再有3年时间,他们就31岁了,国家和他们自个谁也耽搁不起。
  “一定要争当状元!”“一定要考到名牌学校去!”类似的口号在校园里不绝于耳——这是运用成功激励法陷害学生的阴谋诡计。当学生用考取“名牌”的代价换来基本素质的丧失,当他们在社会上因“说话结巴”、“反应木讷”、“动手能力极差”而惨遭淘汰的时候,“名牌”又有什么用呢?失却基本素质的人,无论出自谁的门下都不会受人欢迎的。漫画家蔡志忠说得好:“我从不穿名牌衣服,因为我就是名牌!”只有平庸的人才会通过外在的“名牌”自我标榜。在这个意义上,当下中国的应试教育就是在制造追求“名牌”的庸才。
  就教育的本真意义而言,我们对学生实施的是“训练”而非“教育”。真正的教育活动是启迪学生灵性的活动,不可能呆化学生。只有在学校里实施了训练性的行为,才会使学生像动物一样在机械的刺激和强化中上台表演。
  在一次全校性的专家面试会上,所有的应聘者都被问了同样的问题:你为什么从XX城市来深圳求职?XX城市也不错呀?你又为什么来我们学校应聘?没想到,所有应聘者的回答几乎惊人地一致:“深圳更年轻、更有活力,我愿意挑战自己。”“我从小就想当老师,特别想做一名大学老师,我想实现我的梦想……”有的应聘者最后还不忘补充一句:“我这样回答,老师您满意吗?”实际上,这样的回答已经在无意识中把应聘者的心里话真诚地说出来了:我的答案是为了让面试专家满意。而面试专家对此有何反应呢?应聘者说:这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应聘者肯定要说冠冕堂皇的话。否则,那不是自认倒霉吗?
  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环境——培养庸才和使用庸才的环境,这是像马戏团一样为训练喝彩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训练出来的人才必然是缺乏立场、缺乏个性和缺乏生命活力的。这是一种可怕的集体无意识环境,这是目前中国教育界所患的最大病症。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有病之躯还要蔓延下去,并且作为获得“城市身份”的通行证而受到追捧。
  有一个应聘者叫汪丽(化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她应聘公共课教学部,该部门给她安排的课是“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由是:“该课缺少教师,该博士的知识基础好,科研能力强,可以考虑。”看来,名牌大学加博士头衔的确征服了用人部门。但是,给她安排“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样的课程,是因为她的所学专业与此相同吗?汪丽也很高兴,因为她终于在众多的应聘者中获得了成功。我猜测,也许应聘者和招聘者都认为,无论什么专业都是训练的产物,都是无生命的东西。既然如此,应聘者就满意地说自己找到了工作,招聘者也满意地说他们招到了名牌大学的博土研究生。
  高婷(化名)是中山大学汉语语言史的女博士。面试专家问她:“为什么来我们学校应聘?”她答:“我从小到大就想当教师。我必须来深圳做教师,因为我丈夫在这里工作。”这是她的真实想法,她快生孩子了,最好能在高校找到一份工作。其实,凭她所学的专业,教“公文写作”课是很适合的。可是,当有专家问“教马列主义课程是否合适”这一问题时,她回答:“我愿意重新学起,我能很快适应学校给我安排的课程。”也许她的心里在说:什么专业不专业,不都是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嘛。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的教育现实。缺乏思想和个性的教师培养出缺乏思想和个性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再进入缺乏思想和个性的学校,教育病症得到了高度传染。
  更可怕的是,有的毕业生不仅缺乏思想和个性,而且缺乏基本的诚信常识,并对此不以为然。一位应聘者在自己的应聘材料和学校的基本情况调查表上都写着“未婚”,但是当试用期结束需要审核档案材料的时候,她又写“已婚”——实际上是不得不写。于是,人事处以缺乏诚信为由拒绝其调入。这个时侯她哭了,说她“不是故意的,只是太想来这个单位了”。我们暂且不管这句话逻辑上有没有错误,单就她的态度而言,她的确是“诚信的文盲”。她曾私下里打听过,知道解决配偶问题很麻烦,她说那我就写“未婚”算了。没有想到,自己因为无所谓而填写的“未婚”和“已婚”却有这么大麻烦。她哭着说:“早知道出这样的事情,我就一直写‘未婚’了。”看来,在她的观念里,始终觉得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怎么写都可以。这时候,她试用工作的部门领导也为她求情,说她工作能力很强,也很诚实云云……想想,这一切难道不正说明我们的教育生病了吗?如果教育界都不把诚信当回事,诚信社会何以建立?
  文化学者傅国涌撰文指出:“求知让位于求职,这是最近十来年大学校园中静悄悄进行的一场大变化,从根本上颠覆了原有的、多少年来为人们所信奉的大学价值。……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提醒我们的大学、我们的大学生,包括全社会:仅仅把目光局限于找一份‘好工作’,以‘求职’压倒‘求知’的趋向,是潜藏着巨大风险和危机的;这个世界上还有远比实用的,也就是这个证书、那个证书可以证明你自己的更重要的东西,那是一种无形的、非实用的精神价值。这个社会同样需要建立在基本诚信之上的安全感,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安全和信任,大学教育要关注这些问题。大学生也应该在求职的同时,抬头看看天空,无论是大自然的天空,还是知识的浩瀚天空。”我忽然有了一种预感:我们这么多年疯狂制造的教育泡沫是不是要破裂了?我们越来越高的虚妄的应试教育之塔是不是要倒塌了?我们无限膨胀的权力中心主义和物质功利主义的教育欲望是不是要崩溃了?因为物极必反,有大乱才有大治。
  有一所大学的校园中央矗立着一个球形雕塑,毕业生失望地嘲讽说:“在大学读了四年,顶个球。”不知是不是巧合,过了不久,这个球形雕塑忽然被移走了。毕业生又说:“在大学读了四年,连球都不顶。”我想,这个真实发生的笑话已经深深地刺入了我们给予神圣地位的教育的肉体,如果不见流出血来,那真是太悲哀了。
  这几年,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头迅猛,高职院校已经占据了整个高校的半壁江山。因为教育决策者终于发现,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适应市场需要,比普通高校培养的学生容易就业。然而,我所观察的高职教育的基本现状是:就业的口号喊得越来越响亮,就业的形势却显得越来越严峻。为了管理上的规范,很多高职院校仍然限制学生选择专业,即以高考志愿上的专业为准,入校后不得再改。这种无视学生兴趣、特长和爱好,而只顾自己管理规范的做法难道不够自私吗?在很多高职院校领导和老师的眼中,高职院校的学生是高考的低分者,必须实施强制训练,唯此才能得企业欢心。高职院校和企业联姻,就像一心想把女儿嫁给如意郎君的父亲一样,虽然按自己愿望塑造了“好女儿”,最终却事与愿违。虽然父亲很满意地看着“好女儿”和“如意郎君”举行了“婚礼”,但是,“夫妻”双方很快就发现不合适而“离婚”了。
  请在我们的毕业生就业时忏悔吧!我们的教育给了学生什么?给了他们满腹经纶吗?给了他们生存的能力吗?给了他们幸福的生活吗?为什么所有的问题都在大学毕业求职时凸现出来?他们在四年的本科生活或者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中只顾求职而忽视求知了吗?也许我们更应该忏悔的是,我们给予学生的是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把“训练”误作“教育”,让学生十几年来在越来越豪华的校舍里接受训练之鞭笞。
  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试图把扩大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作为治病良药,那一定是治标不治本。换句话说,如果不把教育从训练性的监狱里解救出来,一切的呼吁和愤慨都是有气无力的,就像你使劲摇一棵大树,最多只能把几片黄叶摇落下来,根是动摇不了的。
  (自《教育参考》)
其他文献
徐大椿<乐府传声>是我国古典戏曲声乐学巨著.此书的撰写体现了徐氏精深的古典戏曲声乐造诣和良好的理论素养.然而,沈起凤却独标异说,认为<乐府传声>乃徐大椿剽窃其子徐燨侍姬
熊胆粉[2]为熊科动物黑熊(Selenaretos thibetanus Cuvier.)经胆囊手术引流胆汁而得的干燥浸膏,性寒,味苦,主要有效成分是牛磺熊去氧胆酸.
外语听力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听力水平的提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如何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克服消极不利的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对整个外语
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重要保证。欠发达地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要坚持创新的思维,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注重实用的价值,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用性
目的:阐明甘遂醇提物体内抗病毒有效部位;方法:以柱层析对甘遂醇提物初步分离.流感病毒小鼠肺炎适应株(FM1)对小鼠造模,以醇提物初步分离组分灌胃,最后计算各组分对感染病毒
【正】 医学的任务是研究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的规律,从而寻求防病治病的方法以保障人类的健康。我们的祖先在发展医学的过程中也逐渐创造了一套医学词汇。分析研究这些
[摘要]我国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本文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过程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存在运行机制僵化,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培养条件不足问题做出客观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 教育历程 对策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程:研究生教育是本科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高层次专业教育,是各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也经历了从无到有、借鉴别国研究生教育经验的过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教学工具已经以多种形式应用于各国的大学物理教学中。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