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新课标关于语文课程特点和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是多年来许多语文教育名家共同探讨和总结的结果,是对新时期语文教学的理论概括,具有普遍的意义。新课标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教育教学应走生活化的道路,生活的激流中也要融进语文学习。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语文与生活两方面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改变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才能真正学到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上结出累累硕果。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所在。只有让学生喜欢语文,从小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
二、故事实录
《四季》这篇课文是课改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中课文的第二课,它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儿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朗朗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在上完《四季》一课后,我突发奇想:这篇课文的语句儿童化,所写的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四个景象都是孩子们平时常见的。语言亲切、生动,写得多有趣呀!不如我也让孩子们来写一写,说不定,我们班也会冒出几个小诗人呢!说干就干,我对孩子们说:“一年四季各有各的美丽,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呀?”
听完我的话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显得很是兴奋。
于是,我趁热打铁:“那你可以仿照《四季》这篇课文,给你喜欢的季节编编诗歌呀,你也可以自己想编什么就编什么。”我只给孩子们几分钟时间,请他们简单地准备了一下,就叫几个学生举手来说了。
我先请几个成绩不错的小朋友来说,他们都说得挺好:“桃花开了,他对小燕子说:‘我是春天。’”“ 青蛙呱呱,他对人们说:‘我是夏天。’”“黄叶飘飘,他难过地说:‘我是秋天。’”“冰淇淋甜甜,他对小朋友说:‘快来吃我,不然我要融化。’”我马上称赞他们:“编得真好!真能干!你们都是一个小诗人了!”
正当我暗自窃喜孩子们的领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如此之强,为他们感到骄傲时,问题就来了——一个小朋友说:“桂花香香,他对小草说:‘我是春天。’”我想也没想,就训斥道:“桂花是春天的吗?你再好好想想!”我马上又叫了一个小朋友,他更离谱:“雪花飘飘,他高兴地说:‘我是夏天。’”怎么接二连三有小朋友会这样说呢?我懵了……我只好一遍又一遍地强调,什么是哪个季节才有的,哪个又是什么季节有的……可是,一些孩子还是一点都搞不懂,听得是云里雾里。这时,铃声响了,这个问题也就不了了之。
三、探究反思
课后,我开始认真地反思自己:本次教学中最大的失误就是上《四季》之前,高估了学生对各个季节特征的区分能力,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其实对四季的概念十分模糊,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如果我在第一个小朋友说出桂花是春天开的时候,能这样引导:“你在春天看到过桂花吗?有一句话说的好:‘八月桂花香。’你能再说说桂花到底是什么时候开的呢?”这时,再让这位学生想一想,改正一下。我想这样,第二个说在夏天下雪就不会出现了。这势必能启发后来发言的小朋友,在编儿歌之前,能考虑到这些事物出现的季节,也就不至于会出现先前的张冠李戴了。
或许我应该在教学前做细致的调查工作,仔细听听孩子们对四季的感知到何种程度。如果我能在课前要求学生了解四季的知识,并在课上交流,把课前搜集的图片、画的画,归类展贴成四季景观,学生从中学会“四季”这个概念,了解了季节的特征,又经历了交际、交流、查访、独立或合作搜集信息,运用、处理信息的学习过程,还何愁孩子们搞不清四季的特征呢?就本节课而言,我最大的感触是要注意生活与语文紧密相连,在生活中积累语文,学习语文。其实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是人们没有觉察到而已。有了语文,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有了语文,能使我们口头表达能力增强;有了语文,能使我们感悟出一些人生道理。
在上海的《语文学习》封面上,印有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的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有“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之说。每个人自他们懂事以来,就开始感受生活,体验人生。一年级的小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经历有限,自懂事以来经历了许多事,认识了许多人,见了许多景……这是他们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存折”,只要巧妙运用,就可以兑换出令人赞叹的“言语作品”。
语文的学习不止是在书本上或课堂上,任何地方学生都可以学习。语文教师如果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学习,那么,学生会在生活中学到许许多多语文知识,并且将自己的语文水平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也比在书本或者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还要多得多,或者说更加丰富、更加形象,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抛开课堂,因为学习语文应该是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丰富多彩的,如果你注意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每个点滴,那么你就会懂得如何学习语文,因为语文的学习就在你的身边。注意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会让你走进语文的世界,分享语文的最大的魅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他经常带着学生进入大自然,并亲切地称之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告诉我们,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体验生活,是进行语文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
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能够成为语文学习的对象。比如,建立校园诗碑,给学生以自由表达的天地;让学生给校园里的某一朵花配上几句小诗;让学生对校园里的某一棵树木设计一个语言广告牌;学生在逛街、购物时,会看到很多广告词,诸如此类。这样做,能让学生时刻处在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的环境之中,久而久之,耳濡目染,形成气候,学生就会在一种近乎不自觉的状态中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激发了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了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诚如新课标理念中所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应有多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并在生活中处处用语文。
(绍兴县孙端镇皇甫小学)
新课标关于语文课程特点和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是多年来许多语文教育名家共同探讨和总结的结果,是对新时期语文教学的理论概括,具有普遍的意义。新课标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教育教学应走生活化的道路,生活的激流中也要融进语文学习。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语文与生活两方面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改变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才能真正学到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上结出累累硕果。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所在。只有让学生喜欢语文,从小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
二、故事实录
《四季》这篇课文是课改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中课文的第二课,它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儿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朗朗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在上完《四季》一课后,我突发奇想:这篇课文的语句儿童化,所写的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四个景象都是孩子们平时常见的。语言亲切、生动,写得多有趣呀!不如我也让孩子们来写一写,说不定,我们班也会冒出几个小诗人呢!说干就干,我对孩子们说:“一年四季各有各的美丽,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呀?”
听完我的话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显得很是兴奋。
于是,我趁热打铁:“那你可以仿照《四季》这篇课文,给你喜欢的季节编编诗歌呀,你也可以自己想编什么就编什么。”我只给孩子们几分钟时间,请他们简单地准备了一下,就叫几个学生举手来说了。
我先请几个成绩不错的小朋友来说,他们都说得挺好:“桃花开了,他对小燕子说:‘我是春天。’”“ 青蛙呱呱,他对人们说:‘我是夏天。’”“黄叶飘飘,他难过地说:‘我是秋天。’”“冰淇淋甜甜,他对小朋友说:‘快来吃我,不然我要融化。’”我马上称赞他们:“编得真好!真能干!你们都是一个小诗人了!”
正当我暗自窃喜孩子们的领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如此之强,为他们感到骄傲时,问题就来了——一个小朋友说:“桂花香香,他对小草说:‘我是春天。’”我想也没想,就训斥道:“桂花是春天的吗?你再好好想想!”我马上又叫了一个小朋友,他更离谱:“雪花飘飘,他高兴地说:‘我是夏天。’”怎么接二连三有小朋友会这样说呢?我懵了……我只好一遍又一遍地强调,什么是哪个季节才有的,哪个又是什么季节有的……可是,一些孩子还是一点都搞不懂,听得是云里雾里。这时,铃声响了,这个问题也就不了了之。
三、探究反思
课后,我开始认真地反思自己:本次教学中最大的失误就是上《四季》之前,高估了学生对各个季节特征的区分能力,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其实对四季的概念十分模糊,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如果我在第一个小朋友说出桂花是春天开的时候,能这样引导:“你在春天看到过桂花吗?有一句话说的好:‘八月桂花香。’你能再说说桂花到底是什么时候开的呢?”这时,再让这位学生想一想,改正一下。我想这样,第二个说在夏天下雪就不会出现了。这势必能启发后来发言的小朋友,在编儿歌之前,能考虑到这些事物出现的季节,也就不至于会出现先前的张冠李戴了。
或许我应该在教学前做细致的调查工作,仔细听听孩子们对四季的感知到何种程度。如果我能在课前要求学生了解四季的知识,并在课上交流,把课前搜集的图片、画的画,归类展贴成四季景观,学生从中学会“四季”这个概念,了解了季节的特征,又经历了交际、交流、查访、独立或合作搜集信息,运用、处理信息的学习过程,还何愁孩子们搞不清四季的特征呢?就本节课而言,我最大的感触是要注意生活与语文紧密相连,在生活中积累语文,学习语文。其实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是人们没有觉察到而已。有了语文,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有了语文,能使我们口头表达能力增强;有了语文,能使我们感悟出一些人生道理。
在上海的《语文学习》封面上,印有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的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有“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之说。每个人自他们懂事以来,就开始感受生活,体验人生。一年级的小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经历有限,自懂事以来经历了许多事,认识了许多人,见了许多景……这是他们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存折”,只要巧妙运用,就可以兑换出令人赞叹的“言语作品”。
语文的学习不止是在书本上或课堂上,任何地方学生都可以学习。语文教师如果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学习,那么,学生会在生活中学到许许多多语文知识,并且将自己的语文水平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也比在书本或者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还要多得多,或者说更加丰富、更加形象,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抛开课堂,因为学习语文应该是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丰富多彩的,如果你注意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每个点滴,那么你就会懂得如何学习语文,因为语文的学习就在你的身边。注意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会让你走进语文的世界,分享语文的最大的魅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他经常带着学生进入大自然,并亲切地称之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告诉我们,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体验生活,是进行语文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
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能够成为语文学习的对象。比如,建立校园诗碑,给学生以自由表达的天地;让学生给校园里的某一朵花配上几句小诗;让学生对校园里的某一棵树木设计一个语言广告牌;学生在逛街、购物时,会看到很多广告词,诸如此类。这样做,能让学生时刻处在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的环境之中,久而久之,耳濡目染,形成气候,学生就会在一种近乎不自觉的状态中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激发了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了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诚如新课标理念中所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应有多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并在生活中处处用语文。
(绍兴县孙端镇皇甫小学)