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概述东海县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及发生原因,提出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主动适时开展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为当地今后小麦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小麦病虫害;发生原因;防控对策;江苏东海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130-02
东海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小麦作为东海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2016年种植面积达7.8万hm2,其中稻茬小麦面积4.93万hm2,旱茬小麦面积2.87万hm2,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和赤霉病是东海县小麦生长期的主要病害。2006—2016年间,小麦纹枯病发病面积常年在6万hm2以上,白粉病除 2011年外发病面积均在4万hm2以上,小麦赤霉病有4年发病面积达到100%,小麦病害已成为制约该县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坚持以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防控小麦病害,以达到小麦的丰产丰收。
1 病害概况
1.1 发生面积大、程度重
近10年东海县小麦纹枯病和白粉病的发病面积(表 1)、发病程度居高不下。赤霉病发病与气候因素息息相关,一旦遇到不利气候,也将暴发(表1)。小麦纹枯病和白粉病的发生程度,除2011年白粉病受极端气候影响发病较轻外,常年维持在中等发生至中等偏重发生,部分重发田块大发生。
1.2 病害重发原因
1.2.1 品种抗性弱。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病害流行的前提条件,东海县小麦主要种植品种为烟农19,占播种面积的 70%左右,剩余品种以济麦22和淮麦系列为主。除济麦22中抗白粉病外,栽培品种对主要的病害均不抗病。
1.2.2 防治不合理。当前大部分农户存在“见病用药”的误区,不见病不防治,这也是东海县病害常年高发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小麦白粉病和纹枯病发病初级较为隐蔽,主要集中在植株的茎基部附近,农户不易发现,从而错过最佳防治适期。当病害暴发危害或结合小麦穗期病虫开展防治时,已为时过晚,此时防治效果大打折扣。而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的特性,导致重治轻防的传统观念不利于赤霉病的防控。
1.2.3 气候因素。在感病寄主和菌源数量具备的前提下,气象条件往往是决定病害流行程度的关键因子之一[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冬季气温越来越有利于病菌越冬和繁殖,从而使病原基数增加,增加了本田期的初始菌量,为病害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江苏全省雨区的逐渐北移,春季雨量的增多,也越来越利于小麦病害的发生发展。
1.2.4 栽培制度。直播稻种植面积较大,稻田让茬晚,导致小麦播期偏迟,农户过度追求基本苗,盲目加大播种量,导致田间植株群体过密,使得田间郁闭度过高,从而使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发展。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使得田间菌源增多,利于病害来年的侵染。
2 防控对策
2.1 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偶发性的气候型病害,赤霉病的发生与气象条件、田间菌量、作物生育期和品种抗性等因素有关,其相互配合程度对病害的流行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东海县西部旱茬麦田播期收获较早,受气候因素的影响不大,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主要以稻茬麦田为主。东部稻茬麦田受到水稻品种以及栽培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田块间播期差异大,使得稻茬麦田生育期拉长,导致扬花期遇雨的几率大大增加,不利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控。
2.1.1 农业防治。①加强田间管理,科学运筹肥水,适量播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防止小麦群体过大造成田间郁闭度过高。②合理排灌,及时清沟理墒,降低田间湿度。③收获后要深耕灭茬,减少田间菌源。④同一区域统一品种,田块间生育进程相近,便于统一防治,杜绝跨区引种高感品种。
2.1.2 化学防治。针对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控的特点,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治策略,坚持“见花始防、谢花再防、遇雨补防、一喷三防”的原则不动摇。一是坚持“见花打药、适期防治”。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最佳时期,“见花打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扬花初期有雨,可抢在雨前用药,或提前至齐穗期用药,药后6 h内遇雨应及时补治;如遇连阴雨、大面积结露和雾霾等适宜病害流行的天气,应在第1次用药5~7 d后,再次喷药防治,切实做到雨前预防和雨后控制相结合,从而保证防治效果。二是坚持“科学选药、轮换用药”。近年江苏省多菌灵抗性频率逐年上升,2012年全省抗性频率为10.8%,2015年已上升至30%左右。在药剂的选用上,应停用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单剂,选用多菌灵(氰烯菌酯、百菌清)与戊唑醇、咪鲜胺等混用或其复配剂,保证用药效果。二次用药时,最好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以延缓抗药性产生,尤其是常年使用多菌灵单剂的田块。建议选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3 000 mL/hm2、48%甲硫·戊唑醇悬浮剂1 500 g/hm2、42%戊唑·咪鲜胺可湿性粉剂750 g/hm2、43%戊唑醇悬浮剂450 g/hm2、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900 g/hm2、5%丙硫菌唑乳油3 000 mL/hm2或30%戊唑醇·多菌灵悬浮剂1 770 g/hm2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确保预防控制效果,降低病害流行风险[2-3]。
2.2 白粉病
东海县小麦白粉病主要在稻茬麦田发生为害,2006年、2009年和2016年在部分靠近稻茬麦的旱茬麦田发病。根据播期的不同,东海县稻茬麦田一般在3月底至4月上旬出现发病中心,4月底至5月初进入发病盛期。
2.2.1 农业防治。①选用抗耐病品种,压缩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②提倡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③适期播种,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2.2.2 化学防治:①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的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可兼治黑穗病、条锈病。②对于小麦白粉病,应在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效果较为理想。在东海县小麦白粉病的防治上,对栽种烟农19、淮麦系列等感病品种的田块,应保证2次用药。小麦分蘖拔节期病株率达5%时进行第1次用药;孕穗至扬花期进行第2次用药,发病重的田块可间隔7 d左右再次用药。药剂可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005 g/hm2、40%环丙唑醇悬浮剂300 mL/hm2、12.5%四氟醚唑水乳剂600 mL/hm2、5%己唑醇悬浮剂1 200 mL/hm2、25%乙嘧酚悬浮剂1 200 g/hm2和30%醚菊酯悬浮剂750 g/hm2等药剂,不同类型药剂交替轮换施用,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保证防治效果。 2.3 纹枯病
东海县西部旱茬麦田播期较早,相对稻茬麦田发病早、发生程度重。小麦纹枯病的防治上,应采用以农业防病措施为基础,药剂种子处理为重点,重病田早春结合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2.3.1 农业防治。①种植抗病耐病品种。②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配合施用氮肥、磷肥、钾肥。不要偏施、重施氮肥,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和小麦根际微生物生态环境,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病力。③适期播种,避免早播,适当降低播种量,合理密植,控制群体密度。④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降低杂草密度。雨后及时合理地排水,降低田间湿度[4-6]。
2.3.2 化学防治。①播种前做好种子处理,可选用3%苯醚甲环唑(敌委丹)悬浮种衣剂30 mL加水100 mL,或2%戊唑醇(立克秀)粉剂15~20 g加水500 mL,处理小麦种子10 kg,拌匀堆闷4 h后播种。要严格掌握适宜的剂量,防止药害的发生。②早春药剂防治。一般在小麦返青拔节期,病株率达到10%左右时,进行第1次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16%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750~900 g/hm2、25%丙环唑乳油450~600 mL/hm2、10%己唑醇悬浮剂225~300 mL/hm2或30%苯醚甲·丙环唑乳油300~450 mL/hm2,对水750~1 050 kg/hm2喷雾防治。最好在早晨露水未干或傍晚时,使用喷雾机对准麦苗基部施药,不提倡使用弥雾机。对于重发田块,可在第1次用药后7~10 d后再施药1次,确保防治效果。
3 参考文献
[1] 张金平.气候变暖对病虫害的影响及对策[J].农药市场信息,2015(16):7-9.
[2] 方兴洲.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4(23):134-135.
[3] 赵明月,欧阳芳,张永生,等.2000-2010年我国小麦病虫害发生与为害特征分析[J].生物灾害科学,2015(1):1-6.
[4] 黎菊.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生监测及防控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5] 陈雁,王家同,魏先尧,等.荆门市2015年小麦主要病害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J].湖北植保,2016(2):45-49.
[6] 黄忠勤,王波,周兴根,等.小麦孢囊线虫病害发生规律、鉴定方法及防控策略综述[J].麦类作物学报,2013(1):200-206.
关键词 小麦病虫害;发生原因;防控对策;江苏东海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130-02
东海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小麦作为东海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2016年种植面积达7.8万hm2,其中稻茬小麦面积4.93万hm2,旱茬小麦面积2.87万hm2,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和赤霉病是东海县小麦生长期的主要病害。2006—2016年间,小麦纹枯病发病面积常年在6万hm2以上,白粉病除 2011年外发病面积均在4万hm2以上,小麦赤霉病有4年发病面积达到100%,小麦病害已成为制约该县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坚持以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防控小麦病害,以达到小麦的丰产丰收。
1 病害概况
1.1 发生面积大、程度重
近10年东海县小麦纹枯病和白粉病的发病面积(表 1)、发病程度居高不下。赤霉病发病与气候因素息息相关,一旦遇到不利气候,也将暴发(表1)。小麦纹枯病和白粉病的发生程度,除2011年白粉病受极端气候影响发病较轻外,常年维持在中等发生至中等偏重发生,部分重发田块大发生。
1.2 病害重发原因
1.2.1 品种抗性弱。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病害流行的前提条件,东海县小麦主要种植品种为烟农19,占播种面积的 70%左右,剩余品种以济麦22和淮麦系列为主。除济麦22中抗白粉病外,栽培品种对主要的病害均不抗病。
1.2.2 防治不合理。当前大部分农户存在“见病用药”的误区,不见病不防治,这也是东海县病害常年高发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小麦白粉病和纹枯病发病初级较为隐蔽,主要集中在植株的茎基部附近,农户不易发现,从而错过最佳防治适期。当病害暴发危害或结合小麦穗期病虫开展防治时,已为时过晚,此时防治效果大打折扣。而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的特性,导致重治轻防的传统观念不利于赤霉病的防控。
1.2.3 气候因素。在感病寄主和菌源数量具备的前提下,气象条件往往是决定病害流行程度的关键因子之一[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冬季气温越来越有利于病菌越冬和繁殖,从而使病原基数增加,增加了本田期的初始菌量,为病害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江苏全省雨区的逐渐北移,春季雨量的增多,也越来越利于小麦病害的发生发展。
1.2.4 栽培制度。直播稻种植面积较大,稻田让茬晚,导致小麦播期偏迟,农户过度追求基本苗,盲目加大播种量,导致田间植株群体过密,使得田间郁闭度过高,从而使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发展。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使得田间菌源增多,利于病害来年的侵染。
2 防控对策
2.1 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偶发性的气候型病害,赤霉病的发生与气象条件、田间菌量、作物生育期和品种抗性等因素有关,其相互配合程度对病害的流行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东海县西部旱茬麦田播期收获较早,受气候因素的影响不大,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主要以稻茬麦田为主。东部稻茬麦田受到水稻品种以及栽培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田块间播期差异大,使得稻茬麦田生育期拉长,导致扬花期遇雨的几率大大增加,不利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控。
2.1.1 农业防治。①加强田间管理,科学运筹肥水,适量播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防止小麦群体过大造成田间郁闭度过高。②合理排灌,及时清沟理墒,降低田间湿度。③收获后要深耕灭茬,减少田间菌源。④同一区域统一品种,田块间生育进程相近,便于统一防治,杜绝跨区引种高感品种。
2.1.2 化学防治。针对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控的特点,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治策略,坚持“见花始防、谢花再防、遇雨补防、一喷三防”的原则不动摇。一是坚持“见花打药、适期防治”。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最佳时期,“见花打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扬花初期有雨,可抢在雨前用药,或提前至齐穗期用药,药后6 h内遇雨应及时补治;如遇连阴雨、大面积结露和雾霾等适宜病害流行的天气,应在第1次用药5~7 d后,再次喷药防治,切实做到雨前预防和雨后控制相结合,从而保证防治效果。二是坚持“科学选药、轮换用药”。近年江苏省多菌灵抗性频率逐年上升,2012年全省抗性频率为10.8%,2015年已上升至30%左右。在药剂的选用上,应停用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单剂,选用多菌灵(氰烯菌酯、百菌清)与戊唑醇、咪鲜胺等混用或其复配剂,保证用药效果。二次用药时,最好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以延缓抗药性产生,尤其是常年使用多菌灵单剂的田块。建议选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3 000 mL/hm2、48%甲硫·戊唑醇悬浮剂1 500 g/hm2、42%戊唑·咪鲜胺可湿性粉剂750 g/hm2、43%戊唑醇悬浮剂450 g/hm2、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900 g/hm2、5%丙硫菌唑乳油3 000 mL/hm2或30%戊唑醇·多菌灵悬浮剂1 770 g/hm2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确保预防控制效果,降低病害流行风险[2-3]。
2.2 白粉病
东海县小麦白粉病主要在稻茬麦田发生为害,2006年、2009年和2016年在部分靠近稻茬麦的旱茬麦田发病。根据播期的不同,东海县稻茬麦田一般在3月底至4月上旬出现发病中心,4月底至5月初进入发病盛期。
2.2.1 农业防治。①选用抗耐病品种,压缩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②提倡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③适期播种,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2.2.2 化学防治:①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的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可兼治黑穗病、条锈病。②对于小麦白粉病,应在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效果较为理想。在东海县小麦白粉病的防治上,对栽种烟农19、淮麦系列等感病品种的田块,应保证2次用药。小麦分蘖拔节期病株率达5%时进行第1次用药;孕穗至扬花期进行第2次用药,发病重的田块可间隔7 d左右再次用药。药剂可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005 g/hm2、40%环丙唑醇悬浮剂300 mL/hm2、12.5%四氟醚唑水乳剂600 mL/hm2、5%己唑醇悬浮剂1 200 mL/hm2、25%乙嘧酚悬浮剂1 200 g/hm2和30%醚菊酯悬浮剂750 g/hm2等药剂,不同类型药剂交替轮换施用,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保证防治效果。 2.3 纹枯病
东海县西部旱茬麦田播期较早,相对稻茬麦田发病早、发生程度重。小麦纹枯病的防治上,应采用以农业防病措施为基础,药剂种子处理为重点,重病田早春结合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2.3.1 农业防治。①种植抗病耐病品种。②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配合施用氮肥、磷肥、钾肥。不要偏施、重施氮肥,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和小麦根际微生物生态环境,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病力。③适期播种,避免早播,适当降低播种量,合理密植,控制群体密度。④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降低杂草密度。雨后及时合理地排水,降低田间湿度[4-6]。
2.3.2 化学防治。①播种前做好种子处理,可选用3%苯醚甲环唑(敌委丹)悬浮种衣剂30 mL加水100 mL,或2%戊唑醇(立克秀)粉剂15~20 g加水500 mL,处理小麦种子10 kg,拌匀堆闷4 h后播种。要严格掌握适宜的剂量,防止药害的发生。②早春药剂防治。一般在小麦返青拔节期,病株率达到10%左右时,进行第1次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16%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750~900 g/hm2、25%丙环唑乳油450~600 mL/hm2、10%己唑醇悬浮剂225~300 mL/hm2或30%苯醚甲·丙环唑乳油300~450 mL/hm2,对水750~1 050 kg/hm2喷雾防治。最好在早晨露水未干或傍晚时,使用喷雾机对准麦苗基部施药,不提倡使用弥雾机。对于重发田块,可在第1次用药后7~10 d后再施药1次,确保防治效果。
3 参考文献
[1] 张金平.气候变暖对病虫害的影响及对策[J].农药市场信息,2015(16):7-9.
[2] 方兴洲.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4(23):134-135.
[3] 赵明月,欧阳芳,张永生,等.2000-2010年我国小麦病虫害发生与为害特征分析[J].生物灾害科学,2015(1):1-6.
[4] 黎菊.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生监测及防控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5] 陈雁,王家同,魏先尧,等.荆门市2015年小麦主要病害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J].湖北植保,2016(2):45-49.
[6] 黄忠勤,王波,周兴根,等.小麦孢囊线虫病害发生规律、鉴定方法及防控策略综述[J].麦类作物学报,2013(1):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