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这一辈人,小时候听得最多的话是什么呢?是爸爸妈妈呼唤我们的乳名,还有两个字——“听话”。
小时候觉得被夸奖成“听话”,是一份很高的荣誉。不论是白己父母,还是别人,夸孩子“听话”,一般都伴随着由衷的笑容。这些笑容仿佛在宣告:“你是一个好孩子。”
到了成年之后,我依然这么认为。直到上大学时,一位在国外做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授回母校讲座,她却这么说:“我最看不得的就是家长天天说孩子要听话要懂事,真的是越听话越好吗?你们真的需要那么听话的孩子吗?”正当我有些诧异的时候,她说了一个例子。教授朋友的孩子宏宏,3岁不到,最初见到时特别活泼好动,用宏宏家里人的话说,就像只“飞天蜈蚣”,满世界上窜下跳。看到喜欢的东西,都会好奇地上去摸一摸。后来朋友因工作忙,只好把儿子送到乡下交给奶奶带。
前一阵,再见到宏宏的时候,感觉完全像变了个人:一看到陌生人就往妈妈身后躲,从不主动说话。看到别的孩子在玩玩具车,他眼睛直直地盯着,满脸羡慕。大人都鼓励他过去一起玩,小朋友也过来拉他参加,可他还是一个劲地抱着妈妈不松手。面对这种情况,站在一旁的孩子的奶奶却高兴地说:“这孩子原来特别调皮,天天‘上房揭瓦’。在家里管着他以后,你看现在听话多了。”
教授又尝试着和宏宏说话,可他紧闭嘴巴就是不出声,问他年龄,他支支吾吾地说“我今年5岁了”。旁边的奶奶立即大声纠正:“你现在5岁半了,怎么说这么多次你都记不住!”教授对我们说,她一般不会去跟老人家争论教育孩子的问题,因为老一辈总觉得孩子就是要听话,而听话的孩子是打出来、骂出来的。结果把一个本来有棱角的孩子,硬是磨成了一個怯生生的、没有个性的孩子。
听了教授的这一番话,我也在想,“听话”真的和孩子的天性相悖吗?
记得有一次去朋友家,吃饭的时候,孩子想自己夹豆子吃,由于用筷子还不熟练,试了几次都没夹起来。妈妈一巴掌就打在孩子的小手上,骂他:“我怎么教你的!夹不了的菜就不要吃,对别人多不礼貌!”孩子“哇”的一声哭了,怎么哄都哄不好。我很难过,要知道,有些孩子学用筷子就是比较慢,何况这个孩子还不到3岁,不熟练很正常,夹不起来,就多试几次,练习一下又有什么错呢?然而,孩子妈妈这样的教育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
的确,有些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为了让孩子听话,往往采取批评、打压的方式。孩子为了避免受到责罚,很多事都不敢尝试,心有不满也不敢说,本来能做好的事情,也无法完成或变得笨拙,甚至不敢去尝试。
正如讲座的教授所说,我们不需要那种“听话”的孩子,需要的是让孩子能够“自己听自己的话”,遵从自己的内心和天性,成长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小时候觉得被夸奖成“听话”,是一份很高的荣誉。不论是白己父母,还是别人,夸孩子“听话”,一般都伴随着由衷的笑容。这些笑容仿佛在宣告:“你是一个好孩子。”
到了成年之后,我依然这么认为。直到上大学时,一位在国外做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授回母校讲座,她却这么说:“我最看不得的就是家长天天说孩子要听话要懂事,真的是越听话越好吗?你们真的需要那么听话的孩子吗?”正当我有些诧异的时候,她说了一个例子。教授朋友的孩子宏宏,3岁不到,最初见到时特别活泼好动,用宏宏家里人的话说,就像只“飞天蜈蚣”,满世界上窜下跳。看到喜欢的东西,都会好奇地上去摸一摸。后来朋友因工作忙,只好把儿子送到乡下交给奶奶带。
前一阵,再见到宏宏的时候,感觉完全像变了个人:一看到陌生人就往妈妈身后躲,从不主动说话。看到别的孩子在玩玩具车,他眼睛直直地盯着,满脸羡慕。大人都鼓励他过去一起玩,小朋友也过来拉他参加,可他还是一个劲地抱着妈妈不松手。面对这种情况,站在一旁的孩子的奶奶却高兴地说:“这孩子原来特别调皮,天天‘上房揭瓦’。在家里管着他以后,你看现在听话多了。”
教授又尝试着和宏宏说话,可他紧闭嘴巴就是不出声,问他年龄,他支支吾吾地说“我今年5岁了”。旁边的奶奶立即大声纠正:“你现在5岁半了,怎么说这么多次你都记不住!”教授对我们说,她一般不会去跟老人家争论教育孩子的问题,因为老一辈总觉得孩子就是要听话,而听话的孩子是打出来、骂出来的。结果把一个本来有棱角的孩子,硬是磨成了一個怯生生的、没有个性的孩子。
听了教授的这一番话,我也在想,“听话”真的和孩子的天性相悖吗?
记得有一次去朋友家,吃饭的时候,孩子想自己夹豆子吃,由于用筷子还不熟练,试了几次都没夹起来。妈妈一巴掌就打在孩子的小手上,骂他:“我怎么教你的!夹不了的菜就不要吃,对别人多不礼貌!”孩子“哇”的一声哭了,怎么哄都哄不好。我很难过,要知道,有些孩子学用筷子就是比较慢,何况这个孩子还不到3岁,不熟练很正常,夹不起来,就多试几次,练习一下又有什么错呢?然而,孩子妈妈这样的教育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
的确,有些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为了让孩子听话,往往采取批评、打压的方式。孩子为了避免受到责罚,很多事都不敢尝试,心有不满也不敢说,本来能做好的事情,也无法完成或变得笨拙,甚至不敢去尝试。
正如讲座的教授所说,我们不需要那种“听话”的孩子,需要的是让孩子能够“自己听自己的话”,遵从自己的内心和天性,成长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