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转换与创新路径——基于多案例比较分析

来源 :农村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w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农村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创新对于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比分析三种新型农村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的效能、选择标准、转换条件,发现城镇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越高,新型农村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越倾向于“嵌入式→融入式→内生式”的转换路径;社区居民参与度越高,新型农村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越倾向于“嵌入式→内生式→融入式”的转换路径;受制于不同社区治理能力的差异性,农村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也呈现出相互转换的趋势.此外,从新型农村社区“三社联动”治理模式选择、治理主体自身建设、多元主体“三治”融合体系建设层面提出了创新新型农村社区“三社联动”治理的有效路径.
其他文献
当前,“农村空心化”现象受到媒体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农村空心化”为主题的既有文献进行梳理,使用美国学者加里·戈茨(Gary Goertz)提出的概念分析方法,从“基本层次”、“二级层次”和“数据/指标层次”对“农村空心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概念结构和层次进行了分析.本文发现,“农村空心化”概念是一个包含多层含义的复合概念,包括“地理空间空心化”“人口结构空心化”“经济资源空心化”3个二级层次.而且3个二级层次中任意一个维度都可能引发其他两个维度的变化,呈现出可相互替代的“家族相似性”关系.
针对当前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潜力与研究局限,基于内部视角,以川西平原H村为例,展现村民参与休闲农业时不断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并通过分析村民对村庄组织、文化和生态资源的再生产,探寻H村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依靠资源再生不断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地方智慧,村民在参与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可实现从浅层在场到深度融入的转变,地方资源也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H村结合村民参与和资源再生的休闲农业发展路径,对分散型村庄转化地方优势、重建村庄共同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基于2018年我国25省1674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数据,运用似不相关回归模型(SUR),实证分析订单农业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技术需求的影响,探究不同经营主体对产前、产中、产后农业技术需求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订单农业对农业新品种的需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营主体负责人特征以及经营特征对农业技术需求有显著影响,负责人年龄、受教育程度、创业培训和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收入、农业新业态、农业保险等均对农业技术需求有正向影响.因此,要提高农业技术和订单农业推广水平,推动新型农业经营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载体之一.基于天津、山东、湖北多个村庄的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存在政府扶持型、组织引领型、市场激励型三种主要路径,通过多维度比较发现不同形态的发展路径具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的特性,但同时也暴露出发展路径需面对政策惯性依赖、行政权力扩张、控制权力削弱等潜在风险.鉴于此,应从构建有效有力的扶持政策、厘清村级组织的权责关系、制定因地制宜的激励机制进行完善,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文章采用2000~2018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短面板数据模型,运用SYS—GMM方法对内生性问题进行处理,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机械化对农民收入及其构成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三种收入类型均产生显著正向作用效果,其中对农民工资性收入产生较大影响;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可支配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产生显著正向作用效果,其中对农民工资性收入产生的作用效果较大,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产生的作用效果不显著;粮食产量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产生显著正
用CHFS数据研究中国城乡家庭金融资产财富效应及异质性,在考虑了金融资产组合互补性的影响后发现:(1)我国城乡家庭储蓄性和风险性金融资产每增加1%,家庭总的消费支出分别增加3.5%和1.4%,即金融资产存在显著正向的财富效应,但储蓄性金融资产财富效应大于风险性金融资产.(2)整体上,城镇家庭的金融资产财富效应大于农村,但在具体消费类型上,也存在农村大于城镇的证据,体现出显著的城乡异质性.(3)金融资产财富效应对食品消费支出影响最小,刚性消费支出次之,弹性消费最大.(4)金融资产财富效应均存在低收入家庭显著
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发展的最高级阶段,是理想城乡关系的目标状态,是乡村空间生产与再生产的演进动态,将指引城乡关系变革下的城乡空间重构.城乡融合必定生产出新型的空间形态,其本质是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促进下的乡村空间生产与再生产.本文通过对城乡融合空间的概念生成探析,从空间生产理论三元辩证螺旋式递升关系的角度切入城乡融合空间属性研究,提出以乡村为本体的、城乡融合空间建构的“乡村+”路径:“乡村空间综合价值认知(空间实践)——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效应(空间表征中的流空间与空间涌现性)——城乡融合机制与实践模型建构(表
对土地经营权的权利性质存在“物权说”和“绩权说”等不同观点.从法律规定背后的经济关系分析,土地经营权流转是一种土地租赁关系,土地经营权本质上是一种土地租赁权,属于债权性质的权利.对土地经营权进行登记是时土地租赁权的一种物权化保护方法,这种登记加强了特殊情形下土地经营权的法律保护效力,但是,这种登记并没有改变土地经营权的债权属性.完善土地经营权登记制度,可以结合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特点,采取灵活的土地经营权登记方式;区分土地经营权转让和转租,对通过转让取得的符合条件的土地经营权予以登记;结合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
粮食安全不仅要做到数量安全、质量安全,更应做到产业安全.虽然我国在粮食数量上目前可基本保障供给安全,但考虑到粮食安全战略的长远实施,在确保粮食数量安全的基础上仍需进一步优化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因此,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除高质量发展国内粮食产业外还需克服日益显现的逆全球化趋势,推动我国粮食产业全球化布局.本文以我国对外依赖度较高的粮食品种大豆和玉米为例,在研究我国大豆和玉米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国际贸易困境的基础上,分析其全球化布局策略,并为更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即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存在“抑制效应”和“示范效应”,但是现有研究并未检验双重效应是否有理论逻辑自洽性,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为检验理论逻辑自洽性提供了良好的经验证据.研究发现:一是城乡收入差距降低农村居民消费,考虑内生性问题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不变;二是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同时存在“抑制效应”和“示范效应”,且前者大于后者,从而验证了双重效应具有理论逻辑自洽性;三是双重效应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两方面重要政策含义:一是基于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目标的政策指向是设计并推进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