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预科教育是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一个特殊层次教育,作为衔接中学和大学的必经阶段,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七年制医学生在入学两年后才进行医学知识的学习,因此有必要开展早期医学科普教育、专业素质训练等。班导师制度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就班导师在预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班导师 医学预科教育 七年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04-01
我国预科教育主要包括民族预科教育、华侨预科、留学生预科三大类,具有素质教育、淘汰筛选、语言强化、适应能力培养的功能[1]。1988年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始设立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预科教育及其相应的培养目标、科成设置等基本问题开始逐渐为广大医学教育者所熟悉和重视。目前我校七年制医学生虽没设立专门的医学预科教育课程,但是一般七年制学生入学两年后才开始接触医学知识,这段期间,学生缺乏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学习盲从性大,因此迫切需要尽早与医学接轨,开展早期医学科普教育、专业素质训练等。班导师制度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班导师制度的建立
高校的班导师制度是为了适应教学模式从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和高校辅导员不同,班导师是在高校各班级配备学历层次高、专业指导性强的骨干教师,他们将依托专业优势,负责指导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甚至就业等各方面工作[2]。我院从2006年开始实行班导师制度。班导师的遴选首先由院系内有资质的教师自愿申请,院系审核通过后,为大一新生每班确定一名班导师,具体负责引导学生顺利从高中阶段过渡到大学阶段,并指导学生基础和转业课程选择和学习技巧,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学阶段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社会能力。班导师还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分析,帮助学生进行未来职业设计和规划,指导学生关于考研升学、求职择业等选择。
2.七年制医学生早期开展预科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校七年制医学生是入学两年后才开始接触医学知识。之前这段期间,学生课程安排是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数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计算机基础、大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程。这种安排使得七年制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医学生的角色和作用,缺乏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学习盲从性大,即使进入临床课程学习,也会有许多不适应的情况出现。因此迫切需要尽早与医学接轨,开展早期医学科普教育、专业素质训练等。
对此,我院已经参照国内外教育经验,将早期接触临床的理念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开设了《早期接触临床实践训练》课程,进行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七年制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公共基础课)即专业教学前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多途径、多手段让学生从了解医学发展的前沿信息为出发点,通过对现实社会中医疗卫生保健问题如公众对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医学研究的热点、医患关系及医学生学习成绩与就业素质的关系等问题的辩析,使学生逐步完成培养目标、医学价值观的定位;建立立体多维的医学知识框架和整体医学的概念,感悟各学科在医学中的作用和联系,诱导由好奇心和探求心产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医学科学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兴趣,希望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以后能够以问题为基础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兴趣地、自觉地、有目的地学习各科知识,并有意识地、自主地整合所学的专业知识,推动学习的自我启发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自主的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力和思维得到协调发展。班导师在这个改革和实践过程中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
3.班导师在医学预科教育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各医学院校普遍采用的“以学科为基础的传统三段式”课程模式以其系统性、基础性、完整性及课程的循序渐进性在医学教育领域仍具有一定的优势。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将生命所体现的东西人为的分割开,难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整合起来,解决医疗实践问题。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同样发现学生在学习不同科目时,不懂得学科之间内在的联系,特别是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时并不真正懂得这些学科知识对他们将来从事医疗实践的作用和意义,学习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整合式教学应运而生。整合式教学是基于相同原因“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和“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但从以学科为基础到完全整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此外,医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围绕培养目标寻找在“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结构和课程体系下开展目标教育、强化能力培养、创新性、知识的多维性和学习的终生性、医学整体性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素质的当务之急。班导师在其中就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入学后,班导师首先召开班会,以了解医学发展的前沿信息或理论为出发点,班导师指导学生通过与专家、学者座谈、读书报告、看与人体奥秘有关的影碟、辩论会、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要做一名合格医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素养才能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当进入专业学习后学生带着自我意识到的知识缺陷或现实生活中、医学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去学习,不仅强化了学习目的,而且使基础知识同医学知识的最新发展保持同步。这种高起点专业学习过程模式不同于以科研活动为主体的导师制,也不同于思想和人文素质教育;它即不是专业课程,也不是教师教授知识,它是启发学生自我觉醒的过程,是学习和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的过程,是对医学科学兴趣培育过程,是对“厚基础”向高层次的扩展。
学生自己收集或请有关专家介绍医学发展的前沿信息,最新的医学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医学研究的热点课题、社会公众对医疗卫生关注的问题等。同时有意识的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找出现实生活中或医学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与将来要学习的专业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查阅文献、了解医学前沿信息过程中自然地理解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英语对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性。
以辩论的形式对现实社会中医疗卫生保健问题如公众对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医患关系及素质教育问题如医学生学习成绩与就业素质的关系、学习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以期达到明辨是非、自我提高、自我校正的目的,同时在辩论过程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及沟通技能。鼓励学生提问题、提要求,班导师将提供一切机会为学生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搭建平台。
通过班导师指导七年制学生开展早期接触临床实践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责任感,强化医德素养,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对今后七年制乃至八年制医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模式,为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林峰,席晓靖.当代预科教育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9(4):55-58.
[2]罗志勇,胡向东等.自动化专业强化班班导师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56-58.
作者简介:
戚红(1978-),女,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通讯作者:刘佩梅。
【关键词】班导师 医学预科教育 七年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04-01
我国预科教育主要包括民族预科教育、华侨预科、留学生预科三大类,具有素质教育、淘汰筛选、语言强化、适应能力培养的功能[1]。1988年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始设立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预科教育及其相应的培养目标、科成设置等基本问题开始逐渐为广大医学教育者所熟悉和重视。目前我校七年制医学生虽没设立专门的医学预科教育课程,但是一般七年制学生入学两年后才开始接触医学知识,这段期间,学生缺乏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学习盲从性大,因此迫切需要尽早与医学接轨,开展早期医学科普教育、专业素质训练等。班导师制度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班导师制度的建立
高校的班导师制度是为了适应教学模式从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和高校辅导员不同,班导师是在高校各班级配备学历层次高、专业指导性强的骨干教师,他们将依托专业优势,负责指导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甚至就业等各方面工作[2]。我院从2006年开始实行班导师制度。班导师的遴选首先由院系内有资质的教师自愿申请,院系审核通过后,为大一新生每班确定一名班导师,具体负责引导学生顺利从高中阶段过渡到大学阶段,并指导学生基础和转业课程选择和学习技巧,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学阶段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社会能力。班导师还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分析,帮助学生进行未来职业设计和规划,指导学生关于考研升学、求职择业等选择。
2.七年制医学生早期开展预科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校七年制医学生是入学两年后才开始接触医学知识。之前这段期间,学生课程安排是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数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计算机基础、大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程。这种安排使得七年制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医学生的角色和作用,缺乏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学习盲从性大,即使进入临床课程学习,也会有许多不适应的情况出现。因此迫切需要尽早与医学接轨,开展早期医学科普教育、专业素质训练等。
对此,我院已经参照国内外教育经验,将早期接触临床的理念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开设了《早期接触临床实践训练》课程,进行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七年制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公共基础课)即专业教学前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多途径、多手段让学生从了解医学发展的前沿信息为出发点,通过对现实社会中医疗卫生保健问题如公众对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医学研究的热点、医患关系及医学生学习成绩与就业素质的关系等问题的辩析,使学生逐步完成培养目标、医学价值观的定位;建立立体多维的医学知识框架和整体医学的概念,感悟各学科在医学中的作用和联系,诱导由好奇心和探求心产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医学科学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兴趣,希望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以后能够以问题为基础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兴趣地、自觉地、有目的地学习各科知识,并有意识地、自主地整合所学的专业知识,推动学习的自我启发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自主的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力和思维得到协调发展。班导师在这个改革和实践过程中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
3.班导师在医学预科教育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各医学院校普遍采用的“以学科为基础的传统三段式”课程模式以其系统性、基础性、完整性及课程的循序渐进性在医学教育领域仍具有一定的优势。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将生命所体现的东西人为的分割开,难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整合起来,解决医疗实践问题。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同样发现学生在学习不同科目时,不懂得学科之间内在的联系,特别是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时并不真正懂得这些学科知识对他们将来从事医疗实践的作用和意义,学习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整合式教学应运而生。整合式教学是基于相同原因“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和“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但从以学科为基础到完全整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此外,医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围绕培养目标寻找在“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结构和课程体系下开展目标教育、强化能力培养、创新性、知识的多维性和学习的终生性、医学整体性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素质的当务之急。班导师在其中就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入学后,班导师首先召开班会,以了解医学发展的前沿信息或理论为出发点,班导师指导学生通过与专家、学者座谈、读书报告、看与人体奥秘有关的影碟、辩论会、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要做一名合格医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素养才能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当进入专业学习后学生带着自我意识到的知识缺陷或现实生活中、医学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去学习,不仅强化了学习目的,而且使基础知识同医学知识的最新发展保持同步。这种高起点专业学习过程模式不同于以科研活动为主体的导师制,也不同于思想和人文素质教育;它即不是专业课程,也不是教师教授知识,它是启发学生自我觉醒的过程,是学习和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的过程,是对医学科学兴趣培育过程,是对“厚基础”向高层次的扩展。
学生自己收集或请有关专家介绍医学发展的前沿信息,最新的医学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医学研究的热点课题、社会公众对医疗卫生关注的问题等。同时有意识的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找出现实生活中或医学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与将来要学习的专业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查阅文献、了解医学前沿信息过程中自然地理解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英语对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性。
以辩论的形式对现实社会中医疗卫生保健问题如公众对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医患关系及素质教育问题如医学生学习成绩与就业素质的关系、学习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以期达到明辨是非、自我提高、自我校正的目的,同时在辩论过程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及沟通技能。鼓励学生提问题、提要求,班导师将提供一切机会为学生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搭建平台。
通过班导师指导七年制学生开展早期接触临床实践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责任感,强化医德素养,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对今后七年制乃至八年制医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模式,为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林峰,席晓靖.当代预科教育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9(4):55-58.
[2]罗志勇,胡向东等.自动化专业强化班班导师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56-58.
作者简介:
戚红(1978-),女,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通讯作者:刘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