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教学法源远流长,古希腊就有了问题教学法。20世纪初,杜威曾提倡过问题教学。五六十年代开始,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世界性课程改革运动的开展和思维心理学研究的深入,问题教学法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当代教学法中的一朵奇葩。那么,怎样在初中历史课中开展问题教学?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问题教学法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做到以饱满的热情、生动清晰的讲述并结合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众多的方法中,设置探究性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探索、激发兴趣的最重要的一个法宝。
2、有利于促使学生掌握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形成良好的读史习惯。历史教材对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进行具体的叙述和阐释。教材中包括微观的内容和宏观的知识结构,所以,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就必须按“学一问一思一辨一用”的良好读史方法和习惯进行。在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灵活多变的不同问题,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之经过反复有效的练习逐渐养成有条不紊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大有裨益。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提出问题,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内容。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通过提问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二、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1、通过热点时政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如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时,就可以利用学生熟悉也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美日模拟夺取钓鱼岛联合军事演习”等导入新课。教师用生动的语言,铿锵有力地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把学生带入预设的课堂情境,激发了学生对日本满腔愤怒的情绪,爱国主义教育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学生迫切想知道日军的侵略罪行,这样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教学由被动变为主动。
2、通过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如讲“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我们可以把仿制的北京人的头像模型带入课堂,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与现代人比较,学生就会很快回答并掌握“北京人的基本体质特征”这一问题。再如讲埃及金字塔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建造金字塔》插图,并适时提问从这幅图你想到什么?学生从图上具体形象,如230万块磨光的石块、金字塔的精密度、监工手中的鞭子、奴隶的暴死等,就能认识到金字塔不仅是古埃及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而且是奴隶和农民被残酷奴役的历史见证。
3、通过课文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实创设问题情境。如讲“苏联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时,教材明确提出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但前面的“十月革命的意义”中又明确说,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这二者是否矛盾?通过讨论分析,使大家明确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或者无产阶级政权,但与社会主义相关联的一系列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制度还没有立即形成,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探索与建设过程。直到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这些制度才基本初步形成。
4、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在讲授《戊戌变法》一节时,教师可以出示这样的问题: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各面临怎样的社会危机?两国为挽救危机各采取什么措施?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学生通过对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分析比较,就会发现中日在19世纪下半期都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中国之所以未能象日本那樣摆脱危机成为亚洲的强国,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5、通过逆向思维创设问题情境。在讲“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起因”时,教师可提出:“假如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讲“五四运动”时,教师可以提问:“假如没有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还会爆发吗?”讲“美国的南北战争”时,教师可以提问:“假如林肯不就任美国总统,南方奴隶主还会发动叛乱,另立政府吗?”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教师可以提问:“如果英法等国家不采取姑息纵容,退让屈服的绥靖政策,那德国还会悍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吗?”通过对这四个问题的分析论证,使学生明白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进入资本主义的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原料的必然结果;五四运动则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的结果;南北战争是独立战争后,在美国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制度之间矛盾不断激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二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产物,也是德国为转嫁1929年至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的结果。这样容易使学生弄清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遵循问题情境设置的原则,讲究问题设置的方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勤于摸索,就会使问题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焕发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更好地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一、问题教学法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做到以饱满的热情、生动清晰的讲述并结合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众多的方法中,设置探究性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探索、激发兴趣的最重要的一个法宝。
2、有利于促使学生掌握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形成良好的读史习惯。历史教材对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进行具体的叙述和阐释。教材中包括微观的内容和宏观的知识结构,所以,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就必须按“学一问一思一辨一用”的良好读史方法和习惯进行。在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灵活多变的不同问题,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之经过反复有效的练习逐渐养成有条不紊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大有裨益。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提出问题,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内容。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通过提问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二、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1、通过热点时政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如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时,就可以利用学生熟悉也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美日模拟夺取钓鱼岛联合军事演习”等导入新课。教师用生动的语言,铿锵有力地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把学生带入预设的课堂情境,激发了学生对日本满腔愤怒的情绪,爱国主义教育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学生迫切想知道日军的侵略罪行,这样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教学由被动变为主动。
2、通过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如讲“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我们可以把仿制的北京人的头像模型带入课堂,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与现代人比较,学生就会很快回答并掌握“北京人的基本体质特征”这一问题。再如讲埃及金字塔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建造金字塔》插图,并适时提问从这幅图你想到什么?学生从图上具体形象,如230万块磨光的石块、金字塔的精密度、监工手中的鞭子、奴隶的暴死等,就能认识到金字塔不仅是古埃及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而且是奴隶和农民被残酷奴役的历史见证。
3、通过课文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实创设问题情境。如讲“苏联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时,教材明确提出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但前面的“十月革命的意义”中又明确说,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这二者是否矛盾?通过讨论分析,使大家明确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或者无产阶级政权,但与社会主义相关联的一系列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制度还没有立即形成,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探索与建设过程。直到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这些制度才基本初步形成。
4、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在讲授《戊戌变法》一节时,教师可以出示这样的问题: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各面临怎样的社会危机?两国为挽救危机各采取什么措施?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学生通过对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分析比较,就会发现中日在19世纪下半期都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中国之所以未能象日本那樣摆脱危机成为亚洲的强国,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5、通过逆向思维创设问题情境。在讲“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起因”时,教师可提出:“假如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讲“五四运动”时,教师可以提问:“假如没有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还会爆发吗?”讲“美国的南北战争”时,教师可以提问:“假如林肯不就任美国总统,南方奴隶主还会发动叛乱,另立政府吗?”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教师可以提问:“如果英法等国家不采取姑息纵容,退让屈服的绥靖政策,那德国还会悍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吗?”通过对这四个问题的分析论证,使学生明白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进入资本主义的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原料的必然结果;五四运动则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的结果;南北战争是独立战争后,在美国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制度之间矛盾不断激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二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产物,也是德国为转嫁1929年至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的结果。这样容易使学生弄清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遵循问题情境设置的原则,讲究问题设置的方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勤于摸索,就会使问题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焕发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更好地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