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文心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nv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使用茶的国度。自神农氏起,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茶文化历史。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中国人之使用茶,绝非仅限于饮食。唐宋以来,茶艺之事,更为繁盛。茶文化的内容还涉及文学艺术的很多领域,而历史上的茶文学资料不但成为记录、传播茶作为可饮食的植物的科学文献,更可作为我们探知茶事活动中,中国人,特别是文人群体的茶情、茶思、茶品,进而透视其对于文学和人生的把握与体会。一些版本的语文教材曾出现过《说茶》《碧螺春》《陆羽与〈茶经〉》等文章,但说明性强,文学性弱。若能使学生,尤其是具有一定基础的高中生,较为系统地了解中国茶文学,不但可补教材之不足,更可促进其了解中国文化的某些特质和文学思维方式,陶冶高洁情操,提升审美品位。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养成对学习对象相关资料的检索、甄别、分类、分析等能力,了解茶文化的相关知识。
  2.在专题阅读中,掌握对某一类题材文章的分析和认知能力(即体裁、主题、表现方式等的同异),进一步提高文学和文化素养。
  3.领略中国文学中茶类作品的文化内涵,分析思考茶文化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产生对中国茶文学的注意、兴趣和研究甚至是创作的欲望。
  二、 教学难点
  1. 对于不饮茶和对不关注茶文化的学生来说,本课难在启蒙。
  2. 对特定题材的一类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的方法,本课难在启发。
  3. 一些茶文学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是难点。
  三、 教学设计
  (一) 课前课题布置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以下课题,并搜集相关资料:
  1. 按照不同的文学体裁搜集典型的茶文学文本,将其归类,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2. 分析茶文学作品中呈现了茶的哪些特质,作者是怎样将作为可饮食的茶的植物属性和作为文化载体的茶的人文属性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
  3. 思考茶文学作为茶文化的文学载体,要表达作者怎样的文化人生的态度,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以及这些内容和我们自身的生活体验有没有共鸣和距离。
  (二) 课堂环节预设
  1. 不同体裁的茶文学文本资料的分类整合及简单分析,课堂上要求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并略谈感受(学生掌握的资料不必求全,同时可择自己有感受的文本进行分析)。
  (1) 茶赋
  A. 第一篇茶赋——晋代杜育《荈赋》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以上写茶叶的生长环境、态势及条件)。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以上写茶的采摘)。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以上写茶器);酌之以匏,取式公刘(以上写饮茶之法)。惟兹初成,沫沈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以上描写茶汤)。
  本赋全文已经不传。作者以文学语言描写茶事全过程,虽未深及比兴,但画线语句呈现出茶的艺术美感,引人产生美好联想。
  B.盛唐茶事——顾况《茶赋》
  稽天地之不平兮,兰何为兮早秀,菊何为兮迟荣。皇天既孕此灵物兮,厚地复糅之而萌。惜下国之偏多,嗟上林之不生。至如罗玳筵,展瑶席;凝藻思,开灵液;赐名臣,留上客;谷莺啭,宫女嚬;泛浓华,漱芳津;出恒品,先众珍。君门九重,圣寿万春,此茶上达于天子也。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杏树桃花之深洞,竹林草堂之古寺。乘槎海上来,飞锡云中至。此茶下被于幽人也。雅曰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可怜翠涧阴,中有碧泉流。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轻烟细沫霭然浮,爽气淡烟风雨秋。梦里还钱,怀中赠橘,虽神秘而焉求。
  本赋画线语句点明茶的特性适合于“幽人”,寄托了作者清幽雅淡、涤荡尘嚣的胸怀。
  C.宋代茶思——吴淑《茶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黄庭坚《煎茶赋》、王十朋《茶赋》
  D.清人茶趣——纪昀《荷露烹茶赋》、梅曾亮《普洱茶赋》
  赋作为一种善于铺陈的文体,写茶常涉及其体貌、功用、饮食方法等,宋人以后更联系典故、社会、经济、趣味等,足见茶与社会生活交涉渐趋深广,文人所抒写的情思及其文学表现亦渐趋丰富。而赋体文章词句曼长,辞彩华茂,故不如诗词之为多。
  (2) 茶诗
  A. 最早的现身——晋代左思《娇女》
  本诗五十六句,被陆羽《茶经》选录十二句,内容主要涉及茶事,无多文学启发。
  B.诗仙赏茶——唐代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C.诗僧茶道——唐代僧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本诗第一个提出了“茶道”的概念,并借“涤昏寐”“清我神”“便得道”的“三饮”诠释了领悟茶道的过程,突出不“自欺”的“真”,可谓茶文学中醒目的篇章。
  D.七碗茶歌——唐代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以上节选本诗一段,被人称为“七碗茶歌诗”。其借“七饮”的过程描述了作者饮茶的精神享受,似已是一首“得道”之诗,细味之可探知腹有诗书的文人的内心世界。
  E.茶诗宝塔——唐代元稹《茶》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元稹的这首宝塔诗与前一首卢仝的诗重在写超脱的精神世界不同,读到最后,展示的是一种儒家积极的人生态度。
  F.东坡试茶——宋代苏轼《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苏轼以茶与明月、清泉交沁共生,伴随着万壑松风,表达了自己超然的人生观,这种由茶体现的人生态度,还可在《试院煎茶》“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等诗句中觅得。
  附:茶词曲荐读存目
  宋代黄庭坚《西江月·茶》(北苑龙团)、宋代秦观《满庭芳》(雅燕飞觞)、宋代刘过《好事近·咏茶筅》(谁听碧琅玕)、金代王喆《解佩令·茶肆茶无绝品至真》(茶无绝品);元代李德载《喜春来·赠茶肆》(茶烟一缕轻轻扬)等。
  (3) 茶文
  茶性拟人——宋代苏轼《叶嘉传》
  本文是一篇以拟人写法写出的纪传体茶文,文章中一些语句描写“叶嘉”的诸如“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勃然吐气”“真清白之士”等语句及其相关情节内容,写出了人即是茶、茶即是人的清高纯粹、苦正不阿的品质,似为作者人格的映射。这篇文章以典型的艺术手段将茶品与人品有机结合,彰显了茶文学融合茶性之说明与人文之关怀为一体的文学理念。
  其他荐文存目:
  宋代欧阳修《〈龙茶录〉后序》、宋代唐庚《斗茶记》、元代杨维桢《煮茶梦记》、明代徐岩泉《茶居士传》、明代张岱《闵老子茶》等。
  (4) 茶联
  对联是传统文人雅好,嘉联不胜枚举,因其形制精短,故不利铺陈,宜选择切题高雅、命意高远且有寄托的茶联进行欣赏,如清代溥山的茶联:“竹雨送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将几种高雅的因素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的氛围,读之令人神往。
  2. 分组讨论课前布置的课题。经过讨论,应可获得以下领悟:
  (1)关于茶的特质,前人多有概括,如宋代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简洁,韵高致静。”这些都是以茶的植物属性为基础,经过人的品味而得出的概括性结论。我们发现,这些美好的形容词也可以用在概括人的优卓品格之上。且茶文学中的茶,可以和象征着美好内涵的明月、清泉、松风、竹雨等意象连缀,和谐一致地表现文人的士大夫情怀。
  (2)从最早的晋代杜育的《荈赋》开始,茶文学一般的都是兼顾茶事(既生活中如何使用茶)与茶品(即茶的品质与人品相通之处)而展开的,这是此类茶文学和某些单纯叙写茶事的科学类文献(如唐代陆羽《茶经》)的不同之处。
  (3)茶文学发展到宋代苏轼、明代徐岩泉的笔下,全然人格化,表明文人对茶品的全面接受,并愿意把茶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以茶作为自己人格的代言。
  (4)茶文学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内容多样,如宋代唐庚《斗茶记》以“终日蒙福而不知”的斗茶体验,将自然的茶和随顺自然的生活联系起来,又如宋代黄庭坚《煎茶赋》中由煎茶而产生了“盖大匠无可弃之材,太平非一士之略”的关于修齐治平的感慨。我国文化素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而茶文学的载道则体现为明哲(即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综合体现)、养德、明思,更重要的是与发现“人”的美好品格相一致。
  (5)茶文学中有的内容无甚寄托比兴,全然可作为科学文献视之,而本课材料所引,重在将茶品和人格有机联系、融洽一体者,方可见出文学类文本对于人生的指导意义,也才更可看出茶文学作为一门特殊题材的文学作品,其彰显人文精神的功用。
  (6)文人之所以可以由茶文学表现深广的人文关怀,尤其是美好的人格向往,究其原因还在于茶品与人品的共性。如宋代苏轼《叶嘉传》以茶的“苦”与人的苦行苦诤联系起来即是明例。后代文学作品抒发此类感悟者很多。特别是当前可见的茶品种纷繁,依据不同品类可获得不同感受。
  (三)课后引申探讨话题
  1.高中生接触到的此类文学类文本明显不足,且高中生爱喝茶的似乎不多,对茶有研究的更为少见。作为高中生,如何面对茶文学文化,如何发现和感悟其中的文学艺术魅力和人生真谛,是值得重视的课题。
  2.茶在小说、戏曲等文学类文本中的体现本课未探究,还有待进一步研讨。
  3.我们读过一些关于茶的实用类文本,往往说明性强,且就题论题。但其实古文中的一些文章就等于是现在的实用类文本,但是其文学性很强,常旁涉相关话题,引人联想。如何把现代汉语语境中的实用类文本写得更有文学性和人文色彩,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4.茶除了与文学结缘,还与书法、绘画、工艺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有密切的联系。请同学们课余时间依据兴趣搜集资料,进行分析。
  5.希望同学们在本课中获得的领悟的基础上尝试创作茶文学,但应以有品茶实践为前提,不能凭空造作。
其他文献
很多年前  我做过一个梦  梦里我们手牵着手  冬日的风穿过指缝  醒來后  一个声音隐隐地说  “我们十指相扣”  “却抵不过寒风”
●农忙  披星戴月度生涯,春插禾秧夏割麻。  四季繁忙难得歇,村田几亩累农家。  ●耕田  初晴雨过好耕田,农父驱牛快着鞭。  转辗新泥翻作浪,铁犁划破水中天。  ●插秧  退步原来是向前,村姑农嫂绣春田。  桃腮泥溅花千朵,玉指穿通水底天。  ●农家暮归  垂霞暮日没西天,几处田庐笼饮烟。  村路忽闻乡土調,鞭牛耕父到门前。  ●农乡  灰砖黛瓦小屯庄,几缕炊烟笼竹篁。  蔬菜棚中多素艳,葡萄架
著名特级教师陆志平说过:“学校的语文教育要突出重点,就是要重视读、写。”阅读与写作是中学生语文学习和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是反映中学生学习、思想的窗口;阅读与写作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一对翅膀”,学生有此“双翼”,从考试角度来说将稳得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然而当下初中特别是农村薄弱初中语文的阅读和写作却都不尽如人意,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脱节的,教学过于重视阅读,轻视表达能力的提高;教研活动大多数情况下
本期封面画作是邵灶友所绘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诗意图。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题解  望湖楼,在杭州西湖昭庆寺前。本题共五首,这是第一首。诗人在酒醉中,生动如实地描绘了一场大阵雨由黑云翻滚、倾盆而下至风来雨散的过程。  注释  翻墨:像翻洒的墨汁似的。  白雨跳珠:白色的雨点像
“少教多学”是针对“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缺失,主体性被压制;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的现象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尝试。这一做法一开始就受到了广泛关注,许多学校大力提倡,积极推行,甚至为彻底改变过去教师一讲到底、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硬性规定一节课教师讲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我认为这种锐意改革的态度
[摘 要: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初中生生活的主要环境是学校,而班级文化对于初中生人的人格养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初中生会面对许多新的问题,如何对他们进行管理,指导他们健康成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后续发展,在初中班级管理中采用柔性管理的模式,可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班级管理;“柔性管理”;运用策略]  与传统的班级管模式不相同,柔
[摘 要:在几何的教学过程中,在讲清楚基本概念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通过类比、联想、拓展等数学方法,从多个方面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一题多解。教师在课堂上,要多挖掘一些行之有效的一题多解的例题和习题,去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  关键词:一题多解;数学思想;探索创新]  八年级阶段,学生开始全面接触平面几何问题,对几何问题的解决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学生的几何思维还稍显稚嫩
不久前,笔者“送教下乡”时抽取的教学篇目是《林黛玉进贾府》。文章很长,人物关系复杂,作为公开课真让人纠结。思考良久,笔者决定撇开众多的人物形象,从文中的“笑”字入手,导入时对各种各样的笑作了铺垫,随后设计了如下主问题:请找出文中二十八处“笑”字,取其中一处你认为最有深意的“笑”,说说理由。  没想到这个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欲望,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能结合贾府中不同人物的身份、语言、动作、神态等
[摘 要: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参与进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本文所探讨的是初中体育教学分析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性的方法。以期通过本文理论的研究给实际的体育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初中体育;体育教学;学生;主动参与性]  要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课堂必须是有趣的,有吸引力的,而如何才能吸引学生,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了解这个特定阶段学生的喜好是什么?比如对于初
[摘 要:我国的高校教学水平在近些年取得了显著的提高,这对大学英语教育来说是一种机遇,但同时现在的大学英语教育还面临诸多困境,比如教学效率比较低下、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大学教育现代化进程。尽管已经大学阶段,但是很多学生学习的依旧是“聋哑英语”,学生既不能听也不能说,只能做对试卷上的题目,这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没有丝毫益处。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主要困境,并提出一些相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