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学前教育中,重要的不是幼儿学会了多少知识,而是引导幼儿养成基本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科学实验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神奇的实验现象来引导幼儿提出可能的假设,并组织幼儿进行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验证或是推翻自己的假设,最终再经历实验结果的总结。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将幼儿看作一个小科学家,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与科学家相似的问题,不仅可以锻炼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通过动手能力的提升来增强幼儿的学习能力。本文从“提出假设”“动手操作”“归纳结果”三个方面入手,主要谈论了实验教学法对于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学前教育;实验教学法;教学方法
幼儿天生就具有好奇心,对于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表现出好奇,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关注到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关注的不同内容,在科学实验课上通过实验现象来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提高幼儿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幼儿的学习进度才会朝着教师的预期发展。笔者结合自己在实验教学中的探索,在应用实验教学法后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现将相关经验分享如下:
一、引导幼儿提出假设,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
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幼儿在学习阶段经常会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但由于教师为了加强教学效果或是尽快完成教学任务,使得幼儿在课堂上没有发言权,问题意识也逐渐淡漠,这对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并没有益处,既不利于幼儿想象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幼儿思维的拓展。在幼儿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现象来引导幼儿进行提问,主要是使幼儿具备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可能的假设的能力,充分激发幼儿的主动思考。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不同类型的纸张准备进行吸水性实验时,可以先邀请幼儿上前来摸一摸纸的质地,并引导幼儿思考哪种纸最容易吸水,哪种纸最不容易吸水。具体需要准备的物品有:电光纸、牛皮纸、报纸、纸巾、滴管等,幼儿在确认过四种纸张的不同质地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假设,哪种纸最(不)容易吸水,如何来证明等。幼儿对于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有幼儿认为报纸最容易吸水,因为他曾经不小心在报纸上撒过水,立马就湿了;有幼儿认为纸巾最容易吸水,因为我们平时擦手常用的就是纸巾。幼儿的不同问题表明幼儿的生活经验累积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动手操作的环节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二、鼓励动手操作,发展幼儿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幼儿的动手操作并不是仅仅要求幼儿根据教师的演示进行模仿,针对低年龄阶段的幼儿可以采取教师演示幼儿模仿的方法,但针对高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发展的比较强烈,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教师只需要发挥应有的指导者的作用,帮助幼儿在操作的严谨性和逻辑性方面更近一步。
吸水性实验的假设已经告一段落,幼儿应该从教师提供的材料中选取证实自己假设的材料,具体的实验操作流程可以在教师的演示过后自行拟定。首先,教师选定自己的假设,并选取合适的材料;其次,教师进行演示实验,需要将具体的步骤完整的呈现在幼儿眼前,还包括滴管的使用以及水的量控制等,帮助幼儿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最后,幼儿亲自动手操作,需要保证自己的实验是准确的,就需要尽量排除外在因素的干扰,如水的量的控制等,在水量不同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会影响最终的实验结果。在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观察幼儿的操作并为幼儿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引导幼儿顺利完成实验操作。
三、归纳实验现象和结果,增强幼儿的表达能力
实验的最后一步一般以实验现象的总结和归纳为主,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参与实验后总结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以及实验现象所反应出的原理等,这不仅可以加强幼儿的表达能力,还能够通过复述主要实验步骤来增强幼儿对于实验的了解,充分提高幼儿的实验能力。
在幼儿完成吸水性实验的动手操作后,就只剩实验现象的总结。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样本,以教师的实验为准,说出自己的实验材料和实验目的,在实验之初提出的假设和实验现象是否证明了自己的假设等。幼儿依据教师的总结进行模仿,此时,教师必须与幼儿进行互动,因为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足以支撑幼儿进行完整的实验操作流程的叙述,教师的互动和适时的提点可以激活幼儿的已有记忆,使幼儿的表达更加具有逻辑性。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幼儿在实验之初提出的假设都是正确的,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总结自己提出假设的原因和真实的实验现象之间的不同,增强幼儿的知识储备。
总之,在幼儿阶段的实验教学中,引导幼儿养成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是必要的,但教师也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应用,从引导幼儿提出假设到幼儿的动手操作,再到幼儿的归纳总结,幼儿参与了实验的全程,教师的指导和教学理念的渗透也会逐渐使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赵小臣,杨巧霞.提高幼儿综合素养重视科学实验教学[J].农家参谋,2018(24):190.
[2]李承美.关于幼兒园大班科学小实验开展的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6):162-163.
关键词:学前教育;实验教学法;教学方法
幼儿天生就具有好奇心,对于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表现出好奇,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关注到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关注的不同内容,在科学实验课上通过实验现象来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提高幼儿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幼儿的学习进度才会朝着教师的预期发展。笔者结合自己在实验教学中的探索,在应用实验教学法后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现将相关经验分享如下:
一、引导幼儿提出假设,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
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幼儿在学习阶段经常会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但由于教师为了加强教学效果或是尽快完成教学任务,使得幼儿在课堂上没有发言权,问题意识也逐渐淡漠,这对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并没有益处,既不利于幼儿想象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幼儿思维的拓展。在幼儿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现象来引导幼儿进行提问,主要是使幼儿具备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可能的假设的能力,充分激发幼儿的主动思考。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不同类型的纸张准备进行吸水性实验时,可以先邀请幼儿上前来摸一摸纸的质地,并引导幼儿思考哪种纸最容易吸水,哪种纸最不容易吸水。具体需要准备的物品有:电光纸、牛皮纸、报纸、纸巾、滴管等,幼儿在确认过四种纸张的不同质地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假设,哪种纸最(不)容易吸水,如何来证明等。幼儿对于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有幼儿认为报纸最容易吸水,因为他曾经不小心在报纸上撒过水,立马就湿了;有幼儿认为纸巾最容易吸水,因为我们平时擦手常用的就是纸巾。幼儿的不同问题表明幼儿的生活经验累积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动手操作的环节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二、鼓励动手操作,发展幼儿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幼儿的动手操作并不是仅仅要求幼儿根据教师的演示进行模仿,针对低年龄阶段的幼儿可以采取教师演示幼儿模仿的方法,但针对高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发展的比较强烈,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教师只需要发挥应有的指导者的作用,帮助幼儿在操作的严谨性和逻辑性方面更近一步。
吸水性实验的假设已经告一段落,幼儿应该从教师提供的材料中选取证实自己假设的材料,具体的实验操作流程可以在教师的演示过后自行拟定。首先,教师选定自己的假设,并选取合适的材料;其次,教师进行演示实验,需要将具体的步骤完整的呈现在幼儿眼前,还包括滴管的使用以及水的量控制等,帮助幼儿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最后,幼儿亲自动手操作,需要保证自己的实验是准确的,就需要尽量排除外在因素的干扰,如水的量的控制等,在水量不同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会影响最终的实验结果。在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观察幼儿的操作并为幼儿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引导幼儿顺利完成实验操作。
三、归纳实验现象和结果,增强幼儿的表达能力
实验的最后一步一般以实验现象的总结和归纳为主,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参与实验后总结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以及实验现象所反应出的原理等,这不仅可以加强幼儿的表达能力,还能够通过复述主要实验步骤来增强幼儿对于实验的了解,充分提高幼儿的实验能力。
在幼儿完成吸水性实验的动手操作后,就只剩实验现象的总结。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样本,以教师的实验为准,说出自己的实验材料和实验目的,在实验之初提出的假设和实验现象是否证明了自己的假设等。幼儿依据教师的总结进行模仿,此时,教师必须与幼儿进行互动,因为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足以支撑幼儿进行完整的实验操作流程的叙述,教师的互动和适时的提点可以激活幼儿的已有记忆,使幼儿的表达更加具有逻辑性。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幼儿在实验之初提出的假设都是正确的,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总结自己提出假设的原因和真实的实验现象之间的不同,增强幼儿的知识储备。
总之,在幼儿阶段的实验教学中,引导幼儿养成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是必要的,但教师也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应用,从引导幼儿提出假设到幼儿的动手操作,再到幼儿的归纳总结,幼儿参与了实验的全程,教师的指导和教学理念的渗透也会逐渐使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赵小臣,杨巧霞.提高幼儿综合素养重视科学实验教学[J].农家参谋,2018(24):190.
[2]李承美.关于幼兒园大班科学小实验开展的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6):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