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北京市东城区在巩固45个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在63个居民小区开展垃圾分类达标工作,108个小区共投放分类垃圾桶0.94万个、家庭用10升垃圾桶12.08万个、10升垃圾袋1300万个。这也让东城区的生活垃圾产生量由2009年的47.52万吨减少到2010年的45.05万吨,同比下降5.21%,比市下达核定量减少8.97万吨,垃圾减量成绩显著。
以建设生态、循环、可持续的垃圾综合处理体系为宗旨,东城区致力在更大范围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處理全覆盖,不断涌现出各类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的优秀典型。日前,本刊记者跟随东城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前往区内不同类型的单位参观学习,亲身感受了东城区垃圾分类的优秀做法。
第一站:区餐厨垃圾处理中心──体验垃圾处理资源化
每天早晨6点,东城区城市运行中心的餐厨垃圾12名收运工人,从位于玉蜓桥附近的东城区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出发,驾驶着“桶换桶”式电动运输车走街串巷,来到餐饮单位后厨,用空桶换满桶,然后返回处理中心。为避开早晚高峰,东城区餐厨垃圾收运安排在每天的6点至10点、14点至17点两个时间段,一名工人上下午要在餐饮单位和处理中心之间往返三四趟,一次载回4个装满了餐厨垃圾的桶,每桶大约100公斤,一般一天一个人就可以收运两吨的餐厨垃圾。
餐厨垃圾收运至东城区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后,直接使用提升机运输到二层的分拣车间,有13名工人专门负责垃圾桶的清洁和餐厨垃圾的分拣。在散发着异味的车间,分拣员用手在传送带上把掺杂在其中的各种塑料、纸巾、筷子、破碎的餐具清理出来,扔进身边的其他垃圾桶内,为餐厨垃圾接下来的资源化处理打好基础。记者看到,身着工作服、口罩、帽子和手套的工人,即使是冬天,也是出了一身大汗。从事餐厨垃圾分拣两年的田云山师傅对我们说,“谁也不愿意干这样的工作,但这总得有人干啊。我们干了就要敬业、就要干好。”
东城区餐厨垃圾处理中心作为中转站,经过人工分拣和简单处理后的垃圾,夜间统一被运输至位于河北省大厂县的资源生态循环基地进行资源化深度处理,最终形成饲料添加剂以及废油,这些废油再由专业公司回收制成环保生物柴油。这个经多方协调建成的资源化基地,2011年7月投入试运行,总占地面积80余亩,其中餐厨垃圾处理厂占地20亩,日处理总量可达200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推进餐厨垃圾统一收运处理工作,东城区成立了餐厨垃圾处理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区长任组长,由城管委、城管大队、交通、公安、环保、卫生、工商、街道等成员组成,初步形成了“广泛宣传发动﹢强力综合执法﹢引入行政监管﹢建立责任机制﹢集中收运处理﹢实施经济调节”的“六合一”管理模式。目前已有200余家餐饮单位纳入这一体系,由政府出资免费配发专用垃圾桶,免费上门对接收运,每日收集总量在35吨以上。
第二站:光明小学──请教绿色环保小标兵
每个星期三的清晨,位于光明路的光明小学,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走进校园的孩子,手里都拎着从家里收集来的各种空塑料瓶或旧报纸、旧杂志。原来,这一天是光明小学有名的“手拉手地球村”环保回收日。
自1998年“手拉手地球村”环保回收日成立以来,光明小学的垃圾分类已走过了13年。13年来,光明小学的环保回收款全部作为了“绿色爱心基金”,捐助贫困地区“手拉手环保小学”、郊区小学“手拉手书屋”、保护母亲河的“中国少年世纪林”工程,以及其他的大型捐款、灾区捐款等。特别是光明小学部分师生在暑假期间,前往曾以本校“绿色爱心基金”捐款的四川地震灾区的希望小学,不仅带去了新的捐款,还带去了分类垃圾桶、垃圾宣传册等环保物品,传递了新的绿色希望。
光明小学郭颖老师介绍,在东城区城管委推荐帮助下,学校与天天洁再生资源回收公司正式签约,几年来每周都能及时上门收集,解决了早期学校垃圾分类后“大件有人收、小件无人问”的尴尬局面。在实现垃圾资源化处理的同时,保护了孩子们纯真的爱心,让德育教育落到了实处,让孩子们的绿色行动转化为爱心捐款有了保障。
据了解,光明小学专门开设了《我是环保小先锋》德育校本课程,其中“垃圾分类”作为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如今,每一个光明小学的小学生都是垃圾分类、绿色环保的小老师,不仅在教室、校园能准确分类投放,在家里也都设置了垃圾分类角,和自己的家人一块儿进行垃圾分类,“小手拉大手”,1个孩子能带动6名家长,“一家七口”全体动员践行低碳生活,促进环保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三站:幸福家园──学习默默奉献的分类指导员
幸福家园小区,北京市2010年垃圾分类达标建设的600个小区之一,两年来率先试行三类垃圾、三条处理路线分类处理的方式,垃圾混装混运问题得到了明显解决:“厨余垃圾”上门收运,每两天由东城区运行管理中心的专业队伍到小区上门收运,统一运至玉蜓桥附近的专业处理中心;“其他垃圾”规范运输,由物业保洁员使用“桶换桶”式电动垃圾运输车运送到指定垃圾楼;收集的可回收物,可以通过打电话或网上预约的方式,联系再生资源回收公司上门回收。
而这一良好效果的取得,与小区完善的垃圾分类组织体系分不开:宣传、沟通、监督指导工作由社区居委会负责,具体实施由物业公司负责,运出小区的其他垃圾、厨余垃圾由街道和区相关部门负责,日常工作细节的监督和宣传由各楼门组长、老党员担任的监督员、宣传员负责,每日分类工作现场指导和二次分拣工作由12名指导员负责。
叶晓春,幸福家园小区的保洁主管,也是这12名垃圾分类指导员中的一位。对她而言,这份在别人眼中又脏又累的工作有着特殊的意义,“把垃圾处理好,就会对地球少一些伤害,这是在做好事。”叶晓春说,作为一名指导员,只要做好工作,不管是加班加点,天天与垃圾“相伴”,还是无法回家过年,都是无怨的事。叶晓春还说:“你看我们小区这么美观大方的分类垃圾桶,还有家里使用的分类小桶,都是政府出资免费配发的,而且我们每位指导员每月还能得到600元的指导员工作补贴。所以说我一定要更好地使用、维护好各种设备,认真干好宣传指导和二次芳鸸ぷ鳌!±
目前,东城区108个小区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总数达到522人,他们做到了着装统一、标志统一、工具统一,正在积极投身到小区垃圾分类的宣传、指导工作中来,为小区垃圾分类建设带来了新面貌、新成效和新风尚。
以建设生态、循环、可持续的垃圾综合处理体系为宗旨,东城区致力在更大范围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處理全覆盖,不断涌现出各类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的优秀典型。日前,本刊记者跟随东城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前往区内不同类型的单位参观学习,亲身感受了东城区垃圾分类的优秀做法。
第一站:区餐厨垃圾处理中心──体验垃圾处理资源化
每天早晨6点,东城区城市运行中心的餐厨垃圾12名收运工人,从位于玉蜓桥附近的东城区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出发,驾驶着“桶换桶”式电动运输车走街串巷,来到餐饮单位后厨,用空桶换满桶,然后返回处理中心。为避开早晚高峰,东城区餐厨垃圾收运安排在每天的6点至10点、14点至17点两个时间段,一名工人上下午要在餐饮单位和处理中心之间往返三四趟,一次载回4个装满了餐厨垃圾的桶,每桶大约100公斤,一般一天一个人就可以收运两吨的餐厨垃圾。
餐厨垃圾收运至东城区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后,直接使用提升机运输到二层的分拣车间,有13名工人专门负责垃圾桶的清洁和餐厨垃圾的分拣。在散发着异味的车间,分拣员用手在传送带上把掺杂在其中的各种塑料、纸巾、筷子、破碎的餐具清理出来,扔进身边的其他垃圾桶内,为餐厨垃圾接下来的资源化处理打好基础。记者看到,身着工作服、口罩、帽子和手套的工人,即使是冬天,也是出了一身大汗。从事餐厨垃圾分拣两年的田云山师傅对我们说,“谁也不愿意干这样的工作,但这总得有人干啊。我们干了就要敬业、就要干好。”
东城区餐厨垃圾处理中心作为中转站,经过人工分拣和简单处理后的垃圾,夜间统一被运输至位于河北省大厂县的资源生态循环基地进行资源化深度处理,最终形成饲料添加剂以及废油,这些废油再由专业公司回收制成环保生物柴油。这个经多方协调建成的资源化基地,2011年7月投入试运行,总占地面积80余亩,其中餐厨垃圾处理厂占地20亩,日处理总量可达200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推进餐厨垃圾统一收运处理工作,东城区成立了餐厨垃圾处理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区长任组长,由城管委、城管大队、交通、公安、环保、卫生、工商、街道等成员组成,初步形成了“广泛宣传发动﹢强力综合执法﹢引入行政监管﹢建立责任机制﹢集中收运处理﹢实施经济调节”的“六合一”管理模式。目前已有200余家餐饮单位纳入这一体系,由政府出资免费配发专用垃圾桶,免费上门对接收运,每日收集总量在35吨以上。
第二站:光明小学──请教绿色环保小标兵
每个星期三的清晨,位于光明路的光明小学,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走进校园的孩子,手里都拎着从家里收集来的各种空塑料瓶或旧报纸、旧杂志。原来,这一天是光明小学有名的“手拉手地球村”环保回收日。
自1998年“手拉手地球村”环保回收日成立以来,光明小学的垃圾分类已走过了13年。13年来,光明小学的环保回收款全部作为了“绿色爱心基金”,捐助贫困地区“手拉手环保小学”、郊区小学“手拉手书屋”、保护母亲河的“中国少年世纪林”工程,以及其他的大型捐款、灾区捐款等。特别是光明小学部分师生在暑假期间,前往曾以本校“绿色爱心基金”捐款的四川地震灾区的希望小学,不仅带去了新的捐款,还带去了分类垃圾桶、垃圾宣传册等环保物品,传递了新的绿色希望。
光明小学郭颖老师介绍,在东城区城管委推荐帮助下,学校与天天洁再生资源回收公司正式签约,几年来每周都能及时上门收集,解决了早期学校垃圾分类后“大件有人收、小件无人问”的尴尬局面。在实现垃圾资源化处理的同时,保护了孩子们纯真的爱心,让德育教育落到了实处,让孩子们的绿色行动转化为爱心捐款有了保障。
据了解,光明小学专门开设了《我是环保小先锋》德育校本课程,其中“垃圾分类”作为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如今,每一个光明小学的小学生都是垃圾分类、绿色环保的小老师,不仅在教室、校园能准确分类投放,在家里也都设置了垃圾分类角,和自己的家人一块儿进行垃圾分类,“小手拉大手”,1个孩子能带动6名家长,“一家七口”全体动员践行低碳生活,促进环保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三站:幸福家园──学习默默奉献的分类指导员
幸福家园小区,北京市2010年垃圾分类达标建设的600个小区之一,两年来率先试行三类垃圾、三条处理路线分类处理的方式,垃圾混装混运问题得到了明显解决:“厨余垃圾”上门收运,每两天由东城区运行管理中心的专业队伍到小区上门收运,统一运至玉蜓桥附近的专业处理中心;“其他垃圾”规范运输,由物业保洁员使用“桶换桶”式电动垃圾运输车运送到指定垃圾楼;收集的可回收物,可以通过打电话或网上预约的方式,联系再生资源回收公司上门回收。
而这一良好效果的取得,与小区完善的垃圾分类组织体系分不开:宣传、沟通、监督指导工作由社区居委会负责,具体实施由物业公司负责,运出小区的其他垃圾、厨余垃圾由街道和区相关部门负责,日常工作细节的监督和宣传由各楼门组长、老党员担任的监督员、宣传员负责,每日分类工作现场指导和二次分拣工作由12名指导员负责。
叶晓春,幸福家园小区的保洁主管,也是这12名垃圾分类指导员中的一位。对她而言,这份在别人眼中又脏又累的工作有着特殊的意义,“把垃圾处理好,就会对地球少一些伤害,这是在做好事。”叶晓春说,作为一名指导员,只要做好工作,不管是加班加点,天天与垃圾“相伴”,还是无法回家过年,都是无怨的事。叶晓春还说:“你看我们小区这么美观大方的分类垃圾桶,还有家里使用的分类小桶,都是政府出资免费配发的,而且我们每位指导员每月还能得到600元的指导员工作补贴。所以说我一定要更好地使用、维护好各种设备,认真干好宣传指导和二次芳鸸ぷ鳌!±
目前,东城区108个小区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总数达到522人,他们做到了着装统一、标志统一、工具统一,正在积极投身到小区垃圾分类的宣传、指导工作中来,为小区垃圾分类建设带来了新面貌、新成效和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