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今,我国对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度日益地提升,國画学习也越来越备受关注。但如何才能将传统的国画教学很好地融入到小学生的国画学习中,这是一个需要用心思考的问题。应该多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制定适合于他们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此道路上越走越远。
【关键词】年龄特点 联想 创新 坚持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5-0233-01
如今,我国对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度日益地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甚至是家长都开始投入到国画的学习中,他们热情、执着,但也不乏焦虑和无助。如何才能将传统的国画教学很好地融入到小学生的国画学习中,这是一个需要用心思考的问题。
时常有家长抛来这样的疑惑,究竟几岁的孩子有能力开始涉足国画领域的学习,怎样的学习才能让他们事半功倍呢?首先,得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入手。记得第一次给一年级孩子上国画课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呈现出好奇、懵懂的样子,他们拿毛笔的姿势延续了他们抓铅笔的动作。但是,他们大胆、自由,这样的特性从他们用墨“胡画”的练习作业中就能清楚地看见。因此,抓住他们的年龄特征,任何时候都不晚,任何时候也都不迟。只要能抓住孩子的特性,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那么一切都会变得自然而然,而年龄也变成了教学的一种参考。
谈及中国画多年来的教学传统,我们惯于以师傅示范,徒弟模仿的模式来进行。最初的学习多半以模仿为主,大量学习和借鉴古代及现当代的作品对于国画学习影响颇深。不过,现代社会网络和印刷技术的飞跃发展,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了福音,他们能够借鉴和学习的资料铺天盖地,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已经打破了界限,孩子们能够借鉴学习的无声老师随处可寻。但是如何运用好这些资料,如何以无声老师的无声语言敲响同学们的智慧心灵,对于孩子们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涉及的是资料的选择,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张名作的风格,若是未能达到某个孩子年龄段所能接受的,或是没有符合某个孩子的情趣,这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给孩子的学习竖起一面高高的屏障。作为教师,遇见这样司空见惯的情景,我常常将孩子的视线转移,多挖掘一些适合这个孩子学习并符合他的审美情趣的作品。在欣赏评述这些作品的时候,适当地与那张暂时不符合他的情趣的作品相比较,通过比较与分析,从中找到共同点,让孩子领悟到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最终达到扩大孩子知识面的良好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多给孩子表达内心真实感受的机会。每个孩子都能将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传达给现场的其他孩子和老师,那么也许每个人获得的感受就会相互叠加、碰撞,最后出现五彩纷呈的教学景象,这一定是一种惊喜!
其次,从长远方面考虑,系统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国画艺术中山水、花鸟、人物三大门类的历史是久远的,他们的发展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髓。了解这些门类的绘画,让学生适当地接触各个门类的国画佳作,看来都是需要切实地落实的。不过,这样的学习看似拉长了战线,但恰是这样细水长流的过程给予孩子更多感受、思考和沉淀的机会。学生甚至可以在不同的门类中找到一些有趣的切入点。比如,一个伟大的父亲形象,本只是单纯的人物画,但却可以用北方山水画中石头的皴法来体现父亲的那种强大的能量。再或者是表现南方山水的秀丽之色时,却以女性般温婉的墨韵来沉积这份南方景致之柔美。联系和联想在这期间是重要的,它能为我们的作品带来一片新的天地。
再次,最终的学习,一定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如大师般的百通,如果他们能具有精通的一个门类,甚至是擅长绘画某一种物体,这对于其未来的成长都是极其有益的。他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也许掌握的不只是某种技能,更多地是捕获了如何学习,如何自我提升的方法;如何观察,如何沉静的稳重。最终,这样的学习能给予他们的,或许是拥有自如地掌握学习艺术精髓的能力,拥有自觉地发现美、创造美的眼睛。所以,国画学习是必要而有意义的。
然而,传统的国画表现方法在儿童的世界里,有时也有点儿孤独。时常有一年级的孩子拿着课本上的国画作品,一脸天真地问我,“老师,这是墨水画吗?”的确,现代社会的息化发展,大部分人没有机会整天拿着毛笔写字画画,更不用说这些孩子了。他们所能接触到的国画作品除了课本上仅有的一些范图,电视频道里的一些讲解,哪儿还有更加贴近他们生活的作品进入他们的眼帘呢?因此,想让孩子们的眼中真正装着对国画的喜爱,还需要来自社会和学校,甚至家庭的多方面熏陶。只有真的了解这门艺术,才能从心底热爱它。
不过,大自然原本就有属于它的视觉语言。很多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时常不假思索地就将要表现的事物画下来。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作品表现的事物无法呈现出此物的最本来的面目。不难发现,一年级孩子写生的人物画,很多孩子缺乏观察,想当然地把眼睛画大画高,或者是画不出手指的样子。相信每个孩子都不乏对自己身体的了解,但为什么在表现的时候把人物画成奇特的样子。我想,这其中的原因定然是多方面的。但我相信,观察方法的掌握一定能让他们的画面焕然一新。这样的结论还来自于一节表现菊花的国画兴趣班的课程。课上,我首先让孩子们尝试临摹一幅菊花图。孩子们不亦乐乎地尝试将其临摹下来。然而,一朵看似简单的花朵,到了孩子们的笔下,竟然呈现出其他花科的样子。于是,我将事先准备好的大量菊花的图片播放给他们看,让每个孩子都思考总结菊花的造型特点。最终,经过大家的分析讨论,孩子们逐渐在这样的过程中体会到如何观察分析物体的特点,并将他们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一来,菊花的基本造型解决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也在这其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
当然,很多家长在评价孩子作品的好坏时,常常以是否与老师的范图相一致作为衡量标准,教师的教学范图变成了衡量学生水平高低的杠杆。这样的标准也时不时影响着他的孩子。适当的临摹能力的训练是必要的,但临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复制”,临摹能力也只是万千能力状态中的一种。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是百花齐放的艺术样式,即你有你的语言,他有他的语言。
总之,小学生的国画学习,需要一份长期而坚定的信心,需要一双具有整体而不失细节的观察能力的双眼。这一切,不只源于天生,更重要的在于后天的努力。就让我们为了国画艺术努力地让自己做一个更认真的人吧!就让我们带着孩子,带着那份对国画的炙热情感,一闻国画之芬芳,一同走入墨香的世界,秀笔的舞姿,享心的愉悦!
参考文献:
[1]《中国画审美技法与材料实验教程》
[2]《当代国画大家教学研究》
[3]《中国画技法普及与教学》
[4]《中国画名师教学典范》
【关键词】年龄特点 联想 创新 坚持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5-0233-01
如今,我国对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度日益地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甚至是家长都开始投入到国画的学习中,他们热情、执着,但也不乏焦虑和无助。如何才能将传统的国画教学很好地融入到小学生的国画学习中,这是一个需要用心思考的问题。
时常有家长抛来这样的疑惑,究竟几岁的孩子有能力开始涉足国画领域的学习,怎样的学习才能让他们事半功倍呢?首先,得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入手。记得第一次给一年级孩子上国画课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呈现出好奇、懵懂的样子,他们拿毛笔的姿势延续了他们抓铅笔的动作。但是,他们大胆、自由,这样的特性从他们用墨“胡画”的练习作业中就能清楚地看见。因此,抓住他们的年龄特征,任何时候都不晚,任何时候也都不迟。只要能抓住孩子的特性,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那么一切都会变得自然而然,而年龄也变成了教学的一种参考。
谈及中国画多年来的教学传统,我们惯于以师傅示范,徒弟模仿的模式来进行。最初的学习多半以模仿为主,大量学习和借鉴古代及现当代的作品对于国画学习影响颇深。不过,现代社会网络和印刷技术的飞跃发展,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了福音,他们能够借鉴和学习的资料铺天盖地,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已经打破了界限,孩子们能够借鉴学习的无声老师随处可寻。但是如何运用好这些资料,如何以无声老师的无声语言敲响同学们的智慧心灵,对于孩子们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涉及的是资料的选择,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张名作的风格,若是未能达到某个孩子年龄段所能接受的,或是没有符合某个孩子的情趣,这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给孩子的学习竖起一面高高的屏障。作为教师,遇见这样司空见惯的情景,我常常将孩子的视线转移,多挖掘一些适合这个孩子学习并符合他的审美情趣的作品。在欣赏评述这些作品的时候,适当地与那张暂时不符合他的情趣的作品相比较,通过比较与分析,从中找到共同点,让孩子领悟到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最终达到扩大孩子知识面的良好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多给孩子表达内心真实感受的机会。每个孩子都能将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传达给现场的其他孩子和老师,那么也许每个人获得的感受就会相互叠加、碰撞,最后出现五彩纷呈的教学景象,这一定是一种惊喜!
其次,从长远方面考虑,系统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国画艺术中山水、花鸟、人物三大门类的历史是久远的,他们的发展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髓。了解这些门类的绘画,让学生适当地接触各个门类的国画佳作,看来都是需要切实地落实的。不过,这样的学习看似拉长了战线,但恰是这样细水长流的过程给予孩子更多感受、思考和沉淀的机会。学生甚至可以在不同的门类中找到一些有趣的切入点。比如,一个伟大的父亲形象,本只是单纯的人物画,但却可以用北方山水画中石头的皴法来体现父亲的那种强大的能量。再或者是表现南方山水的秀丽之色时,却以女性般温婉的墨韵来沉积这份南方景致之柔美。联系和联想在这期间是重要的,它能为我们的作品带来一片新的天地。
再次,最终的学习,一定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如大师般的百通,如果他们能具有精通的一个门类,甚至是擅长绘画某一种物体,这对于其未来的成长都是极其有益的。他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也许掌握的不只是某种技能,更多地是捕获了如何学习,如何自我提升的方法;如何观察,如何沉静的稳重。最终,这样的学习能给予他们的,或许是拥有自如地掌握学习艺术精髓的能力,拥有自觉地发现美、创造美的眼睛。所以,国画学习是必要而有意义的。
然而,传统的国画表现方法在儿童的世界里,有时也有点儿孤独。时常有一年级的孩子拿着课本上的国画作品,一脸天真地问我,“老师,这是墨水画吗?”的确,现代社会的息化发展,大部分人没有机会整天拿着毛笔写字画画,更不用说这些孩子了。他们所能接触到的国画作品除了课本上仅有的一些范图,电视频道里的一些讲解,哪儿还有更加贴近他们生活的作品进入他们的眼帘呢?因此,想让孩子们的眼中真正装着对国画的喜爱,还需要来自社会和学校,甚至家庭的多方面熏陶。只有真的了解这门艺术,才能从心底热爱它。
不过,大自然原本就有属于它的视觉语言。很多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时常不假思索地就将要表现的事物画下来。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作品表现的事物无法呈现出此物的最本来的面目。不难发现,一年级孩子写生的人物画,很多孩子缺乏观察,想当然地把眼睛画大画高,或者是画不出手指的样子。相信每个孩子都不乏对自己身体的了解,但为什么在表现的时候把人物画成奇特的样子。我想,这其中的原因定然是多方面的。但我相信,观察方法的掌握一定能让他们的画面焕然一新。这样的结论还来自于一节表现菊花的国画兴趣班的课程。课上,我首先让孩子们尝试临摹一幅菊花图。孩子们不亦乐乎地尝试将其临摹下来。然而,一朵看似简单的花朵,到了孩子们的笔下,竟然呈现出其他花科的样子。于是,我将事先准备好的大量菊花的图片播放给他们看,让每个孩子都思考总结菊花的造型特点。最终,经过大家的分析讨论,孩子们逐渐在这样的过程中体会到如何观察分析物体的特点,并将他们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一来,菊花的基本造型解决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也在这其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
当然,很多家长在评价孩子作品的好坏时,常常以是否与老师的范图相一致作为衡量标准,教师的教学范图变成了衡量学生水平高低的杠杆。这样的标准也时不时影响着他的孩子。适当的临摹能力的训练是必要的,但临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复制”,临摹能力也只是万千能力状态中的一种。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是百花齐放的艺术样式,即你有你的语言,他有他的语言。
总之,小学生的国画学习,需要一份长期而坚定的信心,需要一双具有整体而不失细节的观察能力的双眼。这一切,不只源于天生,更重要的在于后天的努力。就让我们为了国画艺术努力地让自己做一个更认真的人吧!就让我们带着孩子,带着那份对国画的炙热情感,一闻国画之芬芳,一同走入墨香的世界,秀笔的舞姿,享心的愉悦!
参考文献:
[1]《中国画审美技法与材料实验教程》
[2]《当代国画大家教学研究》
[3]《中国画技法普及与教学》
[4]《中国画名师教学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