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討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小时内)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国产尿激酶(U)中等剂量对AMI 小时内溶栓治疗8例其疗效与8例常规治疗相比较。结果:①早期溶栓组冠脉再通率88%对照组冠脉再通率65%;②溶栓组死亡率.5%对照组8.6%;③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溶栓组7.%对照组6.%。结论:AMI溶栓治疗开始越早越好成功的溶栓治疗能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 早期溶栓治疗
资料与方法
年1月~8年1月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8例进行早期紧急中等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与8例采用常规疗法的患者相比较。早期溶栓组8例男5例女例年龄不超过75岁持续胸痛超过半小时心电图相临两个导联或两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mV或心电图仅呈超早期表现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者被列入早期溶栓组。排除病例:①周内有大手术或外伤史1天内有活动性出血(胃肠道溃疡、咯血、痔疮、活体组织检查、心肺复苏、体外心脏按压、心内注射、气管插管);②未控制的高血压≥16/1mmHg;③有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的患者半年内有脑卒中史;④对扩容和血管加压药无反应的休克;⑤1天内有不能压迫的大血管(如颈内动、静脉或锁骨下动、静脉)穿刺史;⑥肝肾功能障碍及严重进展性疾病(如恶性肿瘤);⑦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⑧妊娠、感染性心内膜炎二间瓣病变。对照组8例其中男55例女5例年龄~7岁平均56岁。
给药时间:从发病到实施溶栓治疗时间分钟~小时。
早期溶栓组:.9% NS 1ml加尿激酶(U)15万IU静脉滴注(分钟内滴完)。同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mg低分子肝素65U皮下注射次/日连用7天常规应用硝酸酯类药物。
对照组:按照AMI常规治疗未采用任何溶栓治疗。
观察指标:化验心肌酶、凝血四项、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及血生化等检查;立即复查心电图并每半小时做1次小时后每小时1次;每小时化验1次心肌酶和凝血四项。
判断间接再通指征:①胸痛在溶栓开始后小时内迅速缓解或消失;②溶栓开始后小时内ST段抬高最显著的导联迅速回降5%;③输注溶栓剂小时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④血清酶峰提前。具备项或项以上判断为再通仅①、③不能判断为再通。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X检验。
结 果
胸痛的观察:大多病人溶栓后小时内胸痛基本缓解或完全缓解溶栓组8例胸痛完全缓解6例(78%)部分缓解16例(%)。对照组8例胸痛缓解例(67.5%)部分缓解率19%有非常显著差异。
心电图动态变化:溶栓开始后小时内ST段抬高最显著的导联迅速回降5%者占67%左右部分患者再灌注时ST段反常抬高有的尚有胸痛暂时加剧然后再延速缓解ST段迅速回降占1.%。还有小部分病人抬高的ST段常在数小时或几天内逐渐降低%~%。
再灌注心律失常:输注溶栓剂小时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占19.%其中室性早搏1例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5例未经特殊治疗均自行缓解。
心肌酶的变化:溶栓组心肌酶峰值9%以上提前至1小时内出现。
出血不良反应:溶栓组有例穿刺点出血1例皮下瘀斑均未影响治疗。
严重并发症:溶栓组心源性休克1例急性心衰例室颤在救护车上行电除颤例均抢救成功其中1例院前途中死亡1例到达病房后死亡。对照组心衰及心源性休克各例严重心律失常1例实施心脏电除颤5例成功例院前死亡例返回病房死亡例。
讨 论
静脉溶栓是目前治疗AMI最有前途的方法。因为AMI患者冠脉内有血栓形成导致冠脉血流减少或中断若持续时间达小时心肌坏死可达9%;若达小时心肌坏死可达85%;若超过5小时心肌1%发生坏死所以溶栓血管再通的时间依赖性可能是溶栓临床疗效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凶险急性AMI急救关键在于一个“早”字病人要早呼救医护人员要早赶到、早诊断、早治疗、早溶栓为进一步住院治疗打好基础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 早期溶栓治疗
资料与方法
年1月~8年1月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8例进行早期紧急中等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与8例采用常规疗法的患者相比较。早期溶栓组8例男5例女例年龄不超过75岁持续胸痛超过半小时心电图相临两个导联或两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mV或心电图仅呈超早期表现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者被列入早期溶栓组。排除病例:①周内有大手术或外伤史1天内有活动性出血(胃肠道溃疡、咯血、痔疮、活体组织检查、心肺复苏、体外心脏按压、心内注射、气管插管);②未控制的高血压≥16/1mmHg;③有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的患者半年内有脑卒中史;④对扩容和血管加压药无反应的休克;⑤1天内有不能压迫的大血管(如颈内动、静脉或锁骨下动、静脉)穿刺史;⑥肝肾功能障碍及严重进展性疾病(如恶性肿瘤);⑦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⑧妊娠、感染性心内膜炎二间瓣病变。对照组8例其中男55例女5例年龄~7岁平均56岁。
给药时间:从发病到实施溶栓治疗时间分钟~小时。
早期溶栓组:.9% NS 1ml加尿激酶(U)15万IU静脉滴注(分钟内滴完)。同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mg低分子肝素65U皮下注射次/日连用7天常规应用硝酸酯类药物。
对照组:按照AMI常规治疗未采用任何溶栓治疗。
观察指标:化验心肌酶、凝血四项、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及血生化等检查;立即复查心电图并每半小时做1次小时后每小时1次;每小时化验1次心肌酶和凝血四项。
判断间接再通指征:①胸痛在溶栓开始后小时内迅速缓解或消失;②溶栓开始后小时内ST段抬高最显著的导联迅速回降5%;③输注溶栓剂小时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④血清酶峰提前。具备项或项以上判断为再通仅①、③不能判断为再通。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X检验。
结 果
胸痛的观察:大多病人溶栓后小时内胸痛基本缓解或完全缓解溶栓组8例胸痛完全缓解6例(78%)部分缓解16例(%)。对照组8例胸痛缓解例(67.5%)部分缓解率19%有非常显著差异。
心电图动态变化:溶栓开始后小时内ST段抬高最显著的导联迅速回降5%者占67%左右部分患者再灌注时ST段反常抬高有的尚有胸痛暂时加剧然后再延速缓解ST段迅速回降占1.%。还有小部分病人抬高的ST段常在数小时或几天内逐渐降低%~%。
再灌注心律失常:输注溶栓剂小时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占19.%其中室性早搏1例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5例未经特殊治疗均自行缓解。
心肌酶的变化:溶栓组心肌酶峰值9%以上提前至1小时内出现。
出血不良反应:溶栓组有例穿刺点出血1例皮下瘀斑均未影响治疗。
严重并发症:溶栓组心源性休克1例急性心衰例室颤在救护车上行电除颤例均抢救成功其中1例院前途中死亡1例到达病房后死亡。对照组心衰及心源性休克各例严重心律失常1例实施心脏电除颤5例成功例院前死亡例返回病房死亡例。
讨 论
静脉溶栓是目前治疗AMI最有前途的方法。因为AMI患者冠脉内有血栓形成导致冠脉血流减少或中断若持续时间达小时心肌坏死可达9%;若达小时心肌坏死可达85%;若超过5小时心肌1%发生坏死所以溶栓血管再通的时间依赖性可能是溶栓临床疗效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凶险急性AMI急救关键在于一个“早”字病人要早呼救医护人员要早赶到、早诊断、早治疗、早溶栓为进一步住院治疗打好基础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