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机杼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uuuuu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论“抒情”这种基础性的话题,穷精竭力地身陷概念化的陷阱之中无疑是危险的。我既反对将它诉诸神秘主义的灵丽,也无意于对抒情下定义,这必须结合个体的写作经验才能稍稍使它的面目清晰化、具象化。“抒情”的构词法所担保的表意本身就不能使人满足,因为它并不直接意指着作为文体范式的“抒情诗”,抑或是一种“单纯的抒情结构”,更何况“抒情性”不仅仅在抒情诗中得到实现,它作为一种基质而构建起整个诗歌的肌体。如何在现代主体性中去安置抒情问题,是我们谈论它的此刻的语境。就个人的尺度而言,抒情如同一种美学雄心,蹉跎于我隐秘的造园理想,孜孜不倦地寻求完整自陈的时刻。
  鉴于抒情话语之模糊和观念上的混乱,谈论抒情或者叙事,总是处于特定的文化意识形态下,作为“一种支配性的诗歌尺度”(姜涛语)。抒情问题在当代似乎早已陷入困顿,其语焉不详、似是而非的表象让它屈居于风潮的边缘,仿佛它的意识始终停留在朴素的农耕及手工业时代,要么沦为一种“纪念碑诗歌”的风格,要么不可避免地陷入感伤主义的窠臼。有一种流行论调认为当代诗的高级形态都是智性的,即,将对抒情的理解停留在“纯粹主观认知”的刻板印象上,这种把抒情本质主义化的短视观点恰恰限制了抒情的可能性,已经悄然遮蔽了其内部丰富多变的褶皱。
  抒情并不意味着显摆和不言自明,也绝非仅仅作为一种浪漫主义的表征,或是固化成某种文体,譬如自白派诗歌——虽然我们总能在它们之间找到神秘莫测的家族相似性。抒情主体在诗歌身份上的多面性一直在不停地生成。20世纪40年代新诗理论与批评界曾将“抒情”与“感觉”做出区分,认为这构成了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差别。的确,现代主义通过对感觉的倚重完成了对情感的回避,而在我看来,这里主体性的撤退只是一种虚幻的预估,抒情仅仅被改装为更加隐匿的表达——“感觉”,即对感性肉身经验之回返,为抒情寻找客观对应物。而我的写作尤其偏好抒情的肉身(物质)形态,比如“自然主义的微光”(《寻人启事》)、“石榴艳丽的耳垂”(《石榴》),感觉所洞察的“真实”保证了抒情的“真实”并非是一种内在逻辑性薄弱的随机修辞。只不过,被浪漫主义滋生的现代主体恰恰在现代主义诗歌中得以修正:如果说浪漫派所代表的自我是自陈而永动的,现代主义对自我的设置则包含了一套晦涩的深度加工模式,通过“关系”来指涉隐蔽的“自我”。不止理想化、纯粹的自我被认为是“抒情的”,抒情的深度也被形式的深度所决定。因此在当下,将抒情简化为一种单纯的朝向主体心灵的情感面向是不合时宜的,这无助于我们理解抒情在当代幻化而出的诸种面相及其深度,也不利于诗人判断它在个体写作体系之中的坐标。
  如果我们将焦点调至中西抒情传统上来,也许有益于了解抒情话语之嬗变,从而发现抒情在时空上的某种延续性。譬如中国古典诗学强调以“起兴”作为抒情的一种方法,其中起兴所带动的自然景观和外在世界(如山水风物)怎样关联起情感幽深的脉动,则值得深究。事实上,当代诗中也延续着一种起兴的抒情,后者甚至借助于思辨、情感的逻辑而造就了起承转合,例如臧棣的诗(即使他不被承认为“抒情”诗人)就证明了抒情其实是一种表意空间的开掘路径。另一方面,在西方诗歌传统之中,抒情往往意味着对情感的分析和思辨,即通过分析性语言赋予情感以具体形态,这滥觞于萨福等古希腊经典诗人。无论从上述哪个侧面考量,我们都没有足够的理由去压抑“抒情”在当代诗中的位置。
  我赞同臧棣所说的:“对现代诗而言,所谓的抒情性,其实就是诗人自觉地运用意识的一种综合能力。”写诗所需调动的知性经验,关乎抒情在心智层面的表达。“智识上的思考恰恰让语言在此时获得了抒情诗的胜利,即当语言征服了一种复杂的、梦幻般的飘浮材料时,将现代灵魂超常的敏感交付于阿波罗的明朗的艺术理性,这是有意义的。”(胡戈·弗里德里希:《现代诗歌的结构》)准确来说,这种日神式的抒情写作不因灵感的迅捷而牺牲准确度,也不沦为单一快感的输出,而具备其自身的逻辑起点和绵绵的展开之链。与分析性和智性的诉求不同,抒情要诉诸在场的身体,始于“感知危险”,正是感性经验上的差异才能唤出诗人之脸,客观化自我亦是诗人的假面(persona)。在2015—2016年期间,我写出了《寻人启事》《雨地》《园圃之乐》这批诗,就写作资源而论,更多受到英语诗人希尼、沃尔科特的稳健诗风的滋養,毕竟“抒情诗人不一定是抒情主义的信徒,可能是反抒情主义的信仰者,而是致力于经验、记忆知识的完成”(胡戈·弗里德里希《现代诗歌的结构》)。他们真正教给我抒情的技艺,在感性高度黏着的目光里,如何将内心的高音调通过语言趋缓的流速转换成多声部、宽容度高的外部风景。像沃尔科特的《世界之光》这类日常生活史诗启示我一种精确、系统性的以语言统摄世界的能力,而希尼则教会我如何去淬炼、锻造与日常生活短兵相接的手艺。这种抒情的客观化策略,使得第一人称下的“我”不再有意向性的决定能力,抒情转化为知觉、想象力的综合,主体性与主体的存在状态相契合一。
  而汉语诗歌又为我开启了抒情的新维度,这与我2016年遭遇的写作转折有关。我的诗歌写作终于不再笼统地体现为对“语言”的关注,而开始重视汉语作为诗歌语言的内在气质和仪态,即它如何去细细地勾勒语言的边界并塑造个人的地形学。如果说我通过阅读英美诗歌训练了叙述性、分析性的技巧以及对诗歌整体性的把握,那么,我通过汉语来寻找、调试自己的声调,则为摆脱诗人时刻面临的同代人焦虑找到了一个纾解的出口。我的观察视点可能与90年代以来诗歌的“主流”线索并不完全吻合,这种不合时宜的贯注甚至可以说是“颓废”的,我欣喜地从张枣、柏桦、朱朱那里发现了一种节制而迷人的“汉语的风姿”,为我找到一条切入抒情的稳定方式。钟鸣谈论张枣时曾提及“汉语所特有的宁静缓速的音势动力现象”,这种抒情的动力学源于词语、音节、句法的势能,我在《小夜曲》《真实》《杂技》这批近作里也初步探索了汉语自身的音乐性。
  为抒情问题做个小结正如开始谈论它一样困难。谈到重新恢复一种抒情能力,不是去谈论玄学或是反对技巧。实际上,抒情作为一种内在的规定更要求一种高级的手艺,其本身关乎一种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用语言去揭示事物尖峭的顶部,即意识内部的深刻鸣响甘愿服从于一种优美的秩序感。这不意味着我自得其乐地经营着自足的古典美学法则,无视诗歌介入公共性、历史的要求,实际上诗永远持续地在发明自己,抒情要求的准确性也是一种普遍性的降临和具体实现。我寄希望于在自己的写作中持续地发明抒情的可能性,实践出抒情与历史、伦理的耦合。
  附文:
  石榴
  来晚了。石榴咳血的那一夜,
  你只能寄情于艳丽的耳垂。
  爱它的千人一面,爱一闪念。
  而闪念轻若闪电,何处是你同学?
  夜火中高烧的是你同学。
  欢爱也显得陈旧,裹挟春潮回涌。
  在手的迟疑之中,在最小的反复中,
  你随夜晚远离,呼应体内膨胀的金。
  身轻如燕的是你同学。
  来晚了。来不及等石榴成熟,
  你就要快乐地溃败,为死亡庆祝
  就从学校走出。一颗星子如一点痣。
  你为新人哭,为鬼簿增添新名录。
  越来越安静的是你同学。
  拿走耳蜗的软骨,多情不过暮晚。
  你怀抱石榴蓄势,为这临危这一转。
  余温化为一片稚子的欢娱和痴心。
  你,难道不是因为厌倦而缱绻?
  2016年11月13日
其他文献
摘 要:美国华人女作家吕红的创作近年来颇受关注,她的小说不但在艺术手法上融合了中西文学、艺术的诸多因素,擅用充满象征意味的多种意象来表达形而上的精神追求与人性思考。繁华与苍凉交织的生命体验中讲述精彩的人生故事,寻求探索女性解放之路,体现出作家在文学探索上的独树一帜。这为现当代文学史提供了更宽阔更新鲜的研究视野与研究范式。  关键词:美国华人作家 吕红小说 女性主义特质  海外华文文学近年逐渐繁盛发
期刊
文学家是传写人生的圣手,是写意历史的诗人。不过,文学家未有真正名分之前,便多只是耻辱与不快。  南朝刘宋时期的史学家范晔曾公开表示:“常耻作文士”“无意于文名”(《狱中与诸甥侄书》)。范晔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他的《后汉书》作为“前四史”之一,文采斐然,堪为名篇者甚多。范晔也自诩他的《后汉书》序论笔势纵放,为天下奇作,不减贾谊《过秦论》之篇,比肩班固《汉书》而毫不逊色。这般高标自恃的文才之士,却自
期刊
摘 要:《劳燕》通过对主人公“阿燕”形象的塑造,讲述了一个战争背景下关乎苦难和命运的故事。小说不仅借由阿燕的苦难来控诉战争的罪恶,更是借此揭露出苦难背后人性的复杂,同时讴歌了主人公倔强不屈的生命力。  关键词:张翎 《劳燕》 战争 生命力  《劳燕》讲述的是一个战争背景下关乎苦难和命运的故事,但在宏大叙事的背后,整部作品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女孩的成长故事。  这个女孩本名叫姚归燕,但在三个叙述者那里
期刊
所谓“浮世绘”是什么呢?我从一开始就遇到了许多不同的见解,以及对浮世绘这一概念或宽泛或狭隘的种种不同解释。我认为浮世绘是德川时代的现代描写画,是以描绘现代为主要使命的平民画家所结成的画派的所有作品的概称,如此解释就完满了。纵观田中喜作氏在《浮世绘概说》一书中所收集的丰富术语,“浮世”的语义有以下四种:  (一)“浮世”指的是与彼岸相对的此岸,与常安乐的净土相对,是悲喜无常的,应当厌棄的尘世,是沉浮
期刊
一切正在消逝和已经消逝的东西都引起我强烈的兴趣,这种兴趣超过文字之美本身。我研究民国时期的小说和游记,观看民族志电影,阅读旧报刊,并且聆听过去时代人们遗存的一切动听音乐。写诗是古典的行为,古老的记忆,过时的生活方式。在我看来,写现代诗、做一个现代诗人,和做一个古代的诗人,实际上并没有那样截然的分别:尽管我们使用的语言、我们的主体状况早已不同于李白、杜甫,但是这些感叹、无用的抒情、强迫症一般的为疯狂
期刊
摘 要:魏晋士人对自身之美的追求,是时代风气的折射。这个时代知识阶层的关注重心,在相当程度上转移到了“自我的深情”和自身的容貌之美上,并且成为一种社会潮流,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魏晋 人之美 《世说新语》 人物审美  一  魏晋是个大发现、大觉醒的时代。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曾有过一句经典性的论断:“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我的深情。”我在这里补充一句:晋人在发现“自然
期刊
摘 要:关于《渔父》一文的作者,苏教版教参上与课后练习“参考答案”的说法矛盾。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有可能损害作品主题的解读,并曲解创作者的意图。本文试从背景入手,从“圣”字出发,联系教材《离骚》,通过屈原、渔父的人格分析来解读作品的主题,理解创作者的意图。  关键词:《渔父》 主旨 苏世独立 遁世隐逸  關于《渔父》一文的作者,苏教版教参上有一段说明:“《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
期刊
尽管有人会说,在某种意义上每个人都应该是诗人,他/她对生活或多或少有种诗意的态度与追求,某个时刻在心中也会有对事物的诗性感触与理解;但我想我们谈论的严肃的诗作必将是落到文字层面上的字句组合,它是工具、载体也好,还是说它本身就是某种诗意的存在也罢,事实是我们谈论诗时总是绕不过语言这个层面,或者说它所对应的就是“怎么写”这个问题。我将“语言”视为一个诗歌写作者应该具有的最根本的能力,它应该有区别于我们
期刊
王晓明:现在请第一位发言人、华东师大哲学系教授童世骏。  童世骏:我主要讲文学在通识教育当中可能起到的作用,而且是从哲学角度讲。所谓讲故事和讲道理之间的关系,现在比较多的是一种政治话语,讲好中国的故事,讲好改革开放的故事,把讲故事看作是我们的宣传、交流,包括国际传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讲故事当然不只是为了讲故事,重要的是讲道理。  我自己也是觉得讲故事往往更能讲清道理,我举两个例子。改革开放的道
期刊
自纪弦先生历史性地提出,诗与歌应分家,发展各自的天地之后,诗虽因与歌的疏离,失却了一定数量的接受者,但由此获得的补偿,亦是难以估量的。诗不仅由此得到了新的发展空间,我们正不断地刷新着对诗的认识,而且,我们对自己过去漫长的文学史,亦获得了新的观照,似乎僵化的板块活动起来,诗的家族得到新的扩容。而格言诗,就是这一扩容的方阵。  对于一般的汉语读者而言,过去一提到格言诗,往往联想到西藏的以《萨迦格言》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