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教育明确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彼时在中国发展不太顺利的新形教育模式终于迎来了政策和地位上的正名。随着高职教育被纳入高等教育的版图,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探索,以及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划成为高职教育面临到的一个难题。本文立足于对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来探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职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071-02
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3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职业技能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职教育搭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到全面转型期,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为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职教育经过了早期的快速发展,也进入到结构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定位的尴尬性和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我国高职教育的定位、特点
一直以来,高等教育是中国无数家庭幸福与否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无数年轻人社会地位定位的一个风向性指标。进入到高等教育的范畴既意味着就业、择业拥有一定的有利条件和资源,所以择校与专业选择成为所有学子青年时期最重要的一件事。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内有众多的“类型”划分,首先是“文科”、“理科”、“艺术类”等学科类别的划分,还有“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一类本科”、“二类本科”、“三类本科”、“大专、高职”院校等本、专科等级划分,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体系中有别于传统高等教育的一种。首先,学时较之本科类院校少,高等职业教育只有3年时间,近年来很多院校增加了学生实习时间,实行2+1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企业实习学习1年;而课程设置方面注重技能类型课程,传统的基础理论课程设置较少;人才培养方面着重培养技术型人才,以保证社会熟练工人的需求。虽然社会稀缺各种类型的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但是社会普遍对从事技术型工人的社会定位较低,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职类院校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较低地位;再则,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实行的4年制教育,将高等教育的时间做出了一定的规定,高职类型院校教学时间的相对较少,也成为高职教育地位尴尬的一个原因;还有,技能型人才遍布于各行各业,因此在专业设置上,高职类院校没有明确的所谓“文、理、艺”的类别划分,与本科教育的差别不甚鲜明,导致很多人对高职教育的概念模糊;尤其是,近年来,社会就业形势较困难,越来越多的本科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日益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对高职类院校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加之,在高等教育体系外还存在中专的职业教育类技校,因此高职教育面临着上有本科类院校压力下有中专技校竞争的困难局面和高低不成的尴尬地位。
二、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
(一)高职院校基础较差影响教学质量
中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是由传统专科类院校转化或职业学校合并而来,其不论是硬件条件或是软件条件都较差,职业教育强调技能培养,需要的技能设备和器械较多,对专业技术的要求更高,为了保证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各类职业技能的学习必须是与技能技术发展同步,这就对高职院校的经济条件提出了一大挑战。首先:各种类型器械、设备、实训室的建设以及器械、设备的折旧和保养需要大笔资金的支持,而中国高职教育资金来源主要是学生学费和国家高教经费,发展资金有限,加之,目前中国整体适龄考生数量在减少,各类型高校高考招生都面临着生源递减的情景,高职院校招生更受社会传统思想认为工人低人一等的影响属于学生不得不的最后选择,生源情况尤其困难。其次:高职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除了传统教室外必须引进许多行业专业人士担任技能教学或实践指导课程,根据国外的经验一般分两种方法来实现,一是培养本校老师,为老师提供实践学习机会保证其职业技能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接轨,二是通过聘请行业内成功人士在学校兼任教师实现对学生的实践指导。这两种方法很多高职院校都采用了,但是,大多受限于学校整体实力和经济情况,空有形式实际效果并不如人意,高职教育中技能实践课程效果一般。再次:中国学历制的等级划分下,教师资源的分布出现失衡,目前国内普通的高职类院校教师大部分的学历水平在本科或中级技师,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较之其他高等院校相对较低,而高职院校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又受到学院发展情况的限制导致对高职教育发展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校企合作发展不完善,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内有残败的战争创伤外有战争赔款的压力,然而,德国却只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德国的再次复兴,跃升为世界经济强国,德国人将这种经济奇迹归功于市场经济和职业教育,确实,充分发展的职业教育为德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提供了充沛的人才资源,德国也成为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成功经验亦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学习素材,尤其是德国职业教育中一直提倡和推崇的“双元教育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在中国高职教育中推广时却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德国的双元教育模式加强了企业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教学的结合来完成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操作的过渡,学生在企业中获得理论知识的检阅和实践操作的经验,以此可以保证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直接投入工作,转化成社会有效劳动力的时间被大大缩短,对经济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在中国,校企合作的开展却有许多问题:首先在德国,企业承担教育责任是由政府和行业协会进行监督的,可以保证学生在企业学习专业对口、技能審核标准高,而在中国校企合作的开展既没有相关政策性文件的保证又没有行业协会等专业部门进行监督,合作企业主要靠学校寻找和联系,在资金、实力、学校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能够合作的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保证,所以学生在企业实习是否能够得到专业对口的适合岗位,切实的提高本专业的职业技能也缺乏保障,企业在高职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也大大缩减,“双元教育模式”实际上依然是校园教育为主,职业技能性的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 (三)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中“能力本位”概念模糊
高职教育强调针对社会急缺人才设置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因此,各类高职院校都积极立足于特色化专业设置,力求突出职业教育技能型特点,这就要求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突出特色课程,教学模式中加强实践教学课时,以保证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然而,实际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却有存在着对以“能力”为重教学理念的错误理解。首先: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基础理论知识作为铺垫,加之技能实践课程的辅助才能达到对某一种专业技能的全面掌握,而高职教育学时安排本就比本科教育少,很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中为了凸显技能教育的特点,往往大量缩减理论教学课程,这样从表面看是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学时,但实际上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只流于表面,对其日后技能提升和技术研究能力是一种限制。高职教育虽然强调职业教育但也区别于中专技校教育,分属于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的人才定位是技术应用型人才,提倡“能力本位”的教学要求,重视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合理调整课程设置中理论教学和方法学习的比例,避免出现高技能低能力,高职、中职概念模糊,界限混淆。其次,实践课是高职教育中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在教学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希望通过实践课程帮助同学加深对技能相关知识的理解、加强同学对技术的掌握,然而实践课究竟该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哪些类型的课程应该加强实践课时间,在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深刻的、符合行业发展的实际标准,一门技能必须学习到多少学时方能保证其对这门技术的完全理解和掌握也没有相关行业部门的明确监督,造成很多高校在教学模式中大力提倡实践教学,但在具体教学方法上或流于形式,或应付了事,实践效果当然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更无从谈起“能力本位”。
(四)生源分布失衡影響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
2012年高考结束后,国家给出了各类型学院的分数录取线,高职院校分数要求是在二百分以上,低于二百五十分,本科类到高职类的录取顺序,以及社会传统思想对高职教育的社会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生源大都属于高考中成绩较低的群体。这类型学生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高考失利,信心受到打击;第二种:来自教育较落后地区或群体,高考前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少,基础较差;第三种:贪玩,对学习没有兴趣;这三类学生在高职院校生源中占到主要部分,而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在学习上积极性较差,有自卑情绪,也因此对教学效果有所影响,进而影响社会对高职教育能力的定位,以此往复,高职教育进入恶性循环圈,可持续发展性被制约。
总而言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目前进入到发展的关键阶段,一些问题随着高职教育日益走向成熟逐渐凸现出来。虽然现阶段高职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高等教育种类多样化是一个既定的发展趋势,既是世界高等教育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需要数以亿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广大的市场需求,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我们需要明确存在问题,找出解决方法。那么,高职教育在未来依然拥有美好的前景。(上接第70页)般建议学生在学校期间完成干部队伍的选拔和培训。首先,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民主选举,由学校老师负责推荐,成立基层党支部,要求党员干部政治过硬,头脑灵活,组织协调能力相对较强,人格魅力出众,并且乐于奉献,热爱党支部日常工作,通过党组织内部成员进行干部满意度调查,参考驻地校外单位教师和职工意见,对干部进行定期考核和换届。
(二)构建驻外基层党组织考核体系,量化工作,责任到人
建立健全的驻外基层党组织考核体系,包括党组织活动开展情况、党内方针政策学习情况、党组织成员考勤、组织或个人创优成效等,将日常工作量化,各项活动要实现有计划,有总结,每项活动指定负责人,评选出优秀基层党组织和优秀个人,向上级党组织上报嘉奖。对成绩不好,组织活动不积极,日常工作不能按时完成的基层党组织给予通报批评以及相应的惩罚,如减少发展党员名额、取消优秀党员比例、减少党组织活动经费等措施。各基层党组织集中汇报季度或年度工作,参考基地校外相关单位部门意见,由校级党组织统一评比。
(三)以考核体系制度为依托,开展创优评比
在日常组织活动评比考核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基层党组织创优争先活动[3]。要求各基层党组织结合本基地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相关特点,如党支部“红色1+1”活动,将驻外党支部与基地单位的党组织相结合,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开展创新性活动,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驻外基层党组织内部自行考核,再结合基地单位党组织的意见,对基层党组织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总结和整改,上报校级党组织审批工作进展和活动效果,最后根据考核体系相关规定以及活动成效给予相应奖励。
四、保持驻外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党风廉洁教育
加强党风廉洁教育是驻外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全国创先争优理论研讨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驻外基层党员干部要积极投身这项关乎每一个党员干部健康成长的活动中去。经常照照镜子,自觉做到用正反两方面典型教育和警示自己,不断查找自己的不足;经常洗洗脑子,加强学习,在思想上建立起严密的拒腐防变“隔离墙”;经常拉拉袖子,深化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好民主评议活动,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4]。部分驻外基层党组织成员经常会因为自身所处环境特殊,而从思想上懈怠,缺乏积极心态,容易走错误路线,基层党组织在建设中要重点关注腐败问题,加强思想教育,从干部抓起,一切依照制度办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不了及时上报,将基层党组织的党风廉洁教育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
[2]刘建霞.校外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2000-11-11(4).
[3]张雪梅.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J].黄山学院学报,2010,(06).
[4]习近平.认真总结和运用创先争优活动经验切实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全国创先争优理论研讨会,2012-5-21.
★作者简介:魏晓娜(1985-),女,新疆人,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职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071-02
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3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职业技能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职教育搭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到全面转型期,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为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职教育经过了早期的快速发展,也进入到结构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定位的尴尬性和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我国高职教育的定位、特点
一直以来,高等教育是中国无数家庭幸福与否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无数年轻人社会地位定位的一个风向性指标。进入到高等教育的范畴既意味着就业、择业拥有一定的有利条件和资源,所以择校与专业选择成为所有学子青年时期最重要的一件事。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内有众多的“类型”划分,首先是“文科”、“理科”、“艺术类”等学科类别的划分,还有“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一类本科”、“二类本科”、“三类本科”、“大专、高职”院校等本、专科等级划分,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体系中有别于传统高等教育的一种。首先,学时较之本科类院校少,高等职业教育只有3年时间,近年来很多院校增加了学生实习时间,实行2+1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企业实习学习1年;而课程设置方面注重技能类型课程,传统的基础理论课程设置较少;人才培养方面着重培养技术型人才,以保证社会熟练工人的需求。虽然社会稀缺各种类型的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但是社会普遍对从事技术型工人的社会定位较低,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职类院校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较低地位;再则,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实行的4年制教育,将高等教育的时间做出了一定的规定,高职类型院校教学时间的相对较少,也成为高职教育地位尴尬的一个原因;还有,技能型人才遍布于各行各业,因此在专业设置上,高职类院校没有明确的所谓“文、理、艺”的类别划分,与本科教育的差别不甚鲜明,导致很多人对高职教育的概念模糊;尤其是,近年来,社会就业形势较困难,越来越多的本科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日益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对高职类院校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加之,在高等教育体系外还存在中专的职业教育类技校,因此高职教育面临着上有本科类院校压力下有中专技校竞争的困难局面和高低不成的尴尬地位。
二、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
(一)高职院校基础较差影响教学质量
中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是由传统专科类院校转化或职业学校合并而来,其不论是硬件条件或是软件条件都较差,职业教育强调技能培养,需要的技能设备和器械较多,对专业技术的要求更高,为了保证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各类职业技能的学习必须是与技能技术发展同步,这就对高职院校的经济条件提出了一大挑战。首先:各种类型器械、设备、实训室的建设以及器械、设备的折旧和保养需要大笔资金的支持,而中国高职教育资金来源主要是学生学费和国家高教经费,发展资金有限,加之,目前中国整体适龄考生数量在减少,各类型高校高考招生都面临着生源递减的情景,高职院校招生更受社会传统思想认为工人低人一等的影响属于学生不得不的最后选择,生源情况尤其困难。其次:高职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除了传统教室外必须引进许多行业专业人士担任技能教学或实践指导课程,根据国外的经验一般分两种方法来实现,一是培养本校老师,为老师提供实践学习机会保证其职业技能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接轨,二是通过聘请行业内成功人士在学校兼任教师实现对学生的实践指导。这两种方法很多高职院校都采用了,但是,大多受限于学校整体实力和经济情况,空有形式实际效果并不如人意,高职教育中技能实践课程效果一般。再次:中国学历制的等级划分下,教师资源的分布出现失衡,目前国内普通的高职类院校教师大部分的学历水平在本科或中级技师,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较之其他高等院校相对较低,而高职院校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又受到学院发展情况的限制导致对高职教育发展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校企合作发展不完善,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内有残败的战争创伤外有战争赔款的压力,然而,德国却只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德国的再次复兴,跃升为世界经济强国,德国人将这种经济奇迹归功于市场经济和职业教育,确实,充分发展的职业教育为德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提供了充沛的人才资源,德国也成为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成功经验亦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学习素材,尤其是德国职业教育中一直提倡和推崇的“双元教育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在中国高职教育中推广时却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德国的双元教育模式加强了企业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教学的结合来完成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操作的过渡,学生在企业中获得理论知识的检阅和实践操作的经验,以此可以保证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直接投入工作,转化成社会有效劳动力的时间被大大缩短,对经济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在中国,校企合作的开展却有许多问题:首先在德国,企业承担教育责任是由政府和行业协会进行监督的,可以保证学生在企业学习专业对口、技能審核标准高,而在中国校企合作的开展既没有相关政策性文件的保证又没有行业协会等专业部门进行监督,合作企业主要靠学校寻找和联系,在资金、实力、学校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能够合作的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保证,所以学生在企业实习是否能够得到专业对口的适合岗位,切实的提高本专业的职业技能也缺乏保障,企业在高职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也大大缩减,“双元教育模式”实际上依然是校园教育为主,职业技能性的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 (三)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中“能力本位”概念模糊
高职教育强调针对社会急缺人才设置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因此,各类高职院校都积极立足于特色化专业设置,力求突出职业教育技能型特点,这就要求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突出特色课程,教学模式中加强实践教学课时,以保证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然而,实际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却有存在着对以“能力”为重教学理念的错误理解。首先: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基础理论知识作为铺垫,加之技能实践课程的辅助才能达到对某一种专业技能的全面掌握,而高职教育学时安排本就比本科教育少,很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中为了凸显技能教育的特点,往往大量缩减理论教学课程,这样从表面看是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学时,但实际上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只流于表面,对其日后技能提升和技术研究能力是一种限制。高职教育虽然强调职业教育但也区别于中专技校教育,分属于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的人才定位是技术应用型人才,提倡“能力本位”的教学要求,重视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合理调整课程设置中理论教学和方法学习的比例,避免出现高技能低能力,高职、中职概念模糊,界限混淆。其次,实践课是高职教育中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在教学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希望通过实践课程帮助同学加深对技能相关知识的理解、加强同学对技术的掌握,然而实践课究竟该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哪些类型的课程应该加强实践课时间,在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深刻的、符合行业发展的实际标准,一门技能必须学习到多少学时方能保证其对这门技术的完全理解和掌握也没有相关行业部门的明确监督,造成很多高校在教学模式中大力提倡实践教学,但在具体教学方法上或流于形式,或应付了事,实践效果当然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更无从谈起“能力本位”。
(四)生源分布失衡影響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
2012年高考结束后,国家给出了各类型学院的分数录取线,高职院校分数要求是在二百分以上,低于二百五十分,本科类到高职类的录取顺序,以及社会传统思想对高职教育的社会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生源大都属于高考中成绩较低的群体。这类型学生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高考失利,信心受到打击;第二种:来自教育较落后地区或群体,高考前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少,基础较差;第三种:贪玩,对学习没有兴趣;这三类学生在高职院校生源中占到主要部分,而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在学习上积极性较差,有自卑情绪,也因此对教学效果有所影响,进而影响社会对高职教育能力的定位,以此往复,高职教育进入恶性循环圈,可持续发展性被制约。
总而言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目前进入到发展的关键阶段,一些问题随着高职教育日益走向成熟逐渐凸现出来。虽然现阶段高职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高等教育种类多样化是一个既定的发展趋势,既是世界高等教育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需要数以亿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广大的市场需求,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我们需要明确存在问题,找出解决方法。那么,高职教育在未来依然拥有美好的前景。(上接第70页)般建议学生在学校期间完成干部队伍的选拔和培训。首先,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民主选举,由学校老师负责推荐,成立基层党支部,要求党员干部政治过硬,头脑灵活,组织协调能力相对较强,人格魅力出众,并且乐于奉献,热爱党支部日常工作,通过党组织内部成员进行干部满意度调查,参考驻地校外单位教师和职工意见,对干部进行定期考核和换届。
(二)构建驻外基层党组织考核体系,量化工作,责任到人
建立健全的驻外基层党组织考核体系,包括党组织活动开展情况、党内方针政策学习情况、党组织成员考勤、组织或个人创优成效等,将日常工作量化,各项活动要实现有计划,有总结,每项活动指定负责人,评选出优秀基层党组织和优秀个人,向上级党组织上报嘉奖。对成绩不好,组织活动不积极,日常工作不能按时完成的基层党组织给予通报批评以及相应的惩罚,如减少发展党员名额、取消优秀党员比例、减少党组织活动经费等措施。各基层党组织集中汇报季度或年度工作,参考基地校外相关单位部门意见,由校级党组织统一评比。
(三)以考核体系制度为依托,开展创优评比
在日常组织活动评比考核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基层党组织创优争先活动[3]。要求各基层党组织结合本基地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相关特点,如党支部“红色1+1”活动,将驻外党支部与基地单位的党组织相结合,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开展创新性活动,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驻外基层党组织内部自行考核,再结合基地单位党组织的意见,对基层党组织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总结和整改,上报校级党组织审批工作进展和活动效果,最后根据考核体系相关规定以及活动成效给予相应奖励。
四、保持驻外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党风廉洁教育
加强党风廉洁教育是驻外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全国创先争优理论研讨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驻外基层党员干部要积极投身这项关乎每一个党员干部健康成长的活动中去。经常照照镜子,自觉做到用正反两方面典型教育和警示自己,不断查找自己的不足;经常洗洗脑子,加强学习,在思想上建立起严密的拒腐防变“隔离墙”;经常拉拉袖子,深化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好民主评议活动,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4]。部分驻外基层党组织成员经常会因为自身所处环境特殊,而从思想上懈怠,缺乏积极心态,容易走错误路线,基层党组织在建设中要重点关注腐败问题,加强思想教育,从干部抓起,一切依照制度办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不了及时上报,将基层党组织的党风廉洁教育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
[2]刘建霞.校外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2000-11-11(4).
[3]张雪梅.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J].黄山学院学报,2010,(06).
[4]习近平.认真总结和运用创先争优活动经验切实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全国创先争优理论研讨会,2012-5-21.
★作者简介:魏晓娜(1985-),女,新疆人,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