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7~9年级学段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受传统教育模式、师资素质、家长观念等条件的制约,农村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时间少、自主性不强、阅读量不足的现状与课标的要求相去甚远。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自己有兴趣的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高。因此,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就如何激发农村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谈几点看法。
一、 看爱看的书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禀赋、语言知识储备和对世界的认知程度不同,他们喜欢读的书也是不同的:有的喜欢百科知识,有的喜欢文学;有的喜欢侦探小说,有的喜欢历史故事……真正适合学生的书,学生是不会拒绝的。
“看爱看的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对喜欢科普科幻类书籍的学生,可以推荐儒勒·凡尔纳系列科幻小说、《可怕的科学》系列、《昆虫记》等;对喜欢文学的学生,可以推荐四大名著等;对喜欢童话的学生,可以推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宝葫芦的秘密》等。对于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我们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简单用自己的眼光判定哪些书“有用”、哪些书“无用”,而应确立“学生喜欢的书就是好书”的观念。只要不是不健康的书,学生都可以看。我们要像期待种子发芽一样期待学生兴趣的萌发与成长,只有使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才能使他们喜欢上看书。
笔者班里有个学生一直以来不爱看书,但他十分喜爱军事武器图片。笔者送给他《武器百科》和几本《兵器知识》杂志,一下子就把他吸引住了。一段时间后,笔者又借给他《军事知识全知道》《世界军事探秘》等书,他也能看得津津有味。现在他已开始看《决战朝鲜》《解放战争》等大部头的军事纪实小说了,并且读书兴趣正逐渐转向其他类别的书。笔者欣喜地发现这个孩子爱上看书了!可见,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师要给予引导,从让学生“看自己爱看的书”入手,逐步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二、 营造读书氛围
(一) 建设班级“小书吧”
要使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前提是要有书读。受家庭经济条件、家长支持程度、社会资源(书店、图书馆)等条件的限制,农村孩子接触书、拥有书的机会要远远少于城里的孩子。针对这种情况,建设班级“小书吧”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经常要求家长买书是不切合实际的,但每学期买1~2本书一般家庭还是会同意的。以笔者任教的两个班77名学生为例,每学期每位学生买两本书,每个人买的书如果不相同(这个教师可以引导),两个班就有154本,初中3年6个学期,两个班的学生就可以看到924本书了,这个量还是可以的,也是可行的。让学生把这些书借给班里,放在班级“小书吧”的书架上,每个月从两个班的“小书吧”拿出一部分书相互交流,一学期结束,清理书架,愿意捐给班里的继续留在书架上,不愿意捐的自己拿回去。笔者把自己的藏书也放进“小书吧”,又定期地向学校图书室借一批书放在书架上,这样就基本解决了学生“有书读”的问题。教室内有书,借阅起来很方便,“小书吧”是学生们共同参与的成果,这对班级读书氛围的营造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 举办“班级书市”
每学期开展一两次“班级书市”活动,让学生从自己家里的课外书中挑选几本拿到班里,几个人合作摆一个摊位。要求学生给自己的书摊写海报,给自己的书写简要介绍,向同学推荐这些书。学生既是“摊主”也是“顾客”,看谁卖掉的书多,看谁买到的书多。教师参与其中,也摆出自己的摊位。笔者通常组织两个任教班一起开展这个活动,有时也联合其他感兴趣的班级开展。活动的前半部分是“班级书市”,后半部分则组织学生介绍自己买到的书,说一说为什么要买这本书。这样的活动对活跃班级读书氛围、丰富学生的藏书十分有益。
(三) 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每节语文课前抽出3~5分钟安排一名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看过的书,讲读书心得;在班里设置“好书推介”专栏,轮流安排学生向同学推荐好书,写出推荐理由张贴在墙;在教室里开辟“展示角”,将学生的“阅读收获卡”定期张贴。这些等于给学生一个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既是对学生的肯定,也是对学生的激励。
(四) 集体阅读
每天安排20~30分钟的集体阅读时间,师生一起静静地阅读;每周抽一节语文课举行班级读书会,推荐读物,读中指导,读后交流……集体阅读有利于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群体阅读心理态势。
(五) 让学生借书看
清代文学家袁枚说过:“书非借不能读也。”笔者在班里设了“图书交流站”专栏,每个月学生从自己的藏书中拿出几本作为交流书目,把书名写在统一制作的“交流书目单”上,贴到“交流站”里,开展同学间互借书活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更新“交流书目单”。笔者把自己的“交流书目单”也贴入其中,鼓励学生来借书,也会向学生去借书。学生还可以向班级“小书吧”借书,向学校图书室借书。借来的书是要还的,那种“虑人逼取”“不得而见之矣”(清·袁枚《黄生借书说》)的心情会促使学生认真地看书。
三、 延伸阅读
(一) 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
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大多选自一些优秀著作,许多选自名著。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原著,利用课文教学激起学生读原著的兴趣。每册语文课本后都有“名著导读”,教师要利用它们上好读物推荐课。对课内介绍过、学到过的书,学生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向往感,容易产生“一读为快”的愿望。
(二) 电视延伸到阅读
学生课余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较多,如何将学生看电视的兴趣转移到看书上来呢?笔者作了一些尝试。新版《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播出后引起了强烈争议,笔者从网上搜集了各种观点,放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告诉学生:当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象的影像时,林黛玉没有了想象中的美,关羽没有了想象中的英,贾宝玉没有了想象中的帅,张飞没有了想象中的傻,名著的欣赏如止于电影、电视的话就会丢掉很多乐趣,要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还是要去品读原著。一段时间下来效果还不错:看四大名著的学生明显增加,学生看书的热情也明显提高。
近几年热播的《百家讲坛》,通俗易懂,深受观众喜爱,许多学生喜欢这档节目。笔者有意识地介绍学生去看这档节目,还做成课件在课堂上播放,并借机推荐学生去读《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等书,在班里掀起了《论语》热、《三国》热。
四、 适时评价
(一) 即时评价
要对学生在课前阅读交流、阅读收获卡的制作、集体阅读、班级读书会等阅读活动中的表现作出即时评价,肯定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二) 平时交流
经常和学生聊一聊,如最近在读什么书,有多少时间在读书等,方式要随和、亲近和自然,不要给学生压力,对学生的阅读要加以肯定与指导。
(三) 评比奖励
一学期结束评选“阅读之星”,一学期举办一次读书成果展,从阅读的量、阅读的收获、个人的进步等方面综合评价,把书当做奖品奖励给学生。
语文课外阅读的评价要以鼓励和激发兴趣为主,那种拿一张试卷考一考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评价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起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语文课外阅读的成果是一个聚沙成塔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我们评价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更注重阅读的过程,关注的是学生阅读的态度,阅读的面和量,阅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搜集能够反映学生阅读过程的资料,记录学生阅读的成长过程,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持之以恒,必能提高农村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受传统教育模式、师资素质、家长观念等条件的制约,农村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时间少、自主性不强、阅读量不足的现状与课标的要求相去甚远。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自己有兴趣的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高。因此,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就如何激发农村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谈几点看法。
一、 看爱看的书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禀赋、语言知识储备和对世界的认知程度不同,他们喜欢读的书也是不同的:有的喜欢百科知识,有的喜欢文学;有的喜欢侦探小说,有的喜欢历史故事……真正适合学生的书,学生是不会拒绝的。
“看爱看的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对喜欢科普科幻类书籍的学生,可以推荐儒勒·凡尔纳系列科幻小说、《可怕的科学》系列、《昆虫记》等;对喜欢文学的学生,可以推荐四大名著等;对喜欢童话的学生,可以推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宝葫芦的秘密》等。对于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我们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简单用自己的眼光判定哪些书“有用”、哪些书“无用”,而应确立“学生喜欢的书就是好书”的观念。只要不是不健康的书,学生都可以看。我们要像期待种子发芽一样期待学生兴趣的萌发与成长,只有使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才能使他们喜欢上看书。
笔者班里有个学生一直以来不爱看书,但他十分喜爱军事武器图片。笔者送给他《武器百科》和几本《兵器知识》杂志,一下子就把他吸引住了。一段时间后,笔者又借给他《军事知识全知道》《世界军事探秘》等书,他也能看得津津有味。现在他已开始看《决战朝鲜》《解放战争》等大部头的军事纪实小说了,并且读书兴趣正逐渐转向其他类别的书。笔者欣喜地发现这个孩子爱上看书了!可见,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师要给予引导,从让学生“看自己爱看的书”入手,逐步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二、 营造读书氛围
(一) 建设班级“小书吧”
要使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前提是要有书读。受家庭经济条件、家长支持程度、社会资源(书店、图书馆)等条件的限制,农村孩子接触书、拥有书的机会要远远少于城里的孩子。针对这种情况,建设班级“小书吧”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经常要求家长买书是不切合实际的,但每学期买1~2本书一般家庭还是会同意的。以笔者任教的两个班77名学生为例,每学期每位学生买两本书,每个人买的书如果不相同(这个教师可以引导),两个班就有154本,初中3年6个学期,两个班的学生就可以看到924本书了,这个量还是可以的,也是可行的。让学生把这些书借给班里,放在班级“小书吧”的书架上,每个月从两个班的“小书吧”拿出一部分书相互交流,一学期结束,清理书架,愿意捐给班里的继续留在书架上,不愿意捐的自己拿回去。笔者把自己的藏书也放进“小书吧”,又定期地向学校图书室借一批书放在书架上,这样就基本解决了学生“有书读”的问题。教室内有书,借阅起来很方便,“小书吧”是学生们共同参与的成果,这对班级读书氛围的营造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 举办“班级书市”
每学期开展一两次“班级书市”活动,让学生从自己家里的课外书中挑选几本拿到班里,几个人合作摆一个摊位。要求学生给自己的书摊写海报,给自己的书写简要介绍,向同学推荐这些书。学生既是“摊主”也是“顾客”,看谁卖掉的书多,看谁买到的书多。教师参与其中,也摆出自己的摊位。笔者通常组织两个任教班一起开展这个活动,有时也联合其他感兴趣的班级开展。活动的前半部分是“班级书市”,后半部分则组织学生介绍自己买到的书,说一说为什么要买这本书。这样的活动对活跃班级读书氛围、丰富学生的藏书十分有益。
(三) 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每节语文课前抽出3~5分钟安排一名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看过的书,讲读书心得;在班里设置“好书推介”专栏,轮流安排学生向同学推荐好书,写出推荐理由张贴在墙;在教室里开辟“展示角”,将学生的“阅读收获卡”定期张贴。这些等于给学生一个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既是对学生的肯定,也是对学生的激励。
(四) 集体阅读
每天安排20~30分钟的集体阅读时间,师生一起静静地阅读;每周抽一节语文课举行班级读书会,推荐读物,读中指导,读后交流……集体阅读有利于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群体阅读心理态势。
(五) 让学生借书看
清代文学家袁枚说过:“书非借不能读也。”笔者在班里设了“图书交流站”专栏,每个月学生从自己的藏书中拿出几本作为交流书目,把书名写在统一制作的“交流书目单”上,贴到“交流站”里,开展同学间互借书活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更新“交流书目单”。笔者把自己的“交流书目单”也贴入其中,鼓励学生来借书,也会向学生去借书。学生还可以向班级“小书吧”借书,向学校图书室借书。借来的书是要还的,那种“虑人逼取”“不得而见之矣”(清·袁枚《黄生借书说》)的心情会促使学生认真地看书。
三、 延伸阅读
(一) 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
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大多选自一些优秀著作,许多选自名著。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原著,利用课文教学激起学生读原著的兴趣。每册语文课本后都有“名著导读”,教师要利用它们上好读物推荐课。对课内介绍过、学到过的书,学生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向往感,容易产生“一读为快”的愿望。
(二) 电视延伸到阅读
学生课余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较多,如何将学生看电视的兴趣转移到看书上来呢?笔者作了一些尝试。新版《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播出后引起了强烈争议,笔者从网上搜集了各种观点,放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告诉学生:当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象的影像时,林黛玉没有了想象中的美,关羽没有了想象中的英,贾宝玉没有了想象中的帅,张飞没有了想象中的傻,名著的欣赏如止于电影、电视的话就会丢掉很多乐趣,要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还是要去品读原著。一段时间下来效果还不错:看四大名著的学生明显增加,学生看书的热情也明显提高。
近几年热播的《百家讲坛》,通俗易懂,深受观众喜爱,许多学生喜欢这档节目。笔者有意识地介绍学生去看这档节目,还做成课件在课堂上播放,并借机推荐学生去读《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等书,在班里掀起了《论语》热、《三国》热。
四、 适时评价
(一) 即时评价
要对学生在课前阅读交流、阅读收获卡的制作、集体阅读、班级读书会等阅读活动中的表现作出即时评价,肯定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二) 平时交流
经常和学生聊一聊,如最近在读什么书,有多少时间在读书等,方式要随和、亲近和自然,不要给学生压力,对学生的阅读要加以肯定与指导。
(三) 评比奖励
一学期结束评选“阅读之星”,一学期举办一次读书成果展,从阅读的量、阅读的收获、个人的进步等方面综合评价,把书当做奖品奖励给学生。
语文课外阅读的评价要以鼓励和激发兴趣为主,那种拿一张试卷考一考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评价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起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语文课外阅读的成果是一个聚沙成塔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我们评价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更注重阅读的过程,关注的是学生阅读的态度,阅读的面和量,阅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搜集能够反映学生阅读过程的资料,记录学生阅读的成长过程,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持之以恒,必能提高农村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