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言文教学中少教多学的度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BBCCPANJI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教多学”是针对“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缺失,主体性被压制;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的现象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尝试。这一做法一开始就受到了广泛关注,许多学校大力提倡,积极推行,甚至为彻底改变过去教师一讲到底、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硬性规定一节课教师讲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我认为这种锐意改革的态度值得肯定,但做法未免过于荒唐。少教到底少多少合适?教的深浅又如何?多少谓多?拿什么来衡量?少与多确确实实是有“度”的。但它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在于客观需要,多与少必须辩证对待,不可一刀切。
  首先,这个度是由我们的教学目的决定的。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教材中的文言文因其年代久远,与现代汉语迥异,与学生生活有较大距离,不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但它们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是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淘洗而积淀下来的文化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所以文言文教学必然会因其独特性而有别其他文学作品的教学。因而文言文教学的内容一般应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内容是语言文字的层面,第二个是文章或者文学的层面,第三个就是传统文化的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基础,是我们进入文本的通道。第二个层面是感悟和品味,是登临殿堂之门的咀嚼鉴赏,是文学素养的提升。第三个层面,是传承与发扬,是登堂入室后对延续民族文化命脉、文化之根使命的担当。“少教多学”的文言教学首先必须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来完成这一根本任务。如果一味的“少教”,将教学停留在第一、第二个层次,为“少教”而少教、浅教,那么学生不仅难以达到“多学”,甚至是难以学到语文知识,这样的“少教”又有何意义?相反,如果学生力不能达,教师的“多教”达到了理解、鉴赏、文化渗透的目的,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悦,收益最大化,这样的“多教”又有何不可?
  其次,这个度是由我们的教学对象的客观需要决定的。
  《礼记·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而不要压抑他们,要指导学生学习门径,而不是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引而弗牵,师生关系才能融洽、亲切;强而弗抑,学生学习才会感到容易;开而弗达,学生才会真正开动脑筋思考,做到这些,就可以说得上是善于诱导了。孔子也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揭示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打开他们的思路,而不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以便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从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使智慧和思维能得到真正的发展。“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与“发”,都有个“度”的问题在里面,都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个度和前提就是由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的状况决定的。
  高中三年,同一个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思维能力是不同的,进入高三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较快崛起之势,与高一、高二不可同日而语。同一个人学习新知识与复习旧知识情况也不相同。一个授课班几十个人,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差异更大。打基础阶段教就应多,领进门后学就应多;高一教师查漏补缺教的应多,高三温故知新学的应多;单元教学第一课是示范,教的应多,后面几课是学生模仿、比较、运用知识,学的应多。教与学孰多孰少,这个度应在于尊重教育规律,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情。
  再次,这个度是由我们的教学内容决定的。
  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深浅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人物传记类比写景状物类文章容易,写景状物类文章又比议论、说理类文章容易。每一篇文言文的教学也存在难易不同的三个层次。
  文言文教学的第一个层面是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和把握。经过教师讲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文言文的词汇、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能够借助工具书、上网查阅等手段达到疏通字词、理解文意的第一个层面。这个层面若由浅入深,由课内到课外,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学生文言阅读的能力。有了初步的阅读文言的能力,教师就可以对学生们解决不了的问题稍加点拨,做到少教甚至不教。如一词多义在具体语境中义项选择,实词推断的技巧和方法,把握人物个性过程中学生容易忽视的细节,结合整个文章准确翻译句子进行推断等等。这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奠基,是第一个层次上教师应有的教,没有教师的教,学生就难以进入文言文的大门,就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作品。当然,领进门后,学生们的学就有了基础,少教、不教就会实现。
  文言教学的第二个层面是对文学作品的品味鉴赏。学会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没有一定的审美、鉴赏知识,学生难以获得欣赏作品的乐趣,难以真正读懂作品。初中到高中,是学生形成鉴赏文学作品思维的重要时期,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之前,他们头脑中文学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是空白,学生的能力远远达不到品出作品滋味的境地,需要教师引领他们去填补空白。这一阶段教师的教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写景状物类作品的虚实结合、以动衬静、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多种修辞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调动、色彩的相互映衬、正侧面描写、不同作品中塑造的各类人物形象、不同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等,这是学习文言文的较高层次,教师引入门、指明路的环节依然不可缺少,不能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自己学。否则学生读不出门道,激情和兴趣很快就会消失殆尽,学习借鉴文言的更高层次就难以达到。一些教师浅教、少教文言文,将文言文教学停留在文意的理解和把握上,停留在高考的应试上,不仅仅影响了自己,更是贻误了众多的学生,值得警惕!
  文言教学的最高层次是文化层面,这是许多教师躲着走的层面,它的内涵丰富,与教师的文化素养、专业素养息息相关。且文章不同,文化内涵往往不同。如何教?如何引?的确是一个颇值得研究的课题。一篇文言文的文化内涵能否深入地揭示出来,考验的是教师的功力。不同教师会有不同的视角,选取的切入点、深浅自会有所不同。单凭学生的阅历和能力是难以企及的,教师的教和引自然也是一种必然。例如王君老师执教的《湖心亭看雪》,王老师没有因初中生阅历浅、文本翻译难度不大而浅教。开篇就设置了悬念:“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接着王老师以“痴”为感知全文的切入点,引领学生感知痴人的痴行,感知痴人眼中清冷、浩大、孤独的“痴景”,感知痴人张岱视世俗世界而不顾,眼中只有融入自己的宇宙自然的境界。进而感知张岱在这片山水中寻找心灵的归依、心智的独一的行为。王老师巧妙抛出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毛线球”,让学生的讨论逐渐提升层次,不知不觉地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世界,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找到了揭示文字背后深刻文化内涵的“金苹果”。这样的教,当然会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日积月累,定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如此的教又怎么能少呢?
  总之,“少教多学”,不能以时间多少来论,而应该看教与学是否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是否尊重了教育教学的规律,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高效达成了教学目标,取得了最大效益,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这就是衡量“少教多学”“少”与“多”的标准,教与学不是绝对的矛盾对立体,而应是和谐统一的存在。
其他文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单元提示中的单元目标是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求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予的旨趣。  《赤壁赋》的作者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案”的冤案中,之后,他从监狱里走来,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县城走来。余秋雨对此高度评价,认为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
[摘 要: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语文教育资源。如何将二十四节气与古诗词教学有效融合呢?一是以诵读古诗词为活动,弘扬传统文化;二是以赏析古诗词为形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三是以节气文化为主题,拓展学生的文化生活。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古诗词教学;策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首诗是统编版六年级教材里的一篇古诗《寒食》,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上能“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笔者积极尝试在这些要求下探索议论文写作训练新思路,强调写时事短评,并在多年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时事短评提出的背景  1.语文课堂的局限性  从当今的教育体制来看,语文作文乃至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课本分析多了,练习评讲多了;社会关注少了,
有的语文课堂里充斥着“教师华而不实的泛泛而谈”“无休无止的一问一答”“令人眼花缭乱的作秀表演”“光怪陆离的媒体展览”“引经据典的条分缕析”。正如语言大家张志公所批评的那样:“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  “豪华落尽见真淳。”语文课堂应当倡导简约之美。但简约不是随意,它是一种精湛设计;简约不是低能,它是一种高效整合;简约不是无为,它是一种教学境
[摘 要:作为老师,如果能指导学生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学生的阅读体验一定会大不相同。当我们在共读中拥有了共同的语言密码时,那种交流的快乐是旁人无法知晓的,也是无以言表的。老师作为孩子们的领路人,就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给他们播下启蒙的种子,启迪孩子们在书海中、在人生路上去继续追寻属于自己的生命之光,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关键词:导读引路;话题推进;升华启迪]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指出:
要创新课堂教学,“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是原则,重在理念、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是导向,如何在遵循原则的前提下,围绕导向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每位教师研究探索的目标。教无定法,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创新?就古诗文教学而言,创新的着力点在哪里?研究和探索中,我始终充满困惑,《拟行路难》一课的教学,让我若有所悟,感触颇深,连缀成文,请同仁指教。  《
很多年前  我做过一个梦  梦里我们手牵着手  冬日的风穿过指缝  醒來后  一个声音隐隐地说  “我们十指相扣”  “却抵不过寒风”
●农忙  披星戴月度生涯,春插禾秧夏割麻。  四季繁忙难得歇,村田几亩累农家。  ●耕田  初晴雨过好耕田,农父驱牛快着鞭。  转辗新泥翻作浪,铁犁划破水中天。  ●插秧  退步原来是向前,村姑农嫂绣春田。  桃腮泥溅花千朵,玉指穿通水底天。  ●农家暮归  垂霞暮日没西天,几处田庐笼饮烟。  村路忽闻乡土調,鞭牛耕父到门前。  ●农乡  灰砖黛瓦小屯庄,几缕炊烟笼竹篁。  蔬菜棚中多素艳,葡萄架
著名特级教师陆志平说过:“学校的语文教育要突出重点,就是要重视读、写。”阅读与写作是中学生语文学习和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是反映中学生学习、思想的窗口;阅读与写作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一对翅膀”,学生有此“双翼”,从考试角度来说将稳得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然而当下初中特别是农村薄弱初中语文的阅读和写作却都不尽如人意,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脱节的,教学过于重视阅读,轻视表达能力的提高;教研活动大多数情况下
本期封面画作是邵灶友所绘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诗意图。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题解  望湖楼,在杭州西湖昭庆寺前。本题共五首,这是第一首。诗人在酒醉中,生动如实地描绘了一场大阵雨由黑云翻滚、倾盆而下至风来雨散的过程。  注释  翻墨:像翻洒的墨汁似的。  白雨跳珠:白色的雨点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