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可见,良好的习惯对于人的一生尤为重要。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良好的习惯对幼儿的一生是有益无害的:生活习惯好,就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良好;学习习惯好,定能取得好成绩。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如果教育的后果只是学习了知识,而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那教育就是失败的。因此,在这人生的关键阶段,加强幼儿日常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会对幼儿一生的成长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那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潜移默化,行为示范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幼儿在园与教师相处,对于教师的言谈举止,一言一行,他们观察最细,感受最强烈,他们认为教师说的、做的都是对的,无形中,教师便成了他们模仿的对象,心中的偶像,会不加选择地模仿教师的言行。笔者常常侧耳倾听他们之间的交流:“王老师说……”“王老师就是这样的……”这就对教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教师要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幼儿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幼儿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就要在幼儿面前勇于承认错误。
如果一名教师只会批评、指责、惩罚、命令幼儿,他只能培养出相互争斗、相互欺骗的幼儿。与此相反,乐于亲近幼儿、乐于激发幼儿兴趣,并给幼儿以自由选择的教师,则会培养出聪明、热情、善于解决各种问题的幼儿。
二、注重细节,赏识鼓励
幼儿往往是在一些生活小节、小事中,出现一些行为偏差,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慢慢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有的幼儿爱啃咬手指头、吃饭时边玩边吃、不如意就发脾气哭闹、不会与同伴商量就拿别人的玩具……在一日活动的许多环节,都需要教师去发现和把握教育的契机,不放过任何小事,从最简单的事做起,抓住每一环节坚持教育和培养,给幼儿以成就感和自信心,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好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甚至不是一个月两个月,就能够形成的。每一个好习惯的培养,都应按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长期坚持的原则进行。在循序渐进培养幼儿习惯的过程中,除坚持教育者要一贯地统一各种具体要求、指令外,还讲究一些教育方法的艺术,使幼儿对教师提的要求,不但不感到厌烦,反而有一种新奇感,产生一种愿意学习和实践的愿望。使幼儿为自己养成了一种好习惯而感到快乐、自豪。就拿餐点后漱口为例:餐点后有些幼儿总是忘记漱口,为了让他们主动地养成漱口的习惯,笔者拿来了一个小盆子,让他们把漱口水吐在里面,然后用透明的杯子将漱口水收集起来,盖上盖子。幼儿通过观察发现瓶内有很多食物的残渣。两天后,笔者打开瓶盖让他们闻气味,闻过的幼儿个个捂着鼻子说:“嗯!臭死了!”之后我又向幼儿解释原因,为了保护自己的小白牙,他们非常主动自觉地漱口,养成了漱口的习惯。
三、要求具体,指导到位
教师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要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理解与操作。每当教师提出一点要求,事先都要经过周密考虑,根据幼儿能力,做到要求合理、具体。如果希望幼儿子将衣服叠放整齐,那教师就要让幼儿了解到如果衣服不摆放整齐,就会被小朋友碰掉在地上,一方面影响别的小朋友活动,另一方面,干净的衣服就会被踩脏。如果希望幼儿能主动把垃圾扔进垃圾桶,就要让幼儿了解到如果不扔进垃圾桶,我们生活的环境会变得很脏,谁也不愿在又脏又乱的环境中生活。如此,除了让幼儿有参与感外,也能让幼儿真正了解这么做的意义,帮助幼儿形成良好、自律的行为习惯。
要知道,对于幼儿来说,即便是履行一些极其简单的要求,也要做出巨大的努力。如果教师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他们接受不了,那么这样的要求就会落空。当幼儿做不到教师的有些要求时,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并且对教师的话产生怀疑,不信任教师了。
四、家园共育,合力高效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终身教师”,有着教师无法替代的作用,作为教师要了解幼儿家庭的不同文化背景,引领家长的教育理念,指导家长的教育方法。常有教师抱怨,幼儿在园养成的习惯,一过假期就得重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5+2=0”的现象。五天的幼儿园教育加上两天的周末家庭教育,在下一个周一开始时,幼儿的好习惯又消失了、归零了。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这种现象产生的背后,固然有家长的因素,还存在教师家长工作、家园沟通不到位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经常沟通,作为家长更要时时处处做好榜样,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孟母三迁”的典故告诉我们,生活环境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影响非常巨大。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负担起教育幼儿的责任。”
总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每一个幼儿都是一块金子,也许他现在还没有发光,但只要他拥有良好的习惯,终将有一天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良好的习惯对幼儿的一生是有益无害的:生活习惯好,就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良好;学习习惯好,定能取得好成绩。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如果教育的后果只是学习了知识,而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那教育就是失败的。因此,在这人生的关键阶段,加强幼儿日常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会对幼儿一生的成长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那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潜移默化,行为示范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幼儿在园与教师相处,对于教师的言谈举止,一言一行,他们观察最细,感受最强烈,他们认为教师说的、做的都是对的,无形中,教师便成了他们模仿的对象,心中的偶像,会不加选择地模仿教师的言行。笔者常常侧耳倾听他们之间的交流:“王老师说……”“王老师就是这样的……”这就对教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教师要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幼儿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幼儿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就要在幼儿面前勇于承认错误。
如果一名教师只会批评、指责、惩罚、命令幼儿,他只能培养出相互争斗、相互欺骗的幼儿。与此相反,乐于亲近幼儿、乐于激发幼儿兴趣,并给幼儿以自由选择的教师,则会培养出聪明、热情、善于解决各种问题的幼儿。
二、注重细节,赏识鼓励
幼儿往往是在一些生活小节、小事中,出现一些行为偏差,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慢慢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有的幼儿爱啃咬手指头、吃饭时边玩边吃、不如意就发脾气哭闹、不会与同伴商量就拿别人的玩具……在一日活动的许多环节,都需要教师去发现和把握教育的契机,不放过任何小事,从最简单的事做起,抓住每一环节坚持教育和培养,给幼儿以成就感和自信心,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好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甚至不是一个月两个月,就能够形成的。每一个好习惯的培养,都应按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长期坚持的原则进行。在循序渐进培养幼儿习惯的过程中,除坚持教育者要一贯地统一各种具体要求、指令外,还讲究一些教育方法的艺术,使幼儿对教师提的要求,不但不感到厌烦,反而有一种新奇感,产生一种愿意学习和实践的愿望。使幼儿为自己养成了一种好习惯而感到快乐、自豪。就拿餐点后漱口为例:餐点后有些幼儿总是忘记漱口,为了让他们主动地养成漱口的习惯,笔者拿来了一个小盆子,让他们把漱口水吐在里面,然后用透明的杯子将漱口水收集起来,盖上盖子。幼儿通过观察发现瓶内有很多食物的残渣。两天后,笔者打开瓶盖让他们闻气味,闻过的幼儿个个捂着鼻子说:“嗯!臭死了!”之后我又向幼儿解释原因,为了保护自己的小白牙,他们非常主动自觉地漱口,养成了漱口的习惯。
三、要求具体,指导到位
教师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要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理解与操作。每当教师提出一点要求,事先都要经过周密考虑,根据幼儿能力,做到要求合理、具体。如果希望幼儿子将衣服叠放整齐,那教师就要让幼儿了解到如果衣服不摆放整齐,就会被小朋友碰掉在地上,一方面影响别的小朋友活动,另一方面,干净的衣服就会被踩脏。如果希望幼儿能主动把垃圾扔进垃圾桶,就要让幼儿了解到如果不扔进垃圾桶,我们生活的环境会变得很脏,谁也不愿在又脏又乱的环境中生活。如此,除了让幼儿有参与感外,也能让幼儿真正了解这么做的意义,帮助幼儿形成良好、自律的行为习惯。
要知道,对于幼儿来说,即便是履行一些极其简单的要求,也要做出巨大的努力。如果教师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他们接受不了,那么这样的要求就会落空。当幼儿做不到教师的有些要求时,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并且对教师的话产生怀疑,不信任教师了。
四、家园共育,合力高效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终身教师”,有着教师无法替代的作用,作为教师要了解幼儿家庭的不同文化背景,引领家长的教育理念,指导家长的教育方法。常有教师抱怨,幼儿在园养成的习惯,一过假期就得重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5+2=0”的现象。五天的幼儿园教育加上两天的周末家庭教育,在下一个周一开始时,幼儿的好习惯又消失了、归零了。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这种现象产生的背后,固然有家长的因素,还存在教师家长工作、家园沟通不到位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经常沟通,作为家长更要时时处处做好榜样,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孟母三迁”的典故告诉我们,生活环境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影响非常巨大。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负担起教育幼儿的责任。”
总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每一个幼儿都是一块金子,也许他现在还没有发光,但只要他拥有良好的习惯,终将有一天会发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