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合作学习作为《思想品德》课堂上的一大“亮点”。它以其切合思想品德课程改革需要和思想品德教育课学科特点,同时有利与学生全方面综合素质的发展等优势越来越多被教师在教学中运用。
[关键词]思想品德 培养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它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单向式教学方式,实现教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并培养了学生与时代需要相吻合的自主、开放、创新的性格特点,能实现个人的社会化。
一、新时期思想品德课需要合作学习
1.思想品德课程改革需要合作学习
思想品德课长期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主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方式进行学习,其活动形式主要是大脑机械记忆的活动,影响了学生全面、健康、主动地发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合作学习切合思想品德教育课学科特点
思想品德学科属于德育学科,这一课程要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并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合作学习宗旨是通过教师设计、布置教学任务,学生以小组为活动单位进行学习,互动合作,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从而获得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合作学习与思想品德课程不谋而合。合作学习所能够体现的价值正是思想品德课本身所追求的目标。
3.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促进思想品德课成绩提高
我们目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智力品质与非智力品质方面存在着脱节现象。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育落实不到实处,而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是指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合作学习也把学生中原来的每个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让大家在合作的范围内竞争,共同优化比较。总之,合作学习不仅强调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發展,而且还力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融知、情、意、行于一体,兼顾认知、情感和技能等多种教学目标的协同达成,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课成绩提高。
二、思想品德课培养合作学习的基本途径
1.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树立合作学习意识
只有具备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得以推行。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例如:在学习“保护我们的家园”一课时,针对环境污染严重与人类浪费严重的问题,我要求学生做一个关于本地区人民用水习惯调查或采集有关污染环境的图片资料,写出具体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调查报告。首先,他们8个人分成两个小组,并推荐一个组长。其中一个小组负责搜寻周边环境污染情况并及时拍成影像,另一个小组负责设计“本地居民日常用水习惯调查表”在同学和社区中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写出结论;然后组长组织大家汇总资料,进行讨论,形成结论。最后,由小组中文采较好的同学生执笔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主动参与,积极想出各种方法和途径开展调查,撰写的社会调查报告思路清晰,观点鲜明,事实确凿,论据充分,令人赞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能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不合作就不能解决问题,惟有合作才是出路”的道理,能逐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树立其合作学习的意识。
2.积极创设条件,努力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首先在空间上的设计。传统课堂上学生很少有合作行为的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课堂的空间形式。秧田式的座位方式,使学生彼此之间没有合作的可能。在当前合作学习的实践中,人们强调学生学习行为的主动性,同时把互动的中心更多地聚焦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如此看来改变课堂的空间形式非常必要。其次,合作学习力求简要清晰、时短量大、有较强的研究与探究价值,能为继起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每小组人数4~5人,最好不超过5人,人数越多,情况越复杂,教师就不好组织和控制,小组要具有异质性:力求小组成员在学业成绩、性别、个性、能力等方面具有异质性和代表性,小组在构成上应体现一个班级的缩影,通常包括好、中、差各类学生,各组的均分大致相等 。组内分工明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明确的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要素。教师要让各组明确自己具体的任务,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还要完成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是谁,该干什么。这样既有助于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也有助于学生合作技巧的形成。小组角色通常有学习汇报者、学习检查者、信息加工者、对外联络者、小组记录者和发言记时员,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角色需要扮演经常变换。
3. 加强学生的合作指导,让学生会合作
学生有了合作意向,并且面对面地坐在一起时,合作学习的开展依然不一定能如愿以偿。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实践中摸索总结,进一步提高合作学习的教学与指导的技能,发挥小组合作的最大效益。
小组活动中,教师不做倾听者,而要当参与者。重视学生间的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者、监控者。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各小组之中发现问题,保障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尤其关注困难学生的表现;要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小组合作行为,避免“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使自己真正成为合作学习中的一员。
小组汇报时,教师不做领导者,而要当引领者。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不是只听听小组汇报就完事了,而要“点在关键外,导在需要时”,还要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看似简单,其实实施起来很费周折。在主体教育思想回归课堂的今天,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群体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4.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喜欢合作
在合作学习小组刚组建时,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合作愿望,而经过一段时间后,则变得兴趣全无、应付了事。当然,其中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恐怕在于学生没有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没有看到合作是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的基本的途径。这时,教师就必须成为一名有心人,留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一举一动,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与鼓励,引导学生用心感悟、思索,在与同伴的倾诉交流中享受那份独特的愉悦。
合作学习使同学们学会了承担责任,培养了其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并让学生学会同学他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提高了学生做人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我们思想品德课教育的最终目的。合作学习正是体现人际交往所产生的教育影响。这种影响是深刻的持久的,我们将为合作学习做更多的尝试,力求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齐韩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启艳.论合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J].北京教育,2001(1)
[关键词]思想品德 培养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它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单向式教学方式,实现教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并培养了学生与时代需要相吻合的自主、开放、创新的性格特点,能实现个人的社会化。
一、新时期思想品德课需要合作学习
1.思想品德课程改革需要合作学习
思想品德课长期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主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方式进行学习,其活动形式主要是大脑机械记忆的活动,影响了学生全面、健康、主动地发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合作学习切合思想品德教育课学科特点
思想品德学科属于德育学科,这一课程要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并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合作学习宗旨是通过教师设计、布置教学任务,学生以小组为活动单位进行学习,互动合作,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从而获得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合作学习与思想品德课程不谋而合。合作学习所能够体现的价值正是思想品德课本身所追求的目标。
3.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促进思想品德课成绩提高
我们目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智力品质与非智力品质方面存在着脱节现象。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育落实不到实处,而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是指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合作学习也把学生中原来的每个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让大家在合作的范围内竞争,共同优化比较。总之,合作学习不仅强调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發展,而且还力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融知、情、意、行于一体,兼顾认知、情感和技能等多种教学目标的协同达成,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课成绩提高。
二、思想品德课培养合作学习的基本途径
1.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树立合作学习意识
只有具备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得以推行。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例如:在学习“保护我们的家园”一课时,针对环境污染严重与人类浪费严重的问题,我要求学生做一个关于本地区人民用水习惯调查或采集有关污染环境的图片资料,写出具体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调查报告。首先,他们8个人分成两个小组,并推荐一个组长。其中一个小组负责搜寻周边环境污染情况并及时拍成影像,另一个小组负责设计“本地居民日常用水习惯调查表”在同学和社区中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写出结论;然后组长组织大家汇总资料,进行讨论,形成结论。最后,由小组中文采较好的同学生执笔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主动参与,积极想出各种方法和途径开展调查,撰写的社会调查报告思路清晰,观点鲜明,事实确凿,论据充分,令人赞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能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不合作就不能解决问题,惟有合作才是出路”的道理,能逐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树立其合作学习的意识。
2.积极创设条件,努力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首先在空间上的设计。传统课堂上学生很少有合作行为的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课堂的空间形式。秧田式的座位方式,使学生彼此之间没有合作的可能。在当前合作学习的实践中,人们强调学生学习行为的主动性,同时把互动的中心更多地聚焦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如此看来改变课堂的空间形式非常必要。其次,合作学习力求简要清晰、时短量大、有较强的研究与探究价值,能为继起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每小组人数4~5人,最好不超过5人,人数越多,情况越复杂,教师就不好组织和控制,小组要具有异质性:力求小组成员在学业成绩、性别、个性、能力等方面具有异质性和代表性,小组在构成上应体现一个班级的缩影,通常包括好、中、差各类学生,各组的均分大致相等 。组内分工明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明确的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要素。教师要让各组明确自己具体的任务,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还要完成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是谁,该干什么。这样既有助于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也有助于学生合作技巧的形成。小组角色通常有学习汇报者、学习检查者、信息加工者、对外联络者、小组记录者和发言记时员,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角色需要扮演经常变换。
3. 加强学生的合作指导,让学生会合作
学生有了合作意向,并且面对面地坐在一起时,合作学习的开展依然不一定能如愿以偿。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实践中摸索总结,进一步提高合作学习的教学与指导的技能,发挥小组合作的最大效益。
小组活动中,教师不做倾听者,而要当参与者。重视学生间的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者、监控者。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各小组之中发现问题,保障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尤其关注困难学生的表现;要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小组合作行为,避免“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使自己真正成为合作学习中的一员。
小组汇报时,教师不做领导者,而要当引领者。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不是只听听小组汇报就完事了,而要“点在关键外,导在需要时”,还要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看似简单,其实实施起来很费周折。在主体教育思想回归课堂的今天,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群体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4.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喜欢合作
在合作学习小组刚组建时,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合作愿望,而经过一段时间后,则变得兴趣全无、应付了事。当然,其中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恐怕在于学生没有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没有看到合作是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的基本的途径。这时,教师就必须成为一名有心人,留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一举一动,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与鼓励,引导学生用心感悟、思索,在与同伴的倾诉交流中享受那份独特的愉悦。
合作学习使同学们学会了承担责任,培养了其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并让学生学会同学他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提高了学生做人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我们思想品德课教育的最终目的。合作学习正是体现人际交往所产生的教育影响。这种影响是深刻的持久的,我们将为合作学习做更多的尝试,力求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齐韩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启艳.论合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J].北京教育,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