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教学一个重要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历史事件的把握历史,在分析历史事件中感悟历史,汲取智慧,培养综合能力。教师要善于丰富历史事件内容,完善事件背景,鼓励学生个性化思考,全面培养学生历史感悟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 感悟能力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人类的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历史则是社会生活的记录,从几十万年前的古人类到现代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从幅员辽阔的中国到广袤无垠的世界,历史事件浩如烟海,即使我们穷毕生精力,也不能知其一二。历史教材所选取的就是那些最能反映历史本质属性,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悟能力,在对历史事件的感悟中,获得丰厚的历史文化營养,使学生不但具有崭新的现代科技知识,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丰富历史事件内涵,把握历史真谛,培养感悟能力
科学性、严谨性和简约性是中学历史教材对历史事件的叙述的特点,对许多历史不是详细的叙述,有时在背景与过程、过程和结局之间缺少一些叙述性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历史史实资料或搜集有关资料,进行合理的补充,丰富历史事件的社会背景、原因、经过、性质、特点和作用,真切地感悟历史真谛。如教学《鸦片战争的影响》,关于香港的叙述比较简单,但关于香港的割让与回归正是培养学生历史感悟能力的好材料。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香港沦陷和收复的历史资料,丰富历史事件,让学生把握历史真谛。如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资料,加深对历史事件的感悟。1841年1月25日,英国战舰在船长拜尔秋的率领下,野蛮骄横地开进了香港岛,开始了对香港的长期占领。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在英国军舰上签订,英国正式割占香港。香港岛被占领的消息传到英国白金汉宫,英国统治者弹冠相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从没停止收复香港的工作。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奋斗目标。1979年3月29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了香港总督麦理浩爵士。麦理浩向邓小平提出了关于香港“续约”的要求,邓小平向他表明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强硬态度:“中国届时一定要收回香港主权”。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了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她多次事先声明:“有关香港的三个条约仍然有效。”邓小平坚持原则,用“钢铁”一般的强硬态度说:“香港是中国的领土,我们一定要收回来。” “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邓小平特别提醒说:“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如果中国到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周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撒切尔夫人是继丘吉尔之后英国政界的铁腕人物,人称“铁娘子”,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以强硬著称。但与邓小平会谈时,碰了硬钉子,受到极深的挫折,中国人征服了英国人。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领导人签署中国收回香港的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在这一天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举行。江泽民庄严宣告: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二、完善历史事件背景,深入全面分析历史事件,发展感悟能力
历史事件都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了,人们对当年人类的历史活动往往依据考古发现或简短的文字记载进行猜测和推断,教材所提供的信息也相当有限,学生感觉比较抽象,教师可以让学生还原历史活动,活化历史事件,在丰富和还原历史事件中培养感悟历史的能力。如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俄、法、德三国为什么强迫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历史,走进历史,探究本质,更深刻地体会帝国主义列强的狼子野心。沙俄早就对辽东半岛怀有野心,制定了侵占辽东半岛的计划,当它听说日本要占时,便迫不及待地进行干涉;德国东部边境长期受到俄国威胁,这样可以把俄国拖进远东纠纷,缓解自己的压力,另外趁机获取一个海军基地;法国是俄国的盟国,它要追随俄国,也不希望日本在中国的势力过于强大,影响其在华势力,这些原因反映了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勾结的丑恶嘴脸。再如让学生观看系列影视资料,更加真切地感受历史。像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表现的大无畏的民族英雄气概。
三、客观评价历史事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思考,提高感悟能力
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总是在推陈出新,但每个时代或社会都有代表其本质属性的新事物,研究和对历史现象做出合理评价,总结历史规律,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培养感悟历史的能力,才能顺应历史潮流,作适应时代需求的一代新人。如辛亥革命与武昌起义,因为武昌起义发生在旧历辛亥年,所以人们又把武昌起义称为辛亥革命,如果认真阅读思考历史,就会发现这两件事是有区别和联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深入思考,评价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有效地培养学生归纳、综合、分析、推理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比武昌起义内涵要广要深,包括革命政党和革命团体的建立,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把这场革命推向高潮。但这两件事联系非常紧密,孙中山的革命运动推动了武昌起义,武昌起义使孙中山的革命运动达到高潮。武昌起义成功了,它达到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目的。辛亥革命却失败了,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依然回到一片黑暗和混乱的局面,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依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也没有发生变化,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仍然要继续进行。学生在评价和总结历史中形成了良好的感悟能力,对历史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 感悟能力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人类的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历史则是社会生活的记录,从几十万年前的古人类到现代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从幅员辽阔的中国到广袤无垠的世界,历史事件浩如烟海,即使我们穷毕生精力,也不能知其一二。历史教材所选取的就是那些最能反映历史本质属性,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悟能力,在对历史事件的感悟中,获得丰厚的历史文化營养,使学生不但具有崭新的现代科技知识,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丰富历史事件内涵,把握历史真谛,培养感悟能力
科学性、严谨性和简约性是中学历史教材对历史事件的叙述的特点,对许多历史不是详细的叙述,有时在背景与过程、过程和结局之间缺少一些叙述性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历史史实资料或搜集有关资料,进行合理的补充,丰富历史事件的社会背景、原因、经过、性质、特点和作用,真切地感悟历史真谛。如教学《鸦片战争的影响》,关于香港的叙述比较简单,但关于香港的割让与回归正是培养学生历史感悟能力的好材料。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香港沦陷和收复的历史资料,丰富历史事件,让学生把握历史真谛。如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资料,加深对历史事件的感悟。1841年1月25日,英国战舰在船长拜尔秋的率领下,野蛮骄横地开进了香港岛,开始了对香港的长期占领。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在英国军舰上签订,英国正式割占香港。香港岛被占领的消息传到英国白金汉宫,英国统治者弹冠相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从没停止收复香港的工作。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奋斗目标。1979年3月29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了香港总督麦理浩爵士。麦理浩向邓小平提出了关于香港“续约”的要求,邓小平向他表明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强硬态度:“中国届时一定要收回香港主权”。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了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她多次事先声明:“有关香港的三个条约仍然有效。”邓小平坚持原则,用“钢铁”一般的强硬态度说:“香港是中国的领土,我们一定要收回来。” “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邓小平特别提醒说:“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如果中国到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周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撒切尔夫人是继丘吉尔之后英国政界的铁腕人物,人称“铁娘子”,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以强硬著称。但与邓小平会谈时,碰了硬钉子,受到极深的挫折,中国人征服了英国人。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领导人签署中国收回香港的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在这一天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举行。江泽民庄严宣告: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二、完善历史事件背景,深入全面分析历史事件,发展感悟能力
历史事件都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了,人们对当年人类的历史活动往往依据考古发现或简短的文字记载进行猜测和推断,教材所提供的信息也相当有限,学生感觉比较抽象,教师可以让学生还原历史活动,活化历史事件,在丰富和还原历史事件中培养感悟历史的能力。如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俄、法、德三国为什么强迫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历史,走进历史,探究本质,更深刻地体会帝国主义列强的狼子野心。沙俄早就对辽东半岛怀有野心,制定了侵占辽东半岛的计划,当它听说日本要占时,便迫不及待地进行干涉;德国东部边境长期受到俄国威胁,这样可以把俄国拖进远东纠纷,缓解自己的压力,另外趁机获取一个海军基地;法国是俄国的盟国,它要追随俄国,也不希望日本在中国的势力过于强大,影响其在华势力,这些原因反映了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勾结的丑恶嘴脸。再如让学生观看系列影视资料,更加真切地感受历史。像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表现的大无畏的民族英雄气概。
三、客观评价历史事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思考,提高感悟能力
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总是在推陈出新,但每个时代或社会都有代表其本质属性的新事物,研究和对历史现象做出合理评价,总结历史规律,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培养感悟历史的能力,才能顺应历史潮流,作适应时代需求的一代新人。如辛亥革命与武昌起义,因为武昌起义发生在旧历辛亥年,所以人们又把武昌起义称为辛亥革命,如果认真阅读思考历史,就会发现这两件事是有区别和联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深入思考,评价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有效地培养学生归纳、综合、分析、推理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比武昌起义内涵要广要深,包括革命政党和革命团体的建立,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把这场革命推向高潮。但这两件事联系非常紧密,孙中山的革命运动推动了武昌起义,武昌起义使孙中山的革命运动达到高潮。武昌起义成功了,它达到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目的。辛亥革命却失败了,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依然回到一片黑暗和混乱的局面,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依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也没有发生变化,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仍然要继续进行。学生在评价和总结历史中形成了良好的感悟能力,对历史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