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教学形式,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首要要求。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作为目的,要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作为手段,它是促进学生细读文本、深入理解、体验情感、揣摩语言、强化语感的有效策略。但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不少,其主要表现为"四多两少":空洞繁琐的分析多、不必要的提问多、作用不大的板书多、矫情做作的腔调多、学生潜心读书时间少、有感情地自然朗读少。致使学生朗读不自然,朗读腔调矫情做作,同时在朗读中没有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有不少困难。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牢牢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朗读教学的新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教学,从语音、语调、语气等方面综合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构架朗读教学新思路。
【关键词】新课标 朗读 教学 新思路 新方法
如何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笔者认为:要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
学前读。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讲课前,先让学生默读,由学生不出声地自由朗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不给充分时间,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二遍的现象。这一环节应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
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人人做到三读:一要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要读得通顺,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要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了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拨,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让学生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
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课文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提升思维品质;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
学中读。即在第一环节"读懂"后的第二环节"读懂"。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在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去领悟阅读或写作的各项基本功,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
其训练过程要注意三点:一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二要根据教材确定重点训练项目的前提下,适当安排少量的一般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尝、琢磨。三要建立整体性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必须从整篇课文着眼,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孤立进行词、句、段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词句段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清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获得对全文更透彻的理解,感悟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
学后读。指理解后读,做到熟读。无论学什么,都要有个练习过程,熟读才能生巧。读书训练要从技巧与形式上给予指导:形式上如个人读、小组读等,技巧上如语调的高低和停连的处理等。让学生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去拔动学生的心弦。结合多媒体课堂教学,可试用配乐朗读。配乐朗读,就是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选择琵琶古曲《十里埋伏》和第八乐段"九里山大战"为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即"攻天险"部分)配乐。这段音乐是传统名曲的高潮部分,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战场刀光剑影、呼号震天、铁骑纵横、万军厮杀的激战场面。用在这里,那扣人心弦的旋律,正好形象地反映出红军战士的强大攻势和英雄气概,再配以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形象感染。
朗读训练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比如内部技巧的"情景再现、逻辑层次、感情基调",外部技巧的"重音、停连、语气、节奏"。有的老师只会一味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但究竟怎样读出感情、并且是恰如其分的感情,就缺少具体的指导。不少小学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养成了学生"夸张的、大起大落、拿腔捏调"的习惯,这种矫情做作的朗诵腔,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矫正和克服。
把握课标新理念,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加强"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这不仅使其具有程序简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体观在这样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确立,训练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育学生感性力量和理性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关键词】新课标 朗读 教学 新思路 新方法
如何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笔者认为:要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
学前读。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讲课前,先让学生默读,由学生不出声地自由朗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不给充分时间,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二遍的现象。这一环节应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
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人人做到三读:一要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要读得通顺,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要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了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拨,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让学生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
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课文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提升思维品质;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
学中读。即在第一环节"读懂"后的第二环节"读懂"。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在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去领悟阅读或写作的各项基本功,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
其训练过程要注意三点:一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二要根据教材确定重点训练项目的前提下,适当安排少量的一般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尝、琢磨。三要建立整体性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必须从整篇课文着眼,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孤立进行词、句、段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词句段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清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获得对全文更透彻的理解,感悟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
学后读。指理解后读,做到熟读。无论学什么,都要有个练习过程,熟读才能生巧。读书训练要从技巧与形式上给予指导:形式上如个人读、小组读等,技巧上如语调的高低和停连的处理等。让学生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去拔动学生的心弦。结合多媒体课堂教学,可试用配乐朗读。配乐朗读,就是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选择琵琶古曲《十里埋伏》和第八乐段"九里山大战"为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即"攻天险"部分)配乐。这段音乐是传统名曲的高潮部分,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战场刀光剑影、呼号震天、铁骑纵横、万军厮杀的激战场面。用在这里,那扣人心弦的旋律,正好形象地反映出红军战士的强大攻势和英雄气概,再配以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形象感染。
朗读训练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比如内部技巧的"情景再现、逻辑层次、感情基调",外部技巧的"重音、停连、语气、节奏"。有的老师只会一味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但究竟怎样读出感情、并且是恰如其分的感情,就缺少具体的指导。不少小学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养成了学生"夸张的、大起大落、拿腔捏调"的习惯,这种矫情做作的朗诵腔,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矫正和克服。
把握课标新理念,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加强"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这不仅使其具有程序简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体观在这样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确立,训练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育学生感性力量和理性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