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由此可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对于小学数学,更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使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让学习活动回归生活
把数学教学的目标来看,学生由生活进到数学才是最终意图。“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也不是教师的活动,它必须有较强的数学思考的含量,是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组织,引导儿童将自己的经验不断地数学化,从而构建一些基础的、必要的和现实的数学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中有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独立思考,有群体的火花碰撞、协作交流。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一种自我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知、行、意、情得以和谐发展,教师成了真正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学生也真正成了数学学习的主人。
二、结合生活经验学习数学
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个1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在实践中掌握数学方法和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中的平移、割补、变形、置换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能从具体实例出发,启发学生通过操作、思考,悟出道理并推广应用。例如:在教“计算物体的体积”时,先出示一块方砖,让学生测量并计算出它的体积后,再将砖敲破,择起一块不规则的砖块,让学生测其体积,这下学生先是犯难,后又忙碌开了。通过操作学生运用“置换法”将砖块的体积置换成与它相等的水的体积后,测出其体积。(学生受小语《乌鸦喝水》的启示,将吸足水的砖块浸没在一个装有水的长方体容器内,容器内水上升的体积便是砖块的体积。)这一知识的习得,使学生体验了数学中的“置换”思想。运用这一方法,学生能够测出许多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最后,我又说:“求这个砖块的体积还可以用秤称出呢!”学生又惊异了。我将这一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探索。
四、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探索,多做有心人,运用数学知识去发现、解决问题。如:一个同学说他家里要贴地板砖,需要多少块地板砖可以计算出来。另一个同学说:“在建房的旁边堆了一堆木料,那个管木料的叔叔能很快说出有多少根,这是根据我们学到的公式:“(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算出来的。”学习了长方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算算自己家里的一间房被粉刷的面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这个具体问题来说,房子的窗户、门、地板是不需要粉刷的。
“海纳百川,有容水之大”,数学只有拥入生活的怀抱,数学的生命才得以光芒四射。数学教学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生活只有拥入数学的怀抱,教师才能树立“跳出数学教数学”、“跳入生活教数学”的“大数学”教学观,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有理有据、有滋有味。只有数学与生活相融合,这样组织起来的课堂学生思维才能呈现出一个奔放而有据、奇特而可寻的世界。
一、让学习活动回归生活
把数学教学的目标来看,学生由生活进到数学才是最终意图。“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也不是教师的活动,它必须有较强的数学思考的含量,是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组织,引导儿童将自己的经验不断地数学化,从而构建一些基础的、必要的和现实的数学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中有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独立思考,有群体的火花碰撞、协作交流。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一种自我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知、行、意、情得以和谐发展,教师成了真正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学生也真正成了数学学习的主人。
二、结合生活经验学习数学
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个1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在实践中掌握数学方法和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中的平移、割补、变形、置换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能从具体实例出发,启发学生通过操作、思考,悟出道理并推广应用。例如:在教“计算物体的体积”时,先出示一块方砖,让学生测量并计算出它的体积后,再将砖敲破,择起一块不规则的砖块,让学生测其体积,这下学生先是犯难,后又忙碌开了。通过操作学生运用“置换法”将砖块的体积置换成与它相等的水的体积后,测出其体积。(学生受小语《乌鸦喝水》的启示,将吸足水的砖块浸没在一个装有水的长方体容器内,容器内水上升的体积便是砖块的体积。)这一知识的习得,使学生体验了数学中的“置换”思想。运用这一方法,学生能够测出许多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最后,我又说:“求这个砖块的体积还可以用秤称出呢!”学生又惊异了。我将这一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探索。
四、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探索,多做有心人,运用数学知识去发现、解决问题。如:一个同学说他家里要贴地板砖,需要多少块地板砖可以计算出来。另一个同学说:“在建房的旁边堆了一堆木料,那个管木料的叔叔能很快说出有多少根,这是根据我们学到的公式:“(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算出来的。”学习了长方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算算自己家里的一间房被粉刷的面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这个具体问题来说,房子的窗户、门、地板是不需要粉刷的。
“海纳百川,有容水之大”,数学只有拥入生活的怀抱,数学的生命才得以光芒四射。数学教学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生活只有拥入数学的怀抱,教师才能树立“跳出数学教数学”、“跳入生活教数学”的“大数学”教学观,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有理有据、有滋有味。只有数学与生活相融合,这样组织起来的课堂学生思维才能呈现出一个奔放而有据、奇特而可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