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寺堡区立足资源优势,围绕品牌战略,壮大经营规模,坚持用现代农业理念引领葡萄产业发展,使其成为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截至2013年底,红寺堡区葡萄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2.6万亩,其中酿酒葡萄5.81万亩,先后引进葡萄酒加工生产企业11家,2011年,种植的葡萄大面积挂果,经济效益逐步显现,3年生产成瓶葡萄酒累计产值达11亿元。
产业发展优势
政策优势——宁夏贺兰山东麓作为全国最佳酿酒葡萄种植区,所产葡萄含糖量高、糖酸比适中、着色饱满、无污染,葡萄酒质优、适口,已得到全国葡萄界人士及世界葡萄行业人士的普遍认同。2010年,红寺堡区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扩入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同年《中国(宁夏)贺兰山东麓百万亩葡萄文化长廊发展规划》中以“一廊、一心、三城、五群、十镇、百庄”定位宁夏葡萄产业发展规划,其中红寺堡区以“一城两镇一心”的规划比重被列为自治区葡萄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
区位优势——红寺堡区地处宁夏腹地,区域总面积2776平方公里,海拔1240米-1450米。距自治区首府银川127公里,东至盐池县,南至同心县,西接中宁县,北与青铜峡市、吴忠市、灵武市毗邻,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区内建成等级公路502公里,交通便利;区域北靠京藏高速,南邻银福高速、银平公路,西接109国道,东连惠平公路,盐兴公路(S302)、中盐高速公路及中太铁路横穿全境,是东进西出南北贯通最便捷的通道,对促进葡萄产业发展十分有利。
土地资源——红寺堡区行政区域总面积为2767平方公里,可利用土地126.28万亩,土壤质地良好,由灰钙土、新积土、风沙土和盐土4个类型组成。可利用土地中,灰钙土面积为103.6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82.1%,土壤全氮平均为0.37g/kg,红寺堡区境内多以灰钙土为主,土质多为砂壤土,土层厚30cm-100cm,土壤通气性好,春季地温上升快。尤其适合葡萄的生长;风沙土面积为14.18万亩,占11.2%,主要分布在红寺堡区的中部和北部,以红寺堡镇、西泉、柳泉、沙坝、双井子等地较为集中;新积土面积为7.8万亩,占6.2%,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盐土面积为0.57万亩,占0.5%,主要分布在孙家滩、鲁家窑、旧城等地。土壤平均pH值8.5以下,有机质含量4.7g/kg以上;土壤不透水层在3m以下,土层深150cm-350cm,质地疏松,通水、透气性能好,有利于葡萄根系的生长发育。
光热资源——红寺堡区属于温带干旱气候区,大陆型气候特征十分明显。年平均降雨量277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份,平均年蒸发量高达2050毫米,为平均年降水量的7.4倍,干燥度在3.5以上,十分有利于葡萄糖分和酚类物质的形成;同时园内湿度低,年平均湿度低于50%,对低湿条件下发生的葡萄霜霉病等病虫害的防控十分有利。光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8.4℃,5月-10月(生长季)平均气温17.9℃,年活动积温3600℃以上,年有效积温为2000℃以上。平均无霜期大于170天,完全能满足中晚熟葡萄栽培条件(一般要求165天以上);据监测,早霜冻一般在10月15日后来临,而红寺堡区中晚熟葡萄一般在10月10日前基本就采收结束,晚霜在4月15日前结束,遭遇霜冻危害的几率很少,充足的生长期确保了酿酒葡萄的成熟指数(采收期果实的糖酸比,一般要求20-25之间)达到最佳状态。
产业发展思路
红寺堡区葡萄产业发展关键和重点要抓住三个环节,一是种植环节,严把苗木质量,科学规范种植、稳步扩规增效。二是加工环节,增强酒厂生产能力,严格酒厂生产标准,严把葡萄酒生产质量。三是销售环节,要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确保葡萄及葡萄酒销售渠道畅通、产品无积压,具体讲要抓住自治区产业政策,落实和出台地方政府扶持政策两个方面,促进产业增效。
1. 积极争取并落实自治区扶持政策。鼓励产业管理机构、企业及合作组织繁育脱毒嫁接种苗,经技术鉴定合格的,每株补助3元;鼓励业务部门、企业引进国外优质脱毒嫁接种苗、种条,财政补贴最多不超过到岸价的50%;新建集中连片200亩以上,应用整地培肥、沟栽节水等技术,用脱毒嫁接苗建设的基地,每亩一次性补助1500元;鼓励单位、企业建设葡萄优质品种种质资源圃,按照中央财政林业补贴政策,种质资源库每亩每年补助1000元;品种采穗圃、砧木园每亩每年补助500元抚育费;新建砧木园每亩补助1000元;对企业在区外设立的销售专卖店或销售中心,按实际发生费用给予不超过20%的一次性补助,并对企业前两年的营运费用给予不超过50%的费用补助;年销售额500万元以内的,按销售额的3%以补助;年销售额500万元-1000万元的,按销售的2.5%予以补助;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按销售额的2%予以补助;支持葡萄酒自主品牌创建,对新获得巴黎国际葡萄酒大赛、品醇客国际葡萄酒大赛、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等国际葡萄酒金奖的产品,每个一次性补助30万元;对获得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博览会金奖产品的企业每个一次性补助50万元。支持葡萄酒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对参加自治区统一组织的国内展览、推介活动,按照其实际发生费用给予最多不超过70%的经费补助;加强葡萄病虫害统防统治,鼓励葡萄酒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人员成立葡萄病虫害统防统治公司,每个统防统治公司服务基地1万亩以上、农户500户以上,补助30万元;推进葡萄基地机械化管理,建设2000亩以上的葡萄埋土、修剪、施肥、采摘等机械化生产加工示范基地,每个一次性补助100万元;加大成龄葡萄园提质增效,改造提升规模300亩以上品种优良的葡萄园,按照高档葡萄酒酿造理念生产,并与引进的酿酒师、酒庄签订合同,对达标葡萄园每个一次性补助100万元;加强葡萄低产园改造提升,对现有葡萄低产园推广示范清沟、深施肥、斜上架、统防统治等关键技术,每亩一次性补助200元。
2. 加大地方财政扶持力度。以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农民自愿、企业带动为基本发展原则,鼓励企业利用土地流转形式发展葡萄产业。执行先规划、后开沟施肥、再供苗的基本要求,合理布局,严格管理,逐步提升建园标准和管理水平。 (1)在红寺堡已建成酒厂但没有种植基地的康龙、紫尚、中贺、瑞丰4家企业鼓励支持流转农耕地种植葡萄,建设企业自主,质量可控的葡萄基地,每家至少发展3000亩,平均每年不少于1000亩;同时鼓励已经建有种植基地的汉森、天得、隆惠源等企业流转农耕地扩大种植规模。企业流转农耕地必须集中连片规模在1000亩以上;鼓励家庭农场、农户联合体、葡萄产业合作社整合土地资源利用农耕地种植葡萄,规模必须集中连片在1000亩以上。对流转农耕地或联合体集中种植在1000亩以上的规模基地,地方政府一次性每亩补贴1000元(在灌区外围利用国有未利用荒山荒地种植仅享受自治区相关扶持政策,不再享受上述政策),通过人大审查出台地方性政策措施对种植基地办理林权证用于抵押贷款,解决前期投入资金不足的困难。
(2)推广标准化管理。设置独立的葡萄产业管理机构统揽葡萄产业发展,增加人员编制,引进酿造、种植、病虫害防治等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增强技术保障,建设强有力的技术服务队伍,服务企业及农户在葡萄产业发展各环节的技术指导;加强统防统治合作社建设,将葡萄修剪、防治病害、深施有机肥、出埋土等劳动服务由合作社统筹,形成市场机制。由合作社以合同形式对种植基地进行统一化、标准化、机械化管理,每个合作社年签约作业服务面积在5000亩以上,其中与农户签约面积不低于2000亩,200户以上。制定出台严格的、可行的考核管理办法,地方财政每年筹资300万元对其管理、运作成果根据考核结果进行政府性奖励扶持,对采购作业机械进行补贴;引进1-2家葡萄专用有机肥生产企业,对使用专用有机肥的种植户给予销售价10%的政府补贴,全方位、多渠道,努力建设红寺堡区有机葡萄园,坚持打造世界酿酒葡萄产区里的精品区;引进葡萄酒瓶、瓶塞、包装箱(盒)等生产企业,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
(3)安排重点发展酿酒葡萄的红寺堡镇、太阳山镇、南川乡每年每个乡镇整村推进1-2个村,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对该村土地进行重新计划分配,每户用一半土地集中连片种植酿酒葡萄。加强对鹏盛公司智能育苗中心的管理和汉森公司脱毒苗木繁育中心建设的支持,解决苗木纯度和品质不高的问题,红寺堡区酿酒葡萄主要以赤霞珠、黑比诺、梅麓辄,雷司令、蛇龙珠为主,政府不主导其他品种发展。白葡萄以霞多丽为主,根据企业需要自愿发展,农户不再种植。
3. 支持和帮助企业贷款,提升加工和销售能力。针对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对酒厂、酒庄实施便捷通道,优先办理土地使用证、房产证。对流转农民耕地种植酿酒葡萄的种植基地办理林权证,政府以担保等方式协调银行抵押贷款;对规划建设的酒厂、酒庄及农户用于葡萄种植、酿造、收购等的当年贷款,全部纳入自治区贷款贴息补贴范围,给予补贴支持。
4. 创建品牌名牌,规范葡萄酒行业管理,促进地方品牌营销体系建设。一是“汉森”葡萄酒为内蒙古汉森酒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内蒙古注册的商标,该商标获国家知名品牌称号,企业为内蒙古省级龙头企业;“凯仕丽”前身为宁夏科冕实业有限公司,现为上市企业;其他如“罗山”“加宁”“红粉佳荣”“红瑞宝”等为本地注册商标。建议以“罗山”为地方标志性商标,“加宁”“红粉佳荣”“红瑞宝”均为系列产品的子商标,力求品牌名牌的创建和规范葡萄酒行业管理;二是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设置专题广告,加大宣传工作;三是政府每年拿出200万元,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举办产品促销活动和召开葡萄酒节,一方面在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和西安、武汉等全国内陆主要大中城市举办葡萄酒展销会,逐步建成覆盖全国的营销体系;另一方面在红寺堡邀请全国葡萄酒行业人士、产业协会、经销商、专家学者举办产品品鉴会、展销会和葡萄酒节。
5. 积极争取自治区专项扶持。每年把产业规划落实、发展建设情况向自治区人民政府形成专题报告,争取自治区在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贺兰、永宁、青铜峡等实力雄厚的老产区区别对待,加大扶持力度。
6. 培育扶持一家由质检、工商、葡萄产业管理机构等共同监管的综合性、专业性较强、相对独立的葡萄苗木质量和葡萄酒质量检测机构,对苗木质量、病虫害检疫、葡萄酒各项指标进行约束和鉴定,全方位开展专业化及地方权威性管理。
(作者单位:红寺堡区林业局)
责任编辑:闫院平
产业发展优势
政策优势——宁夏贺兰山东麓作为全国最佳酿酒葡萄种植区,所产葡萄含糖量高、糖酸比适中、着色饱满、无污染,葡萄酒质优、适口,已得到全国葡萄界人士及世界葡萄行业人士的普遍认同。2010年,红寺堡区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扩入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同年《中国(宁夏)贺兰山东麓百万亩葡萄文化长廊发展规划》中以“一廊、一心、三城、五群、十镇、百庄”定位宁夏葡萄产业发展规划,其中红寺堡区以“一城两镇一心”的规划比重被列为自治区葡萄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
区位优势——红寺堡区地处宁夏腹地,区域总面积2776平方公里,海拔1240米-1450米。距自治区首府银川127公里,东至盐池县,南至同心县,西接中宁县,北与青铜峡市、吴忠市、灵武市毗邻,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区内建成等级公路502公里,交通便利;区域北靠京藏高速,南邻银福高速、银平公路,西接109国道,东连惠平公路,盐兴公路(S302)、中盐高速公路及中太铁路横穿全境,是东进西出南北贯通最便捷的通道,对促进葡萄产业发展十分有利。
土地资源——红寺堡区行政区域总面积为2767平方公里,可利用土地126.28万亩,土壤质地良好,由灰钙土、新积土、风沙土和盐土4个类型组成。可利用土地中,灰钙土面积为103.6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82.1%,土壤全氮平均为0.37g/kg,红寺堡区境内多以灰钙土为主,土质多为砂壤土,土层厚30cm-100cm,土壤通气性好,春季地温上升快。尤其适合葡萄的生长;风沙土面积为14.18万亩,占11.2%,主要分布在红寺堡区的中部和北部,以红寺堡镇、西泉、柳泉、沙坝、双井子等地较为集中;新积土面积为7.8万亩,占6.2%,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盐土面积为0.57万亩,占0.5%,主要分布在孙家滩、鲁家窑、旧城等地。土壤平均pH值8.5以下,有机质含量4.7g/kg以上;土壤不透水层在3m以下,土层深150cm-350cm,质地疏松,通水、透气性能好,有利于葡萄根系的生长发育。
光热资源——红寺堡区属于温带干旱气候区,大陆型气候特征十分明显。年平均降雨量277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份,平均年蒸发量高达2050毫米,为平均年降水量的7.4倍,干燥度在3.5以上,十分有利于葡萄糖分和酚类物质的形成;同时园内湿度低,年平均湿度低于50%,对低湿条件下发生的葡萄霜霉病等病虫害的防控十分有利。光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8.4℃,5月-10月(生长季)平均气温17.9℃,年活动积温3600℃以上,年有效积温为2000℃以上。平均无霜期大于170天,完全能满足中晚熟葡萄栽培条件(一般要求165天以上);据监测,早霜冻一般在10月15日后来临,而红寺堡区中晚熟葡萄一般在10月10日前基本就采收结束,晚霜在4月15日前结束,遭遇霜冻危害的几率很少,充足的生长期确保了酿酒葡萄的成熟指数(采收期果实的糖酸比,一般要求20-25之间)达到最佳状态。
产业发展思路
红寺堡区葡萄产业发展关键和重点要抓住三个环节,一是种植环节,严把苗木质量,科学规范种植、稳步扩规增效。二是加工环节,增强酒厂生产能力,严格酒厂生产标准,严把葡萄酒生产质量。三是销售环节,要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确保葡萄及葡萄酒销售渠道畅通、产品无积压,具体讲要抓住自治区产业政策,落实和出台地方政府扶持政策两个方面,促进产业增效。
1. 积极争取并落实自治区扶持政策。鼓励产业管理机构、企业及合作组织繁育脱毒嫁接种苗,经技术鉴定合格的,每株补助3元;鼓励业务部门、企业引进国外优质脱毒嫁接种苗、种条,财政补贴最多不超过到岸价的50%;新建集中连片200亩以上,应用整地培肥、沟栽节水等技术,用脱毒嫁接苗建设的基地,每亩一次性补助1500元;鼓励单位、企业建设葡萄优质品种种质资源圃,按照中央财政林业补贴政策,种质资源库每亩每年补助1000元;品种采穗圃、砧木园每亩每年补助500元抚育费;新建砧木园每亩补助1000元;对企业在区外设立的销售专卖店或销售中心,按实际发生费用给予不超过20%的一次性补助,并对企业前两年的营运费用给予不超过50%的费用补助;年销售额500万元以内的,按销售额的3%以补助;年销售额500万元-1000万元的,按销售的2.5%予以补助;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按销售额的2%予以补助;支持葡萄酒自主品牌创建,对新获得巴黎国际葡萄酒大赛、品醇客国际葡萄酒大赛、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赛等国际葡萄酒金奖的产品,每个一次性补助30万元;对获得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博览会金奖产品的企业每个一次性补助50万元。支持葡萄酒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对参加自治区统一组织的国内展览、推介活动,按照其实际发生费用给予最多不超过70%的经费补助;加强葡萄病虫害统防统治,鼓励葡萄酒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人员成立葡萄病虫害统防统治公司,每个统防统治公司服务基地1万亩以上、农户500户以上,补助30万元;推进葡萄基地机械化管理,建设2000亩以上的葡萄埋土、修剪、施肥、采摘等机械化生产加工示范基地,每个一次性补助100万元;加大成龄葡萄园提质增效,改造提升规模300亩以上品种优良的葡萄园,按照高档葡萄酒酿造理念生产,并与引进的酿酒师、酒庄签订合同,对达标葡萄园每个一次性补助100万元;加强葡萄低产园改造提升,对现有葡萄低产园推广示范清沟、深施肥、斜上架、统防统治等关键技术,每亩一次性补助200元。
2. 加大地方财政扶持力度。以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农民自愿、企业带动为基本发展原则,鼓励企业利用土地流转形式发展葡萄产业。执行先规划、后开沟施肥、再供苗的基本要求,合理布局,严格管理,逐步提升建园标准和管理水平。 (1)在红寺堡已建成酒厂但没有种植基地的康龙、紫尚、中贺、瑞丰4家企业鼓励支持流转农耕地种植葡萄,建设企业自主,质量可控的葡萄基地,每家至少发展3000亩,平均每年不少于1000亩;同时鼓励已经建有种植基地的汉森、天得、隆惠源等企业流转农耕地扩大种植规模。企业流转农耕地必须集中连片规模在1000亩以上;鼓励家庭农场、农户联合体、葡萄产业合作社整合土地资源利用农耕地种植葡萄,规模必须集中连片在1000亩以上。对流转农耕地或联合体集中种植在1000亩以上的规模基地,地方政府一次性每亩补贴1000元(在灌区外围利用国有未利用荒山荒地种植仅享受自治区相关扶持政策,不再享受上述政策),通过人大审查出台地方性政策措施对种植基地办理林权证用于抵押贷款,解决前期投入资金不足的困难。
(2)推广标准化管理。设置独立的葡萄产业管理机构统揽葡萄产业发展,增加人员编制,引进酿造、种植、病虫害防治等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增强技术保障,建设强有力的技术服务队伍,服务企业及农户在葡萄产业发展各环节的技术指导;加强统防统治合作社建设,将葡萄修剪、防治病害、深施有机肥、出埋土等劳动服务由合作社统筹,形成市场机制。由合作社以合同形式对种植基地进行统一化、标准化、机械化管理,每个合作社年签约作业服务面积在5000亩以上,其中与农户签约面积不低于2000亩,200户以上。制定出台严格的、可行的考核管理办法,地方财政每年筹资300万元对其管理、运作成果根据考核结果进行政府性奖励扶持,对采购作业机械进行补贴;引进1-2家葡萄专用有机肥生产企业,对使用专用有机肥的种植户给予销售价10%的政府补贴,全方位、多渠道,努力建设红寺堡区有机葡萄园,坚持打造世界酿酒葡萄产区里的精品区;引进葡萄酒瓶、瓶塞、包装箱(盒)等生产企业,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
(3)安排重点发展酿酒葡萄的红寺堡镇、太阳山镇、南川乡每年每个乡镇整村推进1-2个村,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对该村土地进行重新计划分配,每户用一半土地集中连片种植酿酒葡萄。加强对鹏盛公司智能育苗中心的管理和汉森公司脱毒苗木繁育中心建设的支持,解决苗木纯度和品质不高的问题,红寺堡区酿酒葡萄主要以赤霞珠、黑比诺、梅麓辄,雷司令、蛇龙珠为主,政府不主导其他品种发展。白葡萄以霞多丽为主,根据企业需要自愿发展,农户不再种植。
3. 支持和帮助企业贷款,提升加工和销售能力。针对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对酒厂、酒庄实施便捷通道,优先办理土地使用证、房产证。对流转农民耕地种植酿酒葡萄的种植基地办理林权证,政府以担保等方式协调银行抵押贷款;对规划建设的酒厂、酒庄及农户用于葡萄种植、酿造、收购等的当年贷款,全部纳入自治区贷款贴息补贴范围,给予补贴支持。
4. 创建品牌名牌,规范葡萄酒行业管理,促进地方品牌营销体系建设。一是“汉森”葡萄酒为内蒙古汉森酒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内蒙古注册的商标,该商标获国家知名品牌称号,企业为内蒙古省级龙头企业;“凯仕丽”前身为宁夏科冕实业有限公司,现为上市企业;其他如“罗山”“加宁”“红粉佳荣”“红瑞宝”等为本地注册商标。建议以“罗山”为地方标志性商标,“加宁”“红粉佳荣”“红瑞宝”均为系列产品的子商标,力求品牌名牌的创建和规范葡萄酒行业管理;二是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设置专题广告,加大宣传工作;三是政府每年拿出200万元,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举办产品促销活动和召开葡萄酒节,一方面在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和西安、武汉等全国内陆主要大中城市举办葡萄酒展销会,逐步建成覆盖全国的营销体系;另一方面在红寺堡邀请全国葡萄酒行业人士、产业协会、经销商、专家学者举办产品品鉴会、展销会和葡萄酒节。
5. 积极争取自治区专项扶持。每年把产业规划落实、发展建设情况向自治区人民政府形成专题报告,争取自治区在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贺兰、永宁、青铜峡等实力雄厚的老产区区别对待,加大扶持力度。
6. 培育扶持一家由质检、工商、葡萄产业管理机构等共同监管的综合性、专业性较强、相对独立的葡萄苗木质量和葡萄酒质量检测机构,对苗木质量、病虫害检疫、葡萄酒各项指标进行约束和鉴定,全方位开展专业化及地方权威性管理。
(作者单位:红寺堡区林业局)
责任编辑:闫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