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无不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这说明语文学习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给学生较多的课外实践机会,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语文素质。语文课外活动的指导方法是很重要的。
一、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生活
语文学习与生活脱离了联系或联系不紧密,是学生语文能力普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势在必行。
1.透视热点,激发兴趣
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动力,可以激活学生的创造力。方法有:
①影视讨论会。针对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指导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如:分析完小说的三要素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后,可组织讨论学生喜爱看的健康的电视、电影,要让学生明白:“好看”不只是看热闹,要学会欣赏,看出味道,而这离不开语文的扎实功底。
②歌词欣赏会。学习诗歌后,让学生搜集有关某一主题的流行歌曲,边让学生表演边指导学生欣赏,去粗存精。
③制作卡片。《汉字、语言》专题中说祖国的语言十分丰富,学完后,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有关新近出现的时髦语或口头禅,进而分类搜集一些词语,制成卡片,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
其他的方法诸如“给好朋友的一封信”、“介绍我的一天”、活动的“现场解说”等,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认识到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引导观察,感悟生活
①郊游。结合学习有关课文,组织学生去郊游,让学生明白自己观察到的景色和作者所描绘的景色有何不同,自己此时的感受和作者又有何不同,为何会有这些不同等,从而揣摩不同的生活经历对人的影响。
②观察日记。可以是景、物、人、事。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并记下自己父母在不同情境下的背影;学完《散步》一文后,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人在散步时的情状,揣摩其当时心境……不断观察,及时练笔,积累生活素材,从生活中提炼“灵感”,获取“顿悟”。
3.开辟园地,营造氛围
①办报。指黑板报、墙报、手抄小报。结合教材的中有关知识,指导学生选择贴近生活的、有意义的材料,自己动笔,每月一期。②“新闻角”。让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的耳闻目睹及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在班级发布“一句话新闻”,每月统计一次,看看谁发布的新闻多,并给予奖励。另外,还可以其它各种有趣的方法来营造氛围。
二、推荐读物,再现生活
语文教学的实践表明:凡是课外阅读组织得好的,教学效率就高,成果就大。指导的具体方法是:
1.结合课内节选的原著。如:讲《威尼斯商人》时,即向学生推荐莎士比亚写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从中了解整部作品以及莎翁的精美语言;讲《筑路》时就指导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2.结合课外的内容、体裁推荐读物。如读《老杨同志》,即推荐著名语言大师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在中日民族矛盾占主导地位之外,也存在着严重的剥削阶级向人民争夺根据地领导权的斗争等。
3.推荐可进行比较阅读的读物。如讲高尔基的《海燕》,即推荐郑振铎的《燕子》等,使学生通过比较,学到不同作家写同类型文章的不同立意和写作技巧。
当然,在推荐课外读物的同时,还应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如精读、略读、浏览、速读、读梗概等,并有计划、有选择地指导审美、鉴赏的技巧。
三、让学生抛开教材学会生活
1.开展活动,表现生活。让学生参加文学社团,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举办“生活中的故事会”,找错误比赛,专题“小演讲、辩论会”等。
2.深入社会,展现自我。比如让学生当“小导游”;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走上街头进行宣传;开展“参观”、“访问”、“调节误会、纠纷”等活动,使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悟”出道理,达到“文道合一”。
指导语文课外活动是一个老课题,但因课堂教学而又常常被许多语文老师所忽视。笔者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已初步取得了成效,突出表现在:学生的视野开阔,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强,听、说、读、写能力逐步提高。在开展活动、取得成效的同时,笔者也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在活动的指导和开展上,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趣味性。活动课的内容、形式、情境、目标应从趣味性出发,激发学生的参与钻研的兴趣,寓“学”与“乐”。
2.活动性。语文课外活动必须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语文素质。
3.自主性。从活动的设计到开展,要让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权,让他们独立思考、独立体验,在自学、自得、自理中,培养独立性、自觉性、创造性以及各种能力。
4.明确性。每开展一次活动,目标必须明确,指导必须切实具体。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要求,指导也应有所区别。同时做到分量适度,不加重学生负担。否则,学生疲于奔命,结果得不偿失。
5.生活化。要紧密联系生活,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认识生活、感悟生活、融入生活,在生活中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在生活中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
总之,语文课外活动,既要切实、有计划、持之以恒地有效“开展”,又要注重指导,以课堂指导课外、课外补充课内为出发点,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社会,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生活
语文学习与生活脱离了联系或联系不紧密,是学生语文能力普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势在必行。
1.透视热点,激发兴趣
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动力,可以激活学生的创造力。方法有:
①影视讨论会。针对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指导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如:分析完小说的三要素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后,可组织讨论学生喜爱看的健康的电视、电影,要让学生明白:“好看”不只是看热闹,要学会欣赏,看出味道,而这离不开语文的扎实功底。
②歌词欣赏会。学习诗歌后,让学生搜集有关某一主题的流行歌曲,边让学生表演边指导学生欣赏,去粗存精。
③制作卡片。《汉字、语言》专题中说祖国的语言十分丰富,学完后,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有关新近出现的时髦语或口头禅,进而分类搜集一些词语,制成卡片,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
其他的方法诸如“给好朋友的一封信”、“介绍我的一天”、活动的“现场解说”等,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认识到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引导观察,感悟生活
①郊游。结合学习有关课文,组织学生去郊游,让学生明白自己观察到的景色和作者所描绘的景色有何不同,自己此时的感受和作者又有何不同,为何会有这些不同等,从而揣摩不同的生活经历对人的影响。
②观察日记。可以是景、物、人、事。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并记下自己父母在不同情境下的背影;学完《散步》一文后,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人在散步时的情状,揣摩其当时心境……不断观察,及时练笔,积累生活素材,从生活中提炼“灵感”,获取“顿悟”。
3.开辟园地,营造氛围
①办报。指黑板报、墙报、手抄小报。结合教材的中有关知识,指导学生选择贴近生活的、有意义的材料,自己动笔,每月一期。②“新闻角”。让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的耳闻目睹及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在班级发布“一句话新闻”,每月统计一次,看看谁发布的新闻多,并给予奖励。另外,还可以其它各种有趣的方法来营造氛围。
二、推荐读物,再现生活
语文教学的实践表明:凡是课外阅读组织得好的,教学效率就高,成果就大。指导的具体方法是:
1.结合课内节选的原著。如:讲《威尼斯商人》时,即向学生推荐莎士比亚写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从中了解整部作品以及莎翁的精美语言;讲《筑路》时就指导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2.结合课外的内容、体裁推荐读物。如读《老杨同志》,即推荐著名语言大师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在中日民族矛盾占主导地位之外,也存在着严重的剥削阶级向人民争夺根据地领导权的斗争等。
3.推荐可进行比较阅读的读物。如讲高尔基的《海燕》,即推荐郑振铎的《燕子》等,使学生通过比较,学到不同作家写同类型文章的不同立意和写作技巧。
当然,在推荐课外读物的同时,还应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如精读、略读、浏览、速读、读梗概等,并有计划、有选择地指导审美、鉴赏的技巧。
三、让学生抛开教材学会生活
1.开展活动,表现生活。让学生参加文学社团,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举办“生活中的故事会”,找错误比赛,专题“小演讲、辩论会”等。
2.深入社会,展现自我。比如让学生当“小导游”;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走上街头进行宣传;开展“参观”、“访问”、“调节误会、纠纷”等活动,使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悟”出道理,达到“文道合一”。
指导语文课外活动是一个老课题,但因课堂教学而又常常被许多语文老师所忽视。笔者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已初步取得了成效,突出表现在:学生的视野开阔,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强,听、说、读、写能力逐步提高。在开展活动、取得成效的同时,笔者也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在活动的指导和开展上,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趣味性。活动课的内容、形式、情境、目标应从趣味性出发,激发学生的参与钻研的兴趣,寓“学”与“乐”。
2.活动性。语文课外活动必须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语文素质。
3.自主性。从活动的设计到开展,要让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权,让他们独立思考、独立体验,在自学、自得、自理中,培养独立性、自觉性、创造性以及各种能力。
4.明确性。每开展一次活动,目标必须明确,指导必须切实具体。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要求,指导也应有所区别。同时做到分量适度,不加重学生负担。否则,学生疲于奔命,结果得不偿失。
5.生活化。要紧密联系生活,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认识生活、感悟生活、融入生活,在生活中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在生活中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
总之,语文课外活动,既要切实、有计划、持之以恒地有效“开展”,又要注重指导,以课堂指导课外、课外补充课内为出发点,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社会,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